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60年红旗渠引水工程,本意造福百姓,为何却遭村民不断告状?

 北书房2014 2021-11-03

俗话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民族,中国人民也向来敢于突破陈规,锐意进取,奋勇争先。从古至今,中国的伟大成就数不胜数,而与之息息相关的,正是我们亘古不变创新精神,与自然抗争的拼搏精神以及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说起创新,红旗渠是当之无愧的。它汇集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三十多万林州百姓的心血真可谓是“血洒太行留魂佑,苍天可鉴英雄情!”

文章图片1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为民造福的伟大工程,却为何频繁被告状呢?

一、誓把河山重安排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与山西省平顺县境内。林州地理位置特殊,北临太行山,境内断层较多,属于华北地震带,是一个地势崎岖,水源稀缺的贫瘠之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缺水是林州的主要代名词。长期的缺水让林州人民的生活很不方便。

曾几何时,林县老百姓为了水争执不断,经常发生打架斗殴,甚至一度闹出过人命。之前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刚刚嫁到林县的一个新媳妇因为无意打翻两桶水而愧疚自尽。或许有人说那是她自己心理素质差,又或者是婆家对她态度很不好。

文章图片2

其实两者都不是。当时,在林县水比油贵,通常挑一次水要远赴几十公里以外,该女子打翻的不仅是两桶水,更是生命的源泉,因而女子自责也是有迹可循的,这件事更多的不是思想的极端,而是现实的无奈。

两桶水断送一条年轻的生命,实在令人心痛不已。可是诸如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林县缺水的现状亟待改变。

1954年,河南省任命杨贵为林县(今林州市)县委书记,当时杨贵26岁,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对于林县的了解却一点也不比当地人少。林县十年九旱,久而久之,老百姓用水艰难,甚至平时都不洗脸,只有在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这种重大节日才舍得从水缸里舀出一点水洗脸,而且还要循环使用,缺水程度可想而知。

文章图片3

直到1960年,年仅三十出头的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提出开凿红旗渠,把山西浊漳河水引到河南林县的惊世震俗之举。1960年元旦,红旗渠工程开始随着新年的步伐循序渐进,杨贵带领林县三十万人历经十年用双手一铲一锤地凿出长达70.6公里的生命之渠。

二、天有不测风云

在那个物资极其缺乏的年代,没有现代精确仪器的计算,没有重型机械的辅助,要想只凭借人的力量力开凿水渠,说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也毫不为过。

没过多久,红旗渠项目就遇到了瓶颈。这项工程就招来了周围许多村民的不满与投诉。原来红旗渠修建长度极长,工程量极大,况且土薄石厚,山高坡陡,施工难度极大。况且用民间土方法进行爆破对于周围村民来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文章图片4

此外,周围多数村民为数不多的家畜也被连日的爆破声吓得四处逃窜,村民们损失巨大。经此一事,各方村民对于修渠的态度剧烈反转,原本支持此项工作的村民现在都纷纷反对。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可是没有水又哪里来的粮食?在这水源极其缺乏的村子,缺粮缺水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偏偏天不遂人愿,开凿红旗渠的过程中附近村子里的水源被污染,农民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又被占领。这件事情成为压倒村民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时在他们心中,红旗渠工程“百害而无一利”。于是,他们群起而攻之,特意写了一封意见书去有关部门把红旗渠工程狠狠地告了一状。

收到当地居民的投诉,杨贵表现得有些手足无措,不过他很快就调整好心态,亲自去施工场地进行巡视纠察。杨贵和建渠工人一起协商,终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施工队一定要在固定的区域内施工,并且每天不能破坏村民的水源,工人们甚至千里送水来完成工程。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处理好村民的投诉,施工队又被自己的人给投诉了。这位“自己人”就是吴祖太。

文章图片5

吴祖太是一名高材生,同时也是红旗渠测量项目的负责人。为了修渠,他一门心思想把这个工程做好,甚至三番四次推迟自己的婚期。可以说,他将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投入到修渠之中。

可渐渐地,吴祖太发现自己身处的团队没有合作精神,配合很不协调。这无疑是拖慢了整个工程的节奏,而修建红旗渠这样任务量巨大的工作,正是需要团队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对此,吴祖太当机立断,决定投诉。

