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这样远远注视着

 春阴 2021-11-05

一直觉得,有些人和物只能远观而不能够近看,近看就失了味道,甚至还会大失所望。适当的距离感能够保持一份念想。

以前遇到喜欢的作家,就想着什么时候能够听到本人的讲座,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就好了。但现在,如果有什么签售会,我是绝对不会去的,宁愿找个偏僻的小店挑选作家的书阅读。人都是怕失望的,期待越大,失望也越深。开始渐渐了解到,作家的作品和作家本人可能完全是不同的,作品是一种完成,可能只是某一刻灵感的闪现或者突然地矫情,而不完全代表作家本人。

在网上看到很多对自己还中意的作家的评价,批评声并不少,完全颠覆自己心中的想象。但我一般的做法是不理睬,完全凭借自己阅读得来的评价,并且从不把作品和作家等同起来。这样才能够保持阅读的客观性。如果因真的了解了作家本人和自己设想的完全不同,以后都避免阅读其作品,如果他的作品是好的,那不可惜了。我想果真这样,作家会避免与读者见面吧,只会做一个“隐世者”。阅读读的是自己从文字中得来的东西,若是和作家太较真,大可不必。看到很多作家对自己的作品的态度是,自己的书出版后从来不会阅读,在书店看到自己的书也会避之。他们普遍认为,完成作品是自己的事,评价、认识就交给读者了。想起马頔在《南山南》火了之后写过一篇文章,很多人问他《南山南》是怎样的故事,马頔说:“你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它就已经和我无关了,你掉的眼泪,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故事。”我很喜欢这个回答,阅读读的都是自己,无关乎任何人。

有些关系真的是远远注视比较好,这样关系才能持久,尤其是害怕失望的人,最好采取远处观望的态度。有段时间看过张贤亮的书,后来看访谈才知道张贤亮是一个几乎没有交际人,从作品中看不出来,若是早些明白他的性情,总会觉得有点怪怪的吧。张二冬在终南山诗意的栖居,很多人留言说想去看他,但自己亲自去看估计会觉得还比不上自己见过的普通农村吧。我们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诗意的生活,但别人的诗意自己体验后不一定诗意。不是非得见面不可,在文字中得到一种宁静也是大收获。近看也许看得清了,但不一定美。

也会经常有没见过面的人问我,很想知道你会是怎样的人,我的回答一般是肯定是和你想象中完全相反的人。还有些人会具体揣测,我也不回应。如果确切不会有见面后失望的打击的话,保留一些幻想挺好的。

有些东西还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就保持远远注视的姿态,在些许神秘中感受朦胧的美感。有时候,近了,过于逼仄,还是留一些空间比较妥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