配色: 字号:
自选《世说新语》拙解
2021-11-02 | 阅:  转:  |  分享 
  
自选《世说新语》拙解德行第一管宁割席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
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译文:(略)评析:此篇相当有名。“管宁割席”作为成语,喻与朋友绝交。文中
可见,管、华之间存有很大差异,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臧否人物原文:晋文王称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
译文:晋文王(司马昭)说阮嗣宗(阮籍)极为小心谨慎,每次与他谈话,他的言论都很玄妙深远,但不曾评价过别人的好坏。评析:阮籍向来知道
如何自保,装醉装疯,避免“祸从口出”。所以不论人非。这点上与嵇康有所区别。(“臧否人物”,亦为成语。)真人不露相原文:王戎云:“与
稽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译文:(略)评析: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不是一般人,除去道行深,格局大,关键在于将人性看穿,反其道
而行之。牛!含饭哺儿原文:郗公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公名德,传共饴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
“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郗公亡,翼为剡县,
解职归,席苫于公灵床头,心丧终三年。译文:郗公(郗鉴)在永嘉乱世年间,住在乡间十分贫困饥饿。老百姓们因郗公德高望重,轮流供给他吃的
。郗公常常带着哥哥的儿子郗迈和外甥周翼两个小孩子一起去吃。乡人说:“大家都饥困得很,是看在您贤德的份上,才打算合力救济您的,恐怕不
能再顾及到旁人了。”于是郗公只好独自前往。但每次总是将饭含在双颊里,回去后吐出给两个孩子,后来他们都活了下来,一起到了江南。郗鉴死
时,周翼正任剡县县令,他辞职回去,寝苫枕块在郗鉴灵床前,守孝足足三年。评析:只需闭上眼睛,想想那场景,就足以让人感动了。惊叹的同时
,实在佩服郗公的仁慈大爱。果报不爽原文: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
,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译文:顾荣在洛阳时,曾应友人之请赴宴,席间觉察到烤
肉的厨子流露出想吃肉的神色,于是他停下不吃并把烤肉送给了厨子。同座的人都讥笑他。顾荣说:“哪里有整天烤着肉却不知烤肉味道的道理呢?
”后来遇到战乱,顾荣渡江避难,每到危机关头,总有一个人在左右帮助自己,顾荣问其缘由,原来那人就是接受烤肉的厨子。评析:一个善举(同
情、体恤),换来的是知恩图报的救助。尤其是对下层等级的人的态度,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所谓上等人的内心世界。洁行廉约原文:……宣洁
行廉约,韩豫章遗绢百匹,不受;减五十匹,复不受;如是减半,遂至一匹,既终不受。韩后与范同载,就车中裂二丈与范,云:“人宁可使妇无裈
邪?”范笑而受之。译文:……范宣品行高洁,为人清廉俭省,有一次。豫章太守韩康伯送给他一百匹绢,他不肯收下;减到五十匹,还是不接受;
这样一路减半,最终减至一匹,他到底还是不肯接受。后来韩康伯邀范宣一起坐车,在车上撕了两丈绢给范宣,说:“一个人难道可以让老婆没有裤
子穿吗?”范宣才笑着把绢收下了。评析:范宣的廉洁行为固然可敬,但韩康伯让其最终收受的做法尤其值得称道:一是在车中(私密空间)直接扯
下二丈(数量有限);二是拿老婆没有裤子穿说事,直击“要害”。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原文: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
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馀事,唯忆与郗家离婚。”译文:王子敬(王献之)病势危重,请来道家上表文祷告,应先由本人坦白过错,道人问子敬
:一向有何异乎寻常的重大过失?子敬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是记得和郗道茂离婚了。”评析:人往往在病重或是垂死之时会有真切的感悟和深
深的忏悔大都为时晚矣,于事无补。身无长物原文: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
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馀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
长物。译文:王恭从会稽回来,王大(王忱)去看他。见王恭坐在六尺长的竹席上,就对他说:“你从东边来,所以会有这种东西,可以给我一领。
”王恭没有多说什么,待王大走后,就把自己屁股底下的那条席子送去给了他。再没有其它席子了,王恭就坐在草垫上。事后王大听说大为吃惊,对
王恭说:“我本以为你有多余的,所以才跟你要来着。”王恭回道:“你老先生不了解我呀,我做人没有多余的东西。”评析:夺人之好者,多少有
些可耻,慷慨赠与者,高风亮节。不为物所惑,不为物所累。除去我们的灵魂和所造得业,什么也带不走。所以,面对物欲横流的末法时代,我们还
是放明白点儿!言语第二小时了了原文: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
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
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
踖。译文:(略)注:孔文举即孔融。俊才:才智卓越的人。清称:有声望的人。奕世:累世、代代。小时了了:了了,指心里明白,清清楚楚,通
达,小时了了就是小时候聪慧之意。踧踖(cuji):1、恭敬而不安的样子;2、徘徊不进貌。评析:之所以不做译文,是因为原文的描写实
在精妙,若再翻译,有画蛇添足之嫌。孔融不愧为孔子的后代,不仅小时了了,而且大时了得。怼得绝妙,无懈可击。注意最后二字的运用,也甚为
出神入化,陈韪的窘态仿佛就在眼前:不服还不行——恭敬而不安;作徘徊不进貌解也十分贴切,几乎等于在原地打转转,恨不能找条地缝钻进去。
哈哈!卵翼不成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
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译文:孔融被捕,众人皆惶恐不安。当时他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八岁,俩人依旧
玩着琢钉戏,毫无惧色。孔融对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能不能保全两个孩子的性命呢?”只见儿子慢慢走到孔融面前说:“父亲难道见
过翻落在地的鸟巢里还能有完好的鸟蛋吗?”果然,很快他俩也被抓起来了。评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一成语已被人们所熟知,用来形容事
物的整体遭到破坏,局部(个体)也难以保全。但此语出自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之口,实在难得。由此可见他的聪慧过人之处,小小年纪就能审时度
势,纵览全局。还是那句话:不愧是名人之后啊!汗不敢出原文: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略)魏文帝,曹丕。评析:同样是紧张,前者属正常现象,后者一反常态,回答令人捧腹。说“不敢”就对了。结巴邓艾原文:邓
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风。”译文:邓艾口吃,说话时总带“艾艾
”的音。晋文王(司马昭)戏谑地问他:“你说的‘艾艾’,到底是几个艾呀?”邓艾答道:“‘凤兮、凤兮’,自然是一凤啊!”评析:据考,邓
艾的号为“伏鸾”,鸾即凤凰。这里邓艾没有正面回答晋文王的问题,而是巧妙地借用他人“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名号,一语
双关地作了回答,真是一个聪明机智的结巴。吴牛喘月原文: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
:“臣犹吴牛,见月而喘。”译文:满奋怕风,一次在晋武帝(司马炎)旁边侍坐,北面的窗户是用琉璃作为屏障的,其实很严密,但看上去稀疏透
风,满奋因此就面带难色。晋武帝笑话他,满奋回答说:“臣好比吴地的牛,看见月亮就喘上了。”评析:此为成语“吴牛喘月”的出处。吴牛指江
淮一带的水牛,吴地天多炎暑,水牛白天在烈日下耕犁,酷热难当,到了晚上见到月亮仍以为是太阳,条件反射般地喘了起来。比喻因疑心而害怕;
也比喻遇事因过分惧怕,以至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另外也形容天气炎热。名之三思原文:诸葛靓在吴,于朝堂大会,孙皓问:“卿字仲思
,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译文:(略)评析:在皇上面前恰如其分地对自己的名字做出了完美的解释
。类似“吾日三省吾身”。还以颜色原文:崔正熊诣都郡,都郡将姓陈,问正熊:“君去崔杼几世?”答曰:“民去崔杼,如明府之去陈恒。
”译文:崔正熊去都郡拜访,都郡将姓陈,他问正熊:“你距离崔杼多少代?”崔正熊回答:“小民距离崔杼的世代,正如您距离陈恒的世代一样呢
!”评析:简单的问答之间其实暗藏玄机,关键在姓氏上做了文章。先是陈姓郡将不怀好意地问崔正熊离崔杼有多少代?要知道,崔杼是犯有弑君之
罪的,这样问明显带有羞辱的味道,影射他为逆臣之后。而崔正熊未必与崔杼有宗族关系,但他很冷静,没有贸然反驳,而是借力打力,顺势把陈姓
郡将与陈恒钩挂在一起,而陈恒也恰恰背负着弑君的罪名呢!如此以眼还眼,以牙还牙,针锋相对,又不露声色,可谓机敏过人。瘦之奥妙原
文:庾公造周伯仁,伯仁曰:“君何所欣说而忽肥?”庾曰:“君复何所忧惨而忽瘦?”伯仁曰:“吾无所忧,直是清虚日来,滓秽日去耳!”译文
:庾亮去拜访周伯仁,周说:“遇到什么开心事,怎么忽然胖了?”庾亮反问:“那您又有啥伤心事,怎么忽然瘦了?”周说:“我没什么忧苦的事
,只是清静淡泊的志趣日益增加,而污浊丑陋的思虑逐日在减少而已。”评析:所谓“心宽体胖”、“人逢喜事精神爽”,增肥了没人会在意。但有
一种情形则大不一样:如果我们成天忧心忡忡,胡思乱想,烦恼不已的话,势必会造成“精神肥胖”而不堪重负。所以,还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
内心安定,“瘦”些为好。有意为之原文:高坐道人不作汉语。或问此意,简文曰:“以简应对之烦。”译文:高坐和尚不说汉语。有人问起
这样做的用意,简文帝司马昱说:“因为要减少应酬的麻烦。”评析:要不是高坐和尚呢!实在是高。他是西域人,史载:“性高简,不学晋语。诸
公与之言,皆因传译。然神领意得,顿在言前。”他这样做,给自己留出了充分的思考时间,以便更为高效精准地应对各种情况。语言是交流的工具
,而交流则又是造成分歧、矛盾、纷扰的源头,因此,有时装聋作哑不失为上策。话少,麻烦自然就少,更甭说祸从口出了。而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
“三缄其口”、“沉默是金”是很难的,更有少数人就像掉进了蛙塘,整天聒噪的要命,生怕被人当作哑巴给卖了。马屁解围原文:周仆射雍
容好仪形。诣王公,初下车,隐数人,王公含笑看之。既坐,傲然啸咏。王公曰:“卿欲希嵇、阮邪?”答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译
文:周仆射(周顗yi、周伯仁)温和从容,注重仪表形态。他去拜访王公(王导),一下车就要好几个人搀扶,王公含笑看着他。入座后,周顗十
分傲气地长啸吟咏起来。王公说:“你这是要效仿嵇康、阮籍吗?”周回答:“我哪敢舍弃眼前明公您的风范,去效仿先前的嵇康、阮籍呀!”评析
:王导的话显然带有讥讽的意味,也许打周顗下车时就看他不顺眼了,虽然含着笑。等到坐定后,周顗越加来劲儿了,这才引起王公的发问。可谁料
想,周顗一抖机灵,顺手拈来一马屁拍了出去,不用说王公自然很受用,同时也替自己解了围,不再尴尬。卧佛歪解原文:庚公尝入佛图,见
卧佛,曰:“此子疲于津梁。”于时以为名言。译文:庾亮去佛寺的时候,看见了卧佛,就说:“这位先生因忙于普度众生而疲倦了。”当时被作为
至理名言。评析:说什么好呢?脑洞开得够大,卧槽!看跟谁比原文:挚瞻曾作四邵太守、大将军户曹参军,复出作内史,年始二十九。尝别
王敦,敦谓瞻曰:“卿年未三十,已为万石,亦太蚤。”瞻曰:“方于将军,少为太蚤;比之甘罗,已为太老。”译文:挚瞻曾经做过四个郡的太守
和大将军户曹参军,又调任内史,年龄才二十九岁。他去跟王敦告别,王敦说:“你还没到三十岁,官职已至万石的级别,也太早了吧。”挚瞻说:
“同将军您比,是早了点儿;比起甘罗来,已经是太老了。”评析: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文中王敦有点酸,而挚瞻满满的自信,却也不乏自知之明
。(注:甘罗,战国时秦人,十二岁为秦外交使节,说服赵王割让五座城池与秦,被封为上卿。)不给面子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于家禽。译文:梁国一家
姓杨的有个儿子,才九岁,很是聪明。孔君平去看望他的父亲,他父亲没在,家人就叫这孩子出来,为客人摆上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就指着
杨梅对他说:“这是你家的果子。”孩子立刻说道:“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孔子第二十六代后人。所以最
后一句也可译成“没听说过孔雀是孔夫子家的鸟啊。”)评析:闲着也是闲着,孔坦与孩子玩了个谐音文字游戏,未曾想天真的孩子认真了,而且十
分迅捷地在游戏的基础之上,生生地怼了回去,能够想象孔坦当时是什么样的表情……无理劝说原文:孔廷尉以裘与从弟沈,沈辞不受。廷尉
曰:“晏平仲之俭,祠其先人,豚肩不掩豆,犹狐裘数十年,卿复何辞此!”于是受而服之。译文:孔廷尉(孔坦)将一件皮衣送给堂弟孔沈,孔沈
推辞不肯收。孔坦说:“晏子那么俭省,祭祀祖先时用的小猪抻开猪肘都摆满盘子,可也还是穿了几十年狐皮袍子,你又为何不肯收下这件衣服呢?
”孔沈这才收下并穿在了身上。评析:整个劝说的过程有个BUG:拿晏子说事没有道理且不合乎逻辑,只是孔坦自以为用古之先贤举例就能让人信
服。(当然,孔沈也是中了此招。)问题是晏子是以俭省著称的,一件狐裘穿了几十年不是最有力的证明吗?祭祀用小猪不是为了节省,还能为了什
么?所以劝者无理无力,受者稀里糊涂就顺从了。孔沈从一开始就看上了那件衣服也说不定,只是装逼推辞而已,照理说孔坦举了晏子的例子,从勤
俭节省的角度,孔沈更加不应该收不是吗?朱门蓬户原文:竺法深在简文坐,刘尹问:“道人何以游朱门?”答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
游蓬户。”或云卞令。译文:竺法深成了简文帝司马昱的常客。刘惔问他:“您作为和尚为什么要跟达官显贵交往?”竺法深回答道:“您所认为的
达官贵人,在我看来如同贫民百姓一样。”也有说,这是卞壸问的。评析:谁问的不重要,关键在于问话的人与高僧竺法深的根本区别是有无“分别
心”。留有好物原文:庾法畅造庚太尉,握麈尾至佳。公曰:“此至佳,那得在?”法畅曰:“廉者不求,贪者不与,故得在耳。”译文:高
僧庾法畅(当作康法畅)拜访庾亮时,手里握着的拂尘极为精致,庾亮问:“这物件这么好,怎么还能留得住?”法畅说:“廉洁的人不会向我要,
贪心的人我也不会给,所以还在。”评析:依我看,是一个想要,一个不想给。想要者要得委婉;不想给者措辞绝妙,正反不给丁点儿余地。相让
有据原文:简文作抚军时,尝与桓宣武俱人朝,更相让在前。宣武不得已而先之,因曰:“伯也执殳,为王前驱。”简文曰:“所谓‘无小无大
,从公于迈’。”译文:晋简文帝司马昱任抚军一职时,曾与桓温一起上朝,俩人反复谦让,要对方走在前面。后来桓温“不得已”走在前面,边
走边说:“我这是手持武器为你开路呢!”司马昱则说:“无论官职大小,都是跟随着领导走啊!”评析:所谓“相让有据”是指双方各自引用了《
诗经》里的句子,实际上事情没那么简单:依照普世标准自然以走在前面为尊,所以说,桓温“不得已而先之”只是说说而已,在当时,他的地位是
高于简文帝的。看得出来,司马昱所引的句子,多多少少有拍马之嫌。无论是官场上的繁文缛节,还是世俗间的虚假客套,均反映出人性的丑陋不堪
。乐在自身原文: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
觉损欣乐之趣。”译文:太傅谢安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人到中年容易伤感,尤其是与亲友分别后,总是好几天心情不好。”王接过他的话说:“
人上了年纪,自然会这样,只有借助音乐怡悦心情,消愁解闷,时常又怕晚辈们有所察觉,从而降低了快乐的程度。”评析:人生来就苦,不论年少
年长,从肉体的角度讲,到了老年,身体条件越来越差,不再像年轻时活龙活马。但就精神世界而言,作为一名老者,则不应该多愁善感和顾及他人
对自己的看法。风风雨雨几十年,有啥情况没遇见?有啥道理不明白?人活着的本质是孤独的,到了老年却忍受不了这份孤独是很可悲的。不要寄希
望于其他,唯有强大自身才是正解。听听音乐固然是很好的精神享受,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在别的方面一展身手,不为别的,只图一乐,忘却烦恼
,颐养天年。至于晚辈的想法就更用不着多考虑了。从人性上分析:你能把自己收拾好而不去烦扰他们,他们偷着乐还来不及呢!无可无不
可原文:王中郎令伏玄度、习凿齿论青、楚人物。临成,以示韩康伯,康伯都无言。王曰:“何故不言?”韩曰:“无可无不可。”译文:北中郎将
王坦之让伏玄度、习凿齿二人评价青州、荆州两地的人物。完成之后,王坦之拿给韩康伯看,韩康伯什么都没说。王坦之问:“为什么不说话?”韩
说:“他们的评价无所谓对,也无所谓不对。”评析:这就是韩康伯的高明之处。没有分别心带来的结果是自己不生烦恼,同时谁也不开罪。人最易
造成痛苦的事情就是自以为是,事物本身没有对错,是我们的主观意志给其贴上了各式各样的标签,当他人要撕掉、换掉标签,我们就不舒服了。“
无可无不可”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修养,是一剂良药,专治各种不服。多寡由心原文:晋武帝每饷山涛,恒少。谢太傅以问子弟,车骑答曰:
“当由欲者不多,而使与者忘少。”译文:晋武帝司马炎每次赏赐东西给山涛时,数量总是很少。谢太傅(谢安)就此事问子侄们,车骑将军谢玄(
谢安侄子)答道:“大概是因为受赐的人想要的不多,从而使得赏赐的人不觉得给的少吧。”评析:东西不在多少,真心诚意就好。受人之物千万不
能贪多,并且要知道感恩。现实生活中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送人东西时,出于为自己的面子考虑,总会觉得是不是少了点儿?省省吧!千万别这么心
累。谁若嫌人家给的东西少,这还是人吗?再说:就算他心里犯嘀咕,可嘴上兴许还会说:哎呀,给这么多呀!这就是人性。哀至则哭原文:
简文崩,孝武年十余岁立,至瞑不临。左右启:“依常应临。”帝曰:“哀至则哭,何常之有!”译文:简文帝司马昱驾崩,十多岁的孝武帝司马曜
继位,天黑了下来他也不哭丧。侍从启奏说:“按惯例这会儿该哭了。”孝武帝说:“悲痛到来时自然就会哭,哪有什么惯例!”评析:情感这东西
是最不能作假的,否则就是自欺欺人,尤其是对自己的内心损害是巨大的。但感情这东西又是被人常常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可悲之物,就拿哭丧来说吧
,现如今的丧事中,不悲而泣者多了去了,因为要哭给别人看,不哭不行啊,这似乎成了“惯例”呢!人无嫉心原文:张天锡为凉州刺史,称
制西隅。既为苻坚所禽,用为侍中。后于寿阳俱败,至都,为孝武所器。每入言论,无不竟日。颇有嫉己者,于坐问张:“北方何物可贵?”张曰:
“桑堪甘香,鸱鸮革响;淳酪养性,人无嫉心。译文:张天锡作凉州刺史,在西部地区割据称王。不久被苻坚擒获,用他作侍中。后来兵败寿阳,降
晋到了京都,被孝武帝所器重。每次进宫谈话,都是从早到晚一整天。招来许多嫉妒他的人,在坐席间就问张天锡:“北方什么东西最可贵?”张说
:“桑葚甘甜芳香,连猫头鹰吃了之后叫声都变好听了;淳厚的乳酪颐养德性,使得人们都没有了嫉妒心。”评析:又是一场唇舌间的较量,张天锡
胜出了。话锋绵柔,却棉内藏针,暗地里巧妙地将心怀嫉妒的问话人比作了“猫头鹰”,随后直击其要害,彰显了自己的人品。政事第三指点迷
津原文: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绍咨公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大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译文:嵇康被杀后,山
涛举荐嵇康的儿子嵇绍做秘书丞。嵇绍去向山涛讨教相关细节。山涛说:“我为你考虑这事很久了。天地间一年四季,尚有交替变化的时候,更何况
人呢?”评析:由于嵇康的背景,嵇绍在他爹死后二十年才被山涛启用,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一番考虑。山涛的话,正是告诉嵇绍宇宙之大,发生任
何事情都属正常,不要想得太多,放手去干吧!爱惜人才原文:王安期作东海郡,吏录一犯夜人来。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
,不觉日晚。”王曰:“鞭挞宁越以立威名,恐非致理之本。”使吏送令归家。译文:王安期做东海郡内史时,差役抓回来一个犯了宵禁令的人。王
问他:“你从哪里来?”那人回答:“从老师家上完课回来,没觉得天晚了。”王说:“靠鞭打宁越一类的读书人来树立威严,恐怕不是治理社会秩
序的根本办法。”于是就派差役送那人回家了。评析:法令、制度是人定的,执行落实也靠人。执法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整个大的法治环境。当今
常听到这样的口号:“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就值得探讨。尤其在“自由裁量权”的使用上,更是一种考验。皆大欢喜原文:王丞相拜扬州
,宾客数百人并加沾接,人人有说色。唯有临海一客姓任及数胡人为未洽。公因便还到过任边,云:“君出,临海便无复人。”任大喜说。因过胡人
前,弹指云:“兰闍!兰闍!”群胡同笑,四坐并欢。译文:在王导初任扬州刺史的仪式上,众多的宾客都受到了热情款待,大家都很有兴致。只有
临海郡一位任姓的客人和几个外国人还未融入气氛。王导便找机会来到任姓的客人身边对他说:“您出来了,临海就不再有人才了。”任听了非常高
兴。接着王导又在外国朋友面前弹着手指喊道:“兰闍!兰闍(古印度称誉别人的话)!”外国人都笑了,四周的人也全都欢快起来。评析:不得不
说王导是活跃现场气氛的高手,其手段因人而异,且各个击破。最根本的还是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比如对那位任姓的临海客人,虽然夸赞得有些肉麻
,但对方却很受用,谁不贪慕虚荣呢?再说对外国人,两声口号式的外语,就把他们干趴下了。为什么?一下子让他们有了认同感、归属感和亲切感
,能不开心吗?当然,王导的这种“亲和力”,也是他新官上任之际不得已而为之吧!任何时候,一开始大家彼此都是客客气气的,至于往后就很难
说了。阳奉阴“悔”原文:陆太尉诣王丞相咨事,过后辄翻异。王公怪其如此,后以问陆,陆曰:“公长民短,临时不知所言,既后觉其不可耳
。”译文:陆太尉(陆玩)到王导那儿去商议事务,过后总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王导对此感到奇怪。后来问他原因,陆玩回答:“您名高为尊,我
职低卑微,当时不知该怎么说才好,过后又觉得那样做不妥。”评析:好一个陆玩,真够难为他的了。但多少还能看出陆太尉的本心所在。虽在当时
不敢仗义执言,但事后良心发现让他惴惴不安。而现如今的官场之上,时时处处地唯唯诺诺,领导放个屁都是“十三香”。文学第四神机妙算
原文: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
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
,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译文: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三年没有见着马融的面,只是由马融的高足弟子传授而已。一次马融推演浑天算
法遇到了难题,众弟子也没人能解得出来。有人说郑玄或许能行,马融立即叫他来做,郑玄一下便解决了,众人都叹服不已。等到郑玄学成回家辞别
时,马融发出了“礼仪乐教的中心都要移至东方了”的感慨,因害怕郑玄会独享盛名而心生妒忌。郑玄也怀疑到走后会被人追杀,便坐在桥下的水里
并用木屐作为支撑。马融果然转动着星盘占卜郑玄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必死无疑。”于是不再追赶。郑玄
竟因此免得一死。评析:作为老师,马融的器量也太小了点儿。从另一角度看,郑玄确有过人之处,因此难免遭人嫉恨,但老师妒忌学生的,恐怕比
较少见,显然底气不足啊!说到底还是人性自私一面作祟,先已在浑天算法中尽失颜面,后又怕学生抢占自己的地位,所以起了杀心,可怕、可悲!
