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妇科处方』沈绍功---痛经4病例

 阳春市369 2021-11-02
【痛经1-柴胡疏肝散和桃红四物汤】
病史:胡某,女,19岁,初诊节气,谷雨。
    素性内向,经常忧郁,初潮5年,经行腹痛,影响学习和生活。甚则需打止痛针,方能暂时缓痛,前二天生气不快,今晨经潮,小腹冷痛,喜温拒按,经少瘀块,胁胀心烦。苔薄白,质紫暗,脉弦细。
    讲解与互动:
    这么一个病人,坐在你面前,痛得很厉害。你怎么辨证?什么证类?给她开什么方?想一想。自由发言,没问题。错了没关系,错了我再给你点播,你印象就深了;对了你印象就更深了。别紧张,自由发言。
    学生:“我觉得这是个肝郁气滞。”
    哎!肝郁气滞。对。
    学生:“还有寒。”
    还有寒。这个瘀这是偏寒了,也可以叫肝寒。肝不一定火,肝有寒的。有好多小腹冷痛了,用温肝的药,哎!她管用了。这个辨证很对。开什么方呢?
    学生:“我认为她疏肝理气,散寒调经。”
    什么方?
    学生:“温经汤。”
    对。
    学生:“少腑逐瘀汤。”
    少腑逐瘀对瘀有好处,对寒呢?对肝呢?
    学生:“天台乌药散。”
    哎!也可以。天台乌药散。温肝的药。对!辨证基本上没问题了。你看冷痛,舌质是紫暗的,出来的血是瘀血,又是胁胀,心烦,所以这个病人呢,肝郁气滞,有瘀血,这个没问题;而且偏寒,当然心烦也有热,但主要是偏寒,你看舌苔是薄白的。中医辨证好多主证都有假象,唯独舌苔脉博,这是一锤定音。尤其舌苔,你看得见,摸得着,你证和舌苔有矛盾了,就以苔为准。古人讲:“舍证从脉”。我把它改了叫“舍证从舌”。舌的客观性比脉更重要,苔是薄白的,舌质是有瘀呀,这个辨证基本上对了,方子也差不多。
    脉案:
    少女胡某,素性内向,经常忧郁,初潮5年,经行腹痛,影响学习,甚则打针,暂时缓痛,二天前生气不快,今晨经潮,小腹冷痛,喜温拒按,经少瘀块,胁胀心烦,苔薄白,质紫暗,脉弦细,肝郁血瘀,寒凝胞宫,不通则痛。治当疏肝化瘀,暖宫止痛,投《景岳全书》“柴胡疏肝散”合《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化裁,温通定痛。
    关键在温通定痛。通就包括理气化瘀,而且要温通。通则不痛来解决她痛经。
    处方:
    柴胡稍10g    赤芍10g    川芎10g    丹参30g    桂枝10g    乌药10g    鸡血藤10g    香附10g    红花10g     当归10g 川楝子10g    元胡10g    徐长卿10g    晚蚕砂(包)10g    炮姜10g    苏木10g
       用的是柴胡稍,就柴胡的尖,这是我老师四川名医叶心清他善于用柴胡的尖,舒肝理气的效果更好,叫柴胡尖、柴胡稍。鸡血藤、香附治疗痛经是一个有效的药对。川楝子、元胡叫金铃子散。它治疗实痛还是虚痛?记得嘛?
