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绛县三官庙(葫芦庙)元代彩塑

 中原趟将 2021-11-03
新绛县三官庙(葫芦庙)元代彩塑----古调 (2018-10-01 15:39:10)

新绛县三官庙,俗称葫芦庙,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新绛古城内韩家巷,坐落在一个小十字街口的东南角。

新绛县三官庙(葫芦庙)元代彩塑
                                                     三官庙外观

三官庙坐东朝西,规模很小,总面积一百平米左右,由山门兼献殿和正殿组成,两建筑紧密相连。献殿为单檐十字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一间,六米见方。清代重修时在献殿前檐下加筑一道山门,左右两侧筑八字影壁,砖雕细致,中间辟六扇板门。

正殿面阔二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据庙内彩塑主像胸部木柱上纪年,该庙为元至正元年(1341)创建,明清均有修葺。正殿内保存有主像三官、诸神将、二朝臣、侍女等彩色泥塑造像十一尊,创作年代为元代,与建筑同期。

2006年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绛县三官庙(葫芦庙)元代彩塑

    彩塑主像胸部木柱上纪年,元至正元年(1341)

“葫芦庙”是个俗名,传说庙前曾置一巨大的石葫芦而得名,至于为什么在三官庙前放置一个石葫芦没人知道,只有一些神话传说,而且这个石葫芦也早已不知去向。从庙内现存清代石碑记载,至迟清代就叫“三官庙”。

三官;天官赐福,上元紫微大帝—尧帝,地官赦罪,中元清虚大帝—舜帝,水官解厄,下元洞阴大帝—禹帝。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

正殿内后墙及南北山墙,依墙砌神坛,神坛高度不到一米,上有彩塑神像11尊,另山墙角落有两尊高约70厘米小型彩塑,上部为兽首,下部似一只兽爪,形制奇特。

正面神坛排列主像3尊,三官均倚座于须弥宝座,足下须弥脚踏,头戴天冠,面色黝黑,上唇和下巴塑有胡须,眼部微突,神情凝重。穿帝王装,衣饰沥粉图案。中尊双手于胸前,但是已损坏,露出泥胎内部木龙骨,上有墨书“维大元国至正元年”题记。另两尊地官和水官,左手护覆右手于胸前。三官身后均为高浮雕屏风式椅背,椅背中间高,覆盖丝绸,两侧略低,浮雕格子花卉。

新绛县三官庙(葫芦庙)元代彩塑
                                             殿内正面“三官”像

殿内南北两山墙神台上,共有彩塑8尊,除了两尊侍女和朝臣塑像,还有四尊护法神将排列两旁,他们是天官紫微大帝麾下;天篷、天猷、黑煞、真武四元帅。

南山墙前神台上,侍女和朝臣像较为完整,侍女像较低矮,穿广袖袍服,内衣领翻出,双手捧印。朝臣像戴梁冠,穿广袖袍服,左手护右手于胸前。

东尊天蓬元帅是四帅之首,现三头六臂之威容,怒发竖立,三只眼,褐色肌肤,怒目而视,面目狰狞。身穿铠甲装,六只手臂持不同法器,但有损毁。西尊黑煞元帅,面如满月,三只眼,披发,穿铠甲装,披帛带,束胸巾,兽首护肩护腹,左手握拳撑于大腿面,右手损毁。

新绛县三官庙(葫芦庙)元代彩塑
                       南山墙神台上侍女、侍臣、天蓬元帅、黑煞元帅

北山墙前神台上,朝臣和侍女损毁严重,其下半身全部酥碱,失去强度,只能靠墙而立,上半身还能看出大致造型,朝臣戴梁冠怀抱书册,侍女也是高脖领上衣,披云肩,捧红巾。神将塑像酥碱严重,已经面目全非,隐约中只能看出大形、东尊为天猷元帅,一头四臂,怒发中有一人面,最上方两手,一手拿引魂铃一手拿斩魔剑。西尊真武元帅酥碱病害严重,隐约可见披发圆脸。

新绛县三官庙(葫芦庙)元代彩塑
                           北山墙神台上真武元帅、天猷元帅、侍女、侍臣

三官庙彩塑是典型的元代道教内容的作品,而且非常具有晋西南地域特征。其特点是,颜色古朴发暗,人物造型偏胖,比例相对矮小,服饰较厚,神情有些茫然。

这组彩塑有明确塑造纪年题记,是我国现存较早、较完整的三官塑像,是研究道教神系和古代彩塑艺术,以及地方特色,标志性代表之作,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绛州古城,人杰地灵,市井兴旺,商家繁荣。

葫芦小庙,置于其中,历史悠久,价值千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