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语阅读 • 名家有约】周振华作品 | 匍匐在书法路上(作家书论)

 梅雨墨香 2021-11-03


《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线上平台:初语阅读

初语阅读——西散原创高端平台

初语阅读——中国原创精品散文基地

初语排行榜——中国原创精品散文风向标

习书五十余载,真情永驻,虔诚敬畏,心摹手追。路漫长而艰辛,需执着跋涉,潜心学习。向古代众书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孙过庭、赵佶、苏轼、米芾、黄庭坚、文征明、赵孟頫、王宠、王铎等叩拜!习书路上,众先贤均为吾师,指明方向,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向古代大师们学习,致敬!书法一日不可远离,须尽心研读、探索、解析、临摹,与此同时对各路大家之著作及论述予以认真思考、体味与感悟,致力于传统法教,逐步加深理解、研判、咀嚼、吸收。历时十二年,终将提炼、总结、归纳、概括、整理、撰写万言书论,以呈献书界,敬奉众生。其书论涉及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褒扬、讴歌与赞美;对书法艺术经典的咀嚼、领悟与理解;对书法书写实践的体会、体验与发现;对书界存遗的一些现象的辨识、思考与研判。

               一一题记

当书法成为信仰,你朝圣的脚步就会变得坚实而急促,你的灵魂就会发出强烈的呼唤,你的心或许早已提前抵达。

中国书法,乃上苍赐予,文人之挚爱,文化之经典,文明之象征。

尚韵、尚法、尚意,归根到底是尚美。是将书法的多个美置换一个立体的大美。

人正,书高;人善,书端;人勤,书老;人清,书贵。

经典代表一国气质、形象,更代表国家话语权。拥有多少经典,就有多少话语权;拥有什么样的经典,就有什么样的话语权。

中国书法,大千世界。里面穿插着哲学,蕴藏着史学,弥漫着文学,闪烁着美学,一展华夏文明。

书法,看似凡简。拨开后,乃如“观天体日月之广袤,窥宇宙银河之浩繁”。

学习书法,如果你能喊出百名古代书家,通临百篇经典碑帖,涉足百座古寺庙宇,发表百篇文史佳作,结交百位知密书友,那,您的书法就应具底蕴了。

书界不缺评论家、策划家、演说家、教育家,缺的是书写家,书法大家。锅里没肉,佐料再全,也端不上来美味佳肴。

书法传世之作的条件及特征:好人、好字、书写的好文。

定义书法家,看其对中华书法字库的贡献度,而不是由谁封称的。

世上没有哪一种线条美过书法。因为书法的线条是人的大脑根据不同的命题与诉求瞬间发射出来的,尤其是行草书,笔走龙蛇,金丝萦绕,果断迅捷,收放自如。那笔道绝不是简单的物理意义上的一条线,它是一条思想之线,灵魂之线,智慧之线。它是跳跃的,灵动的,神秘的,瞬息万变的。笔落墨行,一条粗细不一、长短不一、浓淡不一、虚实不一、方圆不一的乌黑亮丽的墨迹带着墨的芳香便跃然纸上。这道翰墨轨迹时而浪漫,时而潇洒;时而柔润,时而苍劲;时而悲愤,时而惆怅,除了整个书写过程的运势美,留痕美,还蕴藏着书家所要表达的一切美。

书家写字,应该是这样两句话:"主观上不能写一样,客观上根本也写不了一样"。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

那个字再也写不出来了。再出现好字,只是另一个好,别样的俊俏,原来的那个永远无法复制了。因此,每个人的艺术局部、艺术细节和艺术微观是很难超越的,包括自己。但每个人的大势仍在前行、进步。那是大数据、大概率。

作家撇开书法,充其量只是半个文人。

文学为气血,书法为筋骨,血气旺,筋骨壮。

书法、书法家、书法作品,这些概念当下一直很模糊。它们的界定本该是严格严明严肃的。什么为书法?什么样的人为书法家?什么样的字为书法作品?这些一天不清晰,书界就一天不清静。

很多人习惯认为:只要毛笔蘸上墨在宣纸上写的字就是书法;只要加盖印章装裱好悬挂起来供人观赏的字就是书法;只要是名人名家官员写的毛笔字就是书法。其实,定义书法远不是这样。

或许很难或再也无可超越的文字书写艺术,应该非中国书法莫属了。

书法是门冷艺术。它不会惹人为它掉泪,它不轻易撩拨人们的脆弱情感,它留给人们的多是理性思维,它真是一门深邃的冷艺术。

书法,强调的是法,法是灵魂。法找不到了,书也就死了。

领悟大道之道,方通神明之明。

学习书法,要寻根探源,忌舀无源之水,不可擅自独行。

好不容易碰到一位书艺极佳的书法家,一盘问,23岁就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后又做了若干年的文学编辑。敢情人家是作家。

