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书录:方志与江南文学

 黑龙江波涛 2021-11-04

方志是一座文化宝库,在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乃至文化及文学上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一方面应该深入发掘、系统梳理中国方志以及地域(例如江南或苏州等)方志的传承体系,另一方面也应该“志”为今用,古为今用,努力发掘其历史价值、认识价值、文化价值乃至审美价值。

文章图片1

陈书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一、方志与江南名家名篇研究

《任光禄竹溪记》是明代中期唐宋派领袖唐顺之所写的名篇,徐朔方、孙秋克的《明代文学史》中指出:“以竹喻人,赞美不谐流俗、孤高傲世的士人君子。……全篇文字流畅简雅,取譬舒卷自如,是唐宋派论说文中不可多得的好文章”。但是,其竹溪园记中 的主人“任光禄”是谁,一直没有弄清楚,至今流行的明代文学史、古文选本及高校教材古代文学作品选本中多说“待考”或“不详”。徐朔方、孙秋克的《明代文学史》中对于竹溪园主人也只是说“江南人任光禄”,称其官职而不知其名字。

既然“光禄”是官职(光禄寺丞,从七品), 这位曾为“光禄”官职的“任”姓人是谁呢?唐顺之的《任光禄竹溪记》中说“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荆溪,水名,以近荆南山而得名,在明南直隶南部,今宜兴市南的南溪。显然,“任光禄”为江南人。吕柟《唐母任氏墓志铭》中说:“唐母任氏者,兵部主事武进人唐应德顺之之母也,宜兴人。” 李开先《荆川唐都御史传》中说:“(唐)珤,字国秀,因父母俱亡,晚号有怀,以乡举授知州,迁员外郎、郎中,官至永州府知府。娶宜兴任儼女,生子顺之,字应德,号荆川。”可见唐顺之的舅父之家为江南宜兴县任氏。明万历十八年(1590)《宜兴县志》卷8中有任卿小传:“任卿,字世臣。事后母以孝闻,轻财好施,修建桥粱,千金不惜助。入学田千亩,有奇士赖其利。又置义庄于筱里,捐义田千亩以赡族。侍郎陈儒作记勒石。又置役田八百亩给里人之充役者。仕至大理寺左寺副。弟道,光禄寺丞,有才识,尤善成兄志。”

文章图片2

明万历十八年《宜兴县志》中所说“陈儒作记勒石”者指陈儒的《义田记》,其中记述“义兴之筱里村”的“竹溪乐善好施”而建义田,而其弟“筱溪”成其兄志。而据《宜兴筱里任氏家谱》卷9中说“(任)卿,字世臣,号竹溪,竬之子”,而“(任)道,字士充,号筱溪,竚之子”,任卿、任道为堂兄弟。虽然堂兄弟任卿、任道先后任职“光禄寺”,但唐顺之的《任光禄竹溪记》中所指的“任光禄”是“号竹溪”的任卿,而不是他那“号筱溪”的从弟任道。这在明嘉靖年间翰林检讨毛起(超)的《竹溪公墓志铭》中得到证实:“君讳卿,字世臣……而止环所居,皆艺竹,尝曰'惟有此君耳’,故别号竹溪。”最可信的内证是唐顺之的《任光禄竹溪记》中所云:“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 甥其为我记之 !”《宜兴筱里任氏家谱》卷五之一《任卿传》中也明确地说“(任卿)所居皆艺竹,故号竹溪,甥男唐顺之为之记”。毋庸置疑,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中园主(也为本园记文的记主)所说的“竹溪主人”应为任卿,生于弘治十一年(1498),卒于是嘉靖三十三年(1554),享年五十七。

以方志及家谱与唐顺之的散文《任光禄竹溪记》互证互补,呈现出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竹溪园主人任卿的形象,加深了人们对竹溪园主人任卿的人格精神的了解,也加深了人们对唐顺之的散文《任光禄竹溪记》的理解:不仅“以竹喻人,赞美不谐流俗、孤高傲世的士人君子”,而且蕴藏着鄙视朝廷权贵(《任光禄竹溪记》:“京师侯家富人”)、追求自得自适的人格精神,而追求自得自适的人格精神与明代中后期新兴的市民(包括商人)意识中的解放(启蒙)思想相互沟通。在这方面,作者唐顺之与《任光禄竹溪记》中的竹溪园主人任卿是相通的。因而可以说,《任光禄竹溪记》的风格不仅是“流畅简雅”“舒卷自如”,而且托物(竹)以寄讽谕,感概遥深,高风跨俗,傲骨凌霜,充分体现了江南文人的风骨,刚柔并济,温厚灵秀。

