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原创】跟着《奇葩说》学习论证技巧!

 郑州一中侯巍 2021-11-04

爸爸妈妈都爱看,老师学生更喜欢

爸爸妈妈都爱看
教育/阅读/教学/写作



跟着《奇葩说》学习论证技巧

——从概念入手,条分缕析,各个击破

郑州市第五十三中学   张月霞
(声明:此文已经发表在《作文通讯》2021年10月(上)刊发,本公众号已获得作者原创授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2014年,《奇葩说》横空出世,成为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一匹黑马,他们的辩题大多新鲜又贴近生活,辩手的论辩往往幽默又犀利,他们的辩词既是辩论又是段子,金句频出,兼具娱乐性和思辨性。节目收获了居高不下的热度和大批忠实粉丝。他们集结了一批性格各异的优秀辩手参赛,其中有多位选手因为言辞犀利又幽默风趣,成为明星辩手,活跃在各大综艺节目中。
《奇葩说》是综艺节目,同时也是辩论节目,既是辩论就要使用各种分析论证的技巧。我们可以跟《奇葩说》学习论证技巧,写好考场作文。他们的辩手也常用举例子、对比、引用等论证手法,这些同学们比较熟悉、常用,我就不再一一赘述。下面介绍三种从概念入手分析论证的说理技巧。

一·拆解论题,各个击破


议论文说服读者要以理服人,但很多同学喜欢举例子,以“例”服人,却不善于分析说理,什么是“分析”?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分解、辨析。是将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个因素,从中找出他们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的关系。
《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是“剩男剩女”找对象,该不该“差不多得了”,正反双方各有四位辩手和一位导师参加辩论,双方都把辩题拆解为:剩男剩女/找对象/该不该/差不多/得了。每一个辩手着重论述其中一两个概念。
每一个辩手的辩词有一千多字,我简要概括一下正方的论述要点:
1、什么叫“剩男剩女”是“我怎么还找不着呢?”自己都哀怨了,着急了,自己不着急的一概不算。
2、“找对象”意味着什么?是不再等待,而是采取行动,试探性的找个人,像恋人一样相处一下。不是结婚领证过一辈子。不必那么苛求完美。
3、问自己“该不该”说明什么?说明你已经有点心动。只是有些犹豫,其实所有的选择都有代价,所有选择都必须放弃一些另外的东西,没有任何选择本质上是绝对完美的。
4、“差不多”怎么理解?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差不多就是不是特别完美,但也挺好的,80分吧,而人是会变的,你的感受和标准也会变,也许在磨合相处中差的那20分就渐渐提上来了。差不多就行,但结果可未必是差不多。
5、“得了”代表什么态度?得了,其实是一种鼓励,鼓励你往前走一步,不要停留在选择纠结的环节。得了,就是开始行动;算了,就是放弃。
篇幅所限,反方的论述我就不一一列举,简单概括一下反方的观点:
为什么纠结,因为对方差的那一点,是你很在乎,很难接受的那一点。得了,就是将就凑合,因为怕一个人孤独终老。但凑合很可能是两个人一起孤独终老,这才是更可怕的事。
在议论文写作中,面对话题或材料,我们要向《奇葩说》辩手一样,把话题或材料中重要概念进行拆分、辨析。

运用示例

比如,以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该不该撤换”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当然不该撤换!为什么?我们把这个话题中的概念一一拆解分析。
1、“教材”意味着什么?课内教学专用,面向全体学生,其选择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业基础和国家的培养目标。因而语文教材所选篇目必须是有定评的、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作品。
2、鲁迅及其作品地位: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鲁迅作品是现代文学方面的头号经典,这是公认的,无需讨论的,鲁迅的作品当然可以进入教材,有人说:鲁迅作品太难懂?有点难度,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简单的东西学起来轻松,但对提高能力作用有限。
3、为什么不能撤换?撤掉鲁迅的作品,换上谁的作品?谁的能达到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
综上所述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不该撤换!