跪拜羲之,敬畏古法,为书家最高追求。

凡法,均刚性。书法亦然,绝不可放荡不羁。

书法,法为天。善守法者,方敬畏法,研究法,通晓法,掌握法,遵循法。视法至高无上。

不懂,就不屑敬畏。

艺术家可以自恋,但不能迷失,否则就会在原地打转转。

有人说艺术就是玩儿出来的,这说法会令艺术这个尊号痛楚与绝望。

书法,如果真的是玩儿玩儿乐乐,恐怕字里什么也找不到。

书法离开文学难往高走,文学离开书法确无关紧要。

文学是苍茫大地,书法是大地上的树木及柴草。它们是否枝叶茂盛生机盎然,那要取决于它们的根扎得有多深。

不通神,不走心,不过脑的书写,那是在梦游。

书法书体有四个视觉层次。依我长年的书写与观察,书法所及字体可否分为这样四个视觉层次:一是第一眼给人的感觉就不像是书法,当然也没有放大看的必要了,严格说这一类字还算不得书法;二是猛一看还好,放大看就不行了,结构不准,间架呆滞,暇疵比比皆是;三是猛一看并不打眼,但放大细看耐端详,越看越有书之韵味,文人气象;四是无论怎么看,都禁得住推敲,其书写与结字均体现出严格和超乎寻常的取法、墨法、章法。这四个视觉层次,虽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但基本可以大致划分出书家书写的基本水准与作品品质。只有对照古帖,不断研究,细心揣摩,勤于思考,日夜临摹,方可知己知彼,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最终达到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好字,应该让任何一双眼睛看了都会产生舒服、愉悦的感觉。

书法大家通常是这样的,一幅作品里他满意或认定的好字永远不过一两成。这种自我估价是书家进步和提升的自觉动力。

人在高兴的时候,经典与你分享欢乐;人在悲伤的时候,经典与你分担忧愁。它像战友,也像老师,还像朋友。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何为好字?筋骨立,血气涌,神情昂。

纵观书法的历史长河,历朝历代大多习书者均为书法金字塔底部的砖,但没有这些人的铺垫与围拱,就不会有醒目的塔尖。

书法以它的无限包容,在接纳和拥抱地球上的每一位习书者,不论性别、年龄和种族,甚至不问学历高低。但它又非常苛刻、挑剔,至今被它认可并张榜的人凤毛麟角。

最被挑剔和备受指责的行当莫过于书法。芸芸众生,管见不同。无论写多好,何况写不好!不管多大家,甭说不是家。

经典,就是人们频繁地穿梭于时空隧道,在那里永不休止的相互争抢的精神宝贝。

书法的艺术价值,不但是作品,更要取决于书家的完美度。

书法和玉一样,人养字,字养人。

书家对美的接纳与固留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对美的接纳程度高,对其有着非常透彻饱满的认知,存储在大脑中的美就会在记忆区能长时间驻留,抑制衰减,那书艺提升得就快。反之,就会受到制约。

艺术的本质是美,书法亦然。书法家要用眼去观察美、捕捉美、判断美;用脑去思考美、提炼美、概括美;用心去体味美、酝酿美、融汇美;用手去描摹美、刻画美、展现美。

人兴艺,奏九分功效;艺托人,仅一成筹码。

书法可以借主人的光或势,即使书艺平平,可还是人多高书多尚;当主人借不到书法的光或势,即使他的书艺精良,可仍是人多卑书多微。于是,书法告诉我们:你好,它才好。

书法家要具备起码的政治修为、政治素养与政治智慧,因为书以载道。

书法家背负的三大使命:用手中的笔传承经典,讴歌时代,抒写人民。

官员们的那些先天不足的作品,总习惯用他们手中的权势予以填充和美图,然后兴致勃勃将它们送上大雅之堂。

几千年的书法发展史,证明了一个无可争议的话题:书法一定是由君子才能成就并将其发扬光大的行艺。

书法,仿佛更愿意接纳和暗恋那些凄凉而孤独的灵魂。

书法这块精美的瘦肉,是千斤肥猪的精血营养出来的。

书法有必要大马拉小车!因为它的底盘太重。

如果书家的全部开销,均来自他艰辛的创作,那他一定会精打细算。哪怕一方小小的宣纸,也会派上用场。

最可怕的是不计成本的书写,练练手也讲究一番,这是一种不文明的书写。书家要最大限度做到降低书写成本,提高作品产出率,以减少对资源的耗费及浪费。

笔、墨、纸,为文房四宝中构成书法书写的三大要件。看它们!一个个有多柔软,可它们一旦相互作用起来,就能铸成“颜筋柳骨”。

人类所创造的无数文明成果,不断被后人所超越。但中国的书法艺术为什么难以超越或无可超越?是因为毛笔书写退出了“仕途”?不再承重?还有什么原因?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如果在书法的路上可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那您真正为师的日子就不远了。

拜师,当然可以借师傅的光,但切记:日后一定要“高息”(高超的人品和艺品)偿还!

喂食花粉的幼虫,长大后变成了工蜂;喂食王浆的幼虫,长大后变成了蜂王。对书法后生的培养,不妨试试“王浆哺育法”。

当下,传授书法的师资,大致有这样几类人:教师、讲师、导师和师傅。他们的身份、身价;资质、资历;学养、学识;修养、修为不一,授课的方式、方法;水准、水平;对象和群体也不同。但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敬畏经典,取法乎上,避免或减少传统书法的日益流失与衰减。