    学生:“实痛。”
    哎!治疗实痛用金铃子散。现在虚痛用什么药?记得嘛?张仲景的方子
    学生:“小建中汤。”
    学生:“当归芍药散。”
    不是当归芍药散。
    学生:“芍药甘草汤。”
    哎!白芍甘草汤。《伤寒论》里面的方子,他分虚实。但临床来讲,虚实都可以用金铃子散。他不光实痛,虚痛也用金铃子散。假如虚痛,里面不要搁甘草。因为甘草中医认为是国老,调和诸药。实际上甘草有很大的副作用,尤其对中老年人,心血管不好的,甘草里面有激素,它的留纳潴水,增加心脑血管的负担。经方都要用甘草,实际上甘草不要用,唯独用甘草的就一个地方,解毒和淋病的阴茎痛用生甘草,生甘草的尖,其他就不用甘草。甘草不是国老,它有副作用。所以体虚痛就金铃子散也能用,在加个白芍,这样疼痛也是个好药。
    徐长卿和蚕砂也是我们家治疗疼痛的有效的药。蚕砂知道吗?蚕的粪便。但是一定要包蚕砂不给它包煎,化开来等于让病人喝粪汤了。我们家还有一个药,治疗疼痛而且疗效非常好的就两头尖。两头尖,但这个药现在我不用。为什么呢?对粪便的药,现在中医界很有分歧,有的认为是有效,是个特色;有的认为要中毒。蚕砂没问题,中不了毒。老鼠屎两头尖就要注意了,因为老鼠能致人体好多疾病,所以两头尖你不用了就用蚕砂。中医呀,很讲究保护,你给病人开一个蚕屎,那病人就恶心了;开个耗子屎,病人更恶心了。叫两头尖多好听!开蚯蚓病人也恶心,开地龙一看,哎呀!了不得,地上的龙啊!好药。中医讲究保护。灶心土,一把土,病人说:“怎么让我吃土呀?”这是好药啊!灶心土,中医叫什么?“伏龙肝”。哎!伏龙肝,一看这个龙还是伏在里面的肝,龙里面的肝,了不得,很讲究呀!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剂,经行较畅,瘀块减少,腹凉已除,腹痛显减,胁胀不显,情绪好转,瘀血寒凝渐解。上方去炮姜,加地龙10g增化瘀之力,再服7剂,经净痛止,苔薄白脉弦细,嘱稳定情绪,开朗性格,如经潮腹痛,再服上方,未再复诊。
    按语:
    1、痛经不可一味止痛,也应辨证论治。本案肝郁血瘀寒凝胞宫,除疏肝化瘀外,应配温通暖宫,乌药、桂枝、炮姜是谓主治。
    肯定疏肝化瘀能止痛,但是不够,要温通暖宫。
    2、柴胡稍疏肝解郁,药力更大。鸡血藤、香附是止痛经无论虚实均系有效药对。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合当归药理证实可缓解子宫痉挛,也是解痛经的有效药队。
    3、苏木化瘀,蚕砂、徐长卿定痛,系家传专镇痛经的效药,蚕砂应当包煎。二诊加地龙系活络之品,增强化瘀之力,有利于去胞宫之瘀。
    这个病例是个实例,以后你碰到痛经的病人,假如肝郁气滞,你后面就祛寒暖宫的药不用;假如两个都有,你就全用;还有一种病人肝郁气滞不明显,完全是寒凝,你就用后半段。一般疼痛这两种类型肯定多见,用对头会有效果。

                    【痛经-温经汤加减】
病史:陈妇,35岁,初诊节气,霜降。
    痛经3年,西医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治无效,门诊求治。刻下经行第一天,小腹痛甚,按之能缓,得热则舒,经行量少,经色发暗,平素怕冷,四肢不温,纳谷不香,大便溏薄,腰酸腿软,苔薄白,质淡胖,脉沉细。
    讲解与互动:
    怎么辨证?
    学生:“肾虚。”
    有肾虚。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学生:“肾阳虚。”
    还有嘛?
    学生:“脾虚。”
    哎!脾虚,脾肾两虚。还有嘛?
    学生:“还有点瘀证。”
    哎!也有一部分瘀,但不明显。这个辨证都对了。
    脉案:
    陈妇患子宫内膜异位症。首日行经,小腹痛甚,按之能缓,得热则舒,经行量少,经色发暗,平素怕冷,四肢不温,纳谷不香,时有便溏,腰腿酸软,苔薄白,质淡胖,脉沉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训“阴胜则阳病”,“阴胜则寒”,阳病者脾肾阳虚矣,阴胜则寒凝胞宫也。治当温补脾肾,暖宫止痛,以《金匮要略》“温经汤”化裁。
    处方:
    白人参(另煎炖服)5g    白扁豆10g    当归10g    生白芍10g    桂枝10g    生杜仲10g    桑寄生10g    川断10g    鸡血藤10g    香附10g  蚕砂(包)10g    生山楂15g    鹿角霜10g    葛根10g    麦冬10g    三七粉(冲)3g
