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经典建筑 太庙】 清晨海云 摄辑 2021.10.23.

 清晨海云 2021-11-04

【古代经典建筑 太庙】清晨海云 摄辑 2021.10.23 .

   位于故宫东华门之侧,由此可以进入始建于明代古经典建筑【太庙】。【太庙】是一座不可复制的、是一个时代辉煌营造技艺的见证

     走在始建于明代的古代经典建筑【太庙】的路上。 

  

    去【太庙】的路上。


    在路上。

  

    路上,看到这棵美妙的古紫藤树。 




    【介绍·太庙的历史】 。 




    走在【太庙】宫墙外的路上。

  

  

    【太庙】的宫墙外。

  

    【太庙】宫墙外,不少古松树的年轮都是400年以上。 

  

    【太庙】宫墙外。 

   【太庙】宫墙外,看到宫墙内的建筑。 

   【太庙】宫墙外。 

  

  

  

  

  

  

  

    在路上。 

      路上遇到小桥流水与人家。   


    拍摄【太庙】的宫墙。  

   【太庙】的外宫墙与门。  

    【太庙】外宫墙,有百年古柏树的守护。  

  

  

   【太庙】外宫墙。 

  

   【太庙-戟门】宫墙大门的建筑设计。  

  

  

   【太庙-戟门】大门上的建筑设计。 

  

       【太庙】前的建筑是【戟门】,它是太庙的前奏曲 。  

  【戟门】的大门。  

  

    【戟门】大门。 

     进入戟门】。

     戟门】后,回看大门设计。  

    清晨海云 在【戟门】。  

    我来到【戟门】。 

    清晨海云拍摄【戟门】汉白玉石栏的设计。 

     魏君先生在【戟门】前留影。  

  

    清晨海云拍摄戟门的古建筑,它和太庙共同组成了这中国建筑史上的稀世瑰宝。 

  

     戟门是 太庙礼仪之门 。  

    戟门】前的石碑。 

   【戟门】的建筑设计。 

  

  【戟门】顶部的建筑设计。 

   【戟门】建于  · 永乐十八年(公元 1420年) 的历史简介。 

  

   【戟门】顶部建筑设计。  


  

   【戟门】大门建筑的设计。有位扮装游客在拍照的准备中。  

   【戟门】大门前有【汉白玉栏杆】环绕金鱼水池的建筑设计。  

   【戟门】左右有【旁门】的建筑设计

   【戟门】左旁门屋顶的建筑设计。 

   【戟门】有一颗有魅力的古老松树。  

   【戟门】旁门外,有座【凉亭】是一经典的古建筑。  

    【戟门】左旁门建筑的上部。  

    【戟门】左旁门建筑的上部。  

     跨过【戟门】,看见【太庙】。 

  

     魏君先生在【太庙】前。  

     魏君先生在【太庙】前拍摄中。  

  【太庙】  宏大皇家祭祖建筑群, 整个大殿,建在汉白玉须弥座上。 

  【太庙】右侧建筑观。 

    走上【太庙】。 

  

    【太庙】的匾额。  

     魏君先生在【太庙】。  

      清晨海云在【太庙】。  

     我在【太庙】。 

  【太庙】侧的部分建筑设计

  【太庙】大门上 部分建筑的设计图案 

  【太庙】的边旁,部分的建筑设计

  

   【太庙】设计的细部。  

   【太庙】牌匾。  

   【太庙】门上部的图案设计。  

   【太庙】门顶部的图案。  

   【太庙】门前精美的汉白玉栏杆。  

   【太庙】大门的图案设计。  

  【太庙】门前精美汉白玉的栏杆。 

     进入【太庙】,其宽广、崇高室内的建筑,豪华、雄伟与经典,让人们叹为观止!   

  

   【太庙】室内建筑的顶部!   

  

  【太庙】室内中部的装饰绘画!  

  【太庙】室内中部 编钟架的装饰设计!  

   【太庙】室内中部观。  

   【太庙】顶部经典的纹样设计!   

  


  【太庙】室内中部的【编钟】! 

  【太庙】室内的编钟!  

    走出【太庙】。

  

   在【太庙】旁门有座显眼的水泥制仿古建筑】。

  

    水泥制仿古建筑】的侧观

    水泥制【仿古建筑】的顶部观。 

  

    水泥制【仿古建筑】的顶部观。 

  

    水泥制【仿古建筑】的顶部观。 

     回望【太庙】将要告别【太庙】。 

     将走出【戟门】。  

  

    走出【戟门】。   

  

     与【神柏】相遇。    

  

   【太庙】建筑俯视设计图。 



  

     四百多年的古松柏树。   

     看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大门。  

  

  

  

     许多四百多年轮的古松柏树,很诊贵!     