唐朝以来,中国书法的坐标曲线一直在平稳中渐渐压低,我们不奢望它再有多高的升扬,我们只求它别再继续低行。

书法一定要好好书写。好好书写写不好与不好好书写写不好,是两种心境或心态。前者总有一天会写好,后者永远不会写多好。

赵孟頫日习万书,于是,我们便领教了什么是天道酬勤。

毅力,就是在超理性的状态下,坚定信念,磨练意志,蔑视障碍,粉碎阻挠,执着奋进的习书过程。

科技,作为众人智慧可代代继承叠加积累;书法,作为个体才艺只能间接传承,人人从零开始。

书法之路能否走的长远,取决于书者的动因和动力。然而,动因和动力又要看是什么样的动因和怎样的动力。

每个人学习书法,一定有其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你书法之路的未来走向和价值取向。

学习书法,要像追求心上人那样,痴迷而执着,方可获得你的真爱。

书法家是熬出来的,要慢慢熬,一点一画的熬,熬上它几十年。即使你的天赋再好,悟性再高,也需要耐着性子一步一步的走好让你急不得、躁不得、恼不得的习书过程。

很多艺术形式,作品完成后,还可以不断推敲、反复打磨,直至精益求精。而书法不可,一切准备均在创作之前,它的创作过程其原理很像射出去的箭,落笔便一发不可收。所以书法的“打磨”要前置。

习书,惟感悟得透,理解得深,把握得准,才不失细节。

成就书法,要承认天赋。喜欢,热爱,其实也有天赋的成分,但远远还不够。

天赋是阳光,悟性是土壤,勤奋是雨露,执着是种子,作品是郁郁葱葱的春天。

书法,很少的部分是学来的,更多是像麦苗一样由心灵那片沃土长出来的。

书家所具有的眼界、担当、胸怀、人格、气质、风骨乃至脾气秉性,可能最终决定其书艺风格。

良知与担当,能润化焦躁,稳定臂肘,从而有效调节和完善书家的笔法、墨法及章法。

书法家是什么样的脾气秉性,可能就会偏爱或偏重哪一种书体。如五体皆爱皆书,那可能就是多重性格或复合秉性。但要实现某一书体的精到,是否应该一主多辅。

人生经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每段时光对习书者都至关重要。缺少哪段,均会影响其书艺的发育程度。修炼为“人书具老”的境界,需要习书者能够自始至终走好这样一个漫长而完整的书生旅程。

少书因其稚嫩而不老,老书因其气衰而不盛,唯壮书左右逢时为最佳。

一个人的书法艺术是其生命所孕育的心肝宝贝,书写的手不过是起了自我“接生”的作用。

大作品,不仅表现为大尺码、大规格、大篇幅。更重要的是看其书写的内容。手札也藏大气象,斗方亦见天地情。

凭什么相信你?你不去做,就不会有人知道并永远无法印证你的天赋与才华。

我失去过很多与书法大家名家合影的机会,以致出册子时总缺少这个单元。可我怎么也抓不住适合的点,因为怕麻烦他们,惊扰他们。其实,这纯粹是我的多虑。那好,我就以这样的方式予以补救:默默的向他们鞠躬致敬,虔诚地学习他们的精神与品质,努力见贤思齐。

森严的书法,不是一般的人能超然并驾驭得了的,但不是一般的人又不会有更多的人轻易涉足。因为书法的回报漫长而吝啬,无论是名或利。

习书,贵在久恒。坚持,可获得加速度的收益;放弃,那只好归零了。

赵孟頫曰:“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学之,便可名世。”阅君之言,万千感慨,顿生惭愧。吾今人得古刻谓之揽胜,习书更应专心致志,以奏大效也。

研习书法,心到手未到,有望能到;手到心未到,等于没到;心未到手亦未到,永远达不到;只有心到手到,才有可能达到,但也不是板上钉钉。

为什么总临得不像,那是我们与大师的距离差得太远。

很多人这样讲:“入帖容易,出帖难”。其实,很多人还没真正入帖,谈何出帖?因为从入到出仿佛是一个漫长、令人畏惧的过程。如果意志不坚、徘徊不前、犹豫不决,那出帖的时日可想而知。但真正入了帖,就意味着出帖那一天。什么时候将临帖当做一件无比快乐无比幸福的事情了,就意味着你已经跨进了书法之门。

关于临帖:临帖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需选帖、读帖、品帖、悟帖、嚼帖、研帖等;临帖中,要拟定不同的战术,选临、精临、实临、通临、意临、攻临等;临帖后,针对习作要理性地思考、揣摩、对比、审视、裁决、研判等,总之,围绕临帖需万众来护航,最终确保这艘旗舰乘风破浪抵达书法大洋的彼岸。

临帖时,手、眼、心、脑高度聚焦于笔端,它们同呼吸,共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书家的“眼力”很重要!也就是通常说的“眼独”。视物透彻、精确、入木三分。或是指审美水准,唯美、立体、细腻。在书写的过程中,能洞察微小的差异,以独特犀利的眼光,居高临下,把控大局,扫描细节,从而及时发现并捕捉瑕疵,纠正偏差,迅速准确地加以调整,以确保每个字的结体和章法布局的合理与完美。

学好书法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于是,吾觉得需九挂马车方可拖动:一挂:天赋、,心智、灵性;二挂:苦难、坎坷、血泪;三挂:学问、学养、学识;四挂:虔诚、敬畏、挚爱;五挂:经历、阅历、心历;六挂:恋帖、嚼帖、攻帖;七挂:心到、意贯、气满;八挂:发奋、毅力、久恒;九挂:传统、时代、个性。

