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

 故事飞船 2021-11-04
本文首发于故事飞船  
全文约3729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故事飞船公众号▲

我有个小学同学,不算天资聪颖,但绝对一万分的刻苦,所以成绩一直不错。但印象中她总是小心翼翼的样子,好像很担心自己做错或者做不好,没有一点优等生的自信。我曾经问过她,为什么总这样战战兢兢的?她说,「我如果哪儿没做好,回家妈妈知道了会扇她自己耳光的

那时候以为自己听错了,大概同学说的是妈妈要扇她耳光吧。直到近几年才突然想到,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内疚式教育」吗!她是我身边认识的人中最早接触到这个概念的孩子,所以后来我决定和她聊聊,以下是她的口述。

飞船故事会Vol.6   我是怎么被内疚式教育PUA的?

故事飞船编辑部

口述|心宇

编辑|小甜豆

前段时间因为工作需要,我看了个综艺,《不要小看我》。上了热搜的那一期节目中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孩小桃,妈妈让她背诵一个东西,她却背不出来。结果妈妈越来越着急,开始发脾气,还狠狠抽了自己一巴掌。

看到这个情节时我一拍大腿——这不就是我妈和小时候的我吗?!原来内疚式教育竟在我身边!原来我妈就是内疚式教育的典范!

深受其害的我先科普一下,到底什么叫内疚式教育。其实很好理解,顾名思义就是用「让孩子感到内疚的方式」教育孩子,来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通常父母会用自虐的方式让孩子感到内疚,所以有人也称之为自虐式教育

01


我妈的内疚式教育大法

小的时候我爸工作比较忙,我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是靠我妈一个人完成的。那时候的我虽然不知道「内疚式教育」这个概念,但是对我妈的一些行为也会隐约觉得不舒服甚至抗拒。

比如,她很喜欢强调自己的付出。这不单单体现在某个方面,而是渗透在我生活中的每个侧面。比如小时候吃鱼,她会在把肚皮那部分的肉夹给我的同时,和我说,「其实妈妈也喜欢吃肚皮上的那块肉,但是妈妈舍不得,要把它留给你。」又比如,某一天她会告诉我「妈妈今天有同学聚会,都是好久不见的老同学了。但是妈妈还是想在家陪你一起做作业,所以你要认真一点哦!」

年幼无知的我一边诚惶诚恐地接受着她沉甸甸的爱,一边暗暗腹诽,妈妈,其实您大可不必做到这种地步啊……最要命的是,她为我付出的这一切,都会在我未来犯错时,成为她攻击我的武器。她会在我某一次没考好的时候说,「我记得那天我陪着你复习到很晚啊!本来我头很痛想早点睡觉的,但还是坚持一直陪着你复习,怎么会考成这样?」

以上种种,我称之为我妈的第一大法宝——自我感动并强迫我一起感动并要将感动进行实质的效果转化大法。而她的第二大法宝,就是我们在综艺《不要小看我》中看到的那样——自我虐待疯狂对我施加心理压力大法。这一步往往出现在第一大法宝的效果转化不如她预期的时候,比如上文提到的,我考砸了,或者我犯了一些孩子都会犯的错误时。

有一次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因为贪玩,忘了做数学作业,等我妈来帮我检查的时候我就糊弄地填了几个数字上去。这种低级的敷衍小把戏当然瞒不过她的火眼金睛。我妈痛心疾首地抓着我的作业,还没批评几句自己就先哭了起来,然后突然抬手扇了自己一巴掌,说,「怪我无能,教不好你。」

我当下特别错愕,或者说恐惧,因为我的印象中她不是一个会动用暴力的人,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其他人,我没想到这个错误的严重性已经上升到这样的程度了;继而才是内疚、自责,觉得自己没有认真对待自己的事情,让妈妈失望、难过。

我跟我妈的关系其实挺亲密的,但有时对她的感情也很复杂。我爱她,但也怕她。她在我的教育上付出了很多,也从来不吝惜时间陪伴我,可以说从方方面看,她都是一个合格称职甚至优于一部分人的母亲。但这并不影响她有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

02


内疚式教育我时我妈在想啥

好在我本身算是挺听话的孩子,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也比较少,我和我妈的感情基础也很牢固,所以大部分时候我们的相处还是非常和谐的。但在那些当下,我也是真实地觉得不解,为什么妈妈要以这样的方式来教育我?这些年的困惑在看完综艺之后恍然大悟了,于是在看完综艺的第一时间,我就打电话给我妈「兴师问罪」了。我告诉她,当年她的做法就是内疚式教育,也痛陈了我小时候对于这种教育方式的痛苦体验。