虚怀若谷高风亮节原文: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
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译文:郑玄要为《春秋传》做注释
,尚未完成时,有一次外出遇见服子慎,俩人同住一个客栈,原先相互并不认识。服子慎在外面的车子上跟人说起自己为《春秋传》做注释的一些思
路,郑玄听了很久,发现服子慎的很多想法跟自己一样。走到车子跟前郑玄对服子慎说:“我想为《春秋传》做注释很久了,到现在还没完成。听了
你刚才说的内容大都与我一致。现在我应该把做好的注释全部送给你才是!”这才有了后来服子慎所著的《春秋传》注释一书。评析:难得,难得,
实在难得。郑玄的这一举动彰显了极其高尚的品格,是真正做学问之人。相比之下,当今社会的一些人,顶着高智商、高学历的帽子,干着抄袭他人
论文、窃取他人研究成果的无耻勾当,实在可恶!梦的解析原文:卫玠总角时问乐令梦,乐云:“是想。”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
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虀噉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病。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既小差。乐叹
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译文:卫玠小时候问乐广(尚书令)梦是怎么回事?乐广说:“梦就是心中所想。”卫玠说:“身体和精神从来
都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却能梦见,难道是想出来的吗?”乐广说:“这是沿袭以前做过的事的原因。之所以未曾梦见坐着车子进到老鼠洞,或将铁杵像
捣碎了的姜蒜一样吞食掉,就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也没有可沿袭的条件。”卫玠便又开始思索“沿袭”的问题,一连几天也没结果,就病倒了。乐
广听说后,就特地坐车去给他分析梳理这个问题。卫玠的病稍好转一点以后,乐广不无感慨地说:“这孩子的心里肯定不会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评
析:为什么不会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因为“打破砂锅‘问’到底”。但宇宙间的事物是不可穷尽的,单就梦的解析就是如此。人们常说:“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这与乐广一开始的解释相吻合。可当卫玠进一步问下去后,乐广的说法就有些牵强而不能令人信服了。他抛出了所谓的“因”,其实
,“车进鼠洞,吞食铁杵”不正是白日里所想的吗?兴许之后会在梦中出现呢!唉,小卫玠苦苦地沿着“因”的思路去思索,病得实在不值呀。不过
积极认真的态度还是应该得到赞赏滴!顺便说一句,乐广最后的感叹之词倒像是梦话。哈哈哈!“狂妄之徒”原文:庾子嵩读《庄子》,开卷
一尺许便放去。曰:“了不异人意。”译文:庾子嵩读《庄子》,打开书卷读了一尺来长就搁在了一旁。说:“我就知道与常人的看法没什么不同。
”评析:要么口吐狂言,要么早已烂熟于心。据历史记载:庾子嵩打小好读“三玄”(《老子》、《庄子》、《易经》),成人之后更是信仰老庄哲
学。从某种角度讲,庾子嵩的话说出了庄子学说“道法自然”的真谛。孜孜以求原文: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
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译文:谢安年少时,请光禄大夫阮裕为他讲解《白马论》,阮
裕特地写了专论文章给谢安看。当时谢安不能完全理解阮裕所写的内容,就一遍遍反复详尽地请教。阮裕就赞叹道:“不只是能讲解的人不可多得,
像这样想把问题搞懂弄通的人也不好找呢!”评析:学问学问,不懂就问,专心致志,敏而好学。只有拿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才能求
得甚解。在学习上,要坚决杜绝浅尝辄止,“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甚至半途而废。拾人牙慧原文:殷中军云:“廉伯未得我牙后慧。
”译文:中军将军殷浩说:“韩康伯还没学到我牙缝里的一点智慧。”评析:此乃成语“拾人牙慧”的出处。殷浩是韩康伯的舅舅,所以能也敢这么
说。不搬教条原文:宣武集诸名胜讲《易》,日说一卦。简文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译文:桓温召集了
一些名人讲解《易经》,每天解说一个卦义。简文帝司马昱本想去听,当得知每天只讲一卦便半道上回来了,他说:“卦义本身就有难易的差别,怎
么好限定每天只讲一卦呢?”评析:简文帝自然高人一筹,灵活机动才能提高效率。校园里不是流行一句话吗:“向四十分钟的课堂要效率。”死读
书、读死书,最后就是一个字——“死”!理屈辞“游”原文:殷中军尝至刘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辞不已,刘亦不复答。殷去后,乃云
:“田舍儿强学人作尔馨语!”译文:有一次中军将军殷浩在丹阳尹刘惔的住所清谈了很长时间,渐渐地显出有点理亏,于是就不停地用一些不相干
的话来应对,刘淡也不再答理他。等殷走后,刘惔才说:“这个乡巴佬,硬要学别人说些花里胡哨的东西!”评析:刘惔在当时的“清谈界”算是高
手了,显然瞧不起殷浩。这里主要想讲《世说新语》作者在此篇中一个字的用法相当绝妙——那就是“游”字。把殷浩在不占理的情况下,那种闪烁
其词,略有慌乱的神态描写了出来。“游辞不已”可以说是在来来回回地找话说,也可以说是反反复复地说“车轱辘话”,甚至那飘忽游离的眼神、
掩饰不住的窘态,一下子跃然纸上!色即是空原文:支道林造《即色论》,论成,示王中郎,中郎都无言。支曰:“默而识之乎?”王曰:“
既无文殊,谁能见赏!”译文:支道林将写好的《即色论》拿给北中郎将王坦之看,王什么都没说。支道林说:“你是在默默地记住它吗?”王坦之
说:“既然没有文殊菩萨在这里,那还有谁能欣赏得了您的大作呢?”评析:一个有脸没皮地把人家的默不作声硬说成是在背记他的作品;一个直接
抬出菩萨来压人,放屁掺沙子——连讽刺带打击,一点儿面子都不给。苦苦相逼原文:许掾年少时,人以比王苟子,许大不平。时诸人士及支
法师并在会稽西寺讲,王亦在焉。许意甚忿,便往西寺与王论理,共决优劣。苦相忻挫,王遂大屈。许复执王理,王执许理,更相覆疏,王复屈。许
谓支法师曰:“弟子向语何似?”支从容曰:“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岂是求理中之谈哉!”译文:许掾(掾yuan,即许珣)年轻时,人
们常拿他和王荀子(王脩)相比,许珣忿忿不平。那时一些名士和支道林法师一起在会稽西寺座谈,王脩也在。许珣带着怒气去往西寺与王脩展开辩
论,想以此一决高下。经过一番苦战,许珣挫败了王脩。紧接着双方又交换论点,再次开战,王脩又败了。许珣问支法师:“弟子刚才的论说怎么样
?”支道林不紧不慢地说:“你所说的好倒是好,但何至于要这般地苦苦相逼呢?这还是探求真理的清谈(辩论)吗?”评析:许珣的举动一方面是
因年轻气盛、争强好胜;另一方面也显露出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特性。不过话又说回来,能正反两方皆辩赢者,着实有点小牛逼,没有真才实学和
高超的技巧是难以做到的。登峰造极原文:佛经以为祛练神明,则圣人可致。简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极不?然陶练之功,尚不可诬。”译
文:佛经讲祛除烦恼,修炼智慧,便可达到佛的境界。简文帝说:“能否达到最高境界先不说,然而陶冶修炼的好处,还是不容抹杀滴。”评析:一
切众生皆有佛性,甚或还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但作为一个修行人来说,重在修行的过程,要成佛自成佛,不成佛照样好好活。所谓“但行
好事,莫问前程。”善寡恶众原文:殷中军问:“自然无心于禀受,何以正善人少,恶人多?”诸人莫有言者。刘尹答曰:“譬如写水着地,
正自纵横流漫,略无正方圆者。”一时绝叹,以为名通。译文:殷浩问:“宇宙并未特意赋予人类既定的禀性,那为什么好人少,坏人多呢?”大家
都默默无语。刘惔答道:“这就好比把水倾泻在地上,水流随意四处流淌,大概形成不了正方正圆吧?”一时间,被交口称赞,视为至理名言。评析
:宇宙是无性的,无所谓是非对错、善恶美丑。世上究竟好人多还是坏人多?人的本性究竟是善还是恶?自古以来就争论不休,说法各异。不过,殷
浩的提问却充满了悲观,刘惔的比喻又给予这一悲观论点以有力的支撑。说白了,就是人的恣意妄为、自我放纵,才导致人越来越坏,越来越不像人
了。别说泼在地上的水成不了方圆,现代人的表现有时简直像山洪暴发,似巨浪滔天,杀伤力极大,害人害己!另一想:要是顺着老子所讲的“上善
若水”的思路去解释的话,刘惔的比喻就站不住脚,更别提轰动一时,被奉为名言了。金钱如粪土原文: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
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译文:有人问殷浩:“为
什么要升迁了会梦见棺材,要发财了会梦见粪便?”殷浩回答:“官爵原本就是腐臭的东西,所以得到它之前会梦见棺材和尸体;钱财本来就是粪土
,所以得到它之前就会梦见脏东西。”当时人们认为这话很有道理。评析:事实上,梦见了棺材或死人不一定就会升官;梦见了污秽之物不一定会发
财。刘义庆不过借此一说巧妙地讽刺了官员的腐败和不义之财的肮脏。舌根僵硬原文:殷仲堪云:“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
译文:殷仲堪说:三天不读《道德经》,便会觉着舌根僵硬。评析:“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别说三天了。舌根僵硬的后果是啥——说话不利索
。其实质是思维呆滞、僵化。这充分说明了坚持领教于经典的重要,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才能保持唱功、功夫的水准。孔子也说嘛:“学
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自知无知原文:桓南郡与殷荆州共谈,每相攻难,年馀后,但一两番。桓自叹才思转退。殷云:“此乃是君转解。”
译文:南郡公桓玄与荆州刺史殷仲堪在一起清谈,常常相互展开辩论难为对方。一年多后,仅交锋了一两次。桓玄感叹自己的才思逐渐衰退了。殷仲
堪说:“这正说明你有了新的更深刻的领悟啊!”评析:桓玄是谦虚的,是有自知之明的。这种感觉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是良性的。当知识积累得
越多,就会觉得自己懂得更少。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这样的人才是最智慧的。相煎何急原文: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
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译文:
(略)评析:译文就省了吧!这篇故事和诗都太有名了。今日一读还是有新的感受:首先,故事虽短,但十分精致。“应声便为诗曰”中的“应声”
一词用得绝妙,可见曹植不敢有一丝的怠慢,他也怕死,不想死啊!“七步成诗”不争的事实,诗中饱含真情实感,尽是肺腑之言,所以才会那么打
动人,使得曹丕也感到羞愧不已。其次,这则故事也向我们揭露了人性中的一个特点:就是天底下无所谓什么亲情,反而越亲近越无情、越残忍。“
杀熟”也是这儿来的!重在主旨原文:乐令善于清言,而不长于手笔。将让河南尹,请潘岳为表。潘云:“可作耳,要当得君意。”乐为述己
所以为让,标位二百许语。潘直取错综,便成名笔。时人咸云:“若乐不假潘之文,潘不取乐之旨,则无以成斯矣。”译文:尚书令乐广善于清谈,
而不擅长动笔写作。他想辞去河南尹的官职,请潘岳代写奏表。潘岳说:“没问题,但必须知道你的内心想法。”乐广便叙述了自己辞职的理由,并
定在二百句(字)左右。潘岳直接按照乐广的意思,把他说的话整理编排一通,便成了名作。当时人们都说:“如果乐广不借潘岳的文采,潘岳不遵
乐广的意旨,就无法写成这篇文章了。”评析: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文章不论好坏,一定是写出来的。文中提到的这篇文章,有点小特殊:为一人
授意,一人捉刀,最后成一名作。名让谁得了?当然是乐广,所以捉刀者多少吃点亏,尽管人们当时都认为是强强联手的结果。从文章的本质上说,
不在词藻,而在如何把主题思想阐述明白。否则,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肯定是烂大街的玩意儿。望文生“议”原文:孙子荆除妇服,作诗以
示王武子。王曰:“未知文生于情,情生于文。览之凄然,增伉俪之重。”译文:孙子荆(孙楚)为亡妻服丧期满后,作了一首悼亡诗拿给王武子(
王济)看。王说:“不知是文章流露出情感,还是情感产生了文章,看了你的诗我很悲伤,也更加看重夫妻之情了。”评析:王济被孙楚的悼亡诗感
染了,所以发表了一通议论。就跟很多人去到殡仪馆火葬场参加完葬礼后感慨良多一样:什么看淡啦!不争啦!珍惜啦……三天一过即打回原形。还
是让来看看孙楚的原诗吧“时迈不停,日月电流。神爽登遐,忽已一周。礼制有叙,告除灵丘。临祠感痛,中心若抽。”(“抽”字用得好。)扬
长避短原文:太叔广甚辩给,而挚仲治长于翰墨、俱为列卿。每至公坐,广谈,仲治不能对。退着笔难广,广又不能答。译文:太叔广能言善辩
,挚仲治则擅长写作,二人都位至九卿。每每在公众场合,太叔广总是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弄得挚仲治难以招架,回去之后就写文章来反驳太叔广
,太叔广也不知怎么回复是好!评析:避开锋芒,以己之长,攻人之短,方可胜出。这是一般人都明白的道理。怕就怕缺少自知之明,看不到自己的
短处,甚至“护短”,那只有等着被人戳痛的份儿了。屋下架屋原文: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
“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译文:庾仲初
写成《扬都赋》后拿给庾亮看。庾亮出于同宗之情,大力宣扬,抬高它的声价,说它可以与《二京赋》、《三都赋》相媲美。于是人们争相传抄,都
城(建邺)的纸价都上涨了。谢安说:“要不得啊!这就像在屋子下面再建屋子,是多余的重复呢,如果做事处处模仿他人,不免有些俗套乏味了!