书法像棵参天大树。学之,仅了解地面上的枝干叶还不够,还要透视和探寻其地下根系的分布、土壤的成分、地力的肥瘦等,这样才能知晓书法这棵神秘大树的生命全部。

不要总喊书法难,或干脆以此为习书不够努力,不够扎实,不够发奋,不够刻苦而极力开脱。至于书法难的问题,要沉下心来,找准其症结!弄清它到底有多难,难在哪儿。

大家书写的好字,看上去为什么那么美?是因为结字的高度精密与笔画的极度精致的融合,这是日积月累,反复训练所具备的功底。尤其小楷,笔迹失之毫厘,便谬以千里。所以,书法难。

小字无功底,大字仅毛皮;小字功夫深,大字含真金;小字学问大,大字书天下。

伏案小书,如数家珍;悬腕大体,如撷日月。一静一动,笔势分明,境界两重,心性各领千秋。

书法家的一生,其精力需科学分配,特别要兼顾好“一动一静”,静,过之则面;动,过之则燥。

静观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惊世绝技,用心体味并细细咀嚼,然后再去领悟书法,这时感觉它还有那么难吗?

书写,其实就是“控制”。线条的质量取决于书家对毛笔控制的精准度。笔迹的浓淡、干湿、方圆、提按、使转以及书写的速度、收放、开合、节奏、韵律,均在精心控制下完成的。联想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亦无一不是“控制”的高手。学会控制,才有望成功。

书写不是身体摇晃的幅度越大就越有力量。见过母鸡下蛋吗?它要聚精会神地用尽周身气力专心致志地履行生产,这时它已无心亦无多余的力气摇头晃脑手舞足蹈。

经典行书之笔迹,像是美丽动人的姑娘翩跹起舞,谁不想追求。可那是要付出很多的。但一旦到手,美妙的日子便来了,姑娘的一颦一笑,都令人陶醉心仪,即使哭的时候,那也很美。

书法线条的形成,来自两个方向的力:一是水平方向;一是垂直方向。两个力聚焦笔端互为作用,呈现出跌宕起伏、快慢有节、提按使转,浪漫潇洒、变化无穷的书法大千世界。

行草书的线条,瞬间就生成那么多矛盾,呈现那么多变化,制造那么多跌宕起伏,真乃玄妙!

在极有限的单位时空内,其线性轨迹变化的幅度和频率越大、越高,把控和驾驭的难度也就越大。书法线条就具有这样的特性,尤其是行草书,线条在行进中频繁穿插着毛笔的提按、快慢、节奏、韵律之动作。所以书法的核心步骤,其书写环节就显得很难。

中国的书法,其书写状态是一个曼妙而繁复的过程。在特定有限的时空,要干净利索地完成起笔、收笔,方笔、圆笔,提笔、按笔,直线、弧线,且轻、重、缓、急,既有速度、力度之变化,又要体现质感、美感之神韵的一揽子潇洒而有序的动作,这是中国书法最令人心醉痴迷和痛快淋漓的地方。

我赞赏张旭光先生的行书取法路线图:晋人–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手札、尺牍–《十七帖》–《兰亭序》。应该说这是一条可取并少走弯路的途径。

学习经典,不仅仅只是临摹古帖,人类所创造的所有艺术领域的经典乃至宇宙万象迸发的全部文明,都要用心智去感悟,用情感去揣摩,用灵魂去触碰,将尖尖的触角探进深处,贪婪地吸食里面的精谷汁液。

取法乎上,是走近古人的最佳捷径,也是书者追求经典的最高境界。

书法家的一生,似乎七成的光景都在忙碌地准备着。如果他的追求更理性更严苛,目标更宏伟,那他的准备可能仍在继续。

办书展,多像是女人的一次“生产”,欣喜而庄严。如果是“早产”,就会令所有的人提心吊胆。

字写得好或者说书法好,不完全代表其人品。书法真的管不了那么多。

大家很少张嘴,更多的交给作品代言。

当书法改变并成就了你的时候,它会客观地向人们推崇你,赞许你。

不用一味地给书法戴高帽儿,谁也不会凭空借它多少光。等真的是因为书法改变并成就了你的时候,它知道如何做。

有这样一种现象:分明知晓有些人其书作的价值日后随光环的剥去或散落会一落千丈,可当初还是大有不惜血本讨他字的人。

大家的名望和名誉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各个方面的“舍”换来的,舍多少,就回报多少。

书家所迎来的最真切的评价,莫过于来自遥远异乡的陌生喝彩。这样的声音哪怕很微弱,但绝对是最真、最纯、最捍卫你尊严的清淡如水的叫好。

不需要那么会说,如果你总是那么会做,一定有人上门请教。

就想听好听的,谁不想听好听的,都喜欢听好听的,那干嘛不说好听的!于是,听了好听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看这多好!