或许会有人问,那既然你和妈妈感情这么好,应该无话不说啊,为什么当时没有告诉她呢?我只能回答,在当时那样的情境下,我以一个孩子的心智能想到的只有害怕和愧疚,我本能地觉得这些事情是因我而起,也本能地觉得我妈是为了我好,我没做好就是我配不上她的爱。在这样一种心理下,我是不可能和她说,你别对我这么好,我会有压力,这样显得我很不识好歹;我也不会说,你别打你自己啊,我会改正的,因为我也不希望被打,也不能保证以后不再犯。如此这般种种,导致我很多年并没有在这个话题上和她深聊过。

我妈听完我的话之后沉默了很久,也终于把那时候她这么做的很多原因告诉了我。


关于第一点,自我感动。这和她本身的性格有关。她和大部分的中国父母不一样,她是一个很善于也乐于向自己的孩子表达爱的妈妈。在语言表达之外,她做了什么也会希望孩子可以最深切地感受到,所以每一个行为、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她都会再用语言强调一遍,让我注意到,提醒我去感受。但她也没意识到,这样过度的强化,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负担,我会因为不知道如何针对她的行为给出最合适的回应而感到焦虑。

至于第二点,自虐式惩罚,我妈也坦言,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让我因为愧疚而不得不修正错误,或者加倍勤奋。她觉得孩子由内疚产生的情绪压力就是会转化为改正错误的紧迫力和前进的动力。从短期来看,她确实达到目的了,至少短期内,我不敢再犯相同的错误,对于学习也不敢过分懈怠。但这造成的隐患也是显而易见的。童年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做好一件事是为了我妈,而不是为了自己,也会因为很害怕让她失望而不断给自己施加心理压力。

03


内疚式教育留给我的后遗症

在分别捋清了我俩的心路历程之后,伴随我成长的一些不太健康的心态也终于找到了源头。当然这只是针对我个人的经历和感受,不一定放之四海皆准。

首先,对于我来说,这种教育让我做一切事情的容错率降为了零。因为一件事为自己做和为他人做,我们抱着的心态一定不同,为自己做的时候,我们会给自己设定一个出错的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的失误和错误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但为他人做,我们一定会想方设法规避所有风险和错误。这当然也有好处,我们会更谨慎更周密,但这样的反面就是过分谨小慎微以至于束手束脚,不敢轻易尝试,不愿踏出自己的舒适圈。

再来就是我判断不了一个错误的真实严重性,这种情况在小的时候尤为明显。比如我撒一个谎,和我忘记做作业,我妈对我的惩罚方式可能都是打她自己几下。我心里隐约感觉这两个错误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从我妈的反馈来看,会让我觉得,原来忘做作业这么严重啊,原来撒个谎也没我想象的那么严重呀……最后导致的就是我对这种手段麻木脱敏,继而手段失效。

还有一点,我会过度在意他人对我的看法和期待。在很多情况下,我会下意识地选择顺从甚至是讨好,因为不这么做我就会觉得亏欠他人,就会觉得我配不上他人的肯定和期待。这一点在年纪小的时候可能还好,不会涉及到伤筋动骨的大事,但在长大踏入社会之后,它就变得很致命了。它会让我忍不住放弃自己的原则降低自己的底线,在沟通和相处中缺乏明确的边界感。就像蒋方舟在一个节目中说过的,最后这种虚假的讨好型人格会覆盖真实的自己。

至于其他的不良影响,在我逐渐长大,建立自己的认知后慢慢消失了,也因为我妈在除了内疚式教育这一点之外,做得都很好,所以也很大程度地消解了这些负面作用。

但从我妈的例子不难看出来,内疚式教育其实存在良久,近几年的影视剧中这样的桥段也比比皆是。

▲电视剧《小舍得》中米桃的父亲不断强调父母为她付出的物质


▲电影《茉莉的最后一天》中,海归硕士妈妈抱怨自己为孩子做出的牺牲

后来我有意地去了解过,我周围存在内疚式教育的家庭,对孩子的养育往往是比较重视的,相应地,父母们也都是非常尽职尽责的。可能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付出得太多,所以更加盼望能够得到回馈。值得欣慰的是,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没有漠视没有放任自流;但做父母真的是一场修行,如何正确、健康地教育孩子,也是一门大学问。

哎……饱受荼毒的我真诚地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成长得轻松、快乐一些,愿人间再无内疚式教育。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