”评析:有左思的《三都赋》造成洛阳纸贵在前,庾仲初的《扬都赋》大有东施效颦之嫌。再由庾亮看在亲戚的情分上夹带私心加以夸大的宣传,多
少让人觉得有些掉价。要说还是谢安硬气,仗义执言,并且击中要害。妙绝时人原文:简文称许掾云:“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译文
:简文帝称赞许掾(字玄度)说:“玄度的五言诗好的当今无人能比。”评析:许珣(许掾、许玄度)是“玄言诗”的代表作者之一,他的这一特长
正好也契合了他的字号中的“玄”字。所谓“玄言诗”,是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其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不是很高,但司马
昱对许珣的评价着实不低。“青松凝素髓秋菊落方英”(许珣句)掷地有声原文: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
,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译文:孙兴公(孙绰)写成《天台赋》,拿去给范荣
期(范启)看,说:“你试着将它扔在地上,定会发出金石般的声响。”范荣期说:“您所指的金石之声,恐怕不是乐曲中的声音吧。”然而,每当
看到佳句时,范荣期就说:“这才是你我这类人说的话。”评析:看得出:孙绰在递给范启文稿时带着满满的自信和难以掩饰的得意,所以成语“掷
地有声”就表达了一种坚定和豪迈而流传至今。而范启起先多少有点“打压”的意味,在所谓的声音上做了点文章,但文中最后范启还是表现出了对
孙绰的高度认同,当然,在夸赞别人的同时也没忘了捎带上自己。如此自信原文: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
不赏者作后出相遗,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译文:有人问顾长康(顾恺之):“您的《筝赋》和嵇康的《琴赋》哪一篇更好?”顾长康说:“不懂
欣赏的人会因我的文章后出而忽略它,知识渊博的人则会以高深独特的眼光发现它的价值所在。”评析:顾恺之,中国画、中国山水画之祖,同时文
章、词赋也很棒,能有这份自信也是自然的事。他的回答还是蛮客观的,因为艺术欣赏这事儿,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多
学有益原文:殷仲文天才宏赡,而读书不甚广博。亮叹曰:“若使殷仲文读书半袁豹,才不减班固。”译文:?殷仲文天资卓越,但读书不够
广博。傅亮感叹说:“如果殷仲文读的书能有袁豹的一半,他的才华就不次于班固。”评析:殷仲文、袁豹同为东晋对称,与班固(东汉史学家、文
学家)之间没有更多的可比性,但此文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人若要增长才干,获得成功,不读书是万万不行的,书读得少了也是不行的。再
者,读什么书,怎么读也非常关键——读经典准错不了,读书时要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善于判别,举一反三。方正第五人小气正原文:陈太
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
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
入门不顾。译文:太丘长陈寔与朋友约好一同出行,时间定在中午,可过了中午,朋友还来,陈寔就自己先走了,结果朋友在他走后才到。陈寔的儿
子元方当时才七岁,正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他久等你不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十分生气地说:“不是人
呀!约好一起走的,却丢下我不管走掉了!”元方说:“您与家父约定在中午,您到了中午没来,这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其父亲,这是不
懂礼仪。”那位朋友很惭愧,就下车招呼元方,可元方转身进了家门,都没有回头看一眼。评析:“元芳你怎么看?”此元芳非彼元芳,那是狄仁
杰身边的李元芳也。这个小元芳,七岁的年纪,就能有理有据,义正辞严地将一个无信无礼的大人驳斥的体无完肤,真的了不起。信用——好的品性
之一,“守时”是具体表现,在这方面可以轻易地判断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而且百分百准确。矢志不移原文:南阳宗世林,魏武同时,而甚
薄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朝政,从容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犹存。”世林既以忤旨见疏,位不配德。文帝兄弟每
造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译文:?南阳郡人宗世林,与魏武帝曹操是同一时代的人,他非常鄙视曹操的为人,不与其交往。曹操做了司空
后,总揽朝政大权,委婉地问宗世林:“现在可以交往了吗?”宗世林回答:“我松柏一般的意志还在。”宗世林因为忤逆曹操而被疏远,官位很低
,与他的德行不相配。然而,曹丕兄弟每次去宗世林家拜访,都会在他的坐床前行拜见礼。他受到的礼遇就是这样。评析:又一高人,又一强者。不
畏权势,不畏暴君,为得是内心深处的一份坚守,表现出的是如松柏般的意志品质。“位不配德”,其德尤为显得高贵而备受崇敬。否则,曹操的儿
子们怎会拜在他的床坐边呢?另外一点在于宗世林从一开始就把曹操看了个底儿掉,知道与这样的人交往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即使当曹操大权在
握,也不改初心,一以贯之。这点相当不容易,因为它战胜了人性趋炎附势、欺软怕硬的特点,是条真汉子!不甘受辱原文:夏侯玄既被桎梏
,时钟毓为廷尉,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译文:夏侯玄被抓,
钟毓是当时的廷尉,他弟弟钟会先前与夏侯玄的关系不咋地,于是便趁机戏弄夏侯玄。夏侯玄说:“我虽是受刑‘罪人’,也没兴趣听命于你们。”
遭受刑讯拷打,夏侯玄也一声不吭,临上法场,仍旧面不改色。评析:如此看来,钟毓属小人做法,公报私仇。而夏侯玄即使死到临头也不顺从,有
种!有种就在于生死关头也不甘受辱,不失气节。再者说:像钟氏兄弟这样的人避而远之不结交就对了。如实禀报原文:和峤为武帝所亲重,
语峙曰:“东宫顷似更成进,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云:“皇太子圣质如初。”译文:和峤备受晋武帝司马炎的器重,一次晋武帝对和峤说:
“太子近来似乎愈加成熟长进了,你替我去探看探看。”和峤去了回来,晋武帝问他情况如何?和峤回答:“皇太子资质还是先前那样。”评析:这
则故事太有意思了,和峤的表现与当今绝大部分官员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现在,假话、大话、空话盛行,报喜不报忧,欺上瞒下,比比皆是。
从人性的角度讲:人人都喜欢听好话,本能地抵触坏消息,不愿接受不良的后果。可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哪有尽是完美无缺这一条呢?所以只好自欺
欺人,骗来骗去了。再一个很关键的因素,若让人说真话,掏心掏肺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一定要有一个洁净的政治氛围,听不得反面声音,动辄对持
不同政见者实施打压,甚至通过类似“文字狱”的一些手段,封锁信息,监视监听,这,谁还敢开口说话呀?这,对一个单位、一级组织、乃至一个
国家,究竟有何好处呢?!故作姿态原文:杜预拜镇南将军,朝士悉至,皆在连榻坐。时亦有裴叔则。羊稚舒后至,曰:“杜元凯乃复连榻坐
客!”不坐便去。杜请裴追之,羊去数里住马,既而俱还杜许。译文:?杜预被任命为镇南将军,朝廷的官员都来祝贺,大家都坐在相当于长条板凳
的连榻上。当时裴叔则也在场。羊稚舒后来才到,说:“杜元凯(杜预字)竟然用连榻待客!”没落座便扬长而去。杜预请裴叔则去追他回来,羊稚
舒骑着马走了几里地就停下了,接着就和裴叔则一起回到了杜府。评析:羊稚舒,即羊琇,是晋皇室的外戚,平日里恃宠而骄,奢侈放恣。这次纯属
“技巧性表演”,一贯骄横的他,看不上“长条板凳”,嫌坐着杠屁股,对杜预一肚子的意见,所以就玩了个心机,故意离开,没走多远又“住马”
等在那里,拉着架子让人叫回,无非是要表明个态度而已,却绕了那么大一个圈子,累不?分车而坐原文:晋武帝时,荀勖为中书监,和峤为
令。故事,监、令由来共车。峤性雅正,常疾勖谄谀。后公车来,峤便登,正向前坐,不复容勖。勖方更觅车,然后得去。监。令各给车,自此始。
译文:晋武帝这位时,荀勖(xù)是中书监,和峤做中书令。按照惯例,监和令向来同坐一辆车上朝。和峤本性风雅正直,一向讨厌荀勖溜须拍马
、阿谀逢迎的作派。以至当车子到时,和峤便抢先坐在前边,不再给荀勖留有更多的空间。荀勖只能另找一辆车才能去。中书监和中书令分别派车上
朝,就是从这儿开始的。评析:“一山不容二虎”,这叫“一车难纳二主”。职务级别、从政资历旗鼓相当,难分伯仲,互不服气也是自然。但文中
所描述的重点不在于此,而是二人在基本素质上就有所区别和差异。主要是和峤眼里揉不进沙子,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就从分车前行开始吧。隙
罅难弥原文: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
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
”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入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
武帝从之。译文:?向雄担任河内郡的主簿期间,有件公事本与他无关,谁知太守刘淮无端动怒,对他施以杖刑之后并赶走了他。后来向雄任黄门郎
,刘淮任侍中,两人从来不说话。晋武帝司马炎听说之后,命令向雄主动修复二人的关系。向雄出于无奈就去拜访刘淮,行礼过后说:“我是因皇命
不可违才来的,不过我们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早已恩断义绝,还能怎样?”说完就走了。晋武帝得知二人还是不和,就生气地问向雄:“我不是让你恢
复以往的和睦关系吗,怎么还如此绝情?”向雄说:“古时候的君子,都按礼法举荐官员,也按礼法罢免官员;如今的君子,推举之时亲得要抱到膝
上一样,罢免的时候就如同要把人推下深渊那样狠心。至于刘河内,我不主动去招惹他就已经够安稳幸运的了,怎么还可能与他重修旧好呢!”晋武
帝听完向雄的话,也就随他了。评析:“绝交、绝交”,一定要做绝,否则贻害无穷。你想啊:为什么要绝交?因为对对方看透了、恨极了、绝望了
,若再恢复往来的话,一则打了自己的脸,二来一旦再有个矛盾或分歧的话,(一定会有的)就像旧伤遇到了阴雨天,伤口会隐隐作痛,那滋味实在
不好受。说到这里,不禁想到了另一个问题:“离婚”算不算绝交呢?或者说,要不要做绝交式处理呢?没有现成的答案,因为婚姻的复杂程度本身
就难以想象,“藕断丝连”也在情理之中。再就是从客观上讲,绝交多发生在国家、法人组织或同性之间,很少听说异性朋友绝交的情况。总之,从
宇宙的角度看,任何一种关系都走不到尽头,所以珍惜遇到的缘分吧,善待他人吧。当然,对无耻之徒、险恶之人,还是躲远点儿的好!以理服
人原文:齐王冏为大司马,辅政,嵇绍为侍中,诣冏咨事。冏设宰会,召葛旟、董艾等共论时宜。旗等白冏:“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
遂送乐器,绍推却不受。冏曰:“今日共为欢,卿何却邪?”绍曰:“公协辅皇室,令作事可法。绍虽官卑,职备常伯,操丝比竹,盖乐官之事,不
可以先王法服为伶人之业。今逼高命,不敢苟辞,当释冠冕,袭私服。此绍之心也。”旗等不自得而退。译文:齐王司马冏任大司马,辅理国政,嵇
绍当时任恃中,去司马冏那里请示工作,正遇司马冏设宴招待僚属,召集来的有葛旟(yu)、董艾等人,一起讨论时局政务。葛旟等人告诉司马冏
:“嵇侍中擅长乐器,您可以让他演奏一下。”随后还叫人送上乐器,然而嵇绍拒绝表演。司马冏说:“今天大家欢聚在此,你为何要推辞呢?”嵇
绍说:“您辅助皇室,为人处世应成为众人效仿的榜样。在下虽官职不高,好歹也是天子左右的近臣,而演奏音乐本是乐官的工作,我不可以身着先
王制定的官服来做演艺之类的事。今天迫于尊命,不敢随便推辞,应当让我脱去官服,换上便装再表演。这是我的真实想法。”葛旟等人一听,自觉
没趣,都走开了。评析:嵇绍不愧是嵇康的儿子,不媚权势,一身傲骨,颇有他爹当年的风范。不过嵇绍可能又要比他爹更讲究策略一些,不硬来,
摆事实,讲道理,让人心服口服。这样避免激怒上司、惹毛同僚,也达到了目的,保持了尊严。还以颜色原文: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
、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
,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译文:卢志在众人面前问陆士衡(陆机):“陆逊、陆抗是您的什么人?”陆士衡回答
:“就如同你和卢毓,卢珽的关系。”陆士龙(陆云)听了不禁一怔,出门后便对哥哥说:”没必要这么说话吧,他也许真的不清楚内情呢。”士衡
正色道:“我们父亲、祖父天下闻名,他怎么会不知道?‘鬼子’竟敢这样无礼!”时人对陆家兄弟一向难分优劣,谢安拿这件事做出了判定。评析
:先说“鬼子”的概念,这是对人的憎称,现也常说“鬼东西”之类。而文中陆机所言则暗喻卢志的远祖卢冲曾因打猎而入鬼府,与崔少府的亡女结
婚生子一事。要说谢安仅凭此事来断定兄弟俩孰优孰劣,不免有些草率。从现象上看,陆机睚眦必报,要生猛一些,而弟弟陆云则内敛一些,也不一
定不好,要具体事情具体分析。“帖”骑而避原文:羊忱性甚贞烈。赵王伦为相国,忱为太傅长史,乃版以参相国军事。使者卒至,忱深惧豫祸
,不暇被马,于是帖骑而避。使者追之,忱善射,矢左右发,使者不敢进,遂得免。译文:羊忱生性十分刚正忠烈。赵王司马伦担任相国的时候,羊
忱任太傅府长史,司马伦随后便任命他为参相国军事。传达任命的使者突然来到,使得羊忱很是忌惮,生怕受牵连惹祸上身,匆忙间来不及备马,跨
上一匹没有马鞍的马匆匆离去。使者一路追赶,羊忱擅长射箭,左右开弓,连连向使者发箭,使者不敢再追,这才得以脱身。评析:为了躲避灾祸,
人们通常都会本能地做出一些应急反应,而且竭尽全力。此文中更是通过精彩的描述,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绝妙之处或说点睛之笔就是“帖骑而
避”的说法,尤其是“帖”字用得那个贴切!那个生动!那个简洁!由此可见古人的文字功力是多么深厚强劲。死皮赖脸原文:王太尉不与庾
子嵩交,庾卿之不置。王曰:“君不得为尔。”庾曰:“卿自君我,我自卿卿;我自用我法,卿自用卿法。”译文:太尉王衍不愿和庾子嵩交往,可
是庾子嵩总还是对王衍“卿”长“卿”短地叫来叫去。王衍说:“请你不要这样称呼我。”庾子嵩说:“卿尽管称我为君,我也照旧称卿为卿;我用
我的叫法,卿用卿的。”评析:若关系铁,亲密无间,估计相互间怎么个称呼法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可对于王衍和庾子嵩来说,情形就不一样了。
尤其是王衍,必有一种“癞蛤蟆爬脚面——不咬人,却膈应人”的感觉。像庾子嵩这种人,世上还真不少见,某种程度上这类人的这种做法是故意而
为的,就想恶心你、惹毛你,反过来笑话你失态或失礼,千万不要上当哟!自有逻辑原文:阮宣子伐社树,有人止之。宣子曰:“社而为树,
伐树则社亡;树而为社,伐树则社移矣。”译文:阮宣子(阮脩)要砍掉社坛的树,有人阻止。阮脩说:“如果社坛跟树有关系,那么砍了树,社坛
也就没有作用了;如果树能代表社坛,那么砍了树,不过是将社坛挪了个地方而已。”评析:真是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不过从无神论的角度看
去,阮脩的这套逻辑似乎有点道理。关键是古人太能说善辨,尤其是晋朝时期的那些个清谈高手和玄学家们。自叹不如原文:元皇帝既登阼,
以郑后之宠,欲舍明帝而立简文。时议者咸谓:“舍长立少,既于理非伦,且明帝以聪亮英断,益宜为储副。”周、王诸公,并苦争恳切,唯刁玄亮
独欲奉少主,以阿帝旨。元帝便欲施行,虑诸公不奉诏。于是先唤周侯、丞相入,然后欲出诏付刁。周、王既入。始至阶头,帝逆遣传诏,遏使就东
厢。周侯未悟,即却略下阶。丞相披拨传诏,径至御床前曰:“不审陛下何以见臣?”帝默然无言,乃探怀中黄纸诏裂掷之。由此皇储始定。周侯方
慨然愧叹曰:“我常自言胜茂弘,今始知不如也!”译文:晋元帝登基后,因为宠幸郑妃,就想废了明帝司马绍而改立郑妃所生的司马昱为太子。当
时朝廷上下都认为废长立幼不合规矩,再说太子司马绍聪慧诚实,英武果断,更适合做储君。周顗、王导诸位大臣都苦苦争取,好言相劝。唯独刁玄
亮一人想通过尊奉少主来迎合晋元帝的心意。晋元帝想要付诸实施,又担心众臣有意见,于是先召周王二人入宫觐见,然后把诏书交给刁玄亮去发布
。周、王两人入宫后,刚走到台阶上,晋元帝就派事先已经安排好的传诏官把他们拦住,让去东厢房歇息。周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就退了下去。
王导推开传诏官,径直走到晋元帝座床前,问:“不知陛下为何召见我们?”晋元帝默不作声,只好从怀中掏出黄纸诏书撕碎扔掉了。从此太子的地
位才算稳固下来。周顗不由感慨惭愧地说:“我总自以为比王导强,,今天才知道我不如他啊!”评析:宫廷内的博弈五花八门,动辄刀光剑影,暗
藏杀机;一夜之间,人头落地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在朝中做官,尤其是在王的左右供事,没有点儿眼力劲儿,不动脑子显然是不行的。此文中,在
晋元帝的调虎离山的计策面前,王导展现出过人的胆识,而周顗却暴露出唯命是从的软弱性格。不攀高枝原文: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
,请婚陆太尉。对曰:“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之始。”译文:王导刚到江南的时候,想要结识攀缘一些吴地名流,还向太尉
陆玩请求结成儿女亲家。陆玩对王导说:“小土丘上长不了松柏那样高大的树木,香草和臭草也不能放在一个器物之中。我陆玩虽然不才,但必须按
照道义不带头做破坏规矩的事。”评析:在官场中,官员们子女见的联姻现象还是蛮多的,俨然已成为他们政治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王导之举也不
例外。可陆玩的态度却多多少少有些出人意料,想必他对王导有充分的了解,或是在这类事情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才将一门在他人看来必是一
桩好的姻缘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好恶分明原文:周伯仁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刁玄亮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
旦,报仲智,仲智狼狈来。始入户,刁下床对之大泣,说伯仁昨危急之状。仲智手批之,刁为辟易于户侧。既前,都不问病,直云:“君在中朝,与
和长舆齐名,那与佞人刁协有情!”径便出。译文:周伯仁(周顗)任吏部尚书时,有一次夜晚在官署内突发疾病,很是危急。当时刁玄亮是尚书令
,想方设法进行救治,悉心照料,十分亲切友善,过了好一阵儿,周的病情才有所减轻。次日天一亮,就通报了周的弟弟周仲智(周嵩),周嵩火急
火燎地赶来,刚进门就碰见刁玄亮当着他的面哭起来,诉说昨晚他哥哥的病情有多么危险。周嵩抬手就给了刁玄亮一记耳光,打得他赶紧躲在了门边
。周嵩走到哥哥床前,连病情都不问,直接说道:您在西晋时,可是与和长舆(和峤)齐名的人物,怎么会跟刁玄亮这种小人有交往呢?!”说完便
离开了。评析:刁玄亮无非是想邀功,可谁知周嵩十分反感,行为举止不免有些过激,人家毕竟辛苦了一夜帮助你的哥哥度过了难关。直接打
脸原文:王含作庐江郡,贪浊狼籍。王敦护其兄,故于众坐称:“家兄在郡定佳,庐江人士咸称之。”时何充为敦主簿,在坐,正色曰:“充即庐江
人,所闻异于此。”敦默然。旁人为之反侧,充晏然,神意自若。译文:王含担任庐江郡太守时,贪污腐败,声名狼藉。王敦为袒护自己的哥哥,有
意在众人面前夸赞其兄说:“我哥哥在庐江郡一定有很好的政绩,那儿的百姓都很拥戴他。”当时何充是王敦手下的主簿,也在场,一本正经地说:
“我就是庐江人,我所听到的跟你说的不一样。”王敦顿时说不出话来。旁边的人都替何充担心,而何充非常坦然,神态自如。评析:吹牛皮要分场
合,要看对象,否则只有被打脸的份儿。不过,像何充这样直接不给顶头上司面子,让其下不来台,尴尬不已的情况,实属少见。历史证明,何充在
这之后还是受到了王敦的打击报复,很快就被降职处分。所以说,斗争是要讲究艺术的,在有效地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再视具体情形而为之。语
柱劝酒原文:顾孟著尝以酒劝周伯仁,伯仁不受。顾因移劝柱,而语柱曰:“讵可便作栋梁自遇!”周得之欣然,遂为衿契。译文:?顾孟著(
顾显)有一次向周伯仁劝酒,伯仁不肯喝。顾孟著就转而向柱子劝酒,并且对柱子说:“难道就可以把自己当成栋梁吗!”周伯仁听了这话反而挺开
心,两人竟然成了意气相投的好朋友。评析:顾显“指桑骂槐”,“放屁掺沙子”式的“攻击”,不仅没有遭到对方的“还击”,反而换来两人感
情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情况无非有以下的原因:一是二人原本就性情相投,大有“英雄惜英雄”之意味;二是魏晋时期的人物就是这么洒脱、率真,
不在枝节上大做文章或斤斤计较,活得真实有情趣。罪不该死原文: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
时周伯仁为仆射,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周。群
臣往省之,周曰:“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译文:晋明帝司马绍在西堂召集众大臣聚餐,还没到大醉的时候,明帝问大家:“今日一聚,与当
年尧舜时期相比如何呀?”当时任尚书仆射的周伯仁声音激昂地说:“圣上与尧舜虽同为君主,可是哪里比得了那时的太平盛世啊!”明帝勃然大怒
,回宫之后亲手写了满满一张黄纸诏书,随即交给廷尉让他们去逮捕周伯仁,想杀了他。没过几天,晋明帝又下诏释放了周伯仁。大家伙儿前去探望
他,周伯仁说:“一开始我就知道我死不了,罪不至此嘛。”评析:周伯仁是“酒后吐真言”,而晋明帝是“酒后吐狂言”。“酒后吐真言”的周伯
仁惹来了“杀身之祸”;“酒后吐狂言”的晋明帝酒醒之后恢复了理智,有了自知之明,所以饶过了说真话的周伯仁。魏晋时期的人就是这副德行,
敢说敢当,敢作敢为。清名垂世原文:苏峻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
亮直,必不容于寇仇。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邪?”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将执简而进矣!”译文:
苏峻的叛军已兵临南京城,文武官员纷纷逃散,只有侍中钟雅一人守在晋成帝身边。有人对钟雅说:“看到机会就前进,知晓困境就撤退,这是自古
以来的道理。您本性耿直忠义,必然不会被贼寇放过,为何不见机行事,而要坐以待毙呢?”钟雅回答:“国家有乱不能匡正,国君有难不能相助,
反而各自逃避以求幸免,我怕董狐若在的话,会拿着竹简冲过来啊!”评析:“董狐”何许人也?春秋时晋国的史官,以记事真实,秉笔直书著称。
可以比作当今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敢于说真话、揭露事实真相的资深媒体人。也就是说,钟雅之所以将性命置之度外,孤身一人守在皇上身边,是
因为他把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怕留下骂名而载入史册。这是需要胆略和勇气的,更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否则,在生命攸关的危急时刻,非掉链子
不可。旧怨难消原文:苏峻时,孔群在横塘为匡术所逼。王丞相保存术,因众坐戏语,令术劝群酒,以释横塘之憾。群答曰:“德非孔子,厄
同匡人。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鸠,至于识者,犹憎其眼。”译文:苏峻叛乱时,孔群在横塘受到了匡术的威胁。后来丞相王导把匡术保全下来,并在