收到吴祖太的投诉,杨贵书记和几位负责人立即着手处理这件事,经探实,确如吴祖太所说,施工团队的人员经常不遵从统一指挥原则,“想一出干一出”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杨贵等人经过耐心劝导,苦心拉拢,统一指挥,加强领导,这件事才终于告一段落。

文章图片6

就在众人以为他们可以一门心思安心修渠的时候,另一难题却又无声降临。原来,这项“利民”的修渠大事引来非常多的村民自发前来帮忙。人多本是好事,但是正是由于人太多,施工队伍的战线拉得很长,施工任务根本安排不过来。大多数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做一些无用功。这种情况下,效率低下是无法避免的。

杨贵等人再一次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反复斟酌,多方探讨,他们想出分段开凿水渠的实用方法,有效解决了大家心劳日拙的问题。长达七十多公里的红旗渠的修建,在杨贵等领导人的带领之下,进行得如火如荼,修渠的工人们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确保这个浩大的工程每一段都达到标准。

文章图片7

三、人工天河红旗渠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如果没有各方村民和吴祖太的告状,红旗渠也就不会那么顺利地完成施工。红旗渠工程的修建,究其本源是为了解决当地百姓吃水难,用水难的问题。在林州人看来,充足的水源就是他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不得不说,林州人民是伟大的,在那个什么都没有的年代,他们凭借一己之力,行走在在太行山深处的悬崖峭壁上,山间寒冷,刺骨无阻。寒冬腊月时期,施工人员有时需要淌过山间冰冷的河水,到对岸架设仪器。只要林县能通水,这些苦,他们受得甘之如饴。1969年七月,林州人民的辛勤劳作最终换来了人工天河的顺利完工,生命之源几经曲折终于被引入林州大地。

红旗渠的建成,承载着林州百姓的殷切期盼,汇聚着中华大地的物华天宝。

文章图片8

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除了物质方面,红旗渠工程在精神方面也是很值得被弘扬传播。红旗渠历来被林州人称之为“生命之渠”,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充满困难险阻的时代里建成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人民大展宏图,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完美地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崇高的红旗渠精神,林州百姓将自己的心血融入修渠的石灰中,种种精神,皆是林州先辈用血汗一点一滴积累而成。

文章图片9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红旗渠不仅是林州人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整个华夏民族的精神瑰宝。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当学习它,继承它,并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吾辈乘的是前人的凉,自然也要学习前人为后人栽树,如此良性循环,方可千秋万代。

红旗渠工程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和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这些奇迹相比,红旗渠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的红旗渠是人间奇迹,是史无前例的,更是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

修建红旗渠之前,林县旱灾频发,大旱绝产,小旱薄产,无论是人还是动物,都逃不过饥渴的命运。自从有红旗渠以后,生活用水都变成日常小事,但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林县前辈劈开巍巍太行山,引进涓涓漳河流,是为“功在当代”。

文章图片10

喝着红旗渠中水的林州百姓,一代又一代,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五十年了,曾经修建红旗渠工程的少年青年们也已经步入中年老年,他们的后代,饮的水是70.6公里之外的漳河水,念的是五十多年前先辈们的引水情,端的是“利在千秋”。

周恩来总理曾在国际上称赞红旗渠工程是中国除了南京长江大桥外的又一大奇迹。红旗渠工程之所以受到周总理这样的盛情称赞,必定是有其过人之处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人正面临着种种困难,尤其对于林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但是红旗渠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奇迹却被他们做到了!

文章图片11

说到奇迹,就不得不提红旗渠的资金问题。如此浩大的工程,必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红旗渠的资金却一个不解之谜:仅拥有290万家底的林县民众,是怎么做到修建成耗费资金七千万的红旗渠呢?1960年,中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且不说还有苏联的压迫,林县百姓顶着无法形容的压力,每日三餐都是风餐露宿,树皮是餐桌的常客,就算是偶尔有野菜和窝窝头,那也仍然是食不果腹的。

但是他们还有信念,坚定的信念让他们有使不完的洪荒之力,林县人民团结起来,苦战十年,痴心不改,筑成的不只是一道水渠,还有他们心中的信念之墙。每一位筑渠者都曾为这个项目呕心沥血,他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直教人无法想象。

文章图片12

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好在我们并不缺少为这条路奋斗的勇士。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林州才有了如今充足的水源,我们也才有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崭新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