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潮谈滨水休闲产业(46)后工业滨水码头区如何改造为城市滨水休闲旅游区

 汀澜书院 2021-11-03

来源:滨水休闲联盟

后工业滨水码头区因占据了滨水城市中的优越地位,是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通过对国外工业码头改造案例的分析,探索后工业滨水码头区的重生策略在滨水休闲、旅游度假、商业开发、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对正处于工业转型期的中国以及未来将要面对的后工业码头遗存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结合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工业码头改造案例,探讨如何将后工业滨水码头区改造成为城市滨水休闲旅游区。

一、后工业时代的工业遗存如何改造重生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以服务和信息为基础的社会,主要特征是服务业超过制造业在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导致了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转移,使就业于第三产业的劳动力超过了前两者,由于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化,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逐步向外迁移,于是在城市中心遗留下来大量的工业废弃地,带来了许多难易恢复的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以至于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所以它已经成为了社会问题。工业废弃地,指为了工业建筑的而建立的生产、运输、交通、存储,而后由于某种原因被废弃的地块,如废弃的锅炉厂、钢铁厂、火车制造厂、矿山厂、车站、码头等工业用地,它们在一段城市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位置,是一个城市一段历史和当代生产力的有力见证,现代人将工业废弃地运用现代思维改造,更产生了具有现代艺术思想的的工业景观设计,综合运用生态学、景观设计学及艺术学等来推动后工业景观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这种背景下,学习发达国家工业废弃地整治改造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是我们的核心目的。经过合理改造过的工业废弃用地,经过人们合理化改造,使之具有历史、文化、商业、娱乐、居住生活、休闲娱乐、交通运输等能功能的与工业相关的社会文化活动场所,使后工业时代的工业遗存改造重生,成为城市重要的现代经济发展区域。

后工业滨水码头区的改造在国内也有启动开发的案例,例如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的民生码头将在2016年重新“启动”,这个曾经亚洲最大的粮仓将被改造为上海的“百老汇”。据悉,民生码头岸线约长740米,是上海过去的散粮、散糖装卸专业码头,旧又称英商蓝烟囱码头。民生码头历史悠久,其中的1、2泊位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3、4泊位建于民国十三年。其粮食装卸区曾于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进行过大规模改建。该项目改造将依托民生码头“工业遗产”基础,将世界级滨江历史建筑文化和金融服务业,世界级滨江工业文化和现代服务业相结合,力争塑造新的城市名片。民生码头改造项目东起洋泾港,西至民生路,南至滨江路,北连黄浦江。根据规划,今后民生码头将引入时尚传媒产业,辅以演出、展示、教育、餐饮与酒吧的配套商业模式。届时,新型园区将以苗圃路为界,分为东区、西区。西区为“演艺天地”,将设有剧场、影院、时尚发布空间等,引进国际、国内著名的文创传媒类相关企业入驻办公。而东区为“创意空间”,主要是文化创意、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和集中展示区,汇集创意设计、体验、交流、培训、办公等多种功能。不仅如此,园区内历史建筑在修葺过程中将“修旧如旧”,确保历史风味的保存,其中4万吨筒仓将被改造成为商务主体功能区,8万吨筒仓及周边建筑将打造成东方“百老汇”。届时,民生路将被拓宽并延伸至滨江带,而园区的改造也将向普通市民开放,让民生码头成为浦东市民的又一文化休闲的体验区。并为实现完整的滨江公共空间体系奠定基础。

二、澳大利亚悉尼达令港码头改造案例分析

达令港位于悉尼市中心,达令港的发展与世界其他著名港口类似,经历了港口兴起、辉煌、低迷、破败和彻底废弃的过程。自港口投入使用至1960年代,达令港作为悉尼重要的工业区承担当地的港口作业。然而随着集装箱运输的盛行,达令港逐渐衰败并沦为死水港。在1970年代初期,悉尼市议会和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开始考虑再开发该区域。1984年,悉尼市议会宣称“达令港的港口作用已经衰落”以及“需要投入资金对该地区进行改造复兴”。悉尼市政府和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共同决定将达令港再利用为集娱乐、商业、展览、会议中心等为一体的场所,并成立达令港发展局来促进、鼓励、引导和管理达令港的土地开发和区域发展。在1988年,为了庆祝澳大利亚建国200周年年庆,达令港被改造为庆典的中心场所并向悉尼市民重新开放。

达令港的再开发对悉尼在城市经济、政治影响和社会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影响。从1988年起,达令港的重新开放吸引了多达1.5亿的旅游者。根据达令港发展局1996年的记录数据,改造后的达令港为本地创造了4000多个就业机会。达令港现涵盖1000多家门面,近40家的零散销售商店和30家酒店,以及100多家咖啡和饭店。该区域现已成为悉尼中心商务区和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以及是举行重大会议和庆典的场所。达令港的改造被视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复兴计划之一,也是滨水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为商业中心的成功案例。其主要的设计策略如下:

1)保护港口建筑,延续水岸历史文脉

达令港对工业建筑和景观的保护首先体现在延续水岸的历史文脉,即根据重要性的不同对产业类历史建筑、景观和交通设施进行保存、修复、整治和置换等。在产业类建筑方面,达令港保留具有百年历史的派蒙特桥和阿尔迪莫发电站等工业遗存;在港口景观方面,达令港城市设计中组织运用港口原有的外部空间要素,比如海滨木质步道、派蒙特桥铁轨、以及原先存在的船舶。在交通设施方面,达令港保留水运交通方式并整合滨水交通功能,比如设置码头、增加港口游轮、船舶、帆船和水上出租车等;同时,增加新的陆路交通设施,比如设置单轨电车和垂直步行交通等。

2)增加公共空间,强化滨水可达性

滨水公共空间是市民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通过重塑滨水空间公共意象来加强滨水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可达性。在达令港的改造中,具体有四方面的做法。其一,整合交通确保人车分流,达令港的改造重视市民对滨水公共空间的需求,将滨水的公共步行区和开放空间置于首位,而将穿越该地区的城市主干道高架处理,以及将单轨电车线路与步行流线分离。其二,沿着滨水地带增加城市公共建筑,比如澳大利亚国家海事博物馆、中国友谊花园、悉尼水族馆、悉尼会议中心和电影院等。将市民广场与这些城市公共建筑结合起来布局,比如设置达令港城市广场,里面包含了开放公园、咖啡馆、酒吧以及儿童游乐场。设置步行栈道和座椅等设施为行人提供驻足休息的滨水场所。其三,增加休闲娱乐建筑来丰富本地市民生活和吸引外来游客,比如餐馆、酒吧、海滨购物中心、零散销售商店、酒店等。其四,举办文化活动,达令港每年平均举办700余项文化活动来丰富市民文化活动,比如举办悉尼灯光节、新年烟火节、夏日水果节、室外电影节以及日常街头表演等。

悉尼滨水工业遗产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城市的工业码头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规划设计策略制定有实际的借鉴意义。其启示在于两点:

其一,悉尼的经验表明滨水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可对于城市形象塑造、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提升、地方旅游业的促进和城市水岸的历史延续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些经验对我国具有类似滨水环境地理优势或者同样拥有工业文化遗产的城市起着重要的镜鉴作用。

其二,就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而言,悉尼的经验表明滨水工业遗产更新项目中的文化空间在类型和塑造方式上并非只能一概而论。相反,老工业区域的更新以及具体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应根据不同的受益群体、具体目标、侧重的潜在效益等来采用不同的规划设计策略。

作者简介:中国滨水休闲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市场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市场学会滨水休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游艇盛典执行秘书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