一次聚会上趁大家谈笑之时,王导让匡术给孔群敬酒,以消解他们在横塘之事上结下的仇怨。孔群回答说:“我的德行虽不能和孔子相比,但遭遇的
困境与当年孔子被匡人所困是一样的。虽然春暖大地,老鹰变成了布谷鸟,但对于认识它的人来说,依然憎恶它的眼睛。”评析:撇开历史背景和历
史人物的个人恩怨不说,单看文中最后的一小段关于鹰变布谷鸟的相关描写令人叫绝,所谓依然憎恶它的眼睛,就是指看清了这个人的本质,因此把
如何处理二人之间的关系拿捏得死死的,别人都说了不算。忿忿不平原文:苏子高事平,王、庾诸公欲用孔廷尉为丹阳。乱离之后,百姓凋弊
。孔慨然曰:“昔肃祖临崩,诸君亲升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孔坦疏贱,不在顾命之列。既有艰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
耳!”于是拂衣而去。诸公亦止。译文:苏峻之乱平定以后,王导、庾亮等大臣想让廷尉孔坦去丹阳任职。经过战乱的颠沛流离之后,百姓生活困苦
。孔坦激愤地说:“当年先帝临驾崩前,诸位都在御床前共同受领了先帝的恩典与赏识,一起接受了遗诏。我孔坦才疏位卑,不在其中。现在有了难
处,就把我推到前面,我现在就像砧板上的臭肉,任人切细剁碎罢了!”说完就拂袖而去。大家也就不再提起。评析:孔坦,孔子的二十五世孙,不
愧为圣人之后,敢如此表现。确实如孔坦所言,在危难时刻,平日里那些捞尽好处,加官进爵的主儿往往都成了缩头乌龟。从脾气上看,孔坦确像块
儿臭肉,是块不愿被人在砧板上切割的臭肉,把诸位大臣熏得再也不开口了。故问实答原文: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成帝初崩,于时
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庾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何答曰:“陛
下龙飞,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于时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明之世。”帝有惭色。译文:何次道(何充)、庾季坚(庾冰)两人同为辅政大臣。
晋成帝刚去世,这时由谁继位还没定下来。何次道主张立皇子,庾季坚和大臣们都认为外敌正势力强盛,而皇子年纪尚小,于是就立了康帝(皇子的
胞弟司马岳)。康帝即位后,会见群臣时问何次道:“朕能继承天下大业,是谁的建议?”何次道回答:“陛下能够即位,这是庾冰的功劳,我没出
力。当时若是采纳了微臣的建议,今日就看不到陛下圣明的盛况了。”康帝面有愧色。评析:即位之后的晋康帝显然是知道何充当初的态度并对其心
怀不满,因而明知故问,想让何充当众难堪。而何充在意见相左押错宝的情况下,面对已坐稳江山的皇帝不怀好意的发问,依然沉着机智,既不回避
事实,又不改变立场,十分巧妙地用了看似“溜须拍马”,实则暗带嘲讽的一番“赞美之词”,让晋康帝羞红了脸。牛逼大了去了!诔文之虚
原文:孙兴公作《庾公诔》,文多托寄之辞。既成,示庾道恩。庾见,慨然送还之,曰:“先君与君,自不至于此。”译文:?孙兴公写了篇悼念庾
亮的文章,文中多有寄托哀思的言辞。写完之后拿给庾道恩(庾亮之子)看。道恩看后,没有好气地将文章送还给孙兴公,说:“家父和您的交情还
不至于到这个程度吧。”评析:孙兴公(孙绰)所写的这篇诔文中说了许多赞美之词,可有很多地方也把他自己捎带上了,比如说到我与他(庾亮)
如何如何,用现在的话说,是在蹭亡者的“热度”。可见写诔文的真正目的是借机宣传和抬高自己。好在庾道恩心里跟明镜似的,生生地将之怼了回
去。实话实说原文:刘简作桓宣武别驾,后为东曹参军,颇以刚直见疏。尝听记,简都无言。宣武问:“刘东曹何以不下意?”答曰:“会不
能用。”宣武亦无怪色。译文:?刘简在桓温手下任别驾,后来又任东曹参军,由于太过刚正耿直,而不被桓温待见。有一次参加有关会议,刘简没
说一句话。桓温问他:“刘东曹你为什么不发表一下意见?”刘简回答说:“说了你也不会采纳。”桓温听后却没有责怪的意思。评析:刘简、刘简
,人如其名,太简单、太草率,也太有种了!虽说桓温没有怪罪,会更加疏远他是一定的,当领导的从来不会喜欢这种人的!忍饥拒缘原文:
刘真长、王仲祖共行,日旰未食。有相识小人贻其餐,肴案甚盛,真长辞焉。仲祖曰:“聊以充虚,何苦辞!”真长曰:“小人都不可与作缘。”译
文:刘真长(刘惔)、王仲祖(王濛)一起出行,天色已晚还没吃饭。一个认识他们的平民为他们提供了吃的,饭菜很丰盛,刘真长却推辞不吃。王
仲祖说:“姑且用它充饥,何苦要拒绝呢?”刘真长说:“凡卑贱小人都不可与之交往。”评析:俗话说:“没有肚子哪有脸”!“死要面子活受罪
”。刘惔饥肠辘辘也不愿吃他认为是卑贱之人提供的饭菜,表面看去不可理喻,不通人情,没有人味,属“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实际上没
有那么简单:简单了说,不过一顿饭而已,不吃不至于送命;但对于魏晋时期崇尚讲究个性、率直洒脱、避俗求雅的文人志士来说,坚守初心、保持
个性、不失原则远远比一顿饭重要得多。从小处着眼着手,才能达到至高至上的境界。峻拒接济原文:王脩龄尝在东山甚贫乏。陶胡奴为乌程
令,送一船米遗之。却不肯取,直答语:“王脩龄若饥,自当就谢仁祖索食,不须陶胡奴米。译文:王脩龄曾在东山隐居过一段时间,相当贫困。陶
胡奴(陶范,陶侃之子)当时任乌程县令,送来一船米给他。王脩龄拒不接受,直言道:“我王脩龄若是吃不饱肚子,自然会到谢仁祖那里索要,而
不需要你陶胡奴施舍的米。”评析:听说过“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可是一船米呀!看来王陶之间是存有过节的,要不王脩龄不会断然拒绝别人的救
助。不管他内心坚守的是怎样一道底线,能够不为一船米所动,也真叫有骨气的了。要知道,人在基本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打破
道德底线的时候。而陶范也很牛,在不被别人高看,关系不是很铁的情况下,出手就是一船米,可见器量也非同一般人。“过事便还”原文:
阮光禄赴山陵,至都,不往殷、刘许,过事便还。诸人相与追之。阮亦知时流必当逐己,乃遄疾而去,至方山不相及。刘尹时为会稽,乃叹曰:“我
入,当泊安石渚下耳,不敢复近思旷旁。伊便能捉杖打人,不易。”译文:光禄大夫阮思旷(阮裕)到京城晋成帝陵墓凭吊,都不去去殷浩、刘惔家
探望,而是办事就返回了。一些朋友知道后一同前去追赶他。阮思旷心里也十分清楚这些名流定会来追赶自己,更是加快了步伐急速离去,一直到了
方山,那些人没法赶上了。刘惔当时正要出任会稽太守,不无感慨地说:“我若去那儿的话,只能靠在谢安石的小洲下船,哪敢再靠近思旷啊,否则
他是能拿棍棒打人的,真是本性难移。”评析:此时,正值阮裕在剡山隐居,可见古人是多么地自律。他深知去与众人相聚的后果,很可能还会是恶
果,会将自己通过隐居生活修行得到的成果损失殆尽。耐不耐得住寂寞很关键,而不在是否以隐居,所谓“大隐隐于市”才是真正的高人。出世入世
间,心静心定决定一切!“形色加人”原文:王、刘与桓公共至覆舟山看。酒酣后,刘牵脚加桓公颈,桓公甚不堪,举手拨去。既还,王长史
语刘曰:“伊讵可以形色加人不?”译文:王濛、刘惔和桓温一起到覆舟山游览。喝嗨了,刘惔伸出脚来架在了桓温脖子上,桓温感到很不堪,抬手
将刘惔的脚拨开。回来后,王濛对刘惔说:“桓温他怎么可以当众甩脸子呢?”评析:魏晋时期的人举止狂放,好饮酒,酒后失态估计是常有的事。
同时,那时的人又崇尚喜怒不形于色,也就是说心里有什么想法不摆在脸上,所以才有文中所出现的情况,身遭“霸凌”,稍做点反抗,却受到别人
的非议。兄弟之间原文:桓公问桓子野:“谢安石料万石必败,何以不谏?”子野答曰:“故当出于难犯耳。”桓作色曰:“万石挠弱凡才,
有何严颜难犯!”译文:桓温问桓子野(桓伊):“谢安既然料到他弟弟谢万肯定要吃败仗,为何不劝阻他呢?”子野回答说:“自然是因为不好劝
,不敢冒犯啊。”桓温板起面孔说:“谢万就是个软弱无能的庸才,有什么威严可言而不敢跟他直说的呢?”评析:桓温也真是的,人家谢氏兄弟之
间的事情,你怎么会知道其中的深浅呢?所以说,对一些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千万不要想不开,甚至动气,相信它自然有它的道理就OK了!清心
自在原文:罗君章曾在人家,主人令与坐上客共语,答曰:“相识已多,不烦复尔。”译文:罗君章(罗含)有一次在别人家里作客,主人叫他
去和在座的其他宾客攀谈,罗含说:“我认识的人已经够多了,就不必再跟他们扯淡了吧?!”评析:这罗君章实在太牛了,太知道想要什么了。而
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是没有这份笃定的。一天到晚浮躁的要命,耐不住寂寞,非得拱到人堆里找刺激、找乐趣,生怕叫人家当哑巴给卖了。看似
清高的罗含心里一定很清楚,甚至一眼看过去就知道在座的人都是些什么货色,所以才能果断地做出决定。另一层面,交流是一切分歧的源头,就不
去自找麻烦了吧。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嘛!推重之难原文:王右军与谢公诣阮公,至门,语谢:“故当共推主人。”谢
曰:“推人正自难。”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和谢安一块儿去拜访阮裕,走到门口,王羲之对谢安说:“我们应当共同推重主人才是。”谢安说:“
推重别人恰恰是很难的事情啊。”评析:别说推重别人了,不生嫉妒就了不得了。推人之难,难就难在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打心底承认别人的优
势,而不是怕别人压过自己,抢了风头。推重别人,要有慧眼识珠的目光,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它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一个人的格局。自量
固难原文:王恭欲请江卢奴为长史,晨往诣江,江犹在帐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江不应,直唤人取酒,自饮一碗,又不与王。王且笑
且言:“那得独饮!”江云:“卿亦复须邪?”更使酌与王。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未出户,江叹曰:“人自量,固为难!”译文:王恭想请江卢
奴任长史,一大早就上江家拜访,江还在帐中没起床。王恭坐下后,不敢马上说话,过了一阵才有机会开口。江也不搭理他,只是叫人去拿酒,自己
喝了一碗,没让王恭喝。王恭边笑边说:“哪能独自饮酒呢?”江说:“咋地,你也要喝吗?”于是叫人给王恭斟上了酒。王恭干了酒,自己找个借
口说要告辞。还没出门,就听江卢奴叹息道:“人要有自知之明,确实很难啊!”评析:江卢奴为什么不愿出任长史不得而知,显然他认为王恭事先
也不自行考量仔细了再做行动,既然你如此随意,那也就别怪我这样“无礼”待你了。还有一种解释: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江卢奴经过深思熟虑铁了
心地不去做那个长史,最后的一句感叹,或许是对自己做出的这个艰难决定的肯定吧!潜台词是:自知之明难吧?我做到了!(不能去做那个长史)
雅量第六豁情散哀原文: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
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译文:豫章太守顾劭,是顾雍的儿子。顾劭
在郡守任上死去,那天顾雍正召集属下聚会,自己在下着围棋。外面禀报说有信函到了,但没有儿子顾劭写来的信。顾雍虽然神情自若,但内心却知
道是什么缘故。他用指甲掐自己的掌心,鲜血沾染在座褥上。直到宾客散去,顾雍才长叹一口气说道:“我已经不可能有延陵季子那么高尚,难道还
要为儿子的死哭瞎眼睛而受人责备吗!”于是豁然开朗,悲哀的情绪散去不少,神色也恢复正常。评析:这是一段直面死亡的故事,而且是白发人送
黑发人,说来实在让人唏嘘。但顾雍的态度是明智的,他驱散悲哀的方法就是“豁情”——看得开,想得明白。人去曲终原文:嵇中散临刑东
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
不许。文王亦寻悔焉。译文:嵇康在东市法场临近被处决时,神色不改,要琴弹了起来,弹的是《广陵散》。曲子结束后他说:“袁孝尼曾经请求学
这支曲子,我吝惜固执,不肯教他,如今这《广陵散》就要灭绝了!”当时,三千名太学生上书朝廷,请求拜嵇康为师,没有得到批准。事后文王(
司马昭)随即也后悔了。评析: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真!没想到堂堂的嵇老前辈也有悔不当初的时候啊!但就凭嵇康的名声、气度、品性、才华
而言,那首失传的《广陵散》似乎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韵呢!道边李苦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
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与小伙伴们出去玩耍,看见路
边的李树上挂满了果实,把树枝都压断了,小孩儿们争着跑去摘,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别人问他原因,他说:“树长在路边还能存有这么多果子
,肯定是苦李。”一尝,果然是苦的。评析:王戎小小年纪却有着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一帮孩童中脱颖而出。由此引入一个现代的话题,就是“
防骗术”。那些骗子放出的诱饵就如同路边树上的李子,十分吸引眼球,撩人心动。此时只要想到如如不动的王戎,就不会上当了。你想啊,骗子们
口干舌燥地鼓吹一大堆“好处”、“实惠”、“便宜”干嘛不先去满足他自己的父母、子女、亲朋好友,而要在你面前一个劲儿地吆喝呢?!稍微开
点儿脑洞:路边若不是苦李,而是满地的百元大钞,王戎要是还无动于衷、不屑一顾的话,那可真牛上天了!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原文:刘庆
孙在太傅府,于时人士多为所构,唯庾子嵩纵心事外,无迹可间。后以其性俭家富,说太傅令换千万,冀其有吝,于此可乘。太傅于众坐中问庾,庾
时颓然已醉,帻堕几上,以头就穿取,徐答云:“下官家故可有两娑千万,随公所取。”于是乃服。后有人向庾道此,庾曰:“可谓以小人之虑,度
君子之心。”译文:刘庆孙在太傅司马越府任职期间,陷害了很多人士,只有庾子嵩不问世事,没有把柄可抓。后来利用庾子嵩生性节俭家境富裕这
一点,唆使太傅向他借一千万,心想庾子嵩肯定会小气不愿意,这样便能找到下手的机会了。后来太傅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庾子嵩借钱,那时庾子嵩
已经喝得东倒西歪,头巾也掉在小桌上,只见他伸长了脖子用头钻进头巾把头巾重新戴上,然后不紧不慢地回应说:“下官家中怎么着也个有两三千
万,随您去取。”刘庆孙这才彻底服气了。后来有人向庾子嵩说起此事,庾子嵩说:“他这叫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评析:“以小人之虑,度
君子之心”,现演变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此觉得再怎么翻译都不如原文来得精彩,完完全全地通顺好懂啊!最值得赞许的是对庾子嵩
醉态的描写,“以头就穿取”五个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鬼斧神工。心里有底原文:有往来者云:“庾公有东下意。”或谓王公:“可潜稍
严,以备不虞。”王公曰:“我与元规虽俱王臣,本怀布衣之好。若其欲来,吾角巾径还乌衣,何所稍严!”译文:有传闻说庾亮有来京都罢黜王导
的意图。有人劝王导:“应暗中要严加防备,以应对不测发生。”王导说:“我和元规(庾亮)虽同是辅佐大臣,可我们原本就有布衣之交的感情。
如果他真的要那样做,我做回家平头百姓就是,有什么可戒备的呢!”评析:遇事不慌,只因为早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没有退路实为最宽的路。有
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身处绝境的情况下,心无旁骛,放手一搏,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相反,危难临头,心乱如麻,顾虑重重,畏首畏尾
,最终只有走向失败、灭亡。处事有方原文:王丞相主簿欲检校帐下,公语主簿:“欲与主簿周旋,无为知人几案间事。译文:丞相王导的主
簿想去查核部下,王导对他说:“我与你打交道就行了,没必要知道其他人的公文案卷如何。”评析:一级对一级负责,知主簿便知其下属。王导领
导有方,办事简洁高效给力。一个婆婆妈妈、万事巨细的领导,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好领导,他累,别人也累。对照鲜明原文:祖士少好财,
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著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平。或有诣阮
,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译文:祖士少(祖约)喜好财物,阮遥集(阮孚)偏爱木屐,一直
以来二人各自打理着自己的收藏。同样都是热衷于一件事,可但还不能从中判定他俩的高下。有人去祖士少家,看见他正在整理财物,一看到客人来
,赶紧收拾起来,还剩下两个小箱子,就放在背后,侧身挡着,显得很慌乱的样子。又有人到阮遥集家,看见他正在点火给木屐打蜡,还不无感慨地
说:“不知这辈子还能穿几双木屐呢?”说话时神情悠闲畅达。由此,自然分出了两人的层次高低。评析:文中对祖士少惜财如命的描写可圈可点,
从体态到表情刻画得入木三分。而阮遥集的话恰如其分地阐明了钱财作为身外之物不必为其所累的道理。你就是趁一座金山又怎样?能永无止境地享
乐下去吗?更何况世事无常,今天脱下来的鞋(木屐),明天还不知能不能再穿上不是吗?觉觉之别原文:许侍中,顾司空俱作丞相从事,尔
时已被遇,游宴集聚,略无不同。尝夜至丞相许戏,二人欢极。丞相便命使入己帐眠。顾至晓回转,不得快熟;许上床便哈台大鼾。丞相顾诸客曰:
“此中亦难得眠处。”译文:侍中许璪和司空顾和都在丞相王导手下任从事,当时两人都被王导赏识,参加聚会、出游、赴宴,没有差别对待。一次
晚间去王导家玩,俩人非常尽兴。王导便让他们到自己的床上睡觉。顾和辗转反侧直到天亮,难以适应;许璪上床不一会儿便鼾声大作。王导回头对
其他宾客说:“这里可是难得让人睡个安稳觉的地方!”评析:面对上司有些出格的恩宠,许顾二人的表现截然不同,一个顾虑多多,心事重重;一
个大大咧咧,倒头就着。当然,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许璪喝大了,什么都不知道了,什么也不讲究了,而顾和被他如雷的鼾声吵得实在无法入睡
。文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王导最后说的那句“难得眠处”,隐约地道出了丞相这活儿不好干呐!天性使然原文: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
时人皆以为假。亮有大儿数岁,雅重之质,便自如此,人知是天性。温太真尝隐幔怛之,此儿神色恬然,乃徐跪曰:“君侯何以为此?”论者谓不减
亮。苏峻时遇害。或云:“见阿恭,知元规非假。”译文:太尉庾亮风流倜傥,伟岸英武,举止优雅得体,当时的人们都以为他这是装出来的。庾亮
大儿子庾会才几岁,优雅稳重的气质就跟他老爸一样,人们才知道这是天性使然。温太真(温峤)曾经藏在布幔后面吓唬庾会,结果这孩子神色自若
,慢慢地跪下问道:“君侯为啥要这样做?”大家都说这孩子比起他父亲毫不逊色。他在苏峻之乱时遇害了。有人说:“见到阿恭(庾会小名),就
知道元规(庾亮字)派头不是装出来的。”评析:用当今流行的话来形容,这爷儿俩就属于“自带流量”的那种人。用叔本华的说法就是“自身条件
”优越。这是没办法的事,天生存在于基因之中。看看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成天叫嚷什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想想站在起跑线上的孩
子天生就是个聋子、瞎子、瘸子……你怎么个赢法?还没起跑就输了一大截。至于在类似马拉松的人生长跑中,“龟兔赛跑”式地赢得了人生,那是
另一道题目。另外,气质这块儿是无法装的,装出来的不是气质,而是“气球”,一戳就破!东床快婿原文: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
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
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译文:太傅郗鉴从京口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让他帮着介绍个女婿。王导告诉前来送
信的门生:“你去东厢房看看,随意挑选吧。”门生回来对郗鉴说:“王家的诸位郎君都很优秀,听说来挑选女婿,都很矜持,只有一位公子躺在东
边的床上袒胸露腹,好像没事人一样。”郗鉴说:“就这个好!”一打听,原来是王逸少(王羲之),于是便将女儿嫁给了他。评析:“东床快婿”
成语就出于此。真正的“雅”必须有“量”,不然都是装逼。那些故作矜持,惺惺作态的王家公子哥自以为这样可以给人一个好印象,不曾想在崇尚
风流洒脱、放荡不羁、展现自我、心无旁骛的魏晋时代,如此表现恰恰使相婿美事泡了汤、坏了菜。平添烦恼原文:郗嘉宾钦崇释道安德问,
饷米千斛,修书累纸,意寄殷勤。道安答直云:“损米,愈觉有待之为烦。”译文:郗嘉宾(郗超)很是钦佩崇仰释道安和尚的道德声望,送他一千
斛米,并写了好几页纸的长信,殷勤地表达敬意。而道安和尚的回信只是说:“你将损减自己的米送与我,愈发使我觉得这份待遇带来了烦恼。”评
析:一般说来,绝大多数人对他人给予的财物都会一边客气地、假惺惺地婉拒之,一边“不要白不要”地笑纳之。当然也会表达感谢之意。但是像道
安和尚这样认为反而给自己添了堵的还是少见。这说明佛门中修行之人对待即便是他人出于敬重奉上的供养,也会心存菩提而感到惴惴不安,更何况
是人家在克扣自己的情况下拿出来的东西呢?失官奇人原文:谢安南免吏部尚书还东,谢太傅赴桓公司马出西,相遇破冈。既当远别,遂停三
日共语。太傅欲慰其失官,安南辄引以它端。虽信宿中涂,竞不言及此事。太傅深恨在心未尽,谓同舟曰:“谢奉故是奇士。”译文:安南将军谢奉
被免去吏部尚书的官职后东行还乡,而谢安正要赴任桓温授予的司马一职向西而去,两人在破冈相遇。此处一别便再难以相见,遂后驻留的三天,俩
人在一起话别。谢安想对谢奉丢官的事进行安慰,谢奉总是把话题岔到别的方面。尽管两人在途中共宿两晚,却始终没有谈到这件事。谢安对自己的
心意未得到尽情地表达而深感遗憾,对同船的人说:“谢奉果然是个奇人。”评析:失去官职不能算是一件小事,人们为了仕途畅通无阻而躬身潜行
、苦心经营,有朝一日不在其位,带来的痛苦与失落可想而知。这时找人倾倒肚里的苦水还来不及,更别谈有人主动上前欲给予安抚了。而谢奉的奇
特之处就在于不同于常人,他默默地忍受着袭来的暴雨狂风,用不着别人的怜悯、安慰、劝说,自己化解所有的一切。举杯属(zhu)星原文
:太元末,长星见,孝武心甚恶之。夜,华林园中饮酒,举杯属星云:“长星,劝尔一杯酒。自古何时有万岁天子!”译文:东晋太元末年,慧星出
现在天空,晋孝武帝心里很是不爽。入夜,他在华林园里饮酒,举起酒杯深情地对慧星说:“来!慧星,我敬你一杯酒。从古到今,什么时候有过一
万岁的天子呢!”评析:慧星俗称“扫帚星”,看见它象征着晦气、霉运的到来,孝武帝尽管心生不快,但心里跟明镜似的,仰望浩瀚的星空,面对
拖着长长尾巴的慧星,他发出了具有宇宙观色彩的祝酒词!是啊,在宇宙之下,人类是何其渺小和不值一提,一切最后都归于虚无,假若看不到这一
点,人将陷入空虚、浮躁、忙乱、痛苦的悲惨境地。识鉴第七两极评说原文:曹公少时见乔玄,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
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恨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译文:?曹操年轻时见到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在动乱
,群雄纷争,而拨乱反正治理国家,不是得靠你吗!不过你实在是乱世中的英雄,盛世里的奸贼。遗憾的是我老了,看不到您富贵那一天了,只能把
