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63陶晗菲:大学生印象管理如何“适度”

 高教课堂研讨 2021-11-06

关键词:大学生;印象管理;适度;过度

摘要:大学生印象管理需要一定的限度,应当基于事实进行管理,而不能基于理想进行欺骗。“适度”的印象管理能够充当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而非“摩擦剂”,能够成为自我调节的“强心剂”而非“麻醉剂”,大学生应当成为印象管理的“主人翁”而非“木偶人”。

为了更好地进行“印象管理”,大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原则和限度,尽量减少不当行为,避免消极后果。

一、充当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而非“摩擦剂”

大学生“适度”的印象管理有助于充当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印象管理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被人们认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不同的交往情况和交往对象的特点,有意无意地选择使用适当的词语、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从而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印象或改变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原有印象。有研究表明,印象管理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积极展现自我,主动与他人交往有利于个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1]例如A同学非常擅长采用获得性印象管理策略来树立个人形象,他会通过“自我宣传”的方式告诉大家他非常愿意为同学们提供帮助,之后他会采用实际行动,在学业、生活等方面给同学们支招,从而进一步加深在他人心目中“乐于助人”的印象。可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合理且适当的印象管理能够传递正能能量、顺滑人际的关系。积极的印象管理有利于人际交往,是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基本动机是希望在组织的任何情境中都能够被积极看待。

大学生“过度”的印象管理可能会沦为人际关系的“摩擦剂”。消极的印象管理有可能通过欺骗他人呈现符合自身利益的形象,产生“好演员的虚伪行为”。如果在基于社交需要产生的印象管理过程中过度展现自我、修饰自我,努力扮演完美自我、以达到成功社交的目的,或是常常试图通过“借口与辩解”等保护性印象管理策略把不良印象降到最低,以获得他人的同情, 都会给人以虚伪和不真实感,并就此埋下人际摩擦的种子。以B同学为例,其非常热衷于朋友圈的点赞评论活动,看似是在努力拉近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但在现实人际距离并没有较近的程度时,过于频繁的网络评论互动也会让被互动人产生“边界”被入侵的烦恼,被互动人出于礼貌不得不进行回应但内心会逐渐对B同学产生抗拒心理。可见,过度且虚伪的印象管理往往使得人际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摩擦和碰撞随时有可能产生,并且也难以交到真朋友。

二、作为自我调节的“强心剂”而非“麻醉剂”

大学生“适度”的印象管理有助于扮演自我调节的“强心针”。在现实社会中, 每个人都扮演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 社会对我们的角色要求和期待各有不同,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被社会赋予了成为人才的要求和期待,而成才的过程不止是知识和能力积累的过程,也是正确认识自己、掌握自我调节能力的过程。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印象管理有助于获得他人认可和尊重,并建立自尊与自信,是自我调节的“强心剂”,能够促使积极心理暗示和自我效能感的正强化,而这种强化又会继续作用于印象管理,激励个体进行更为积极的印象管理。例如,C同学通过朋友圈每日阅读打卡这一行为,收获了同学们的一众好评,他表示同学们的鼓励和肯定,不但让他收获了自信心和成就感,也让他更加有动力坚持学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大学生“过度”的印象管理可能会沦为自我调节的“麻醉剂”。消极的印象管理是基于不正确的自我认知,是逃避真实的自己而产生的演员行为。以同样的朋友圈阅读打卡行为为例,D同学是跟风参与的朋友圈阅读打卡,但由于自控力不足,其并不能保质保量完成每日阅读任务,但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即便没有阅读还是每天朋友圈打卡,这种无实质性学习却保持欺骗性打卡的行为,不但无益于实际能力的提升,更会因为害怕被揭短而增加内心的焦虑感。所以,印象管理不等于自欺欺人,不应成为自我调节的“麻醉剂”,麻痹自我感知意识,掩饰个人真实情况。如果,一个人长期被自己制造的“美好世界”的假想所蒙蔽,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最终极有可能催生自卑或焦虑心理,甚至导致心理扭曲。

三、成为印象管理的“主人翁”而非“木偶人”

大学生“适度”的印象管理需要自身成为“主人翁”。大学生开展积极的形象管理很有意义。从直接效果来讲,“印象管理”能够充当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自我调节的“强心剂”。从间接效果来讲,积极的“印象管理”利于树立良好个人形象、获得人际交往的成功、在资源竞争中占据优势。所以,大学生要掌握印象管理的全面知识,明确其原则和策略,让它助力于自身发展。具体来讲,大学生在进行印象管理时,应当占据主体地位,基于理性思考而采取策略,注重发挥其人际交往价值,让其对自我调节产生积极作用。大学生在印象管理中需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追求更高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大学生“过度”的印象管理可能会让自身沦为“木偶人”。大学生的印象管理需要把握一定的限度,避免产生“物极必反”的效应。在学校环境、竞争压力的催化下,大学生追求“印象管理”的美好期望变得越来越迫切,这种迫切的心理会促使他们努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哪怕是使用过于极端或生硬的方式强加印象给他人。而这样的印象管理不但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僵化,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个体心理的扭曲。但过强的印象管理倾向和过多的印象管理行为,也会产生反作用力。例如过于频繁的点赞互动行为、纯形式性朋友圈打卡等,反而会在别人心目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所以,我们也需要明白,印象管理是需要基于现实情况的,我们应当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用实际行动去提升自己,做印象管理的“主人翁”而不是被其操纵的“木偶人”。

[1]曹丹. 大学生印象管理、情绪调节与社会交往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3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