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动了,北大这个院,跨越26个院系中心!

 skysun000001 2021-11-04
在北大,有这样一个研究院
刚刚迎来了它的十五周年
它把不同学科之间的“墙”拆掉了
跨越北大6个学部
涉及26个院系和机构
在这里你感受不到“学科”的概念
数学、物理学、化学
生物学、医学、工学等众多学科在这里
交叉碰撞,探索无限
一起走进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开启一场“破壁”之旅

 ↓点击视频,走进北大叉院↓ 

01
叉院,缘起

“学科交叉是当今全世界科学技术界的共识。”

15年前,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Academy for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简称AAIS)正式成立,它坐落在古香古色的静园1号院,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率先开辟了跨学科研究的试验田。
图片

当代科学的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学科交叉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

北京大学对学科交叉的关注早已有之。上世纪九十年代,在王选、李政道等院士的建议下,北大率先成立了一批跨院系跨学科研究中心,以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图片

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定量生物学中心

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大数据科学研究中心

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

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

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

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中心

睡眠医学研究中心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

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

……


以上这些研究机构聚合在北大叉院这个广阔平台,涵盖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医学、心理学、力学、信息学、计算机、材料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学等学科的众多交叉研究领域。

韩启德、汤超、刘忠范、程和平、鄂维南、饶毅、钱乘旦、朱彤、韩芳、高家红等众多知名学者汇聚于此,带领北大挺立于中国乃至全世界交叉学科发展的潮头。

图片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院长、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说:

学科交叉是当今全世界科学技术界的共识,特别是整个科学在发生根本范式转变的情况下,学科交叉是最根本的途径;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科技到了这个阶段,所以学科交叉提到了更高的位置,这都为我们北大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提供了非常好的推动力。

国家对学科交叉的重视与日俱增,北大叉院也因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更多的跨学科中心先后成立并加入研究院,研究领域也由理工向人文社科扩展,学科交叉方向更加广泛多元。

02
从理论成果到实际应用

初心就是好奇、好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

图片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执行院长、定量生物学中心主任、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汤超说:

初心就是好奇、好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儿。

图片
正如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前常务副院长方竞所说:

然界的现象不是按学科分的,自然界的存在也不是按学科分的,很多问题都不是一个学科能够解决的。

通过叉院这一平台,跨越北大6个学部、涉及26个院系和机构的专家们得以顺畅地进行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一支学科跨度大、涵盖范畴广、学科高度融合的交叉研究梯队逐渐成型。

图片

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彤说:

北大叉院起到汇聚人才的支持作用。在交叉研究院,通过中心来组织北大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和讨论,能够形成更加好的团队。

图片

叉院成立以来,已经产生了不少全国领先乃至国际先进水准的标志性成果。邓宏魁(生物)和汤超(物理)团队、谢晓亮(生物物理)、汤富酬(生物)和乔杰(医学)团队先后在Cell上发表重要文章,彰显了各学科相结合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杰出能力。

图片

北大叉院格外注重加速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将其用于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所进行的基础研究为很多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源头技术支持。一提到科研成果的应用,各中心带头人都是如数家珍。

图片

谈及医学相关,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和平说:

在生物学成像、等离子医学、运动医学,甚至牙科、呼吸科、影像科相关的医生需要的软件或者分析工具的创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图片

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主任高家红自豪地介绍道:

我们在脑磁图方面的仪器开发已达到国际同一水准,甚至在有些领域,特别是在屏蔽筒的设计上,我们已达到了国际最好的水平。相信在今年年底我们可以把整机推出来,让国内的科学家用上国产的最先进的脑磁图仪器。

目前,叉院学生创业团队研制出的磁共振成像谱仪已经在全国500余家医院得到临床应用。

图片

在睡眠研究中心主任韩芳的眼中:

我们中心成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转化,做协同创新中心,核心问题就是支持构建整个远程睡眠医学体系。

图片

谈起新型材料,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也忍不住“炫耀”起来:

从材料制备的角度,尤其石墨烯的制备,我们不仅仅是在实验室制备领先,在规模化制备往产业推进方面也是绝对领先的;另一方面,我们的碳纳米管器件研究也全球领先。

图片

新冠疫情肆虐之时,叉院从临床救治、病毒检测、药物研发、智库支持、心理健康、疫苗研发等多方面进行了跨学科联合抗疫攻关研究,为抗疫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北极星高性能计算平台主管陈芳进说到:

为应对这次新冠疫情,组织了全国单细胞测序的专家,进行大规模的新冠单细胞转录测序,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作者有100多人。

交叉学科正是这样充满挑战、充满未知,才会吸引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参与其中。

03
打破学科之墙

开天辟地,打破藩篱,寻求科学奥义

图片

作为国内交叉学科的先行者,叉院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对交叉学科的组织形式做了不少探索。建院初期,面对组织形式有局限、评估体制不完善、缺乏机制和环境、交叉人才培养与学位授予难等众多问题,院长韩启德提出:“我们制度建立的过程,都是为了推动工作往前走、推动学科交叉。”

图片

叉院将体制和机制建设作为激励交叉发展的基石,探索、建设适合于交叉学科长期有效发展的平台与环境,不断开天辟地,打破藩篱,带动相关学科共同发展,寻求科学奥义。叉院建设了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评估机制,打造鼓励学术交叉与合作的环境和文化。“一步一步建立起的组织架构、制度框架、管理机制,反过来也推动了学科交叉往前发展。”

图片

叉院学生的学科背景广泛,汇聚了来自6个一级学科、42个二级学科的学生,所以探索出一套合适的人才共享与培养机制十分必要。为此,在叉院的协助下,北京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交叉学科学位分会,理顺了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规范性。

图片

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钱乘旦说:

交叉的学科领域需要有自己的理念,需要有自己的培养方式,所以我们培养的过程就是一个多学科和跨学科的过程。

图片

叉院推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方式,设计了全新的以模块化课程组合、多元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帮助不同背景和基础的学生了解不同研究方向。

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PTN项目主任饶毅指出:

在叉院形成的本科和研究生的主干课程,都非常有特色,所以我们的学生培养出来就是跟以前的不一样。

图片

如今,叉院在籍学生一共1090人,比建院初期增长了近30倍。2019年7月,叉院党委正式建立,对未来,党委书记霍晓丹充满了信心:

叉院党政密切配合,协同合作,研究院应该说进入到了15年来发展的最好时期

科学扎根于交流,起源于讨论。为不同学科之间的科学家提供跨学科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平台和氛围,对于交叉学科尤为重要。
 ← 滑动查看北大叉院“周三茶座”精彩内容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为此,叉院举办了联结科学界、工业界和政策界的“交叉沙龙”,创设了“周三茶座”“科学·文明”系列讲座等交叉研讨活动,搭建起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对话平台,探讨现代科学的本质和文明内涵。

 ← 滑动查看生命中心图像大赛部分作品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叉院还积极辐射并致力于提升全社会的科普认知水平与科学精神,主动承担起社会公共事务和公益教育责任,联合举办各类学术专题暑期夏令营、科普培训班,引领着中国学科交叉的潮流。
图片
“最好最理想的状态

是感受不到存在一个学科的概念

所以我们把墙都拆掉。”

“拆墙搭桥”的学科交叉路上

北大的步伐始终自信而坚定

破壁的未来正在到来

图片

来源: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