子孙拜托给你照顾喽。”评析:史上对曹操的评价始终存有很大的分歧,文中说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另传曹操曾问当时的名士,人物评
论家许子将(许劭):“我是何人?”许子将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大笑。说明基本认可,要不还不拖出去斩了?别以为当
今的类似像胡润富豪榜那样的东西是什么发明创造,其实一点都不新鲜,早在东汉末年,许劭等人就每个月都会举办“月旦评”的人物品评会,影响
力很大,要不曹操怎么能找上门去呢?识人而交原文:何晏、邓颺、夏侯玄并求傅嘏交,而嘏终不许。诸人乃因荀粲说合之。谓嘏曰:“夏侯
太初,一时之杰士,虚心于子,而卿意怀不可,交合则好成,不合则致隙。二贤若穆,则国之休,此蔺相如所以下廉颇也。”傅曰:“夏侯太初,志
大心劳,能合虚誉,诚所谓利口覆国之人。何晏、邓颺,有为而躁,博而寡要,外好利而内无关龠,贵同恶异,多言而妒前。多言多衅,妒前无亲。
以吾观之,此三贤者,皆败德之人耳,远之犹恐罹祸,况可亲之邪!”后皆如其言。译文:何晏、邓颺、夏侯玄都想和傅嘏交好,可是傅嘏始终不同
意。他们便托荀粲去撮合这件事。荀粲对傅嘏说:“夏侯太初是当今的杰出人才,对您虚心恭敬,而您却无意同他交往,你们关系好了无疑是一桩美
事,如果关系紧张就会产生嫌隙。两位贤达若能和睦相处,那就是国家的福气。这也是当初蔺相如为何要恭让廉颇的原因。”傅嘏说:“夏侯太初,
志向很大,劳心费力,倒是符合他的那些虚名,说白了还是一个以口舌之利而亡国的人。何晏和邓颺,有作为但性情焦躁,学识广而不精,与人相处
好占便宜,对自己又缺乏约束,亲近同道中人却排斥政见不同者,嫉妒那些胜过他的人并说三道四。话多漏洞就多,忌妒别人就没有人愿意与他亲近
。以我的看法,这三位所谓贤者,都不过是缺德之人,我躲他们远远的还怕惹祸上身呢,更别说去亲近他们了!”后来的情况果然像傅嘏所说的那样
。评析:撇开傅嘏与那三位“贤者”本身政治立场就不同,支持的政权也不同,自然难以结交不说,傅嘏起码教会了我们如何识人,择人而交。显然
,对有贪财好利、嫉贤妒能、话多性躁这几个致命弱点的人,就像傅嘏最后所说的,避而远之为上!评价有误原文:刘越石云:“华彦夏识能
不足,强果有馀。”译文:刘越石(刘琨)说:“华彦夏(华轶)的见识和能力不足,坚强果敢有余。”评析:这话说得不愿听,有能力,才能做到
坚强果敢。换言之,坚强果敢也是一种能力,而且有助于增长见识。试想,谨小慎微、犹豫不决、胆怯软弱的话,就不会去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难
道见识会自己跑到脑子里去吗?所以说,这个评价有BUG!遵从内心贵得适意原文: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
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译文:张季鹰(张翰)被齐王司马冏征召
任东曹掾一职,在洛阳城里,见秋风吹起,便引发了对吴中老家菰菜羹和鲈鱼脍的思念,他说:“人这一生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顺应自己的内心,岂能
远离家乡数千里为的是追求名利和官位呢!”于是就让驾车载他回乡了。没过多久,齐王败亡,当时人们都说他能看清形势,瞅准了机会。评析:估
计张翰还没到料事如神的地步,充其量是因思乡心切给他带来了一点运气。但人家说了,人这辈子最可贵的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也正是因为他做到
了这一点,才捡了条命。所以说:内心世界的丰盈,内心世界的平静,内心世界的清明,才是我们战胜外来一切侵扰、戕害的最重要因素。负诺
与知遇原文: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乘中鸣云露车径前,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
相用为荆州。”既而忘之,以为南郡。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后兼三公,署数十人为官属。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
于时称其知人。译文:大将军王敦发兵进军京城的当初,杨朗一再劝阻,王敦不予理会,杨朗只好为其作战。他坐着中鸣云露车一路来到王敦面前说
:“听下官的鼓声,只需进攻一次便能取胜。”王敦握着杨朗的手说:“事成之后,我定会让你执掌荆州。”过后王敦把这话忘了,安排杨朗做了南
郡太守。等到王敦败亡之后,晋明帝将杨朗收监,并想杀掉他。不料没多久晋明帝驾崩,杨朗才免得一死。后来兼任三公尚书,安排数十人做属官。
这些人当时并没什么名气,后来都受到赏识和提携。人们都夸称赞杨朗知人善用。评析:事情发展充满了偶然性,对个人来说乃命运使然。但偶然中
包含着必然,杨朗之所以之后能官至兼任三公,与他一开始就极力劝阻王敦不要攻打京城有关。把政治上的立场、站队、跟人等等放在一边不谈,在
官场中像王敦一类的人比比皆是:恣意妄为、嘴大食言、背信弃义、卸磨杀驴等丑恶伎俩常见不鲜。量识皆备原文:郗超与谢玄不善。荷坚将
问晋鼎,既已狼噬梁、歧,又虎视淮阴矣。于时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
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译文:郗超和谢玄关系不怎么好。当时符坚
南逼东晋朝准备问鼎天下,已经攻克了梁州、歧山,并对淮阴虎视眈眈。朝廷欲派谢玄北伐符坚,私下里很多人都不看好谢玄。只有郗超说:“他定
能担当重任。我曾和他一道在桓温府内共事,发现他知人善用,尽其所长,即便是些细微之处,也能尽心尽责。由此推断,谢玄定能建功立业。”北
伐大功告成之后,当时人们都赞叹郗超有先见之明,也敬重他不因个人好恶而埋没别人的长处。评析:文章开头就强调郗超与谢玄的关系不好!可贵
的一点就在于郗超不计较个人之间的纠葛,以国家利益的大局为重,力排众议,鼎力举荐人才,事实证明他是对的,一有气量,二有胆识,所以受到
大家的交口称赞。战不为名原文:韩康伯与谢玄亦无深好。玄北征后,巷议疑其不振。康伯曰:“此人好名,必能战。”玄闻之甚忿,常于
众中厉色曰:“丈夫提千兵入死地,以事君亲故发,不得复云为名。”译文:韩康伯与谢玄交情不深。谢玄北伐苻坚后,坊间都在怀疑他不能挽救局
势。韩康伯说:“谢玄这个人喜好名声,肯定能战斗。”谢玄听到这话非常生气,常在众人面前一脸严肃地说:“大丈夫率领千军万马,出生入死,
为的是报效朝廷君王,不要再说是为了名声。”评析:前线在流血拼命,后方却冷言相讥,十分令人气愤。话说回来,谢玄怎么也是为了国家,为了
君王驰骋疆场,浴血奋战,就算是为自己的名声而战,又有什么错呢?那些说风凉话的,让你啥都不为,就让你去前线送命咋样?秘而不宣原
文:王忱死,西镇未定,朝贵人人有望。时殷仲堪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晋孝武欲拔亲近腹心,遂以殷为荆州。事定,
诏未出,王珣问殷曰:“陕西何故未有处分?”殷曰:“已有人。”王历问公卿,咸云非。王自计才地必应在己,复问:“非我邪?”殷曰:“亦似
非。”其夜诏出用殷。王语所亲曰:“岂有黄门郎而受如此任!仲堪此举,乃是国之亡徵。”译文:王忱死后,西部地区长官(荆州刺史)的人选还
没有定下来,朝中权贵们都巴望着能有机会。当时殷仲堪(殷浩)在门下省任职(黄门郎),虽然身居机要部门,但资历浅,名声低,对他成为地方
要员没人看好。然而晋孝武帝(司马曜)想提拔亲信安置心腹,就让殷仲堪出任荆州刺史。事情已定,诏书还没有发布,王珣向殷仲堪打听:“荆州
这个位子怎么还没有安排?”殷说:“已经有人选了。”王珣一一问到朝中好几个官员的名字,殷仲堪都说:“不是”。王珣以为论才能和出身,一
定该是自己了,于是又问:“莫非是我?”殷浩说:“好像也不是。”当天夜里,诏书下达了,用的是殷浩。王珣对自己的亲信说:“哪有黄门郎担
此重任的道理,重用殷浩,是亡国家的征兆啊。”评析:与王珣的自作多情地猜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殷浩的简略而带有神秘感的回答。被问之人恰巧
正是被任命之人,同时又是负责传达诏书的人(黄门郎一职就是皇帝身边专门负责下达诏书的),所以王珣才那么气急败坏地把这件事上升到亡国的
高度来诋毁。赏誉第八清真寡欲原文: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译文:山涛举荐阮咸出任吏部郎,是这
样评价的:“品性纯真,清心寡欲,任何事物也撼动不了他的高尚意志。”评析:那时的人,突出强调的就是一个“真”字!这个“真”字真的太重
要了——可以说一切好的品质都建立在“真”的基础之上,否则其它的所有都无从谈起。就拿文中的“寡欲”来说吧,减少和降低欲望,是每一个修
行人的必修课,可是真正做到做实,难之又难啊。诱惑一来,好不容易沉淀到心底的渣滓又泛浮而上,如不及时自我覌省,将被打回原形,功德丧尽
!所有说:只有葆有真性,才能站稳脚跟,如如不动,与大自然同行,与宇宙同在。不鸣不跃原文:张华见褚陶,语陆平原曰:“君兄弟龙跃
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己尽,不意复见褚生。”陆曰:“公未睹不鸣不跃者耳!”译文:张华见到褚陶之后对平原内史陆机说:“您兄
弟二人像是飞龙腾跃在银河之间,顾彦先(顾荣)就像凤凰迎着朝阳鸣叫。原本我以为东南的人才已经没有胜过你们的了,不料又见到了褚陶。
”陆机说:“那是因为你没有见过不显山露水的人才罢了!”评析:“山外青山楼外楼”,天下英才岂能“一网打尽”。在某种意义上说,“不鸣不
跃”者更牛。很明显,陆机看到了问题的实质,也说明他是一位谦逊的高人。“竹林七贤”之后原文:林下诸贤,各有俊才子:籍子浑,器量弘旷;
康子绍,清远雅正;涛子简,疏通高素;咸子瞻,虚夷有远志;瞻弟孚,爽朗多所遗;秀子纯、悌,并令淑有清流;戎子万子,有大成之风,苗而不
秀;唯伶子无闻。凡此诸子,唯瞻为冠,绍、简亦见重当世。译文:竹林七贤,各自的儿子都是俊杰才子:阮籍的儿子阮浑,气量宽宏;嵇康的儿子
嵇绍,清明高远,本性正直;山涛的儿子山简,洒脱素雅;阮咸的儿子阮瞻,虚心谦逊,志向宏远;阮瞻的弟弟阮孚,豁达爽朗,不为世俗所累;向
秀的儿子向纯、向梯,都很善良文雅,洁身自好;王戎的儿子王万子,有成大事的风度,可惜早逝;唯独刘伶的儿子默默无闻。在这些人中,只有阮
瞻最为出色,嵇绍和山简在当时也很受重视。评析:一、“竹林七贤”个个有儿子,有的还有俩。二、“竹林七贤”人人能喝酒,生下的儿子没一个
是痴呆(酒精孩儿)。只提到刘伶的儿子没有更多的消息,谁叫他爸是“酒仙”、是“醉侯”呢?有啥情况也说不准。三、名门之后一般错不了,这
基本上是铁律,没法儿的基因使然,即叔本华所说的“自身条件”的“先天性”。佳言如屑原文:胡毋彦国吐佳言如屑,后进领袖。译文:胡
毋彦国谈吐中的好词佳句如同锯木头时的木屑一样连绵不断,他是后辈的领袖。评析:形容绝妙。可依此生造一词:“侃侃如屑”,估计好用,哈哈
!逆众而言原文:王蓝田为人晚成,时人乃谓之痴。王丞相以其东海子,辟为掾。常集聚,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述于末坐曰:“主非尧
、舜,何得事事皆是!”丞相甚相叹赏。译文:蓝田侯王述成器较晚,乃至当时人们竟说他痴傻。王导因为他是东海太守王承的儿子,就召他做属官
。在平常的聚会中,王导每次讲话,众人都会争着赞美他。坐在末座的王述却说:“丞相又不是尧舜,怎么会每件事都能说对呢!”王导因此非常赞
赏他。评析:先不说尧舜也不是每句话说得都对,单是王述能够与众不同地思考、发问这一条,就着实了不起。王丞相对其的赞赏态度更值得我们称
赞。看看现在的上下级关系:一级压一级,一级效仿一级,一级糊弄一级。当头的唯我是尊,听不得任何不同声音;下属呢?唯命是从,马屁能连马
腿都拍肿了……现象之普遍,且愈演愈烈,长此以往,不堪设想。“谷”“玉”之喻原文:世称庚文康为丰年玉,稚恭为荒年谷。庾家论云:“是
文康称恭为荒年谷,庾长仁为丰年玉。”译文:世人称赞庚文康(庾亮)是丰年的美玉,称赞庾稚恭(庾翼)像荒年谷粮。庾家内部的人则说:“是
庾亮称赞稚恭像荒年的谷粮,庾长仁(庾统)像丰年的美玉。”评析:不管“丰年玉”还是“荒年谷”确切形容的是谁,有一点可以肯定,二者之间
存在着很大差别。玉者,贵重之物,供人收藏、观赏、把玩;谷者,粮食也,供人充饥饱腹或留作种籽,来年播种,以获收成。然而,“玉”只有在
人们衣食无忧的状态下,才会对它有心思,谁会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会对玉“垂涎三尺”呢?除非用它换吃的。由此看来。还是“荒年谷”好些、实
际些。掇皮皆真原文:谢公称蓝田:“掇皮皆真。”译文:?谢安称赞蓝田侯王述说:“除外表的皮,其余都是真的。”评析:此评价值得认
真推敲,究竟是夸王述真呢,还是影射他把自己裹得非常严实或说得更重一点——善于伪装呢?这得剥掉谢安的皮,见到他的心才能知道“掇皮皆真
”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知己胜人原文:王仲祖称殷渊源:“非以长胜人,处长亦胜人。”译文:?王仲祖(王濛)称赞殷渊源(殷浩)说:
“非但凭一己优势胜过他人,而且在如何对待自己的长处上也胜人一筹。”评析:以己之长胜过他人太正常不过了,而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就
大不同了,包括不沾沾自喜,不固步自封,不忘乎所以,不盛气凌人,不包藏私心,乐于分享,热心助人……所以,这样的人还能进步,取得更大的
成绩。胸无宿物原文:简文目庾赤玉:“省率治除”。谢仁祖云:“庾赤玉胸中无宿物。”译文:简文帝评价庚赤玉(庾统,小字赤玉):“
聪明正直,洁身自好。”谢仁祖(谢尚)说:“庾赤玉心里有事不过夜。”评析:成语“胸无宿物”出处也。忽然觉得带“无”字的成语有不少意义
都挺好的!风标人物原文:殷渊源在墓所几十年。于时朝野以拟管、葛,起不起,以卜江左兴亡。译文:殷浩在墓地(祖先陵园)住了将近十
年。当时朝野内外都将他比作管仲和诸葛亮,看他出仕还是隐退,来预测东晋政权的兴衰存亡。评析:在墓地隐居,人们还将他作为风向标来判断政
治时局,可见殷浩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至于能否决定一个政权的兴败,不是他说了算的。据说殷浩最终还是出山的,但效果欠佳。俗人一枚
原文:谢太傅道安北:“见之乃不使人厌,然出户去,不复使人思。”译文:太傅谢安说安北将军王坦之这个人是:“见到他不觉得讨厌,可是可是
离开之后也会让人多么思念。”评析:做人做到不被人讨厌的份儿上,足矣!思不思念是别人的事,与我何涉?当然,讨不讨厌也是。归根到底不要
活在别人的眼光和口水里就好。为何如此原文:刘尹云:“见何次道饮酒,使人欲倾家酿。”译文:丹阳尹刘惔说:“看见何次道(何充)喝
酒,让人想倾尽家中所有的好酒给他喝。”评析:还用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嘛。可是何次道是何等一种风范、气场,让人会有
这种想法呢?拿到现在的酒场上就说不通了,大多是贪杯之徒,狂喝乱饮,没有节制。往往也是倾其所有,造光拉倒。关键是刘惔作为清谈名家,说
话极能渲染气氛。言与不言原文:刘尹道江道群:“不能言而能不言。”译文:丹阳尹刘惔说江道群(江灌):“虽不善于说话,但善于不说
话。”评析:不善于说话不等于不会发出声音,只是不善于表达的意思。不像有些人伶牙俐齿,巧舌如簧,满嘴跑火车,其实这也叫不善于说话。把
话说好是一门学问,通过一定的语言技巧,把内心的想法简洁、清楚、完整、有条理、符合逻辑地表达出来,就能叫善于说话了。但是,要善于不说
话就没那么简单了。当然,善于不说话,也不是闭嘴不出声,老虎钳都撬不开,“打死也不说”!而是注意场合、对象、时机等因素,不多说,不乱
说,把话说到点子上。“善于说话”的,往往人云亦云,不懂装懂;“善于不说话”的分两种情形:一是沉默是金,置身事外;一是故作深沉,掩饰
自己内心的空虚,让别人摸不着自己的底细,装大尾巴狼。天地无知原文:谢太傅重邓仆射,常言:“天地无知,使伯道无儿。”译文:太傅
谢安很敬重左仆射邓伯道(邓攸),常说:“老天爷不长眼,竟让伯道没有儿子。”评析:“无知”这个词用在了“天地”之上可真够绝的,看似明
白,细想又不是太清楚,总感觉古人还是表达出了一种宇宙观。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不仁”不是“不仁义”,文中
的“不知”也不是“不知道”、“没知识”。而是从宇宙的角度出发,无所谓偏向谁,偏向何物,一切归于虚无。回到邓攸身上一句话:“都是命!
”(可查相关故事:弃儿保侄,妻不孕纳妾巧为远房外甥女,发誓再不纳妾,终无子嗣。)品藻第九犯上摄下原文:汝南陈仲举、颍川李元礼
二人,共论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评之曰:“陈仲举强于犯上,李元礼严于摄下。犯上难,摄下易。”仲举遂在三君之下,元礼居八俊之上。
译文:汝南郡陈仲举(陈蕃)、颍川郡李元礼(李膺)二人,人们在一起谈论他们的功德,无法决定谁先谁后。蔡伯喈(蔡邕)评价他们说:“陈仲
举敢于冒犯上司,李元礼严于统摄部下。冒犯上司难,统摄部下易。”于是陈仲举便被排在了“三君”之末,李元礼排在“八俊”之首。评析:记得
木心先生说过(大意):除了竞技类的比赛能实打实地分出先后高下,其余的评比排名多少带有错综复杂的人为因素。所以说,“三君”也好,“八
俊”也罢,无非是虚名而已。从带病的实践看,抗上者更容易得到下属的拥戴,因为抗上的原因大多与下属的切身利益有关。但是想往上爬可就难喽
!各有所长原文: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
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译文:?庞士元(庞统)来到吴地,吴人都友好地对待他。他见到陆绩、顾劭、全琮三人,评价他们说:“陆君可以说是用来代步的劣马,顾君可
以说是能载重走远路的笨牛。”有人就问:“如此说来,陆君胜过顾君喽?”庞士元说:“马比牛跑得快,但只能载一个人;牛车一天走一百里,所
运载的何止一人?”吴人无法反驳他。(庞统接着又说)“全君看重名声,像汝南郡的樊子昭。”评析:名气大了,就容易信口开河,也会有人盲目
崇拜,点头称是。仔细分析,庞统的评价漏洞百出,文中所说的“驽马”“驽牛”都不是什么好马好牛,真不知他是在夸人家还是在损人家。再者,
马也可以拉车呀!所以说,还是别比了,本身可比性就不强,比来比去,比得人心浮躁,比得乱上添乱。诸葛兄弟原文: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
,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译文:诸葛谨和弟弟诸葛亮以
及堂弟诸葛诞都名气很大,分别在不同的国家任职。当时,人们认为蜀国得到了其中的龙,吴国得到了虎,魏国得到了狗。诸葛诞在魏国,和夏侯玄
齐名;诸葛谨在吴国,朝中官员佩服他的胸襟宽广。评析:三兄弟分别以龙虎狗来形容,其水平自然也就分出高低来了。各抒己见原文:冀州
刺史杨淮二子乔与髦,俱总角为成器。淮与裴頠、乐广友善,遣见之。頠性弘方,爱乔之有高韵,谓淮曰:“乔当及卿,髦小减也。”广性清淳,爱
髦之有神检,谓淮曰:“乔自及卿,然髦尤精出。”淮笑曰:“我二儿之忧劣,乃裴、乐之优劣。”论者评之,以为乔虽高韵,而检不匝,乐言为得
。然并为后出之俊。译文:?冀州刺史杨淮的两个儿子杨乔和杨髦,都是在少年时就期已成大器。杨淮与裴頠、乐广两人很要好,就让两个儿子去拜
访他们。裴頠禀性弘达方正,更喜欢杨乔有高雅的神韵,他对杨淮说:“杨乔会赶上你,杨髦稍差些。”乐广生性清明淳朴,所以喜欢杨髦洒脱超逸
的精气神,他对杨淮说:“杨乔自然能达到你的水准,可是杨髦更胜一筹。”杨淮笑道:“我两个儿子的优缺点,就竟然也是裴乐二人的优缺点啊。
”当时的舆论对两人评价的看法是:杨乔虽然风度高雅,但在品德规范上还不够完善,还是乐广说得有道理一些。不过,两个孩子都成了后起之秀。
评析: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去对一件事物进行评判实际上要做到蛮困难的,不是说嘛,事情的本身没有对错,而在于我们对其的看法。该篇重点在
爸爸杨淮身上,事是他找的,让两个儿子上门拜访,想听听人家的评价,结果得到了两个不同的意见,妙就妙在当爸爸的那句:“我两个儿子的优缺
点,恰恰是裴乐二位大人的优缺点呐!”圆滑地否定了对方的说法,而且还没把人得罪,同时对两个儿子来说,也没有造成刺激或伤害。自有公
论原文:王大将军下,庾公问:“闻卿有四友,何者是?”答曰:“君家中郎、我家太尉、阿平、胡毋彦国。阿平故当最劣。”庾曰:“似未肯劣
。”庾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左右蹑公,公乃止。译文:大将军王敦东下到
了建康后,庚亮问他:“听说你有四位好友,都是谁?”王敦答道:“您家的中郎(庾敳)、我家的太尉(王衍)、阿平(王澄)和胡毋彦国。阿平
自然是最差的。”庾亮说:“他好像不会认账吧。”庾亮又问:“谁最好呢?”王敦说:“自然有人。”庾亮紧追不放:“是谁呢?”王敦说:“哎
呀!自然会有公论吧。”随从踩了庾亮一脚,这才停止不问了。评析:在庾亮连珠炮似的逼问下,王敦最后以一句“自有公论”将问题终结。史上有
的书籍说王敦的真实意思是说自己最厉害。但我们从文中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回答最好最差的问题时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谁最差而不要轻
易说出谁最好。表明谁最差,顶多得罪了那个“最差”;若表明谁“最好”,可是将其余的人都得罪了!鄙薄下人原文:郗司空家有伧奴,知
及文章,事事有意。王右军向刘尹称之,刘问:“何如方回?”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刘曰:“若不如方回,故是常奴耳。
”译文:司空郗鉴家有个北方的奴仆,懂得欣赏文章,遇事自己的见解。右军将军王羲之向丹阳尹刘淡称赞他。刘惔问:“那人与方回(郗鉴之子)
相比,如何?”王羲之说:“不过是个下人有点头脑而已,干嘛就要同方回比呢?”刘惔说:“如果比不上方回,那仍旧是个寻常的奴仆罢了。”评
析:刘惔作为当时的名士、清谈名家,生性简傲高贵,从骨子里看不清下层的人。博采众长原文:时人道阮思旷:“骨气不及右军,简秀不如
真长,韶润不如仲祖,思致不如渊源,而兼有诸人之美。”译文:当时人士评论阮思旷(阮裕):“他的风骨不如王羲之,简约秀逸不如刘惔,华美
温润不如王濛,才思情致不如殷浩,却兼有这几个人的优点。”评析:只能说明阮裕是个全才,没有短板。做到了集人之长,成己之美。高!不与
人争原文: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译文:桓温年轻时和殷浩齐名,常常抱
有一种竞争心。桓温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强些?”殷浩回答:“长期以来,我和自己长期打交道,宁愿做自己就好。”评析:桓温直言相问,
显得幼稚了许多,但毕竟年少嘛。相比之下,长于桓温九岁的殷浩就厉害了,知道避开锋芒,主动引火烧身。不与人争的结果就是不战而胜。这个故
事还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就战胜了一切。未为不贵原文:王脩龄问王长史:“我家临川
何如卿家宛陵?”长史未答,脩龄曰:“临川誉贵。”长史曰:“宛陵未为不贵。”译文:王脩龄(王胡之)问长史王濛:“我家族中的临川(王羲
之,曾任临川太守)和你家的宛陵(王述,曾任宛陵令)相比,如何?”王濛还没有回答;王脩龄又说:“临川名声好,而且尊贵。”王濛说:“宛
陵也未必不尊贵吧。”评析:面对那些强势的主儿,生顶硬扛是不明智的,文中王濛软怼的做法就很好,不动声色,不急不慌,淡淡的一句。对自己
这边的人或事不否定其实就是肯定啦!欲言又止原文:有人问谢安石、王坦之优劣于桓公。桓公停欲言,中悔,曰:“卿喜传人语,不能复语
卿。”译文:有人向桓温问起谢安石和王坦之孰优孰劣。桓温正要说,中途反悔了,便说:“你这人喜欢传别人的话,不能对你说。”评析:中途反
悔,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看来桓温要说的并不是什么好话。若尽是赞美之词。自然不怕外传。更何况涉及到对两个人的评价,说谁好谁坏不要
紧,但经传话的人一散播,传来传去定会走样变味,这不是自找不快吗?所以,桓温悔得及时,悔得正确。以言断人原文:王黄门兄弟三人俱
诣谢公,子猷、子重多说俗事,子敬寒温而已。既出,坐客问谢公:“向三贤孰愈?”谢公曰:“小者最胜。”客曰:”何以知之?”谢公曰:“吉
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推此知之。”译文:黄门侍郎王子猷(王徽之)兄弟三人一同去拜访谢安,子猷和子重(王操之)大多说些日常琐事,子敬
(王献之)则只是寒暄了几句。三人离开后,在座的客人问谢安:“刚才那三位贤士谁更好些?”谢安说:“小的最好。”客人问道:“何以见得?
