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哲学笔记(连载)

 灿然心动 2021-11-03

十九、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辞

《论语》中有一篇《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必为之辞。”我们现在不去讨论子路、冉有讨伐颛臾的行为对不对,单就孔子这句话来说,的确很有道理。我们一个人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一个真诚坦荡的君子,而不能做表里不一的小人。我们今天的唯物主义哲学也是这么讲的,人要实事求是,我怎么想的就是怎么想的,不要遮遮掩掩。现实中,有的人恰恰喜欢讲言不由衷的话,心里就是这么想的却不敢承认,还要给自己的丑恶言行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我们生活中,这种人还少吗?

我们身边有的人喜欢混吃混喝,谁家里准备了好酒好菜少不了他。不管别人请没请他,他都要去凑热闹。有一次,主人家的饭菜不合胃口。事后,他对外人讲:“我不是找饭吃,这个年代我们也不缺吃的。可是,他家的饭菜做得实在不行,简直拿不上台面,太小气了。”这就是很虚伪的话,你既然不是去找饭吃,怎么还在意饭菜合不合口味呢?你觉得饭菜不好你就说饭菜不好,怎么扯到别人小气呢?和你一同去的还有其他人,为什么别人都不说他小气呢?自己混吃混喝,这次没吃到自己想吃的,不好直说,当然要编个借口出来发泄不满。

还比如,我们都知道人到中年,压力非常大。夫妻双方的父母要赡养,子女要读高中、读大学,经济压力很大。有的人动不动喜欢拿自己的家人当出气筒子,脾气十分暴躁。当有人劝他不要这样对自己的家人时,他会说:“你不知道我现在的痛苦,我的压力很大,借钱都借不到。”有的人以为他的话是真的,其实这话并不能全信,他是给自己的不道德行为找借口。若干年后,他的父母过世了,子女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按照说,这个时候家里的条件应该会逐年好转啊!奇怪的是,他照样会乱发脾气,丝毫不见收敛。原来,“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他喜欢发脾气才是真实的内心世界,并不完全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他压力大,那些只是他发脾气的借口而已。如果真的是因为家庭状况不好发脾气,那么后来家里情况逐年好转了,应该不发脾气了才对啊!其实,他还是会发脾气的,他只要想发脾气,总会有借口的,不管这些借口何等荒唐,何等让人深恶痛绝。

孔子教导得好,人要做表里如一的君子。做了不道德的事情,还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找借口搪塞,这就是为君子所不齿的行为。

二十、相由心生

佛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和尚看到风吹幡动,一个和尚说:“风动。”另一个和尚说:“幡动。”慧能禅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高中学哲学常识的时候,我们分析过这个故事。很明显,慧能的话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从这一点上看是不科学的。然而,慧能的话也有其合理性。当我们看到风吹幡动时,内心也随着幡起伏波动。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相由心生。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受我们内心世界的影响的,并不完全是客观的。

还有一个故事,说苏轼曾经和佛印开玩笑。佛印说:“你在我心中是佛。”苏轼说:“你在我心中是牛屎。”苏小妹说:“佛印心中有佛,而你心中有牛屎。”苏轼这才意识到,自己看似高明,其实做小了自己。心存善念,看到的事物都是阳光的;心存恶念,看到的事物都是阴暗的。

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整天疑神疑鬼,别人的眼神、动作、语言他都要胡乱猜测。别人朝他看一下,眼睛眨一下、脸动一下就完了。他破口大骂:“我惹了你吗?你凭什么瞪我,还哭丧着脸?”其实谁没事会和他过不去呢?那一切都是他想象出来的。他通过别人的神情,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在和他生气,而且不容别人分辩。说到底,这种人心理阴暗,他说这样的话的时候没有照照镜子。如果他照了镜子就会知道,其实不是别人哭丧着脸,而是自己哭丧着脸。他不懂得与人为善,心里总想着和别人过不去,那么他也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也和他过不去。为什么他认为别人总是对他哭丧着脸呢?他自己不够阳光,看到的人和事当然都是阴暗的。