  

     到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大门。     

    上图是文化宫大门顶上,具东方魅力的【装饰图案】。     

  

     告别【太庙】和劳动人民文化宫。 



 【太庙】的简介:
       太庙(the Ancestral Temple),位于北京市东长安街天安门东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是明清两代是皇帝祭祖的地方,1950年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社会开放 。
太庙共有三重围墙,由前、中、后三大殿构成的三层封闭式庭院,是紫禁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已划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故宫保护缓冲区内,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历经明清两朝,是中国现存较完整的、规模较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
1957年,太庙被北京市文物局列为第一批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太庙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沿革】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太庙始建,按照“左祖右社”的古制与紫禁城同时建成。

明弘治四年(1491年)太庙的后殿建成。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世宗朱厚熜将太庙一分为九,改合祀制度为分祭,设九庙分别供奉历代祖先。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太庙中的九庙有八庙被雷火焚毁。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太庙中被雷火焚毁的八庙重建,恢复了“同堂异室”的合祀制度。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福临将太祖、太宗等神牌由盛京太庙移至北京太庙供奉。
民国十三年(1924年)太庙由清室移交北洋政府,改称和平公园并对外开放,后关闭。
民国十七年(1928年)太庙改归民国政府内务部。
民国二十年(1931年)太庙由故宫博物院接管。
1950年5月1日,太庙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正式对外开放。
2006年8月4日,太庙进行修缮,暂停开放。
2007年6月9日,太庙修缮竣工,恢复向社会开放
2018年,太庙完成全部73户居民住户的腾退工作。

 【建筑格局】

       太庙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3.9万平方米, 南北长475米,东西宽294米,有三重围墙,均为黄琉璃瓦、顶红墙身。墙内主要建筑均为坐北朝南,庙内主体建筑为前殿、中殿、后殿;在第一道红墙的西墙上,有西向大门两座,南边的一座称太庙街门,北边的一座叫太庙右门。距故宫阙左门不远的东面,为太庙西北门,黄琉璃筒瓦、歇山顶。在第一重院内的东南角有牺牲所,此所的西侧建有六角井亭。天安门与端门之间,有东、西两庑各26间,东庑之中者为太庙门,坐东朝西。在第二重院墙内正门为三开间的琉璃砖门,左右各一门。过琉璃砖门有玉带河,河上有七座单孔汉白玉石桥,桥北有两座六角井亭。内院正门五间,原列有镀金、镀银铁戟120支,故又称戟门。戟门正中三间为三座大门,黄琉璃筒瓦、庑殿顶,中有汉白玉石雕御路,分别雕有“二龙戏珠”、“狮滚绣球”、“海水江涯”。戟门正北,即为前殿。中殿在前殿的北面,又称寝宫。后殿位于二重院落的最北侧。在中殿、后殿间有一红墙,墙上有琉璃砖门五座,均为黄琉璃瓦、歇山顶。后殿后檐的两侧,各有随墙角门一座。其北为一狭长院落,构成太庙的第三重院墙。

 【主要建筑】

       戟门正北,即为前殿,又称大殿、享殿,面阔11间,进深 4 间,面积约2240平方米,明间之上的两层檐间木匾书满、汉文竖写“太庙”,梁柱外包沉香木,其它构件均为金丝楠木,整个大殿建在汉白玉须弥座上。前殿是供奉皇族祖先牌位的地方,每当岁末、登基、大婚、凯旋、献俘等大典,皇帝、王公都要到此祭祀。前殿有东、西配庑各十五间,东配庑旁有大燎炉一座,西配庑有小燎炉一座,均为焚祝、帛之用。东、西配庑均为黄琉璃筒、瓦歇山顶,殿式作法。
中殿在前殿的北面,又称寝宫,为黄琉璃瓦、庑殿顶,面阔九间,左右都有配殿各五间,为收藏祭器之场所。
后殿位于二重院落的最北侧,为黄琉璃瓦、庑殿顶,面阔九间,左右都有配殿各五间,为收藏祭器之场所
小金殿位于太庙东南牺牲所正门北侧,琉璃瓦、仿悬山顶的正式建筑,下为石基,中为青砖砌墙,外敷红墙。殿东西面宽5.2米,南北进深长6.08米。墙很厚,室内东西宽3.6米,南北进深4.5米,面积16平方米。殿门前有一个小院,东西宽5.2米,南北进深2.48米。

 【文化活动】

2007年6月9日,北京市在太庙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身边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展览”。
2015年4月17日,“知古鉴今—《资治通鉴》大型展览”在太庙举办 。
2016年1月13日,“文明的回响(第一部):穿越敦煌”大型艺术展在太庙开幕 。
2020年9月16日,由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匠心独具——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2020年宫廷金鱼特展"在太庙开幕。

 【研究价值】

       历史上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太庙又称为皇帝的"宗庙",国家的"大庙"是古代皇帝祭祀远祖、近祖的地方,有时候也是国家面临重大抉择进行祭祀祷告的场所。太庙之内收录着本朝皇帝的神位,从开国之初到现任皇帝的更迭,可以被认作是一个朝代的"记录史册"。随着国家的灭亡,前朝的太庙大多都被焚毁,能够留下来的也寥寥无几,正因如此,其历史价值才尤为珍贵。太庙建筑不仅反映了一个时代辉煌的营造技艺,还是较完备的礼法建筑之一。中国古代太庙的形成不仅仅是随着建筑技术的提高规模变得宏大,构件变得精细的结果,其蕴含的礼制思想更是太庙建筑的灵魂所在。(文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