”谢安说:“《周易》上说‘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由此推断知道的。”评析:通过说话去衡量识别一个人的做法在某种意义上是行得通的,
要不然《周易》也不得流行至今,经久不衰,就因为有道理在。话少,不代表肚子里的干货少;话多,没准就是个草包。老子也说:“知者不言,言
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者,不与人争;争者,必与人辩。性情急躁的人往往舌头总是抢跑,讲话不过大脑,口无遮拦。再者,言多
必失,有了失误则更加着急,想着用更多的话往回找补,结果越补越漏洞百出。话多,引来的是非就多,语言的交锋则是分歧的源头。因此,还是少
说为佳,做个善良的人。长卿“慢世”原文:王子猷,子敬兄弟共赏《高士传》人及《赞》。子敬赏井丹高洁,子猷云:“未若长卿慢世。”译
文:王子猷、子敬兄弟二人一起欣赏《高士传》一书中记载的人物及书中的赞语。子敬欣赏井丹的高洁,子猷说:“不如长卿(司马相如)玩世不恭
。”评析:兄弟二人欣赏人物的角度有所不同,这与他们自身的秉性有关。史载王徽之生性高傲、放荡不羁,所以看好司马相如。“慢世”的“慢”
字用得好,用尼采的话说就是“在自己身上克服所处的时代。”高级马屁原文:桓玄为太傅,大会,朝臣毕集。坐裁竟,问王桢之曰:“我何
如卿第七叔?”于时宾客为之咽气。王徐徐答曰:“亡叔是一时之标,公是千载之英。”一坐欢然。译文:桓玄任太傅的时候,大会宾客,朝中大臣
全都来了。众人才入座,桓玄就问王桢之:“我和你七叔相比,如何?”当时在座的宾客都为王桢之紧张得不敢喘气。王桢之从容回答说:“亡叔只
是一代楷模,您却是千古英才。”全场一片欢乐。评析:“虎门无犬子”,作为王羲之的孙子、王徽之的儿子、王献之的之子,王桢之真可谓才智过
人,在权势面前坦然自若,马屁拍得既高级又得体,且不失自尊,因为先将自己叔叔夸赞在先。文章描写的十分精彩:“宾客为之咽气”,相比那些
胆小懦弱的大臣,王桢之表现的沉着镇定,“徐徐答曰”,从而获得满堂彩。各有其美原文:桓玄问刘太常曰:‘我何如谢太傅?”刘答曰:
“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贤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译文:桓玄问太常刘瑾(王羲之外孙):“我和谢太傅(谢安)相
比,怎么样?”刘答:“您高明,太傅深厚。”桓玄又问:“比起贤舅子敬(王献之)来又如何?”刘瑾回答:“楂、梨、橘,柚,各有各的美味。
”评析:前文说的是王羲之的孙子,这篇又说王羲之的外孙,都是好样的。没办法的事儿,基因摆在那儿。你看,当问的别人时,他大胆如实地回答
,而且尽是赞美之词;一旦问到与自己家人有关系时,则巧妙地避开,还不得罪人。就像文中所描述的,拿起水果说事儿,各有其美。至于美在哪里
,你桓玄自己慢慢儿品吧。规箴第十射雉之乐原文:孙休好射雉,至其时,则晨去夕返。群臣莫不止谏:“此为小物,何足甚耽!”休曰:“
虽为小物,耿介过人,朕所以好之。”译文:孙休(孙权第六子)喜欢打野鸡,一到相应的季节,他就早去晚归干这件事情。群臣都纷纷劝谏说:“
这是小玩意儿,哪值得沉迷其中呢?”孙休说:“虽说是小玩意儿,但从耿介上讲还是比人强很多,所以我喜欢。”评析:其实小小的野鸡与耿介与
否没啥关系,孙休只不过借此一说堵群臣们的嘴,另外放出弦外之音:“我喜欢耿介的人。”佯醉进谏原文:晋武帝既不悟太子之愚,必有传
后意。诸名臣亦多献直言。帝尝在陵云台上坐,卫瓘在侧,欲申其怀,因如醉跪帝前,以手抚床曰:“此坐可惜!”帝虽悟,因笑曰:“公醉邪?”
译文:晋武帝司马炎一直不太了解太子司马衷的愚顿,一心想传位与他。诸多名臣也多次直言进谏。一次,晋武帝在陵云台上坐着,卫瓘陪侍在旁,
卫瓘想向皇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便假装喝醉跪在晋武帝面前,用手抚摸着武帝的座床说:“这个座位可惜了呀!”武帝虽然明白他的用意,还是笑着
说:“你醉了吗?”评析:“知子莫若父”,晋武帝还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啥德性吗?也真够难为卫瓘的,在众臣劝谏无果的情况下,凭借不离皇
上左右的优势,佯装醉态,暗示晋武帝,可是要知道你“醉”了,皇上没醉啊!末了还是把皇位传给了太子司马衷,从而造就了一个史上出了名的白
痴皇帝。从文中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当领导的想法永远与下属不一样,更别说皇上了。阿堵物原文: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
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译文:王夷甫(王衍)崇尚玄理,向来厌恶妻子
的贪婪卑污,从未开口说过“钱”字。他妻子想试探他,就叫婢女用钱来把床围绕起来,让他不能通过。王夷甫清晨起床后看见钱挡住了自己的路,
唤来婢女说:“挪开这些‘阿堵物’!”评析:“阿堵物”作为钱的代称,出于此文。旧时的文人墨客都是些自命清高之人,视钱财为世间最不堪之
俗物,提及觉得有损自己的清名,不肯直接说,便用其它的词代替。除“阿堵物”外常听到的还有“孔方兄”。细细想来,“阿堵物”(也叫“阿堵
”)这个代名词好好,君不见钱财恶魔般地堵死了多少人的生命之路啊!言之有“理”原文:罗君章为桓宣武从事,谢镇西作江夏,往检校之。
罗既至,初不问郡事,径就谢数日饮酒而还。桓公问有何事,君章云:“不审公谓谢尚何似人?”桓公曰:“仁祖是胜我许人。”君章云:“岂有胜
公人而行非者,故一无所问。”桓公奇其意而不责也。译文:罗君章做桓温的从事时,镇西将军谢尚在江夏郡任职,桓温派罗君章去检查谢尚的工作
。罗君章到江夏后,也不问郡里的事儿,直接到谢尚那里喝了几天酒就返回了。桓温问他有什么情况吗?罗君章反问道:“不知您觉得谢尚这人怎么
样?”桓温说:“他在许多地方胜过我。”罗君章便说:“胜过您的人,哪能做不对的事呢,所以我啥也没问。”桓温觉得他的说法很有意思,也就
没责怪他。评析:喝了几天酒,没干正经事儿,通过一句反问,给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充足的理由,实在是狡猾狡猾滴。也就是说,罗君章掌握了桓温
的心理,从逻辑上把责怪自己的路给封上了——如果在许多地方都胜过自己的人出现了差池,那么我桓温岂不是更容易犯错,更衰了吗?死者为
大原文:王右军与王敬仁、许玄度并善。二人亡后,右军为论议更克。孔岩诫之曰:“明府昔与王、许周旋有情,及逝没之后,无慎终之好,民所
不取。”右军甚愧。译文:右军将军王羲之与王敬仁(王脩)、许玄度(许珣)两人的关系都好。在二人死后,王羲之对他们的评价越来越刻薄。孔
岩劝诫他说:“阁下以往与王、许交往,亲密有加,他们死了,这份友情却不能保持到最后,这我无法认同。”王羲之听后非常惭愧。评析:从王羲
之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一条绝对真理:人情淡如水、薄如纸,一文不值。换个角度说:持之久远、横亘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更进一步讲:一切终
归虚无。人死都死了,就别再去说了。活着的时候说都没什么意义,死了之后还说,是不是有点儿傻?自带捆绳原文:桓南郡好猎。每田狩,
车骑甚盛。五六十里中,旌旗蔽隰。骋良马,驰击若飞;双甄所指,不避陵壑。或行陈不整,麏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束。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
贼曹参军,颇敢直言。常自带绛绵绳著腰中,玄问:“此何为?”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也。”玄自此小差。译文:桓玄
(袭爵南郡公)喜欢打猎。每次狩猎,车马很多,五六十里的范围内旌旗遍地,全是些良种马,驰骋如飞。兵分两路行进,,都不回避丘陵沟壑。有
时候队列不整齐,让獐兔等野物逃脱了,桓玄就会惩罚手下,几乎没人不被捆过。桓道恭是桓玄的族人,当时任贼曹参军,特别敢说真话。常常自带
一根深红色的棉绳系在腰间。桓玄问他:“这是干什么用的?”道恭回答:“您打猎时动辄捆人,我也幸免不了,可我的手受不了那粗绳上的芒刺啊
。”桓玄自此有所收敛。评析:真话、真做!有个性、有心机!“以守为攻”,让人觉得还蛮过瘾的。有时候,面临困境做了最坏的打算之后,内心
反倒安定了,说不准很快就会迎来转机。捷悟第十一赌命之门原文:杨德祖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
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阔’字。王正嫌门大也。”译文:杨德祖(杨修)任魏武帝曹操的主簿,当时正在建
造相国府的大门,刚椽子搭架子时,曹操亲自去现场看,叫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就走开了。杨修看见后,立刻下令把门拆了。拆完后,他说:
“门中加个‘活’字,是‘阔’字。魏王正是嫌门大了。”评析:话说“伴君如伴虎”,一点不假。成天要绞尽脑汁地揣度主子的心思,脑袋别在裤
腰带上,不定啥时候就人头落地。此文中杨修是在拿命赌曹操的用意:“门”里加“活”为“阔”不错,但万一曹操是嫌门小了,让你变“阔”一些
呢?史料记载,杨修最终还是被曹操杀了,但肯定不是因为此时,这里杨修显然赌准了。绝妙好辞原文: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
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
。”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
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译文:曹操曾经从曹娥碑经过,杨脩一路跟随。看见碑的背面题有“
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个字。曹操问杨脩:“知道它的意思不?”杨脩答:“知道。”曹操说:“你不要说出来,让我想想。”走了三十里后,曹
操才说:“我已经有答案了。”并让杨脩把的理解的意思写下来。杨脩记道:”‘黄绢’,是有颜色的丝,色丝合成‘绝’字;‘幼妇’,是少女
,合成‘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女子合成‘好’字;‘虀臼’,是承受辛辣东西的,受辛合成‘辤’(通辞)字:意思是‘绝妙好辞’
。”曹操也记下了这八个字的意思,与杨脩相同,不由感叹道:“我的才智比不上你呀,竟然相差三十里。”评析:看来曹操挺爱玩文字游戏的,而
杨修也常投其所好。不过最终被曹操所杀,也正是因为错解了“鸡肋”之谜。(可参见)夙惠第十二情系长安原文: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
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译文:晋明帝(司马绍)才几岁大,一次,坐在父亲晋元帝(司马睿)的膝上。刚好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向他问起洛阳的
情况,不由得潸然流泪。明帝问父亲:“因为什么事使您哭泣呢?”元帝就将晋室东渡的往事说与他听。随后问明帝:“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更远
啊?”明帝答:“太阳远。因为没听说过谁从太阳那边来,显然太阳更远。”元帝对这个回答感到惊异。第二天,召集群臣宴饮,就把明帝回答的话
说给大家听,并又重新问了他一遍,不料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说:“为什么和昨天说法不一样啊?”明帝回答:“抬头就能
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评析:此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通过小明帝的两次回答,直接将物理概念的距离变成了心理上遥远的思乡之情,既浪
漫,又有象征意义。康伯孝母原文: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
裈。”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译文:韩
康伯几岁大的时候,家境十分贫穷,到了最寒冷的季节,也只穿一件短袄,短袄是他母亲殷夫人亲手缝制的,她让康伯帮忙拿着熨斗,并对康伯说:
“你暂时先穿着短袄,找机会再给你做一条夹裤。”康伯说:“已经够了,不必再做夹裤了。”母亲问他为什么,他回答:“火在熨斗里而熨斗柄也
热了,我已经穿上了短袄,下半身自然也会暖和,所以不需要夹裤了呀。”听了这番话母亲深感惊讶,知道儿子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评析:
真是一个既聪明又懂事的孝顺孩子,知道家中清贫,拿不出更多的材料做夹裤,又体恤母亲的辛劳,还煞有其事地拿熨斗将热传导至把柄的现象来说
服母亲。而当今的这些“小狼羔”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豪爽第十三击鼓明志原文: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
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于坐振袖而起,扬槌奋击,音节谐捷,神气豪上,傍若无
人。举坐叹其雄爽。译文:大将军王敦少年时,曾被人称为乡巴佬,说话也带有楚地的口音。有一次晋武帝召集当时的贤士名流一起谈论技艺的事,
别人多少都懂得一些,唯独王敦表现出与己无关、一脸不屑的样子,并声称自己会打鼓。武帝叫人拿鼓给他,于是王敦一边捋着袖子一边从座位上站
了起来,挥舞鼓槌奋力地敲击,鼓声急促而和谐,气势豪迈,旁若无人。满座都赞叹他的雄健豪爽。评析:王敦在当时的东晋也称得上是一代枭雄,
可别忘了在这儿说的是他少年时期的事情。年少的王敦多少存有一些自卑心理,否则就不必在文章的开头去突出描述他被人叫作“乡巴佬”和说话带
地方口音这两件事了,为的就是与后来在众人面前的种种表现形成强烈对比。你看他:当看到别人谈论正欢,多少懂一些技能才艺,他的内心活动是
明显的,嫉妒中夹杂着不服,于是自告奋勇地说我会打鼓。接下来的描写正是对他当时心理活动的揭示:动作迅猛,彰显了年轻气盛的特质;密集的
鼓点,是内心多样复杂情绪的宣泄,通过鼓声向众人宣告——我是好样的,不要小瞧我!击壶咏诗原文: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译文:王处仲(王敦)每次喝完酒总会吟诵“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一边吟一边用如意击打唾壶,壶口被敲得尽是缺口。评析:寥寥数语,把酒后的状态写得鲜活。精准。不直接写人如何如何,而是通过满是缺口
的唾壶来衬托,手法高明。目中无人原文:王司州在谢公坐,咏“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语人云:“当尔时,觉一坐无人。”
译文:司州刺史王胡之在谢安家作客,高声吟诵“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他告诉别人:“当我吟诵那会儿,感觉座位上一个人都没有
了。”评析:王胡之,出身于“琅琊王氏”,其父与王羲之的父亲是堂兄弟,可见由于“基因”的缘故,“琅琊王氏”中不乏才情兼具的豪爽之辈。
文中的描写真实可信,在精神世界的活动中,达到忘我的境界是常有的事儿。容止第十四看杀卫玠原文: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
者如堵墙。玠先有羸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译文:卫玠从豫章郡到都城建康时,人们都久仰他的大名,围观的人围堵成一面
人墙。卫玠原本体弱有病,不堪疲惫,不久就病重而死。当时人们就说是把卫玠“看”死了。评析:这可能是古代“追星”的典型案例之一了,还有
比如像关于潘安的“掷果盈车”轶事等,说明“公众人物”所到之处,从来不缺少拥趸,缺少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把握,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
粉丝”的追捧,迟早也会被“看杀”的。亲疏不通原文:王长史尝病,亲疏不通。林公来,守门人遽启之曰:“一异人在门,不敢不启。”王
笑曰:“此必林公。”译文:长史王濛生病了,亲朋好友无论关系疏密一概不让探视。和尚支道林前来拜访,守门人急忙禀报王濛:“有一个相貌奇
特的人站在门口,不敢不报。”王濛笑道:“这一定是林公。”评析:人病了,尤其是病情较重,有的病人希望别人前来探望,有的病人则不然,拒
绝见人。两种人,两种心态。前者,希求得到同情、安慰、鼓励和战胜病魔的力量;后者,不愿他人见到自己的惨相,否则自尊心会受到打击。以我
之见,病本身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所以还是不见人的好。但也与自尊无关,要有独自承担的勇气和力量,因为病无人可以替代。此篇主要从“容
止”的角度去说明王濛对林公的了解,以及二人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自新第十五忠臣孝子原文: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
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
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
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
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译文:周处年少时,凶蛮霸道,意气用事,是乡里乡亲的心头之患。加上义兴郡河里有蛟龙,山上有跛脚虎
,也都对百姓造成危害,义兴人把他们叫做“三横”,其中周处危害更大。有人劝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横”中只剩下一个。周处随即便
杀了老虎,又下河去斩蛟龙。蛟龙在河里时浮时沉,一游就是几十里,周处始终跟它缠斗在一起。经历了三天三夜,乡亲们都以为周处已经死了,开
始相互庆贺起来。没想到周处竟然杀死蛟龙,从水里出来了。当听到人们都在为他的“死”庆祝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那么被人厌恶,从此便有了改
过自新的想法。于是周处来到吴地寻找陆机、陆云兄弟,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陆云,就将事情的原委从头到尾地告诉了陆云,并且说:“我虽想痛
改前非,但毕竟白白浪费了不少年华,只怕最终什么也干不成。”陆云说:“古人特别看重“朝闻道夕可死矣”,何况你的前途还远大着呢。而且人
就怕立向不坚定,又何必担心美名不能彰扬呢?”于是周处便十分努力地改正错误,终于成为一个忠臣孝子。评析:谁还没有年轻过呢?那时犯下的
过错,可以说是成长的代价。可悲的是,社会对其包容度甚微。相比之下,文中众乡亲的阴险与奸诈较之于“三横”更为有害。从任何一个角度上讲
,周处的本质不坏,杀虎斩蛟,功大于过,人们凭什么为他的“死讯”相互庆贺呢?这才是最可怕的、最可恶的、最有害的!企羡第十六雪中窥
“神”原文:孟昶未达时,家在京口。尝见王恭乘高舆,被鹤氅裘。于时微雪,昶于篱间窥之,叹曰:“此真神仙中人!”译文:孟昶还没有发达时
,家住京口。有一次他看见王恭坐在高大的车上,身着鹤氅裘。当时下着小雪,孟昶透过竹篱的空隙偷偷观望,赞叹说:“这真是神仙中人啊!”评
析:京口,今江苏镇江。就像今日的偶像效应,他们在粉丝的眼里是“YYDS”(永远的神),偷窥之中没有嫉妒,没有恶意,有的是一份仰慕、
一份向往、一份美好的遐想……伤逝第十七哀寄驴鸣原文: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译文:王仲宣(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他的葬礼,魏文帝曹丕亲自到场,回头对一同前来的人说:“王粲喜欢听驴叫,大家
各自学一声驴叫算是送他一程吧。”于是参加吊丧的客人都一一学了一次驴叫。评析:领导的思维方式就是不同于一般人,如此独特的吊唁形式看似
荒谬,实际上反映出曹丕除去独裁专横的一面,在他内心的角落还有柔情似水的一面。官员们学出的赋有人性的驴叫声,远远胜过一切正式的“吹拉
弹唱”。栖逸第十八清逸洒脱原文:南阳刘驎之,高率善史传,隐于阳歧。于时符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将尽訏谟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
迎,赠贶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居阳歧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
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闾所安。译文:南阳人刘驎之,高雅率真,精通历史,隐居在阳歧。当时,苻坚南侵已经逼近长江,荆州刺史
桓冲想尽力实展雄韬伟略,就聘刘驎之任长史,派人用船去接他,馈赠的礼物也很厚重。刘驎之受命登船,但一点也没接受桓冲所送的礼物,把它都
分给了沿途的穷苦百姓,等到了上明,东西也送光了。一见到桓冲,刘驎之就表明自己没有什么用处,然后潇洒地辞去了职务。他在阳歧居住多年,
不管吃的穿的有多少,都常与村里的人分享。当他自己遇到短缺的时候,村民们也会热情地帮助他。彼此相处的十分融洽安乐。评析:牛人办牛事!