“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龚自珍《己亥杂诗》)江南才子龚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人)是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者,开一代新风,为江南文化的杰出代表。他在诗中所说的“剑气”,象征着尚武刚健,雄心壮志;所谓的“箫心”,象征着哀怨深情,似水柔情,二者均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江南传统文化孕育的精神文明。江南传统文化的整体特色是“剑气箫心”,但不是“剑气”与“箫心”的分割或对立,而是一个整体的文化内涵,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尚武尚文,刚柔相济。唐顺之《任光禄竹溪记》是江南文化“剑气箫心”整体特色的一个典范。

二、方志与江南民间歌谣整理与研究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所收清末民国的歌谣文献,又比如明清正史(《二十五史谣谚通检》)、野史中所收歌谣文献,再比如朱彝尊《明诗综》、屈大均《广东新语》、王士禛《池北偶谈》、刘廷玑《在园杂志》、李斗《扬州画舫录》、徐珂《清稗类抄》《清蒙古车王府藏曲》等中清代歌谣文献。还有像“寄生”在各类剧曲、散曲总集中的(如《雍熙乐府》《词林一枝》等)歌谣。刊登在清末民国报刊上的歌谣文献分为两种情况,一部分直接刊登于歌谣搜集和研究的专门刊物,如《歌谣》周刊、《民俗》周刊上,也有一部分分散在《绣像小说》《新小说》《余兴》《申报》《中央日报》《语丝》等各类报刊上。在这些已知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搜寻范围,从面广量大的元明清民国史志、别集、笔记、总集、报刊等文献中搜寻歌谣。

·《太仓谣》其一:“打碗花(兔儿草)子开,今搬州县来。”(元代元贞初昆山县升为州,州治去府治七十二里。延祐中移太仓)

·《太仓谣》其二:“黄狼屋上走,州县住不久。”(元代至正年间迁回昆山原处。清王昶《(嘉庆)直隶太仓州志》卷六十)

· '郑懋中,真长者,禁令不烦徭役寡。'(弘治《八闽通志》卷67)

· '陶史再来天有眼,薛公不去地无皮。'(成化《宁波府简要志》卷4)

· '江西有一哲,六月飞霜雪。天下有十哲,太平无休歇。'(康熙《江西通志》卷58)

·“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周邨《江苏风物志》,三月初三,古称'上巳’……江苏处处有青山绿水,风景宜人,踏青挑荠,其乐无穷)

· '天时多旱,公雨之。民租多负,公处之。西山多饥,公赈之。西山多盗,公寝之。徭役纷沓,公靖之。古有惠政,公近之。“(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191引《池州府志》)

文章图片3

三、方志与江南商贾及文学研究

明崇祯《吴县志》卷十:苏州吴县人“人生十七八,即挟出商楚、卫、齐、鲁,靡远不到,有数年不归者。”

文章图片4

明代中叶以后,苏州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一直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出现了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洞庭商帮,是我国最早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域之一。在这种地域背景下,苏州文人与商贾的互动颇有典型性。明初以高启为代表的“吴中四杰”、明代中前期的以祝允明为代表的“吴中派”有关商贾的文学,各以情、理偏胜;明代中后期的王世贞有关商贾的创作最为丰富,他受到商贾“因俗为变,与时消息”经商方式的影响,还有其它因素的促成,文学思想由格调转向性灵与俚俗,既是明代“七子”派复古理论自省的标志之一,又成为晚明公安派性灵说的先驱之一;饱受明清易代之际沧桑的吴伟业有关商贾的诗文、戏曲中多有盛衰兴亡之感,既有时代特色,也有地域特色。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风俗》引《龙游县志》:“贾挟资以出 守为恒业,即秦、晋、滇、蜀万里视若比舍,故俗有'遍地龙游’之语。”

明清时期浙地商贾(浙商)是中国经济的中坚力量之一,活动遍及全国。明清浙地商贾与文学的互动中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理学或心学渗透商贾文学,他们中或像宋濂那样力倡程朱理学,或像王阳明那样亲自创立明代“心学”,徐渭则从王阳明弟子季本、王畿处得心学的传授;二是如同“绍兴师爷”依附幕主那样对豪商巨贾有某种依附性,徐渭曾入浙闽军务总督胡宗宪的幕府,厉鹗、杭世骏等被扬州盐商延致门下,供养优厚,但士商也有相互资助、相得益彰之处;三是在包括商贾在内的市民思潮的推动下,有更多的自由性、独立性、开拓性。

元末明初的宋濂与商贾的互动是其“文道合一”文学思想的动因之一,明后期的徐渭、屠隆与商贾互动中触发文学启蒙思想,清代浙诗派与商贾互动中平添诗歌的清逸之气,这些从一个特定的方面大致勾画出明清浙江文学演变的轨迹。

四、方志与江南宗教及文学研究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宝华山实地或文学中的古迹名胜,丰富多彩。历代文人与民众将这些古迹名胜融入到文学作品(包括诗赋文、民间歌谣与传说等)之中,形成特色鲜明的宝华山文学,如山阴道上风景,令人应接不暇。那么,《宝华山志》中的文学有那些主要特色呢?