可见,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心中装着真善美,看到的事物就是美好的;心中装着假恶丑,看到的事物就是丑陋的。

二十一、举一反三很重要

《论语》中孔子说:“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可见,教育学生举一反三很重要,学生如果不懂得举一反三,那就教不了。我们在求知的过程中,也要懂得触类旁通,行变理不变。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这两年一直在学习台湾书法家陈忠建先生。他对书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他在微信公众号上有一篇分析徐晓东和雷公太极格斗的文章,角度很新颖。一般人看到的是一场格斗,似乎和书法八竿子打不着。陈忠建却从中悟出了这么几条书法的道理:

第一,不是招式多就非常厉害。我们都知道,太极拳的招式很多,就连现在简化的二十四式也有不少名词,如“野马分鬃”“白鹤亮翅”“单鞭”等等。可是,有的人虽然知道这些名词,会比划这些招式,但在实战中并没有杀伤力。对应到书法也一样,书法上也有很多名词,如“藏锋”“露锋”“笔笔中锋”“笔笔回锋”等,讲得神乎其神。可是,有的人讲起理论一套一套的,真正写起字来看不得。书法和格斗一样,很多的理论其实根本就不实用。

第二,不是年纪大功力就深厚。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德高望重的武林高手,他们功力都了不得。现实中,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雷公太极年纪大,按说太极功力很深厚了,没想到却这么不经打。书法上也一样,不是说年纪大就会写好字。我们往往喜欢说:“某某老前辈德高望重,喜欢写毛笔字。”可是,你去看他老人家的字,发现到处都是败笔。功力和年龄没有必然的关系。有的人年纪大,可是这一生没有刻苦练习,或者写字不得法,同样写不好字。

第三,练习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别人。徐晓东的格斗是要把人击倒,雷公太极是要养生,两者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雷公太极硬要讨回公道,结果只能惨败。雷公太极一开始就错了,练太极是为了养生,不是为了打人,没必要理会别人的挑衅。自己养生的目的达到了不就行了吗?书法也一样,如果你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造诣,不想参加比赛,何必在意别人的评价呢?

这就是大师不一般的地方。一般人只能看到表象,大师却能触类旁通,从一件和书法不相干的事件中悟出了书法的道理。这就是举一反三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

二十二、也说家和国的关系

曹聚仁先生曾经为国学大师章炳麟先生整理过《国学概论》,这部书里,章炳麟先生有一篇《知古今人情的变迁》。里面讲到了家这个词,分析得很独到。

《大学》中说:“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可是,唐太宗李世民治国很有一套,史称“贞观之治”。可是他对家庭处理得太糟糕了,杀兄、纳弟媳,简直禽兽不如。这不是把《大学》中的话给否定了吗?章先生告诉我们,分封制时的家和郡县制时的家是不同的。分封制时的家不光包括父子、兄弟、夫妻这些人,差不多相当于小国。这么理解,这句话就通了。不能把一个县治理好的人,同样不能治理好一个省。

紧接着,章先生还讲到,古人很看重保家。一个人哪怕尸位素餐,只要他的家族搞得很兴旺,这个人就了不起。相反,一个人哪怕对国家、人民有功,但是他如果不能保家,就会被贬斥。晁错建议汉景帝削弱诸侯的势力,结果自己被腰斩,亲人也被灭了三族,史书上评价他就没有好话了。这种观念在不同的时代影响力不一样,但对中国这个社会还是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

过分看重家,甚至把家看得比国还重要,那就过头了。我们经常听身边的人评论某某人过得好,在某某城市买房子了,每个月挣多少钱,妻子多漂亮,孩子在某某名牌大学深造。却很少去追问这个人挣的钱是不是干净,他做的事情是不是对得起国家、人民。这样的风气一旦滋长,人们遇事首先想到的是家,而不是国,这就太可怕了。只要能让家人保住衣食无忧的生活,民族大义都可以不管,那像话吗?

古人对家、国关系的看法,有其积极的一面。任何事情以小看大,对家没有责任感的人,很难对国有责任感。然而,如果过分看重家,把它当做唯一的是非评价标准,那也会形成错误的人生价值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