背后的支撑是无私,是发自内心的利他精神,所以才能表现得如此豪迈、洒脱,带着一股仙气!不为名累原文: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
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字。乃闲居研讲,希心理味。庾公诸人多往看之,观其运用吐纳,风流转佳。加已处之怡然,
亦有以自得,声名乃兴。后不堪,遂出。译文:康僧渊在豫章时,在离城几十里远的地方修建居所,那里依山傍水,庭院中繁花似锦,清流穿堂而过
。他闲居在此研究解释佛经,体会义理旨趣。庚亮等人常常去看望他,观摩他如何运用言谈的手法,使得风度更佳,加上他对这种境遇心旷神怡,安
然自得,名气就渐渐大了起来。后来,他无法忍受这种名气之下的生活,便离开了那里。评析:康僧渊是东晋的高僧,高就高在不为名利所累。拿得
起,放得下,才是真的大丈夫!你看他:刚修建好的那么美的住处,在庾亮等高官面前那么大的名气,说离开拔腿就走,说舍弃不留一星半点儿。不
改其乐原文:戴安道既厉操东山,而其兄欲建式遏之功。谢太傅曰:“卿兄弟志业、何其太殊?”戴曰:“下官不堪其忧,家弟不改其乐。”
译文:戴安道(戴逵)隐居东山,磨砺情操,而他哥哥却一心想做官建功立业。太傅谢安对他哥哥说:“你们兄弟俩的志向、事业,怎么会有这么大
的差异呢?”他哥哥回答说:“下官忍受不了那份忧困愁苦,家弟却改不了他的乐趣。”评析:隐居不代表没有志向,或者说隐居本身就是一种志向
。兄弟二人的差异纯属正常,“五根手指头,伸出还不一般齐”嘛。用现在最时髦的话说,坚持初心很重要。什么叫志向?那一定是长远的目标,不
能轻易变的。日常生活中,“无志之人常立志”的现象太普遍啦!反驳在理原文:许玄度隐在永兴南幽穴中,每致四方诸侯之遗。或谓许曰:
“尝闻箕山人似不尔耳。”许曰:“筐篚苞直,故当轻于天下之宝耳。”译文:许玄度(许珣)在会稽郡永兴县南幽深的岩洞中隐居,经常得到各方
王侯的馈赠。有人对许玄度说:“我听说隐居箕山的许由不会像你这样接受人家的东西呀。”许玄度说:“我得到的不过是竹筐里装着的食物而已,
比起许由接受的君位来肯定要微薄得多呀。”评析:隐居也要吃饭,吃饭必然离不开“人间烟火”。说话人显然要给许玄度难看,不料想许玄度这个
“绝妙时人”(简文帝赞语)底气十足地拿许由接受官职,享受俸禄回敬对方,因为他终身不仕。真正高人原文:郗尚书与谢居士善。常称:
“谢庆绪识见虽不绝人,可以累心处都尽。”译文:尚书郗恢和谢庆绪(谢敷)居士关系很好。常称赞说:“谢庆绪的见识虽不比别人高明,但让人
心累的事情他一点也没有。”评析:见多识广,心随境转,平添我执,那叫一个累!不如清心寡欲,落得个自由自在,这才是真正的高明。贤媛第十
九王昭君原文: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译文:汉元帝的宫女很多,就派画工去为她们的画
像,想要召唤谁,只需翻看画册按图召见。那些相貌一般的人都向画工行贿。王昭君容貌姿态都十分俏丽,不愿用卑劣的手段去求得皇上的恩宠,画
工就故意丑化了她。后来匈奴前来讲和,求汉元帝赐美女和亲,汉元帝便把昭君充当皇族子女嫁了。召见以后又很舍不得,但名单已抄送匈奴,也就
不再中途更改,最后王昭君还是走了。评析:很有名的故事,相传久远。从中可以看出王昭君的人品高尚,而其他实施行贿的宫女人丑心灵更丑。画
工毛延寿就更甭提了,简直是邪恶的化身。谁能想到两千多年前的他就会用P图的技术为自己捞金了,但事情一败露,估计他的下场好不了。临危
不惧原文:桓宣武平蜀,以李势妹为妾,甚有宠,常著斋后。主始不知,既闻,与数十婢拔白刃袭之。正值李梳头,发委藉地,肤色玉曜,不为
动容。徐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主惭而退。译文:桓温平定蜀地之后,娶了降晋的李势的妹妹为妾,很是宠幸,
常把她安置在书斋的后面住。桓温的妻子南康公主起初不知道,听说了以后,就带着几十个婢女提着刀要去杀人。到了地方,正碰见李氏在梳头,她
的长发铺在地上,肤色像白玉一样光采照人,看见了公主也面不改色。从容地说道:“我国破家亡,并不是心甘情愿要像现在这样;今天如能被杀而
死,倒是正合我的心愿。”公主很是惭愧,退了出去。评析:先做亡国奴,后又做人的小妾,求死的心早已有之,既是一死,早晚而已,所以没有什
么可惧怕的了。再者说,李氏之前也是一国公主,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遇到大事Hold住。恰巧看到拜伦的一句话,用在这里吧:“女人绝不
会不知所措的——魔鬼常常被她们置于死地。”哈哈!术解第二十焉知祸福原文:陈述为大将军掾,甚见爱重。及亡,郭璞往哭之,甚哀,乃
呼曰:“嗣祖,焉知非福!”俄而大将军作乱,如其所言。译文:陈述任大将军王敦的属官,尤为王敦赏识。陈述死后,郭璞去哭丧,非常悲痛,哭
喊着说:“嗣祖(陈述字)啊,怎么知道这不是你的福气呢!”不久王敦就作乱,证实了郭璞的说法。评析:死亡之事再平常不过,但如何对待死亡
就不那么简单了。不要把死亡看作是不好的事情,甚至看作是阴暗丑陋的事情。正如文中陈述,生前受到王敦的重视,若是没死的话,作乱之时肯定
会让他冲在前面,从叛乱最终被平定的结果看,陈述仍不免一死。然而同样是死,可死后的名声则大不相同了。郭璞之所以那样说,是因为王敦曾找
他算过造反能否成功,郭说不会成功,因此差点招来杀身之祸。巧艺第二十一力偏楼塌原文: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
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轻重力偏故也。译文:陵
云台楼阁精巧,建造前要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然后再施工,必须做到所用材料在重量上不能有一点不相称。楼台虽然高峻,常随风摇动,但始终
不会倒塌。魏明帝(曹叡)登上陵云台,害怕楼有危险,令人另外用大木头支撑着它,结果楼台随即就倒塌了。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因为受力不均造成
的。评析:现代的摩天大楼高入云霄,同样随风摇摆,它们都有着一套“阻尼系统”用以保持平衡。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含糊,陵云台塌了之后,
大家都明白是力的平衡遭到了破坏,那么,魏明帝的“馊点子”是不是为楼台的倒塌助了“一臂之力”呢?很显然,这位皇上好心办了坏事,劲儿使
偏了,偏大了。技长压身原文:韦仲将能书。魏明帝起殿,欲安榜,使仲将登梯题之。既下,头鬓皓然。因敕儿孙勿复学书。译文:韦仲将(
韦诞)擅长书法。魏明帝建造宫殿,想装一块匾额,就让韦仲将登上梯子去题写。等他写完下来,鬓发全都变白了。因此便告诫儿孙不要再学书法。
评析:故事描写的手法虽有些夸张,但确实说明了几个道理:一、伴君如伴虎,不知什么时候就一命呜呼;二、谁说“艺多不压身”?有时候会压得
你喘不过气来;三、“子承父业”,要看什么“业”,即便是不错的行当,怎么地也要尊重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宠礼第二十二马屁精华原文:
元帝正会,引王丞相登御床,王公固辞,中宗引之弥苦。王公曰:“使太阳与万物同晖,臣下何以瞻仰!”译文:晋元帝(司马睿)在正月初一朝会
时,拉着丞相王导登上御座和自己坐在一起,王导坚决推辞,元帝更加恳切地邀请他。王导忙说:“假如让太阳与万物一起放出光辉,我们臣子还能
瞻仰什么呢!”评析:事出有因,晋元帝的皇位是靠着王导一族的扶持才坐上的,当时有谣“王与马,共天下。”文中的王导,没有居功,分寸把握
得好,马屁拍得贼响,堪称马屁中的精华。任诞第二十三照吃不误原文: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
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
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译文: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对晋文王说:“您以
孝道治理天下,而阮籍身有重孝却公然在这儿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之地,以端正风俗教化。”文王说:“嗣宗已因哀痛而萎靡不振,你不
能为他分忧,还说这话!再说有病而喝酒吃肉原本也是符合丧礼的!”阮籍仍吃喝不停,没事人一样。评析:何曾显然是别有用心地在晋文帝面前编
排阮籍的。可没料到碰了一鼻子的灰。关键是阮籍的态度,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仍旧吃喝不停。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对待丧礼的问题,尤其是当今社会
,丧礼的形式花样百出而毫无传承可言,铺张浪费已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在死者生前对其好歹,只有自己心里有
数。所以,倡导“厚养薄葬”还是很有必要。至于吃喝,别大吃大喝,“豆腐饭”还是可以滴。刘伶“戒酒”原文: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
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
:“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
已醉矣。译文:刘伶饮酒过度,口渴得厉害,仍向妻子讨酒喝。妻子把酒倒了,把盛酒的器物也都毁了,哭着劝他:“您喝得太多了,这不是保养身
体的方式,最好要把酒戒掉!”刘伶说:“很好。但我自己戒不掉,只有在鬼神面前发誓才行。你这就准备酒肉吧。”他妻子说:“听您的。”于是
把酒肉供在神像前,请刘伶祷告、发誓。刘伶跪下祷告说:“天生我刘伶,靠喝酒出名;一喝一满斛,五斗除酒病。妇人家的话,千万不要听。”说
完就拿过酒肉吃喝起来,一会儿又醉倒了。评析:本身就已成“酒鬼”、“酒仙”了,还向鬼神发誓,亏他刘伶想得出来,他老婆也真是,竟然相信
他的鬼话!一般来说,只要患有成瘾性毛病的人所说的话都不可信,不管是什么“瘾”。为酒赴任原文: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数百斛,阮
籍乃求为步兵校尉。译文:步兵校尉的职位空缺,因为营中的厨房里存着几百斛酒,阮籍就请求把自己调去做步兵校尉。评析:这也太随性而为了吧
?!不过在官场中,官员们对自己的职位还是有所期许的,而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需求,有着自己的权衡和努力的方向。阮籍为酒,他人为啥目的种
种不一,也不得而知。目无礼法原文: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译文:一次,阮籍的嫂子要回娘家,
阮籍去看她并与她道别,有人就讥讽他。阮籍说:“礼法哪里是为我们这类人制定的?”评析:封建礼教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叔嫂之间也是如
此要求。可是阮籍是何人?无拘无束的他才不吃假惺惺的一套,要知道那些嘲笑他的人,背地里还不知都干了些什么见不得天日的龌龊事,就甭提什
么礼数了。“色”不胜“酒”原文: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译文:阮籍邻居家的主妇颇有几分姿色,在酒肆卖酒。阮籍和安丰侯王戎常去她那儿喝酒,阮籍喝醉了,就睡在那位主妇身旁。她的丈夫起初非常怀
疑阮籍的动机,就暗中观察,却始终没有发现阮籍有别的意图。评析:结合上一篇看,说明阮籍才是真正懂礼数的人,而且心胸坦荡,毫无邪念。酒
是他的命,色要取之有道。至于为什么每每倒在了美人身旁,估计是卖酒的女主人出于生意上的考量,要细致地照料好顾客吧,更何况阮籍阮大人这
样一位豪杰呢?裴楷装逼原文:阮步兵丧母,裴令公往吊之。阮方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裴至,下席于地,哭吊喭毕,便去。或问裴:“
凡吊,主人哭,客乃为礼。阮既不哭,君何为哭?”裴曰:“阮方外之人,故不崇礼制;我辈俗中人,故以仪轨自居。”时人叹为两得其中。译文:
步兵校尉阮籍的母亲去世,中书令裴楷去吊唁。阮籍刚喝醉了,披头散发,叉着双腿坐床上,没有哭。裴楷到后,铺了座席在地上,哭着吊唁完之后
就走了。有人问裴楷:“大凡吊唁之礼,主人哭,客人才行礼。阮籍既然不哭,您为什么哭呢?”裴楷说:“阮籍是超脱世俗的人,所以不用尊崇礼
制;我们是世俗中人,还是要按照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当时的人赞叹这样做双方都照顾到了。评析:从人性上讲,裴楷的哭不能再假了,估计
也挤不出几滴眼泪来,毕竟是人家的妈死了。但他这样做,也是出于无奈,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等都是世俗中人,加之还要考虑的官场上的方方面面
,所以,能忍则忍,能哭则哭吧。不失人种原文:阮仲容先幸姑家鲜卑婢。及居母丧,姑当远移,初云当留婢,既发,定将去。仲容借客驴著
重服自追之,累骑而返。曰:“人种不可失。”即遥集之母也。译文:阮仲容(阮咸)早就宠爱着姑姑家那个鲜卑族的婢女。在给母亲守孝期间,他
姑姑要远迁别处,起初说要把那个婢女给他留下,可起程之后还是把人带走了。阮咸得知后,借了客人的驴,穿着孝服亲自去追她,两人一起骑着驴
回来。仲容说:“人种不能丢掉。”这个婢女就是阮遥集的母亲。评析:此文看点很多:①官宦之家的子弟与丫鬟有染;②导致未婚先孕;③姑姑早
已知道,起先还打算将之留下,但有所顾虑,还是带走了;④阮咸不拒礼数,不顾母亲大人的丧礼,当着客人的面,骑上客人的驴去追未婚先孕的“
妻”;⑤俩人骑着一头驴返回,可见恩爱有加,情意绵绵。唉!阮家不再有别人了,阮咸能与叔叔阮籍一同为“竹林七贤”中人,还发明了“阮”这
一民族乐器,才能不是盖的!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阮咸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敢作敢当,而不是流氓成性,玩玩就把人家甩了,要不就不会有后来的
阮孚了。名不及酒原文: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
不如即时一杯酒!”译文:张季鹰(张翰)放纵不羁,当时的人称他为江东步兵。有人对他说:“你岂可只图一时之乐,就不考虑身后的名声吗?”
张翰回答说:“就算可以身后有名,也不如我眼前的一杯酒!”评析:这绝不是“贪杯之徒”的鼠目寸光,而是魏晋人崇尚自由,不为名利所累的真
实写照。从某种程度上说,“名”比“利”还要难对付,人为了一张脸,为了一个好名声,极尽装逼作假之能事,强忍内心的挣扎和煎熬,过得憋屈
,活得拧巴,实在不值得。论据充分原文:鸿胪卿孔群好饮酒。王丞相语云:“卿何为恒饮酒?不见酒家覆瓿布,日月糜烂?”群曰:“不尔
。不见糟肉,乃更堪久?”群尝书与亲旧:“今年田得七百斛秫米,不了曲糵事。”译文:鸿胪卿孔群好喝酒。丞相王导对他说:“你为什么总是喝
酒?没看见酒家用来盖酒坛的布,没多长时间就烂掉了吗?”孔群说:“不,不,不!您没见用酒腌制的糟肉,放的时间更久吗?”孔群曾经给老朋
友写信说:“今年田地里收了七百石秫米,看来酿酒的事是忙不完了。”评析:喜欢一件事,不需要理由。可孔群找的这个理由也太离谱了,从文中
似乎都能看到王丞相无语的表情。再有,孔群的反应之快几乎出于本能,嗜好的本能。另:假如孔群换一种说法:“您看,我天天喝酒,也没见我的
肚皮和衣裳烂掉啊?”也蛮好玩的。随性经典原文: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译文:王子
猷(王徽之)住在山阴县。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人备酒。四下望去,皎洁明亮,踱步徘徊,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
忽然想到了戴家道(戴逵),当时戴安道住在剡县,他立刻就乘上小船去往戴家。经过了一整夜的航行才到达目的地。王子猷站在戴家门口,却不进
去,反而原路返回。有人问他为什么,王子猷说:“我本是趁着一时的兴致而去,兴致没了就回来了,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评析:乍看上
去王徽之的行为有些许的草率、多变,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要知道随性而为不那么简单,其首要必要条件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被外
在的种种因素所左右。随性而为不是任性而为,随性知无常、懂变化、不纠缠;而任性则认死理、守教条、不克制……随性、率真、豁达,一定是在
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达成的,否则一定是以自私为目的的任性。简傲第二十四闻来见去原文: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嵇康。钟要于时贤
俊之士,俱往寻康。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钟起去,康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曰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译文:钟士季(钟会)精通才学玄理,先前不认识嵇康。他邀请了当时一些贤俊之士一起去寻访嵇康。碰上嵇康正
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向秀)打下手拉风箱。嵇康连续挥动铁锤,旁若无人,过了好一会儿也不和钟士季说一句话。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才问他
:“你们听到了什么而来?看到了什么而去呢?”钟士季说:“听到了我们所听到的而来,看到了所看到的而去。”评析:钟会这可算是一妙答!可
是嵇康的傲慢是骨子里的,可以什么都不顾,哪怕是死。这不通过这次怠慢了钟会之后,被一直怀恨在心,最终在钟会的进谗之下,司马昭杀了嵇康
。排调第二十五败兴在己原文: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
译文:嵇康、阮籍、山涛、刘伶在竹林中畅饮,王戎后到,步兵校尉阮籍说:“这个俗物又来败坏人的兴致!”王戎笑着说:“你们的雅兴也是能败
坏的吗?”评析:虽然都是竹林七贤内部的玩笑话,但王戎说得确实有道理。人到最后都是被自己的意志击垮的。我们总是关注别人的一举一动如何
如何,同时有特别看重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在这二者之间的碰来撞去中,心情能好吗?兴起由己,兴去仍因己,败兴更是自己的切实感受
。不啻如此原文: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
啻如此。”译文:王浑和妻子钟氏在一起坐着,看见儿子武子(王济)从院中走过,王浑欣然对妻子说:“生出这样的儿子,也心满意足了。”他的
妻子笑着说:“如果让我嫁给参军(王沦,王浑弟),生的儿子还不止是这样呢。”评析:人性的、太人性的。说什么好呢?这个钟氏的玩笑中肯定
有真实的成分,事实也可能像她说的那样,生出的儿子也许更强,但你也别拿小叔子说事啊!看来,魏晋时期不光大老爷们儿足够潇洒,就连妇人之
辈也飚得可以呢!无功受禄原文:元帝皇子生,普赐群臣。殷洪乔谢曰:“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而猥颁厚赉。”中宗笑曰:“此
事岂可使卿有勋邪!”译文:晋元帝司马睿的皇子出生,可劲儿地赏赐群臣。殷洪乔谢赏时说:“皇子诞生,普天同庆。臣下没有功劳,却无功受禄
,心中惭愧啊。”元帝笑着说:“这等事岂能让你有功劳?”评析:这个殷洪乔高兴得昏了头,平时在皇上面前阿谀奉承惯了,不分时机,不分事由
地满嘴跑火车。好在元帝喜得皇子真的是满心欢乐,也就不跟他计较那么多了,反而顺势调侃了一番。不然,殷洪乔真有掉脑袋的危险。看来,情绪
、好的情绪能化解很多东西哩。绝妙类比原文:诸葛令、王丞相共争姓族先后,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
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译文:尚书令诸葛恢和丞相王导在一起争论姓氏先后的问题。王导说:“为什么不说葛、王,而说王、葛?”诸葛恢说:
“譬如说驴马,不说马驴,驴难道胜过马吗!”评析: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中,总以前、大、高、上等等的概念为佳、为尊,反之则不好,逊色于人
。文中王导其实是在暗示王姓一族的强势,没成想诸葛恢的话将之体无完肤地击溃了。什么王、葛?什么驴马?分什么前后?分什么尊卑?无非就是
念起来顺口而已。尽闹“人事”,人尽闹事。自我解嘲原文: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调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
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译文:康僧渊眼窝很深而鼻梁很高,丞相王导拿他调侃。僧渊说:“鼻子是脸上的山;眼睛是脸上的潭;山不高就不灵
秀,潭不深则不清澈。”评析:康僧渊为西域人,长相与内地不大一样,遭人嘲弄也自然。但他的一番形容巧妙、贴切,而且还顺带把自己的内涵也
夸进去了。人各有志原文:何次道往瓦官寺礼拜甚勤。阮思旷语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何曰:“卿今日何故忽见推?”阮曰:“
我图数千户郡,尚不能得;卿迺图作佛,不亦大乎!”译文:何次道(何充)去瓦官寺拜佛的次数很频繁。阮思旷(阮裕)对他说:“你的志向比宇
宙还大,你的勇气超过古往今来的人。”何次道说:“你今天怎么好端端地夸起我来了?”阮思旷说:“我只图能做个掌管几千户的小官,尚且得不
到;你竟然想成佛,这个志向还不够远大吗?”评析:信佛难,成佛则更难。阮裕说得没错,是要站在宇宙的高度,拿出过人的勇气。这才迈出小小
的一步,修行的路上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状况,无时无刻不在考验、考察、考试,真的不易啊!但是即便成不了佛,却万万不能失去了佛性,而维持佛
性,必须祛除人性中污秽的东西。伶牙俐齿原文:张吴兴年八岁,亏齿,先达知其不常,故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应声答曰:“
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译文:吴兴太守张玄之八岁那年,门牙掉了,前辈贤达知道他不是一般的小孩子,故意逗他说:“你嘴里怎么开了个狗洞?