其中之一是托物寓意,情景交融,追求中和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紧密相关,宝华山文学中往往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中和之美。明代盛时泰《题宝华山小记》(《宝华山志》卷九)中说:“今之游止在山之西,其他未至者尚多。但山中可游者虽多,而其巅则以志公庵为胜,巅又以洞为胜。洞之外,长江在目,烟树杳霭,望之令人有褰裳之想。”“烟树杳霭”的长江远景引发人们的“褰裳之想”(《诗经·郑风·褰裳》),山川之胜与人文之胜(宝华开山之祖志公创教史等)互为表里,相得益彰。清代刘景福在《宝华山记略》(《宝华山志》卷九)中将“戒律精严,古佛香灯,粥鱼茶板”安禅(静坐入定)者与“山风泠然,清扑襟袖,雨过月出,岚翠淡浮”清幽之景融为一体,强调人文形象与山川自然的合一,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清代郑板桥《满江红·思家》词中写道:“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又有南宋辛弃疾《贺新郎》词中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此。”这些都是人与自然交融的点睛之笔。宝华文学中也有某些相似的佳境,只不过往往渗入了佛理禅机,别具一格。例如明代王之卿的《乙亥初冬自京江归白门,道经华山,停车登览,心神交畅,集句四首》(《宝华山志》卷十五)其三:“山静泉逾响,水流心不竞。机闲鱼鸟亲,气肃诸天净。”此诗在写景时融入佛理禅机,首句化用唐代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句,以泉水之响声反衬山林之静态。次句是说诗人望水流而摒弃竞争之心,心态归于安静,颇有相反相成的理趣。三句中有佛理禅机的渗透,写因为我心“机闲”而鱼鸟亲近,颇有我见鱼鸟多悠闲,鱼鸟见我应如此之意。四句写心静而“诸天静”,心与物游,天人合一,向往人与自然和谐之意蕴含其中。

文章图片7

如清代释智眼《赋呈华山定庵和尚》(《宝华山志》卷十五)诗其一说:“不到华山又几年,依然云影日相连。道情浓过人情处,月在波心光在天。” 首句言明诗人与朋友数载未见,而“云影日相连”的景色依然,也象征着双方心心相连的友情依然。后两句用加倍与对比的写法,说双方的情谊就像夜晚的月亮那样,光明洒落而未曾改变,比那些俗世人情要高洁的多。“月在波心光在天”,托物寓意而又情景交融,颇有“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呈现出中和之美的境界。

文章图片8

又如清初神韵诗派领袖王士祯有《往七十诗人林茂之华山,衲至索题诗记,予身历华山日四十年前,三十时华山道中》诗:“万山堆里看云松,曲崦幽溪复几重。为爱泉深过林去,不知烟寺远闻钟。”此诗前两句写宝华山寺所处特点,山寺在重山之中,与白云青松为伴,凸显其高洁气象;而到达山寺又须经过重重崎岖山路、幽静山溪,又凸显其清幽隐秘之特点。后两句将视角投向自我,言爱山中深泉而循迹前行,不觉已不知山寺何在,仅能听到远处钟声,颇有唐代诗佛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之境,将视觉与听觉对立互补,在相反相成之中创造出一种幽深之感又有中和之美的境界。

”明湖看欲尽,远寺即闻钟。不识青莲界,芙蓉第几重。行披三径草,坐对四山松。云际传清梵,天香落碧峰。“(明·周汝弼《华山二首》其一,《宝华山志》卷十五)诗人远远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宝华山周围群山环抱,素有“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四大奇景。三十六座山峰,似瓣瓣莲花,山势崛起而中凹,群峰环绕其下,若花之含萼,如莲之有房。不知宝华佛寺位于哪一层莲花花瓣之上,其间古劲的苍松,空灵的鸟啼,杂花生树,草长莺飞,高耸入云处传来僧侣的诵经声与寺庙的天香。这是《宝华山志》中展示的多么令人神往的宝山繁花的美景图!江南文化,也蕴含在方志之中;江南美,美也美在方志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