       这个病人用了人参,白人参。人参一定要另煎,兑服,单独煎,煎三遍,把这个水兑在汤药里面,把人参的渣子吃了,这样人参最好的吸收。加上白扁豆,这是个特殊用药。我们家里面是用扁豆衣,5g的扁豆衣来健脾。但现在做药的老药工不在了,药房也不准备扁豆衣,所以改用白扁豆10g。当归和白芍是柔肝的好药。杜仲一定要生用,因为杜仲起作用的是里面的丝。炒了以后,这个丝就破坏了,杜仲就不起作用了,所以用杜仲一定要用生杜仲。岭南地区呀,我现在每个月去一次清远,去了三年了。第一年治疗妇女病,治高血压,杜仲应该是非常有效的,最后我才发现,疗效受影响,就是因为他们那边没有生杜仲,都用炒杜仲,甚至于杜仲炭,这样没有丝了,它补肾的作用降压的作用基本就消失了,所以一定要加用生杜仲,这样疗效提高了。那么炒杜仲和杜仲炭什么地方用呢?唯一就用在子宫功能性出血,经量多呀;或者五更泻便溏,脾虚的便溏就用炒杜仲或者杜仲炭。鹿茸、鹿角胶都是好药,但有偏性,它温阳但伤阴呀!中医讲五脏里面有两个脏的有两个:一个就肺,肺中医西医没有区别,华盖,通调水道,司呼吸,没有区别;第二个两个脏就肾,西医没有区别,中医区别大,一个水一个火,一个阴一个阳,完全不一样了,左边的肾和右边的肾不一样的。那么你温燥的药:鹿茸、仙茅、阳起石能温阳但是燥伤阴,就影响肾的阴阳平衡。所以你在温阳的时候一定不用温燥的药,要用温润的药。比如:补骨脂、肉苁蓉、杜仲、桑寄生,这些温润的药。既能温阳又不伤阴,这是临床用药的关键。但鹿角霜它不燥,温而通,所以不用鹿茸用鹿角霜来温通。
    “子宫内膜异位症”西医没办法,有的时候西医做手术,手术的复发率很高,根治不了。中医是优势,很有疗效优势。
    结果:
    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7剂,腹痛明显减轻,5剂时经已净,经量仍少,怕冷肢凉,腰酸、纳呆改善,便溏已解。嘱服杞菊地黄胶囊,艾附暖宫丸,经时再复诊。第二个月经周期腹凉痛已轻,未见便溏,苔薄白,脉沉细。上方去葛根、白扁豆、生山楂加炒白术10g、补骨脂10g、川楝子10g、玄胡10g、徐长卿10g,增温阳止痛之力,连服7剂,经量增加,已无血块,腹痛轻微,纳便正常。嘱平时服丸药,经期服汤药,未再复诊。
    按语:
    1、阳虚寒凝的痛经,“温经汤”对证,但要化裁乃经方今用。吴茱萸、姜、草、半夏虽温但燥,不利于阴阳平衡应去掉。因有便溏,升阳的川芎、葛根更对证。丹皮寒性反佐,因有麦冬,更能阴中求阳。阿胶、熟地已用归芍,也可去之,加入鹿角霜增其温通之力。
    丹皮是个寒性反佐,因为里面都是温阳的药,怕它过。中医的窍门要强调反佐,这是寒性反佐;另外丹皮也能调经止痛,用麦冬就是阴中求阳。
    2、处理经量少不单行血一法。温通健脾也可增量,加入山楂即开胃口又增经量还可止痛。三气养血和血,也是止痛增量。
    补肾不如调肾。补肾都是阳虚的温阳,阴虚滋阴,这叫补肾。有效。但是调肾用张景岳的从阴求阳,从阳求阴。这个温阳药里面,加一两个滋阴药,这就不是补肾了,是调肾了;反过来,滋阴药里面加一两个温润药,那就调肾了。调肾的疗效比补肾效果会更好。
    家传调经分期调经。怎么叫分期调经呢?经前就病人来月经前有反应了,胀啊,烦啊,头痛啊,这个时候关键在调气,调气用舒肝理气的办法;见了红了叫经期了,要调血;月经干净了,平常了,要调肾。这个是我们家传调经主要分期调经,三个办法。
    3、蚕砂、金铃子散、徐长卿系祖传止痛经妙药,其效可靠。鸡血藤、香附行气活血也是止痛经有效药对。
    4、杜仲、桑寄生、补骨脂、麦冬均系调肾阴阳的效药。
    5、祖传调经大法乃经期调血、经后调肾,此案可证。
    学生提问:
    老师:讲一讲调肾和补肾的区别。
    补肾就是阳虚温阳,阴虚滋阴,这叫补肾。补肾有效。但是呢,明代的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面他提出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为什么?就是温阳药里面加几个滋阴的药,这就叫调肾,能提高疗效。反过来,“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就是滋阴药里面加几个温润的药,提高疗效,这就是叫调肾法。调肾的阴阳比补肾法的疗效更好。但你第二条要注意滋阴药里面,不要用滋腻的药。比如熟地、玉竹、天冬都是滋腻的药。要滋而不滞的药:枸杞子、女贞子、麦冬、芦根、石斛这些都是滋而不腻。第二个刚才讲了:温阳药里面,不要用温燥的药,要用温润的药。这两条掌握住,虚证八九不离十,会明显提高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