当下的书界,似乎在萌生法不责众的势头,一旦形成,这对书法艺术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

当下书法界的学术业态、帖学业态、文房业态仿佛远远超越了书写业态。切记书法乃书写方为王道。

宣纸上的墨迹,加了章印,放出去,就成了作品。同时也变成了颂扬你的海报或诋毁你的证据。

楷书没写好,直奔行草,确实急了点。还裱了送人,就更不矜持了。

书法家都有过被求字的经历,这可是考验和检验书家学问与修为的重要环节。

书界频繁激烈的摩擦产生的静电,使很多人变成了刺儿头。

通往书法之巅的路,遥远而漫长,且荆棘丛生,险峻曲折,跋涉起来太坎坷太崎岖太艰辛太吃力,于是,有人想到了旁门左道,另辟蹊径,并美其名曰:“创新”。从此书将不书了。

总有人竭力去丰富“双百方针”的内涵,然后再努力拉抻它的外延,为其书法的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寻求依据。

千奇百怪的表演式书写,让书法变得轻浮而滑稽,瞬间便失尽了她的雍容与华贵。

写不好,索性就不好好写了!于是,丑书隆重登场。好一派千奇百怪。

丑书怎么居然还大大方方的登上了大雅之堂。

善丑书的人,手里只攥着一张牌,再无任何牌可打。

丑书本无法,自然非书也!

字,有意写丑与只能写丑是不一样的。

大家的所谓丑书,好比酷帅正直的小伙使个鬼脸。

给丑书下定义,要慎之!"丑"不在表面。

为什有些书法大家最后执意把字写"丑",兴许为了衬托之前。这样可能来的快一些。打眼即可,形式无谓。不做个鬼脸儿,似乎永远不被关注。

书法本身没有光,也就谈不上发光。它的光是从各个地方借来的,表面好像是它发的光。

评判书家是否优秀,至少观其三个方面。即:具备“书、评、论”三要素。书,就是写一手绝妙的好字;评,就是能撰写精辟的书法评论文章或对书法作品给予客观准确的研判;论,就是通过广泛而深刻的习书实践能够高度提炼总结概括出传世的经典书论,哪怕就一点两点。

书法评论家不能只评不书,书法家也不可光书不评。书评相长,切莫偏颇。

如果您的书艺与您的书论不相吻合不相匹配甚至南辕北辙,那请问您的自信缘何而来?云山雾罩的夸夸其谈就不怕误人子弟!

书论来自书写,思想来自思考,名言出自名师。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将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划分得极为细致,但作家和书法家的书写不要那么“泾渭分明”。

作家习书是其主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文学之外的副业,所经营的均属艺术的范畴。

听到过很多人感叹,大多作家的书法水准与他们的文学才华不相匹配,看他们的小说、散文、诗歌,没说的!但他们的大字看着不解渴儿。这些大作家本应该书法再好些,凭他们的文学感觉和造诣,他们可以做到,完全能做到。

从我国近现代作家这一群体的书法特点看,通常带有一些随性、知性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任性。这可能是文学的特质与当时社会的文化生态互为交织所形成的书写特征。

在中国,书法是最能为作家的身价添加筹码的筹码。字好!你的文学气象会更加宏大,口碑会更加立体,名望也更加高耸。因此,作家应该经意书法与文学的匹配。

有些作家漠视书法家的文,有些书法家不屑作家的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有些书家习惯高八度欣赏自己,低八度审视别人。

很少听到大家骂人,似乎永远都是被人骂。

当官的可以研习书法,但要注意角色的转换。

书法的正大气象,来自书家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豁达胸襟和一颗向上向善的悲悯之心。

古希腊讽刺散文作家卢奇安说:“灵魂的财富是唯一真正的财富,其他的财富都伴随着更大的烦恼”。其实,书法就能装备我们的灵魂。

古代书法大家的成名模式:他的字,先是出类拔萃!凭此,步入仕途。而后,做了大官、好官、清官,一身正气!人更高,字更好!于是,死后他的灵魂便镶嵌在这个世上,连同他的书作。

中华民族历代名垂千古的书法大家,无一仅因书法而垂名,但他们留下来的让后人铭记的却是他们的书法及书艺。搞书法,不光写,还需要了解很多事儿,明白很多理儿。

古今历代习书者成千上万,可谓一人一面,一笔一书。其实诸多的书家无非归此四类也:即人高书高者,人高书低者,人低书高者,人低书低者。垂名千古的书家和百世流芳的书作,往往是人高书高者所为(至今,吾尚未见与其相同之提法,如偶出一辙,当论学识薄浅,立即撤回)。

如果人不高,你的书法永远不会有多高;如果书法有一天高了,那是你这个人一定高了。

作品里的习气,传递和折射着书者做人的习气。正本先要清源。

一位有学问、有学识、有学养的人,他的字应该差不到哪去,至少有味儿。如倾心耕耘,定生一派气象。

如果说学养将书艺推至人生的巅峰,那境界就需要血泪来滋养和提升了。

如何通过书法艺术将普世价值和个人的情感内核最大程度的而又准确、透彻地表达出来,最终取决于书家文学素养的高低和文化修为的深度。

文化自觉是书法家不懈追求的不竭动力。

您读过多少书,您的书法世界就有多大。

真正读书的书家很少罗列书名,多为引经据典。

《兰亭序》的横空出世,其贡献不仅为人类创造了精美绝伦、绝无仅有、登峰造极的书法经典,它还教导人们要用“仰观俯察”的哲学思维认识事物,理解事物,改造事物。

作为书法大家,不仅要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一定还要是一位杂家和社会活动家。

书法的成本很高的。通常艺术水准与习书成本成正比,当然也不完全。成本大致有两方面:一是有形或有价成本,主要包括笔、墨、纸、砚和相关的书、帖、学费、书展等等。二是隐形或隐价成本,包括书家一生的探索、追求,时光、时间,体力、精力,学养、学识,经历、阅历,思想、思维,修养、修为,体能的消耗、体质的磨损等等。可见,一个好字的来之不易!

