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欣欣:家 世 记 忆 碎 片

 故人旧事2020 2021-11-04

           家 世 记 忆 碎 片

                         /杜欣欣



听我父亲李显甲说,我们李氏家族祖籍陇西,后迁至广东嘉应。因明末张献忠杀人无数,四川盆地人口骤减,康熙年间开始鼓励和强制外省人移民四川。大概就是在“湖广填四川”时期,李家迁到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我父亲还说起那时为了防止逃跑,移民都被绑起来。先是双手绑住,后来绑一只胳膊,几十个人连着绑在一根绳子上。若有人想入厕,就需差人解开绳子,于是后人就将入厕方便称为“解手”。


     我父亲14岁时,祖父带领全家前往巴县冷水场祭祖。在冷水场,他见到了为曾祖李凤九中举所设立的石坊和家塾的旧址。走进李氏祠堂,他又看到了族谱。族谱上名号四字一排,列了好多代人。其中的许多字,我父亲都不认识,只记得曾祖父至我这四代人的排名为“克肇显达”。
    素描家李克瑜女士为“克”字辈,虽然她比我父亲年轻,但父亲却要称她四姑婆。我父亲生于甲子年,因此名为“显甲”。对于这个名字,他自嘲道:“那是想让我显甲第,耀门庭。但我既未能显甲第,也未有耀门庭,还被打成右派发配东北21年。”我本是李家的“达”字辈,但父母为我取名李昕。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陆,“昕”字不通俗,常被误读为“听”。父母又将我的名字改为李欣。后来父母离婚,我随了母姓。
 
    我的曾祖李凤九出身于中农或上中农,中举后,他先到山东济宁府做官,后被调至北京通州任直隶省通县知事。李凤九还做过京兆尹(相当于北京地区的太守),因此我大伯李显京的乳名为“小兆子”。
在北京做官时,曾祖父把家安在太安侯胡同(今西四北七条)。明朝时,这胡同叫作宁安侯胡同,后来为避道光皇帝本名中的“宁”字而易名。老宅院子很深,前门在太安候胡同的东口,而后门已经是武安候胡同了。李宅大门旁挂了一块铜牌,上面刻着“蜀东李寓” ,门牌是太安候胡同3号(现为西四北七条5号)。大门口照例卧着一对石狮子,文革中狮头自然都被砸掉。
1980年代中期,我和父亲再去看时,那狮身也消失了。我父亲年幼时,大门下还有根很厚实的方木门槛。黄包车出入时,门房必须抬起门槛才得以通过。老宅进门后是一条挺长的门道,道旁放着很厚的木头,人们可以坐在上面歇息。过了门道才是门房,那时李家有三个男佣人专门负责传达以及其他的杂事。
 我父亲行末,他上面有大伯李显京,大姑妈李显华,二伯父李显同和二姑妈李显宜。他们兄弟姐妹都出生在北京的李宅。1924年阴历723日是曾祖父的生日,而我祖母将要生孩子。曾祖父说:“除非少奶奶生个儿子,否则我要去李家的坟地避寿。”幸好父亲出生于1924年阴历720日,出生第三天人称“喜三”,过生日的曾祖决定不去避寿,家里人都说:“小的留住了老的”。
 父亲在老宅住到10岁,对那里记忆犹新。他说老宅分东西两个院子,每个院子都很大,孩子们可在院内骑脚踏车。大门与东院之间有道月亮门,然后才是花园,假山鱼池。那个鱼池很深,邻家小孩曾不小心跌下去险些溺死,后来那孩子的祖母还到池旁烧香祷告。
    老宅的东院住着曾祖父母,两个老人分居于两栋小楼,楼下放了两口黑亮亮的阴沉木的棺材。每年漆棺材,祖母都会过敏生病。那时与曾祖父住在一起的还有他的妾夏氏。她本是曾祖在通县做官时收的丫鬟,后因曾祖母年高,无法再照顾曾祖父,就将她收了房。
    我父亲说夏氏很老实,虽然年轻,但按辈分,家人都称她“奶奶”。曾祖父母居住的两楼间还架有长廊,廊上镶着暗花玻璃,南楼屋檐上有砖雕。在北京建设高楼之前,我乘无轨电车经过西四时还能看到那楼上砖雕的仙鹤。 
  我祖父那一辈只有兄妹二人,他们的感情很好。姑祖母嫁给陈家后生育了五个孩子。陈家姑爷是读书人,常年在外谋生。据父亲回忆当时李家购买生活用品均有陈家一份,他还记得用大车送白面去。曾祖父母去世后,祖父坚持平分家产,姑祖母分得三处房产。这些房产帮助陈家偿还旧债,并使表叔伯们得以完成大学学业。大表伯在回忆中也对此非常感激。李家的孩子与陈家兄弟情同手足,我父亲经常回忆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李陈两家的密切关系一直维持到抗战,在我祖父不多的照片里就有与陈家兄弟的合影。
曾祖父母去世后,我祖父带全家迁往上海,夏氏不愿跟去,就留在北京,由我大表伯陈永龄照顾直至去世。大表伯一家非常忠厚,夏奶奶患病致瘫时,正值大表伯的幼子出生。为了照顾夏奶奶,大表伯母不得不将儿子送往保姆家。
老宅的西院住着祖父母和父亲他们。这里又分成前后两个院子。前面的那个回廊环绕,青砖铺地,回廊上挂了很多鸟笼。后院北房立着很粗的柱子,柱子上挂着泥塑描金的对联。虽然我父亲不记得上面写的是什么,但知道都是曾祖父过整生日时收的寿礼,而贺寿人大多官拜都督,他记得其中有李烈钧和黄郛等。
 前后院各有一个客厅,前面客厅里挂了张善子(1882-1940,张大千的二哥)齐白石,谢无量(1884-1964,近代知名学者诗人书法家)等人的字画。我二伯结婚时,谢无量还写了打油诗配画来祝贺。后院客厅里挂着孙中山以及民国议会开会的照片。我父亲说只有最尊贵或亲近的客人才会被请到后院的客厅。
旧宅里有两棵大树,洗衣的大瓷盆放在绕树的花坛台阶上。一个中午,院子很静,父亲淘气,打碎了一只洗衣盆。因担心挨骂,他就哭喊:“可震了我的心了。可震了我的心了”。那时候的父亲已经有点儿小小的狡猾。


             作者在美国郊外

       作者简介:杜欣欣,女, 1954年生于重庆,幼年随母去北京。母亲杜淑是音乐家,曾在西南局青年艺术团工作,参与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编导工作,作者当时也参加《东方红》节目少儿合唱团。
       作者母亲杜女士曾多次随周恩来总理出访国外演出,文革时受到冲击,1969年作者随母下放去东北五七干校劳动,之后当工人七年。1978年考入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84年到美国留学,旅美华人作家,现居美国。
       已出版《恒河:从今世流向来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此一去万水千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星辰凝视着潮汐》(台湾远景出版社,2018年5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