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为《红旗渠》喝彩 ‖ 袁征

 方志四川 2021-11-05


《红旗渠》片头曲音乐
为《红旗渠》喝彩

袁 征

  2021年11月3日晚,由康宁执导,于震、安悦溪领衔主演,曾黎、徐光宇、马东延、李勤勤、寇振海、廖京生、杜月刚特邀主演,许之糯、景乐 、陈彻、陶醉、徐申东、俞思远主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旗渠》,在CCTV1播完了大结局。

电视连续剧《红旗渠》剧照

  看完这部电视剧后,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总觉得还没有看够,还想接着往下看。直到电视屏幕上出现其他节目的镜头时,这才知道《红旗渠》的确已播完了。

电视连续剧《红旗渠》剧照

  或许有人会说,不论小说也罢,还是故事片、电视剧也罢,都是高于生活的。在我看来,电视连续剧《红旗渠》既有“高于生活”的一面,更有“源于生活”的一面。该剧以1959年河南省安阳市林县大旱缺水为背景,讲述了林县县委带领林县人民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修建“红旗渠”的故事,再现了当代版“愚公移山”,赞颂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引导观众重温真实的历史奇迹,致敬民族英雄,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

电视连续剧《红旗渠》剧照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据史料记载,从明正统元年(1436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元代潞安巡抚李汉卿筹划修建了天平渠,明代林县知县谢思聪组织修建了谢公渠。但是,这些工程也只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耕地面积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人民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

  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全都断流干涸,已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经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

  1960年3月6日到7日,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是高举红旗前进。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10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至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乡镇。据计算,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197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20世纪70年代,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总会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据悉,《红旗渠》自10月17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开播后,在猫眼平台电视实时最高收视率10.138%,在酷云平台全国电视直播实时收视率达10.0022%,收视排名居全国第一!

  如今,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的红旗渠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写于2021年11月4日

档案:纪念红旗渠主干渠通水55周年,中国精神震撼世界


《红旗渠》片尾曲音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