当书法能使你为它日思夜想了,你的生命里程分分秒秒都伴随着它的影子时,那这个体系就会在你的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立体,越来越圣洁。

命运意外的将你带上书法之路,记住!这扇窗是你自己打开的。如果非说是上帝的赏赐,那上帝就是你自己。

书圣《书论》曰:“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意思是说:“书法是种深奥微妙的技艺,如果不是学识渊博通达且有大志之人,是学不到手的。”因此,如果血液里找不到书法的基因,那是否应该重新考虑你的选择。当然作为个人雅好亦无妨。

     2020年8月3日于北京乐山斋


专家学者书法同仁对周振华书论的评价

本人习书五十载(要说明的是随职业和职务变动习书过程断断续续,五十岁以后再没放下),通过对古代书法的学习、思考与感悟并深化实践,致力于高古之视角,借用文学之功底,历时六年,提炼、归纳、概括、整理、撰写万余字一百七十五款的书论。书论涉及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褒扬、讴歌与赞美;对书法艺术经典的咀嚼、领悟与理解;对书法书写实践的体会、体验与发现;对书界存遗的一些现象的认识、思考与研判。笔者以无限之虔诚,跪拜书圣,敬畏古法,为繁荣伟大的中国书法艺术,倾尽心力,奉献微薄。
                ——周振华
下面是诸位领导、著名作家、著名书法家、著名评论家、学者和书法同道、挚友对《周振华书论》和书法作品的评论及评价:
刘兰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原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书艺术家):周主席的字好!文好!
苏士澍(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周振华于书法艺术的学习和创作中广泛涉猎,多有所得,他偏爱历代法书经典,从研习经典中寻找创作的滋养。他在很多场合经常说:“书法一定要取法乎上,要临经典之帖,要找源头,找对源头。不然,一辈子、两辈子的功夫都会白搭进去。学书,必须要心到手到。手到,心未到,等于没到;心到,手未到,还是没有到;心手都没到,永远达不到;心到手到,也只能说有可能达到。更重要的是书家还要具备良好的人品人格,缺了这,到了也白到。”他学书注重的是从深层面上体悟,从规律入手,循序渐进。在他看来,取法乎上是学书者追求的最高境界,要求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挖掘,正本清源,做长时间的积累,这可能是惟一的一条出路。“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人生苦短,要真正有所成就,就必须少走弯路,这就需要对古代优秀法帖心摹手追,作终生不懈的奋斗。书家要多与古为徒,与古人交流沟通对话,获取更多的信息进行创作,要有清醒的认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辩证地吸取经验和否定自我,在否定之中求得肯定下来的东西,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从以上的论述不难看出,周振华对书法艺术有着很深的理解。
而在深层面上体悟的同时,他也在更广的层面上游弋:文史儒道涉取广泛加之丰富的生活阅历、开阔的艺术眼界、坦然的处世态度,如此造就了他在艺术上的独特个性和审美内涵,也造就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审美取向。在这其中,他的作家背景对其书法创作不无影响。他的散文风格及语式也很独特,获得过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等很多奖项。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书法作为艺术之中的一个门类,亦离不开文学。因之,文学和书法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文学和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文化大视野中,书法和文学都是表现心灵情韵的艺术。书法受文学观念和审美模式的影响,在艺术审美大视野中,书法与文学、绘画、篆刻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诗文不仅是书法家最重要的表现内容,而且将丰富的情感内容外化到书法的情感线条符号中,使以线表现的书法成为中华民族深层心理的艺术形式,并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蕴。
而在周振华的艺术世界里,文学总是温润着他所开辟的各个领域各个行当,表现出文学具有的极强的渗透功能。在他看来,书法在视觉上呈现出来的是神韵与意境,文学则在叙述中传达着感悟与思考,他应邀常为一些报刊题写文学作品标题,他说这是一种特殊的书法创作,比自创作品更有意味——文学讲究结构,书法同出一辙;文学讲究韵味,书法亦同源;文学讲究厚重,书法提倡浓墨重彩;文学讲究创新,书法亦然;文学讲究唯美,书法皆同;文学讲究从古典中汲取养分,书法倡导从碑帖中得到启示。“其实作家书法颇显文人的亮色,作家书法已成为中国书法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中有些人就喜欢作家的书法作品,当问他们为什么就喜欢作家的书法作品,他们说的更多的是感觉。感觉作家的书法有作家的味道,有作家的深邃,有作家的灵动,有作家的神秘。”——有作家的味道——作为书家的周振华,笔墨之中自有作为作家的周振华的独特味道(该段文字系作者中书协主席苏士澍为《周振华书法集》七部所作序言)。

