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的「正畸失败」都有哪些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OliviaDing916 2021-11-04
如果你正在考虑矫正牙齿,「正畸失败」应是你想一探究竟的话题之一吧?

在某乎、某书等平台,许多朋友分享了自己「二次矫治」的辛酸经历,明明花了钱、付出了时间,可牙齿仍没“到位”,或面型仍要“调整”,不得不再次面诊正畸医生。

所谓的「正畸失败」原因很多,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 医生方面的问题;

  • 患者方面的问题;

  • 医患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


我们今天先讲「医生方面」的问题,我会分享我所遇到的二次矫治案例(均已获得客户授权),告诉大家问题出在哪儿,再给出二次矫治的改善效果。

不过,本文略考验大家的“功课”基础,知识点略多,请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但请你相信,看完本文,对于选择医生和机构,以及做好初诊沟通都会有所帮助。

图片

老师来了!快点坐好

进入正文——「正畸失败」医生方面的问题,分为三类:

第一类问题:医生的治疗方案设计错误,对治疗结果的预判不准确。


举一个较典型的案例:本该拔牙却没拔牙,仅仅盲目地排齐了牙齿(很想正畸却不愿拔牙的朋友,请看看这个案例)。

这位患者首次矫治时,被整出了一口整齐的龅牙。虽说排列和咬合都非常优秀,但由于没关注到面型,导致侧脸嘴型遭到了破坏,治疗后存在嘴唇突出、没有下巴的遗憾。

为了改善这些遗憾进行了二次矫治:

图片

案例已获得客户授权


若首次矫治时,把美学上的需求考虑到位了,或许就不必再整一次牙了。

此外,“方案设计错误”还有另一种情况——本不该拔牙却拔了牙,这就更复杂了。不是每个患者都要拔牙的,很考验医生的判断能力。

若造成了内收过多,引起嘴唇塌陷、面容衰老,以及咬合不佳,那么后续的二次矫正可能需要镶牙,或者做正颌手术来改善。

图片
你当我的钱
是大风刮来的吗

还有一些骨性错颌畸形的案例,本来就该做正颌-正畸联合治疗,结果单纯只做了正畸,移动了牙齿,而没有通过正颌手术把面部骨骼畸形问题解决,造成患者对治疗结果不满意而寻求二次矫治。

P.S. 如果你还没开始矫治,看到这儿是不是有些焦虑了?先做一个深呼吸,下面的内容可能更让你焦虑,但了解得越多,才越能避坑呀~

第二类问题:医生的自身专业知识不足,没有掌握正畸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在矫治施力过程中不能有效控制牙齿的移动,甚至造成与治疗目标南辕北辙的结果。


理论看不懂?没关系,我们直接看案例。

案例一:患者本身存在下颌后缩的情况,结果还被拔掉了不该拔的下颌前磨牙(请注意看下图的牙缝),让下颌牙列更加后缩。

图片
首次矫治的托槽尚未拆除时

患者首次矫治时戴了大半年牙套,可一上来就用错误的方式关闭拔牙间隙,让前牙深覆合迟迟得不到纠正。以至于托槽经常脱落,无法获得治疗进展,这种情况很容易让人感觉“牙齿没救了”。

图片

这牙白拔了


我重新设计了方案,改善了深覆合的情况,效果如下:

图片
案例已获得客户授权

案例二: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对牙齿的控制能力不足,导致患者承受着咬合、功能上的痛楚,最典型的就是迟迟关不上的拔牙间隙。

图片
首次矫治间隙关不上/二次矫治前状态

看着很可怕是不?话不多说,我们直接看二次矫治的效果:

图片

案例已获得客户授权


第三类问题:受生长发育影响。


这个问题更为复杂,和颌骨生长发育的规律密切相关。

因下颌骨生长异常造成的骨性反𬌗、开𬌗或偏𬌗,若过早进行正畸干预,但治疗后不良的生长型仍在继续,则会导致错𬌗复发;或者是矫治正在进行中,可畸形随着生长而加重,则会导致多年治疗仍无法结束。

图片
骨性反𬌗、开𬌗及偏𬌗

因此,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的正畸治疗中,需要正畸医生有正确的生长发育知识,掌握合适的治疗时机,对一些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加重的错颌畸形,需要有正确的判断。



以上,是医生方面的三类问题。


门诊中,我遇到的“四处求医”的二次矫治患者真不少,大多咨询了至少两家医疗机构的正畸医生,面诊中能够无比流利地使用各种正畸术语,流露出来的苦楚也远比其他患者多。

当然啦,他们遇到的「正畸失败」,还有患者方面、医患沟通方面的原因,我们下回再分析。

图片

欲知后事?先关注我

希望大家的正畸都能一次性到位,获得美学、健康以及功能上的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