二、拆分概念,精准分析


前面我们是把话题或关键句中的重要概念一一拆解,逐个分析。为了论述更深入、细致、精准,有时我们还需要将概念分门别类,析出子概念。《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父母该不该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
反方说:不该!总是教大的让着小的,大的会委屈、不平,小的会得寸进尺。
正方反驳说。教的结果不好,不是不应该教,而是教的方式不对。如果家长总是命令式、填鸭式、教条式教,效果当然不好。如果家长能启发式、引导式教育,大的“让”了,会感觉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在分享表达爱,大的就会很开心,小的也学会感恩和回报。
反方辩手把这个“教”这个概念拆分为“命令式”、“填鸭式”、“教条式”、“启发式”、“引导式”等五个子概念,有力的反驳了对手。
拆分概念也有助于写作时我们打开思路。
比如,2016年上海高考作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对这个话题构思时,我们可以把话题中的三个概念逐一拆分。
“评价”可以分为客观评价、主观评价、善意评价、恶意评价、全面评价、片面评价等等。
“他人”可以分为熟人、陌生人、名人、素人、君子、小人、古人、今人等等。
“生活”可以分为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生活品味、业余生活、职业生活等等。
当然,在写作中不必每一个子概念都一一论述,只需要在确定文章主题与写作角度后有选择的来论述。

运用示例:

我们提倡富有智慧的、客观的评价,这有助于我们认识他人、认识社会,激浊扬清。而主观的、片面的评价会混淆视听,阻碍正确的认知,甚至伤害他人,扰乱社会。比如现代社会中的键盘侠,他们不了解事实真相,就妄加评论,甚至攻击辱骂当事人,破坏正常的网络秩序。
把“评价”这个概念拆分论述,可以更清楚地表达爱憎态度,又展现作者的辩证思维。

三、引入相关概念,多角度比较分析



引入相关概念是为了辨析这些概念的内涵、差异以及彼此间的关系,来论证自己的文章论点。哪些概念值得引入呢?相似、相反的概念。比如论述“自信”,可以引入“自卑”,“自大”等,这个方法《奇葩说》辩手也常用。
还以《奇葩说》中“剩男剩女”找对象,该不该“差不多得了”?这个辩题为例。
正方辩手艾力引入了“完美”这一概念,与“差不多”做比较
他说:完美主义害死人,如果你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求完美,最可怕的不是他不一定实现,而是你无法开始。我们大部分的拖延症就是由完美主义导致的。谈恋爱也一样,我们如果一上来,就要求对方是完美的,我们肯定没有办法迈开那一步,最后就非常可惜。
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为了把观点论述更清楚,也可以引入相关概念,比较分析。
比如,今年全国甲卷作文要求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行文中我们就可以引入与“可为”“有为”相关的概念。比如,“不可为”“无为”“胡作非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

运用示例

在行动之前,要先判断可为与不可为。有些事不可为,因为,能力不足,或时机未到,或有悖情理……就不枉费心机,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不走错路。对可为之事,就不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干就完了!遇到困难怎么办?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对可为之事,应为之事,虽千万人,吾往矣!用热情、智慧、勇气拼到底,一定会大有作为!
分析“可为”时引入“不可为”“应为的概念,使论述更深入透彻,无懈可击。
处处留心皆学问,看《奇葩说》,在观赏节目开怀大笑时,还可以学到一些论证技巧。有助于我们写好议论文。
要写好议论文,必须提升理性思维的质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概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概念既是理性认识世界的一种形式,还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会概念的区分,从整体到部分,从混沌到清晰,非常有助于打开思路,深化观点。以上三种从概念入手进行分析论证的方法,同学们在写作文时,不妨一试。

声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文章。

100句美文、140个哲理成语、9篇课本素材运用!快来读一读
「人民日报」9月热点时评范本+硬核金句
央视纪录片《典籍里的中国》全10集
《我和我的父辈》:筋骨句+金句+题目+段落+时评+范文
《长津湖》热血台词,让国庆多了份英雄气!「你可以把这些句子写进作文里」
孟晚舟回国:事件综述+金句+时评+机场感言
部编新教材||《芣苢》《插秧歌》创新教学设计(word+ppt可下载)
专题 |名家经典议论美段教你写出阅卷老师赞不绝口的好文章
分作文中的208句名言金句
100个热血金句,写「家国情怀、中国青年、吾辈自强」正合适!
同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孩子间拉开差距的真正原因!(转给家长)
火了!清华开学典礼上发言的新生代表,到底有什么来头?
锐见:孩子“双减”,父母需要“四加”
你的「赞」+「在看」,老师都看得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