姜澄清(贵州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画评论家):周振华大作《书论》,读之受益良多。所论见解高,气象正,无浮妄之弊。字,清雅可观。
吴志实(民盟中央原宣传部长、著名作家、书法家):书法之路,是终其一生要跋涉的。这条路上,没有靠花哨成功的书家。振华的书法执意传统,亦步亦趋,在践行中,悟道勤思,见微知著,从传统书法里建立起端正厚实的审美观。
王文英(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全国十大女书法家、著名散文作家):有的人学习书法一辈子,愉悦、涵养了自己,有的人愉悦、涵养自己的同时,还让欣赏的人得到了愉悦和涵养。还有一些人学习书法,愉悦、涵养自己和他人的同时,还不忘将自己一辈子潜心研究的心得与他人分享。
周振华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习书50载,也与文学耳鬓厮磨了50载,艺文双修,这在当下书法圈子里不多见刀。常听说某人因为一方面的才能、名声而使另一方面的才能被忽视,即使这个才能一样了得。周兄在散文上的成就常令人忘了他还是一个书法家。
周兄的《习书札记》让许多人知道,其实他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书法人。作为书法人的他,身上的文学基因却难被忽略。他的《习书札记》不是就书法论书法,而是站在一个文化的高度来观照书法,事事处处体现着一个文化人的担当。这一点,是许多圈内的书法人力不能及的。
周兄《习书札记》虽然传承了中国文论感悟式的特点,但却在历史、当下的纵坐标里,考量书法、文化的发展,及其现象,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用看似朴素的语言说着大道理,其中精彩的段落很多。
学好书法的九挂马车论,作家与书法、书家名望成就与“舍”的关系论等等都新颖独到,对当下书法现象的研判也鞭辟入里,令读者在历史、现实的经纬线里,感受到了一个文化人的情怀、担当,还有深度。

孟祥宁(《中国艺术报》国际通联部主任):周振华以晋人书韵法度开蒙,自幼勤学苦练,这无疑为他的书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敬仰王羲之,以致常常走进旷野,以一位书者的虔诚向着群山:“跪拜羲之,拥戴书圣!”他的案头也常以多种字体呈现这八个他认为最神圣的字,这是他心灵深处发出的呼唤与敬畏。
妙堂(书法家):读周先生的《书论》有感受,有深度,有修为。
岳老师:字好!文好!其中包含的学识和见地更让人钦佩!
黎晶(中国书协理事、原北京市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诗人、书法家、画家):周振华的书法表象,区别于一般的书家。单字造型与通篇布局当中,呈现更多的是一种内在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源于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书法线条具有语言之张力,通篇作品讲述着文学的故事。他将散文特质的浪漫,融入书法创作中,让书法艺术有了温度和生命的活力。诗人天然最书家,这是周振华的一种写照。
崔世广(著名书法家、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认识周振华先生之前,便知其名,因为那部厚厚的散文集《温暖记忆》,更有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晚报》《十月》《北京文学》那些散发着京味乡土气息的篇什与文字。振华先生是素有“京师之枕”美称的北京昌平区文联主席。当我最初看到他书法作品时,就令我为之感叹,然转念间想到这不正与其文字的表达高度一致吗!古典唯美,雍容富贵,流水般清澈,潺潺而述。不故作神态,但润泽得宜。近日拜读振华先生《习书札记》或称之为书论,洋洋洒洒八千余字,语言锤炼,观点新奇,涉猎古今,包罗万象,其内容注重人品之正义;书品之正大;新时期家国之情操贯穿其中,不让先贤,不落窠臼。这难得的文字不难看出振华先生已于传统文化身心交融,物我相忘。时值窗外京华丙申第一场雪,闲花落地,岁月静好,恰品到振华先生之书论“书法传世的条件与特征:好人,好字,书写的好文。”这不正是千古文人之情怀乎,也是振华先生为之努力并已经达到的境界吗?

程遠(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双栖国礼艺术家):名勝雄险的万里長城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加雄伟壮丽!处在燕山腳下的昌平古鎮可為人傑地靈;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积淀,形成了獨特的燕山文化;千百年来,魁星高悬,文脉赓续,代不乏才。集文学、书法、摄影于一身的周振華先生就出生在這個神奇的地方。周振华久聞其名,未曾見面。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即被其吸引,故而对他十分关注起来,这就应了他那句“让作品说话”。无论从艺术灵性,还是从文学修养等诸多方面,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继承传统不易,创新更难。几十年来,从事美术教育的我,看厌了“二王书风”的“千人一面”;看腻了“跟风套路”的“炫技表演”。而拜读了周振华先生的书论与作品,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从内心里受到了触动。有一种冲出都市的雾霾,跳入草原清泉的感觉!他那种仙风道骨、不落俗格、洒脱旷逸而不失文人儒雅的风格;既从传统中走来,深深的根植传统,又自出机杼,突破了“师古不化”的藩篱,更未受“时风”影响,恰恰暗合了《书谱》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箴言,难能可贵。周振华说,规矩做人,踏实做事;任何事情都怕认真来做,“认真”二字就是周振华的治学态度。他能够从传统中汲取营养,找到与自己性情相融的最佳“契合点”,独辟蹊径,自成面貌,这其中,下的功夫,用的心力,是常人无法轻易做到和理解的,也是绝非一两句话就可以概括和说清的。
李福祥(原北京市人大副秘书长、著名书法家):临的好,写的好,析的好,讲的好。论和书均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向您学习!
杨国昌(北京市昌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振华《论书》可做书字的启蒙教材。
杜卫东(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原《小说选刊》主编、著名作家、评论家):振华兄之书论学养丰厚,见解脱俗。收藏!日后写兄时当参照。

