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散文阅读|馄饨铺

 泠江阅读 2021-11-03

泠江阅读


馄饨铺

阳光还没有很浓。小青瓦底下是打着卷儿蜿蜒而上的热气,轻柔的水雾裹挟着淡淡的咸香,悠悠地飘出了老街口。那条青石小路的花纹里头积了一夜的露水,上面漂浮着碧绿的苔痕。

这是老街的清晨。

“哟,今天这么早。”热腾腾的雾气里头探出一张红色的脸,带着笑意的眼角有浅浅的皱纹。我微微向她点头,找了一张板凳坐下。

    这是一家馄饨铺子,只卖馄饨。店铺不足十平米大,也没有什么装修的模样。全屋是砖石墙,木制吊顶。门口放着两张可以折叠的小桌,和几张并不是一套的凳子。唯一可以让人清楚它是家什么店的,只有那张比板凳大一圈的小木牌——上面是毛笔写的两个大字:“馄饨”。

经营这家馄饨铺子的是四姐妹。家里二老刚刚去世,为她们留下的,只有这间铺子。两个老人经营铺子一生,成就了这条街上的老字号。大姐和二姐不舍得变卖,竟也咬咬牙继续把铺子开了下来。

    “馄饨来了,小心烫。”馄饨店的二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将馄饨端了来,她的脸要黄一些,瘦一些。

    碗是普通的陶瓷碗,但是没有缺口,洗得干干净净。清香的汤水里头,安然卧着几十只胖乎乎的小馄饨。我小心地用陶瓷勺舀起一朵,馄饨皮是手打的,晶莹剔透,比水晶更亮,比蝉翼更薄,比牛奶更丝滑。里头包裹的一颗肉丸,细腻弹润,有浓郁的汤汁在唇齿间蔓延开来。

    一碗五块钱的馄饨,被做成了艺术品。

    终是抵不过饥饿难耐,我将馄饨一口吞入肚。这香味竟不是从口中散发,而更像是由腹中的一股暖流向上直冲鼻腔,在鼻腔打个弯儿,再缓缓泻入口腔,与味蕾相拥。先是满腔的柴火气,散去后是躲藏在汤汁里幽幽的葱香,紧接着是各种香料夹杂的浓香,最后才是肉原本的香气。各种香味不紧不慢,依次  展现它们各自的风韵。

一碗入肚,意犹未尽,想要招呼店家再来一碗,却是不行了。这儿的规矩,一天只卖两百碗,一碗不多,一碗不少。

这样好的馄饨,为何不多卖些?我曾经对此疑惑不解。直到我问了老板许多次,她才不好意思地搓着围裙和我说:

“我手比较慢,最多做两百碗的馄饨,如果再多做些,我就做不到那么好了……”店里的二姐不善烹饪,负责经营,于是做馄饨的任务全都落在了大姐头上。

我意欲再和她聊几句,也已经不能够了。馄饨铺子前已经围满了人,那张红通通的圆脸又再一次沉进了白色的雾气中。


来这里的人,大都是来吃馄饨的。

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坐在小板凳上大快朵颐,匆匆食毕擦干净桌子上的汤水才小心离开;一个女人的左手抱着孩子,右手小心地舀了半个馄饨喂到孩子的嘴里。小桌的一角坐着馄饨店大姐的女儿,一笔一画地写着假期作业。一个客人端着手里的馄饨,蹲在孩子身边教她算题。

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等到小店收摊关门我意欲离开的时候,馄饨铺的两个姐妹叫住了我。大姐笑嘻嘻地往我手里塞了一包糖,告诉我说,她们俩最近攒了许多钱。下个礼拜,她们的三妹要出嫁了。

“四妹也考上了大学,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和我说话的时候,两个人的脸都红红的。她们关了铺子的门,向我挥手道别。阳光很浓,她们牵着手,大姐的另一只手牵着她的孩子,旁的我也已看不大分明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杨绛先生改用白居易的诗道出了这个人人皆知却难以言说的道理。老街里的行人来来往往地经过,青石板的花纹里沾上了许多旅人鞋底的红泥,不久也将沾上我的。

我不知道她们姐妹们相依相随了多久。这间简陋的铺子已经在风雨中挺立了几十年,也许还将有下一个几十年。

我转身向那间小小的店铺望去。

只是一眼,我看到了一个传奇。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