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天生会数学之“掌中游戏2”

 淡定的恬妈 2021-11-05
未经允许,请勿私自转载,否则视为侵权!

正文共:1843字 17图
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文/图:恬妈
今天继续分享“孩子天生会数学”第七章第三节之掌中游戏2。跟“掌中游戏1”类似,这一节的游戏依然围绕手掌中的小物品展开。
 
我们玩这节游戏时,主要围绕数量比较和数量的增减展开。
 
~~~~~~~游戏分割线~~~~~~~

材料:小物品(玻璃扁珠),多/少旋转陀螺,白板,笔,骰子

 
基础游戏:

1

猜一猜抓了多少个玻璃扁珠



家长跟孩子一人抓一把玻璃扁珠,让孩子猜一猜,每个人抓了多少个。
 

与其说猜,不如说让孩子预估,根据她自己的经验来估算每个人手中的玻璃扁珠数。
 
这个游戏一开始孩子没有经验,前几次预估结果与实际数量出入很大。后来积累了一些经验,每次预估数就比较接近实际数量了。 

2

比一比,谁抓的多?多几个?



结合游戏1,在孩子预估相对准确的基础上,可以让孩子比一比,家长和孩子谁抓的玻璃扁珠多,多几个?
 


这里依然是预估,不需要实际点数,让孩子具备一定的预判能力,也是培养孩子目测能力的一种方式。
 
当孩子预估结束后,再通过点数来验证孩子的预估数据是否准确。
 


3

利用多/少旋转陀螺比较数量


书中建议做一个多/少的旋转陀螺,我为了增加难度和覆盖各种可能性,用指尖陀螺设计了一个涵盖多,少和相同三种情况的旋转陀螺。
 


通过旋转陀螺来决定家长和孩子的输赢。即旋转陀螺的指针落在“少”字上面,那么,抓到玻璃扁珠数量少的一方获胜,反之亦然。

有了前面的预估和比较过程,该游戏的乐趣就在陀螺旋转的结果了。我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相同”,也是煞费苦心的抓了跟孩子一样多的玻璃扁珠。
 


这个游戏因为具有不确定性,跟孩子一起玩时,并没有因为谁多或者谁少,就一定表示赢或者输。所以,从正确面对输赢的角度而言,这个游戏有他的独特的一面。

 
扩展游戏:

1

按规律摆一摆



家长随机抓一把玻璃扁珠(尽可能多抓一些),让孩子预估数量,然后用隐形十格阵来摆放玻璃扁珠,便于快速得出玻璃扁珠的数量。
 


这里建议孩子用隐形十格阵来摆放玻璃扁珠,目的是为了方便计数,避免错漏。由于十格阵是一行5格,共两行的形式。我建议孩子将隐形十格阵平铺,使之变成一行十个格子,这样凑成整数更有利于统计。

 
这对孩子而言应该没什么难度,无非就是花点时间来摆放玻璃扁珠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动手摆放的过程一定让孩子自己操作,家长不要干预和协助。

2

容易混淆的数字对比



如书中所言,23和32这样的数字,在孩子初学两位数时,经常会搞混。如果你家的孩子也存在这个问题,建议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游戏。
 
给孩子两个容易搞混的数字,让她按照游戏1的方法摆放玻璃扁珠。
 


摆放结束后,再让孩子将数字和玻璃扁珠结合起来比较,从而来理解这两个看起来有点像的数字有什么不同。

3

旋转陀螺,增减数量



结合游戏2,依然是通过旋转陀螺的方式,来决定玻璃扁珠的数量。
 
陀螺转到“多”,那么将数量较多的玻璃扁珠拿掉一部分,使之与数量较少的玻璃扁珠一致,反之亦然。


4

 掷骰子,比多少



家长和孩子各有原始玻璃扁珠5个,用旋转陀螺和骰子相结合的方式,来决定各自是增多还是减少与骰子数值对等的玻璃扁珠数。
 


先让孩子旋转陀螺,同时掷骰子,然后根据陀螺显示的“多”这个字,来增加玻璃扁珠,增加的数量就是骰子的点数值。
 


接着家长进行同样的操作,旋转陀螺,同时掷骰子,然后根据陀螺显示的字,来增加或减少玻璃扁珠。
 


如果遇到不够减的情况,可以重新旋转和掷一次。
 
让孩子在白板上列出每一次的计算过程,进一步理解增加和减少的数量变化及所代表的意义。


5

根据题目列算式



当家长和孩子掷骰子到一定的结果后,家长可以视具体的情况来给孩子出一些题目,让孩子根据题目来列算式。
 
我们在掷骰子和增加减少的过程中,一直都在进行数量的比较。所以,谁多,谁少,多几个,少几个的问题也一直在重复。但孩子通常只是报出结果,并没有描述其计算过程。所以我用列算式的方式来检验孩子的理解过程。
 


通过列算式的过程,有助于帮助孩子理解数量之间的比较关系,以及较大数字的相对性,同时也帮助孩子理解谁多谁少的关系需要通过减法运算来完成,而并非加法计算。
 
这一节,我们主要围绕“掌中物品”的数量及增减变化来提高对数量的敏感度,以及较大数量的相对性。多与少的问题,需要通过比较才能得出结论,而不是凭感觉猜。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愿我的分享,与你有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