王世尧(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落笔空灵畅雅怀,春回报境墨云开。淡泊自许清莲愿,明志心从皓月来。帖史纵横寻法度,碑林悬腕步高台。若困纸贵何求字,万古风流黑与白。周振华兄痴迷书法艺术,义无反顾地追随先人,于反复习练中辛勤笔墨,虔诚领悟,悬腕精临,逐篇体认,遂成新境。
朱小平(著名作家、诗人。《海内与海外》杂志主编):书法历来有时代风气之拘束,跳出束縛,乃为大家。
景基(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老龄产业促进办公室副主任,《经济视野》杂志社编委,曾任《城市建设》杂志社主编):祝贺周大哥《习书札记》即将出版,这无疑是习书之人的座右铭。正如《书论》中说,大哥习书五十载,借用文学之功底,追求古法,力创新意,历时六年撰写完成。这是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领悟与理解、实践与发现。学者当以其气质、学识和修养为榜,愿学者得其真意,一一成家。
刘存惠(北京市政协委员、著名国画家):真好!书艺书论高超!难得。
吕健(北京市延庆区原文联主席、著名书法家):该书论写的好!书论论述准确,书坛需要正能量!
孙忠良(著名书画艺术家):周主席具学者化,知识化;工匠精神,专业水准。
韩维泉(北京市平谷区文联副主席、著名书法家、作家):振华兄:读您书论如海边拾贝。细品,如撬开贝壳,见到的是一颗又一颗雪白晶莹的珍珠哇!大受益。振华兄临鲁公天下第二大行书祭侄文稿,结体准确,线条扎实,笔法纯熟,气息通畅!诚精品也!
杨春山(北京市昌平区原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书论知行合一,字字珠玑,大家风范,获益匪浅。

殷涛(著名青年书法家):古人书论多以记叙或对学习书法的技法、笔墨等等的感悟和方法加以述论。今拜读周振华先生书论即有古人习书观点又有个人哲理性感悟,并且富有时代气息,耐人品味。追朔古代先贤书家但凡有所成就者均文书并进,尤其在学书己见上领悟颇深,其书论都影响甚远。而当今书坛众多书家最缺失的就是这一点。周先生不仅是书法家和文艺工作者,他还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学家,也正因此他在探索书法的创作中能优胜于其他书家,能感悟到一些习书、行世的经典哲理和学书真谛,相信周振华先生的时代哲理性书论能启发、影响更多的书家和书法爱好者!
孙德广(著名书法家、编辑、美术策划人):周老师高论,佩服!向您学习!书论里论及的都是您的切身体验,实践的结果,很有见地!同时也是您认真、用心的结晶。做学问就应该向您那样。书论里的很多话,说出了有人想说说不出来的意思!真心的祝福您!向您学习!
张永祯(原北京市昌平区文化局副局长):振华的书法,从笔法、结字到章法,可谓是一首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太富有美感了。
陈洪海(著名青年书法家、编审):主席的书论完全可以出版一部当代书论集。字字在道,段段贴时。当代人学书就必须拥有主席的高视思维和坚定的政治觉悟,以及丰富的文学涵养。对当下学书者而言,该书论尤如开悟密藉,总结的十分全面且实用。我永久珍藏心读祟敬。佩服!佩服!太经典了!每读一遍,都有领悟。顶礼膜拜!

胡振刚(著名青年书法家、诗人):拜读主席书论,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晚生当向您看齐,争取书艺理论更上一层楼!《龍泉山房。詩文書畫093》振罡
观周振华先生

临颜鲁公《祭侄文稿》有感

鲁公祭侄稿,行书天下传。

浩浩千余载,邈邈隔云端。

今见周公书,秉烛如眼前。

笔丰墨亦饱,气足神更完。

雄浑出腕下,郁气凝笔先。

错落兼顾盼,笔断意还连。

开合本有度,生情自顾盼

刚正原不阿,浩义出凛然。

巍巍庙堂气,荡荡水入川。

郁郁烟霾散,朗朗见青天

昼耕夜诵、序曰兰亭。

敬畏古法,跪拜书圣。

无丝无管,书詠幽情。

笔精墨妙,异彩纷呈。

含蓄凝练、风度雍容。

出手不凡,心正笔正。

俯仰古今,大河纵横。

星垂原野,云寄豪情。

——拜读周振华先生书临兰亭。有感
李振昌(著名媒体评论人):周主席临写兰亭序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再现经典,悟化经典,在精神上得到了与古人契合!向振华兄学习!
博大精深(著名媒体评论人):周主席的书法深得二王之神韵与精髓!
无为书斋(著名媒体评论人):周主席书法用笔如刀,沉着痛快。墨书典雅,气荡胸怀。
李思霖(李仕林,著名媒体评论人):周振华老师的书法作品,笔法老道,功底深厚,具有收藏价值,太棒了!
新韵使者(著名网评人):笔力流畅秀雅,遒丽爽健美精。振华书法誉神州,气韵骨力纵横。
2020年3月12日于乐山斋整理


周振华艺术简介:

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中国散文学会第三届副会长、第四届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书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获冰心散文奖,老舍散文奖,长征文艺奖,北京德艺双馨奖。第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国文联代表大会代表。小说、散文、诗歌作品发《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作家》《十月》《北京文学》《天津文学》《安徽文学》《山花》《美文》《当代人》《长城》《神剑》《作家天地》《岁月》《散文》《散文百家》《散文海外版》《西部散文选刊原创版》等。出版《跪拜大地》《温暖记忆》《乡音乡情》《我爱北京》《原野恋歌》等23部文学著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