”张玄之应声回答:“正是为了让你们这些的人从这里出入啊。”评析:人不大,嘴太损。啥也不说了。满腹经纶原文: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
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译文:郝隆在七月七日那天走出屋外在太阳下仰面躺着,有人问他这是为啥,他回答:“我晒书。”评析:七
月七日按民俗要晒家中的衣物等,当然也包括书。郝隆只身仰卧在太阳下称在晒书,无非是想调侃一下民间风俗,同时标榜自己的学问深广。祖孙
俱敏原文:张苍梧是张凭之祖,尝语凭父曰:“我不如汝。”凭父未解所以,苍梧曰:“汝有佳儿。”凭时年数岁,敛手曰:“阿翁,讵宜以子
戏父?”译文:苍梧太守张镇是张凭的祖父,曾对张凭的父亲说:“我不如你。”张凭的父亲还没明白什么意思,张镇又说:“你有个出色的儿子。
”张凭当时只有几岁,恭敬地拱起手说:“爷爷,怎么能用儿子来戏弄父亲呢?”评析:显然爷爷对自己的儿子不是十分满意的,绕着弯子表达了出
来,不想让孙子挡了回来。这祖孙俩都够机敏,好像那个没有反应过来的爸爸是差那么一点儿。呵呵。“谦恭”背后原文:王文度、范荣期俱
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
沙砾在后。”译文:王文度(王坦之)和范荣期(范启)都受到了简文帝的邀请。范荣期年纪大而官职小,王文度年纪小而官职大。快到简文帝面前
时,两人相互推让,要对方走在前面。折腾了一阵儿,最终王文度走在了范荣期的后面。王文度于是说:“簸扬谷子时,糠秕总是被扬到前面。”范
荣期说:“淘米时,沙粒总是被淘汰在后面。”评析:那时候的人真能说,真会说一个比一个能说,针尖对麦芒,一个不让一个。像他俩这种情况确
实有点儿特殊,一个年长官小,一个年轻官大,但谦让之后又各自心有不甘,所以又要在嘴上占上风,谁知末了还是打了个平手。人啊,最好别在这
些问题上纠缠,太耗神!当然,文中的人物也许就是在闹着玩而已,那时的人就喜欢这样。渐至佳境原文:顾长康啖甘蔗,先食尾。问所以,
云:“渐至佳境。”译文:顾长康(顾恺之)吃甘蔗,总是先从尾部(梢头)吃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可以慢慢地进入美妙的境界。”
评析:从吃甘蔗反映出一种生活态度,“先苦后甜”,渐入佳境,越来越好。有的人则不同,如吃一筐苹果,有的人先捡好的大的吃,越吃越小,最
后还有烂的,但烂的一定是小的;还有人一开始捡有疤有伤的吃,结果越吃烂的越多,总在吃烂的。古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过惯了舒
坦日子,若再回到苦光景中,很多人受不了,甚至会崩溃;还有多少夫妻、合作者,奋斗打拼时能一同吃苦受累,等成功了,发达了,却不能共享幸
福,为金钱利益闹得各奔东西。所以说,不管生活是什么样的,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和怀着一颗纯真善良的心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笑论道原
文:桓南郡与道曜讲《老子》,王侍中为主簿在坐。桓曰:“王主簿可顾名思义。”王未答,且大笑。桓曰:“王思道能作大家儿笑。”译文:南郡
公桓玄和道曜一起研讨《老子》,侍中王桢之当时任桓玄的主簿,也在座。桓玄说:“王主簿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来思考道的含义。”王桢之没有回答
,还一个劲儿地大笑。桓玄说:“王思道(王桢之小字思道)能发出符合大家子弟身份的笑声。”评析:桓玄玩的是文字游戏,用王桢之的小字“思
道”说事,显然“道”的含义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王桢之以大笑作答,可称机巧。《老子》有言:“不笑不足以为道”虽说本意为“如果不是
被庸俗的人嘲笑,那它就不能称为道了”,但王思道这一笑,既表明了自己的谦逊态度,又机智地躲过了桓玄的“刁难”。最后桓玄还是给了他面子
的。轻诋第二十六“无盐”之辩原文:庾元规语周伯仁:“诸人皆以君方乐。”周曰:“何乐?谓乐毅邪?”庾曰:“不尔,乐令耳!”周曰:
“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译文:庾元规(庾亮)对周伯仁(周顗)说:“大家都拿你与姓乐的作比。”周伯仁问:“是哪个姓乐的?是乐
毅吗?”庾元规说:“不是,不是,是乐令(乐广)啊。”周伯仁说:“怎么竟以美化无盐来冒犯西施呢?”评析:周伯仁有点自作多情了,拣了一
个名气大的乐氏人物问,而庾亮知其心意,偏不给面子,故意用出身寒门的乐广刺激他。周伯仁肯定不能善罢甘休,用一个反差极大的比较(丑女代
表无盐与美女典型西施)予以反驳,为自己保住面子做出了足够的努力。假谲第二十七望梅止渴原文: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译文:魏武帝曹操带领队伍行军,途中找不到取水的地方,全军都
口渴得很。于是传令说:“前面有一片大梅林,结了很多梅子,味道酸酸甜甜的,可以解渴。”将士们听了,都流出了口水。就这样才得以撑到了前
面的水源地。评析:成语“望梅止渴”的出处,不多谈。教导有方原文: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
谲与赌,得即烧之。译文:谢遏(谢玄,小字遏)年少时喜欢带紫罗香囊,垂下来正好盖着手。太傅谢安对此内心感到不快,又不想伤害孩子的感情
,就假装跟他打赌,一赢过来就拿去烧掉。评析:谢安是谢玄的叔叔,作为长辈和在官场已有成就的前辈,自然不希望自己的侄子娘兮兮的,玩物必
丧志,还会影响将来的仕途。单在佩戴香囊这一件事上,已见谢安的良苦用心,巧设计某,在不知不觉中循循善诱,解决了问题。至于能不能“断根
”,当然还需要大量的措施跟进,从谢玄之后的发展看叔叔的心思没有白费。黜免第二十八肝肠寸断原文: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
。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译文:桓温进军蜀地,到达三峡时,部队
里有人捉了一只小猿猴,母猿就沿着江岸哀号,一直跟船走了百余里也不肯离去,后来终于跳到了船上,哪知一上船就气绝身亡。剖开母猿的肚子一
看,肠子都一寸寸地断开了。桓温听说这事后大怒,下令罢黜了那个捉小猿猴的人。评析:“肝肠寸断”成语的出处。值得质疑的是:为啥要剖开母
猿的肚子?想必是剥皮吃肉了吧?照此,桓温肯定不在这条船上,是后来听说了此事。不过由此可以看出,古时候,但凡有些文化素养的人,对待动
物是爱怜的。以小见大原文:桓公坐有参军椅烝薤不时解,共食者又不助,而椅终不放,举坐皆笑。桓公曰:“同盘尚不相助,况复危难乎!
”敕令免官。译文:桓温的宴席上有个参军用筷子夹烝薤筷子和菜缠在了一起,同桌的其他人也不帮他,而他还一个劲儿夹个不停,大家都笑了起来
。桓温说:“只是在一起吃饭,都不能互相帮助,更别说遇到危险和困难了!”便下令罢了他们的官。评析:这很可能是个传说,但桓温的治军态度
可见一斑。是的,团队精神的养成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只有在类似吃饭这等小事上都能达成默契的话,才能保证在紧急危难关头团结一致,
齐心协力,无往而不胜。俭啬第二十九卖李钻核原文: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译文:王戎家有良种李子,卖了怕别人得
到他的良种,总是先把李核钻破。评析:这也再没谁了,亏他想得出来这绝种的做法,缺德至极。真不知这种品行的人怎么进的“竹林”?不过从史
书记载的情况看,王戎是“竹林七贤”中德行最差的一位了。弃果避儿原文:王丞相俭节,帐下甘果,盈溢不散。涉春烂败,都督白之,公令
舍去。曰:“慎不可令大郎知。”译文:王导本性节俭,幕府中的美味水果堆得满满的,也不与人分享。春天一到就腐烂了。卫队长禀报王导,王导
叫他扔掉,嘱咐说:“千万不要让大郎(王导长子王悦)知道!”评析:这对腐败官员来说都是小事,而今诸如此类的情景可谓何其多也!贪婪与吝
啬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最终一同走向毁灭!文中有一看点是最后王导嘱咐卫队长不可将这件事告诉大儿子王悦,也就是说连王导的亲人都没有享受到
这些水果。可见吝啬到何等地步。汰侈第三十劝酒斩美人原文: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交斩美人。王丞相
与大将军尝共诣崇,丞相素不能饮,辄自勉强,至于沉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
:“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译文:石崇每次宴请,都会让美女劝酒;如果客人不把酒干掉,他就让手下将美女杀掉。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曾经
一起去拜访石崇,王导平素就不怎么能喝,只能勉强自己喝醉了为止。轮到王敦时,他就坚持不喝,想看看石崇究竟会怎么。石崇接连杀了三个美女
,王敦神色不改,还是不肯喝酒。王导责备他,王敦却说:“他杀自己家的人,关你什么事?”评析:骄奢淫逸到了极点!人之于整个生命界是最丑
陋的动物,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都能干出来。就文中描述来进行分析:王导心肠较软一些,宁愿把自己灌醉,也不愿看见有人为此丧命;而王敦则心
如铁石,听任悲剧的发生。若撇开人命关天的角度去看,王敦似乎更高一筹。是啊,别人家的事由别人去,有什么不对?汰侈第三十荒唐如厕
原文: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王大将军往,脱故衣,著新
衣,神色傲然。群婢相谓曰:“此客必能作贼。”译文:石崇家的厕所,经常有十多个婢女站立侍候,都穿着华丽,打扮得体;并且放上甲煎粉、沉
香汁一类的物品,一应俱全。又给如厕的宾客换上新衣服再让他们出来,多数客人因为难为情就不去上厕所。大将军王敦去了,脱掉原来的衣服,穿
上新衣服,神色傲慢。婢女们互相议论说:“这个客人一定会作乱!”评析:还是人干出来的荒唐事。吃喝拉撒原本稀松平常的事儿被弄得如此排场
、讲究、复杂,为一般人不能接受。王敦大将军之后的叛乱,验证了婢女们的说法。(此时此刻令我想起多年以前在部队听一团首长说过一则抗美援
朝战场上的故事。略。)人乳喂猪原文:武帝尝降王武子家,武子供馔,并用琉璃器。婢子百余人,皆绫罗袴(?),以手擎饮食。烝豚肥美
,异于常味。帝怪而问之,答曰:“以人乳饮豚。”帝甚不平,食未毕,便去。王、石所未知作。译文:晋武帝曾经到王武子(王济)家里去,王济设宴侍奉,全是用的琉璃器皿。婢女有一百多人,都穿着绫罗绸缎,用手托举着食物。蒸的小猪既肥又嫩,味道鲜美,与一般味道不同。武帝觉得奇怪,便问他,王济回答:“小猪是用人乳喂养的。”武帝听很不高兴,饭没吃完就走了。这是连王恺、石崇都不知道的做法。评析:一个比一个过分,一个比一个残忍,一个比一个不是玩意儿。连老大都看不下去了,可以说是登峰造极。不知还有什么花样是人耍不出来的?唉!“人样的、太人样的。”人模狗样的!不,说人模狗样的,简直是对狗的侮辱。本还想再录一篇石崇与王恺争豪斗富的故事,还是打住吧。忿狷第三十一亡于任性原文:魏武有一妓,声最清高,而情性酷恶。欲杀则爱才,欲置则不堪。于是选百人一时俱教。少时,还有一人声及之,便杀恶性者。译文:魏武帝曹操有一名歌女,她的歌声是最清脆高亢的,可是性情极其恶劣。曹操想杀她却又惜爱她的才艺;若放手不管心里又难以忍受。于是就挑选了一百名歌女同时培养。不久,果然有一名歌女的歌喉赶上了她,曹操便把那个性情恶劣的歌女杀了。评析:人要学会低调,尤其是一些“大腕儿”,更得知道低调的重要。但低调对于这类人来说难乎其难!此乃人性所决定。就算高调也不打紧,但决不能狂妄,就算狂妄也无妨,要看你在谁跟前狂。你看,那个才高脾气大的歌女,再怎么牛逼也免不了成为曹操的刀下鬼呢!还有,任何时候别忘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希腊神庙的神谕说得好:“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惊骇之举原文: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车骑。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译文:南郡公桓玄还是小时候与堂兄弟们各自养鹅相斗。桓玄的鹅总是输,为此他忿忿不平。夜间便来到鹅栏里把堂兄弟的鹅全都杀了。天亮后,家人见状都很惊骇,说是发生了怪事,并告诉车骑将军桓冲(桓玄的叔父)。桓冲说:“没什么奇怪的,一定是桓玄玩的把戏!”一问,果然如此。评析:小小年纪却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争强好胜,不择手段听上去不免有些残忍,但足以显示出桓玄过人的胆略和魄力。难怪长大之后驰骋疆场、厮杀官场以至篡取朝纲,可见是有“老底子”的,不过这老底子着实污了些,所以尽干一些龌龊的勾当。谗险第三十二别有用心原文:孝武甚亲敬王国宝、王雅。雅荐王珣于帝,帝欲见之。尝夜与国宝、雅相对,帝微有酒色,令唤珣。垂至,已闻卒传声,国宝自知才出珣下,恐倾夺要宠,因曰:“王珣当今名流,陛下不宜有酒色见之,自可别诏也。”帝然其言,心以为忠,遂不见珣。译文:晋孝武帝司马曜十分器重王国室和王雅。王雅向孝武帝推荐王珣,孝武帝打算召见他。一天夜晚,孝武帝与王国宝、王雅对坐,孝武帝酒后微醺,下令召见王珣。王珣快到了,已经都听见吏卒的传报声了,王国宝自知才能在王珣之下,害怕他会夺走的受宠地位,就对孝武帝说:“王珣是当今名土,陛下不宜带着酒气召见他,可以改天再见的。”孝武帝觉得有道理,认为王国宝很忠心,就没有见王珣。评析:这场景是如何外传被记载下来的?一共三个人,最大可能是王雅,也有可能是孝武帝,因为他认为王国宝忠心,很可能在某一场合酒喝多了当作夸奖王说了出来。但不管怎样,王国宝也太有心机了,不知王珣后来如何,起码这次失去了一个进步的机会,让别有用心的谗臣得逞了。离间有术原文:王绪数谗殷荆州于王国宝,殷甚患之,求术于王东亭。曰:“卿但数诣王绪,往辄屏人,因论它事;如此,则二王之好离矣。”殷从之。国宝见王绪问曰:“比与仲堪屏人何所道?”绪云:“故是常往来,无它所论。”国宝谓绪于己有隐,果情好日疏,谗言以息。译文:王绪多次在王国宝面前说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坏话,殷仲堪为此大伤脑筋,向东亭侯王珣寻求解决的办法。王珣说:“你只要多去拜访王绪几次,一去就让他的手下都退下,再随便谈点不相干的事情。这样他俩的交情自然就疏远了。”殷仲堪照王珣说的做了。王国宝见到王绪问他:“你近来与殷仲堪背着随从都聊了些什么?”王绪回答:“只是寻常的来往,没说什么。”王国宝觉得王绪对自己有所隐瞒,两人果然日渐疏远,谗言也随之平息了。评析:好一场心理战!谗臣之流都是善于玩弄心机的人,可王珣恰恰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实施了离间计,让他们相互猜忌、相互戒备,逐渐淡薄关系,自然也就减少了在一起耍弄阴谋、谗陷他人的机会。尤悔第三十三不知究竟原文:阮思旷奉大法,敬信甚至。大儿年未弱冠,忽被笃疾。儿既是偏所爱重,为之祈请三宝,昼夜不懈。谓至诚有感者,必当蒙佑。而儿遂不济。于是结恨释氏,宿命都除。译文:阮思旷信奉佛法,很是虔诚。大儿子还不到二十岁,突然患了重病。这个儿子是阮裕特别喜爱和看重的,就为他祈请三宝,昼夜坚持不懈。认为自己这样以至诚感动佛主的人,一定能得到保佑。然而儿子最终没能活下来。于是就对佛教产生了怨恨,平素的“虔诚”全都消解了。评析:像阮裕这样的做法在当今社会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各个庙宇、道观、宗祠、教堂等宗教场所,人们的意念、举止、语言无不围绕一个字——“求”!求平安、求升官、求发财、求子嗣、求祛病、求高分……求想得到的一切。这完完全全违背了佛教的根本教义。所以,一旦愿望落空,就对佛丧失了信心,动摇了信念,更别说生起菩提心,精进地修行了。其实,阮裕起初的所谓虔诚都是假的,因为目的不纯。信佛谈何容易?信佛何其难!人生两极原文: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寂,将为文、景所笑!”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译文:桓温躺在床上对人说道:“我这样默默无闻,无所作为,将被晋文帝、晋景帝所耻笑。”接着又坐起身说:“既不能流芳百世,难道也不能遗臭万年吗!”评析:说白了还是在为名声所累,而且不是一般的累。你看,不论好歹,全都是奔着“最高境界”去的。文中的桓温包藏了巨大的野心,他提到的文帝、景帝都干过废旧主、立新君,为孙子篡位打基础的事情。桓温之子桓玄虽然最终坐上了皇位,不过只有短命的八十天。现实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秉持一颗平常心,脚踏实地做事,规规矩矩做人,平平淡淡才是真!纰漏第三十四率略发问原文:元皇初见贺司空,言及吴时事,问:“孙皓烧锯截一贺头,是谁?”司空未得言,元皇自忆曰:“是贺劭。”司空流涕曰:“臣父遭遇无道,创巨痛深,无以仰答明诏。”元皇愧惭,三日不出。译文:晋元帝头初次见到司空贺循时,谈及三国时东吴的事,问道:“孙皓用烧红的锯子割下一个姓贺的人头,这个人是谁?”没等贺循回答,元帝自己想起来了,说:“是贺劭。”贺循流着泪说:“家父遭无道暴君残害,使我受到巨大深痛的创伤,无法回答您的问话。”元帝很羞愧,三天没有出门。评析:这涉及到一个社交技巧,一般人初次见面问话前要适当加以考虑,不能发突兀孟浪之言,以免形成尴尬的局面。文中晋元帝也只是见到东吴来的贺姓的新司空,自然而然会想到早年发生的与贺姓有关的重大事件,谁承想当事人就在眼前,也太巧了。惑溺第三十五以色为主原文:荀奉倩与妇至笃,冬月妇病热,乃出中庭自取冷,还以身熨之。妇亡,奉倩后少时亦卒。以是获讥于世。奉倩曰:“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裴令闻之曰:“此乃是兴到之事,非盛德言,冀后人未昧此语。”译文:荀奉倩(荀粲)和妻子的感情甚笃,冬月里妻子生病发烧,他就到庭院中把自己冻凉,回屋后用身体贴着妻子为其降温。妻子死后不久荀奉倩也死了,因此受到世人的讥讽。荀奉倩曾经说过:“妇人的德行没什么好夸赞的,还是应当以姿色为主。”中书令裴楷听到这句话后说:“这只是荀粲在兴头上说的话,不是道德高尚的语言,希望后人不要误解。”评析:荀粲所言与“女子无才便是德”以及现今流行的“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等说法有相通之处,不能把问题绝对化,但只要是一撇一捺的人,不分男女,首先要把人品放在第一位,再美的美女,如心如蛇蝎,行径卑鄙,你只会加倍地觉得恶心。相反若相貌一般,但心地善良,贤淑大方,日子一长会越看越顺眼,更甭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了。审美本来就是个人的事,不管如何,荀粲对妻子的呵护和关爱还是值得肯定的。自绝门户原文:贾公闾后妻郭氏酷妒。有男儿名黎民,生载周,充自外还,乳母抱儿在中庭,儿见充喜踊,充就乳母手中呜之。郭遥望见,谓充爱乳母,即杀之。儿悲思啼泣,不饮它乳,遂死。郭后终无子。译文:贾公闾(贾充)的后妻郭氏嫉妒心特别强。她有儿子叫黎民,刚满周岁,贾充从外面回来,奶妈正抱着孩子在院子里玩,小孩看见贾充,高兴得直蹦,贾充就势把奶妈的怀里的孩子亲了一口。郭氏远远看见,认为贾充喜欢这个奶妈,随即就将她杀了。孩子想念奶妈,悲伤地啼哭个不停,不肯吃别人的奶,终于饿死了。郭氏后来再也没有生儿子。评析:嫉妒心犹如一把尖刀,不过多数情况下首先伤着的是自己。爱嫉妒的人就是地地道道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嫉妒什么呢?不就是人家比自己强,或是人家交了好运,得到了好处,你说你嫉妒能伤着人家吗?你若不表现出来,别人还看不出你嫉妒,那憋着暗中较劲儿的滋味更难受。嫉妒心如果过甚的话,必定派生出许多狠毒邪恶的东西,让人走向极端。如文中郭氏,那真是害人害己,天理难容。微型小说一则原文:韩寿美姿容,贾充辟以为掾。充每聚会,贾女于青琐中看,见寿,说之。恒怀存想,发于吟咏。后婢往寿家,具述如此,并言女光丽。寿闻之心动,遂请婢潜修音问,及期往宿。寿蹻捷绝人,踰墙而入,家中莫知。自是充觉女盛自拂拭,说畅有异于常。后会诸吏,闻寿有奇香之气,是外国所贡,一著人,则历月不歇。充计武帝唯赐己及陈骞,余家无此香,疑寿与女通,而垣墙重密,门阁急峻,何由得尔?乃托言有盗,令人修墙。使反曰:“其余无异,唯东北角如有人迹。而墙高,非人所踰。”充乃取女左右婢考问,即以状对。充秘之,以女妻寿。译文:?韩寿仪表堂堂,贾充征召他来做属官。贾充每次聚会,他女儿都从窗格中张望,一见到韩寿,就喜欢上了,心里常常想念着,还通过吟咏诗歌抒发爱慕之情。后来她的婢女去到韩家,把小姐的状况一一告诉了韩寿,并说小姐光彩照人,十分艳丽。韩寿听后为之心动,就托婢女暗中传递消息,到了约定的日期就到贾女那里过夜。韩寿身手矫捷,过于常人,每次翻墙入院,贾家无人知晓。贾充渐渐发觉女儿越来越注重打扮,心情也格外愉悦。后来贾充会见下属,闻到韩寿身上有奇特的香味,是一种外国贡品,涂在身上,香味香味数月不散。贾充心想:晋武帝只把此香赐给了自己和陈骞,其他人家,因此就怀疑韩寿和女儿私通。但是围墙重叠严密,门户高大严紧,怎么得逞的呢!于是借口有小偷,叫人来修墙。修墙的人回来禀告说:“其他地方没什么异常,只有东北角好像有人踏过的痕迹,可是墙很高,非人所能越过的。”贾充就把女儿身边的婢女叫来考问,婢女一下就全招了。贾充只好瞒住此事,把女儿嫁给了韩寿。评析:当微型小说读,蛮有味道,够精彩。仇隙第三十六一语成谶原文:孙秀既恨石崇不与绿珠,又憾潘岳昔遇之不以礼。后秀为中书令,岳省内见之,因唤曰:“孙令,忆畴昔周旋不?”秀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岳于是始知必不免。后收石崇、欧阳坚石,同日收岳。石先送市,亦不相知。潘后至,石谓潘曰:“安仁,卿亦复尔邪?”潘曰:“可谓‘白首同所归’。”潘《金谷集》诗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乃成其谶。译文:孙秀不仅记恨石崇不肯把绿珠(歌女)送给他,又不满潘岳在过去的交往中不以礼待他。后来孙秀做了中书令,潘岳在中书省见到他,跟他打招呼说:“孙令,还记得我们以前的交情吗?孙秀说:“藏在心底,没有一天忘记!”潘岳于是知道自己在劫难逃。后来孙秀逮捕了石崇、欧阳坚石,同一天也逮捕了潘岳。石崇首先押赴刑场,不知他人情况。潘岳随后也押到了,石崇对他说:“安仁,你也如此下场吗?”潘岳说;“这可算是‘白首同所归’了。”潘岳在《金谷集》中的诗写道:“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竟成了谶语。评析:人样的,太人样的。看来结的不是一般的梁子。本不想收此文,为凑得每部分都有内容而为之。
献花(0)
+1
(本文系天地之过客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