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时间:
2021.11.1-2021.11.30
展览地点:
吴江2256文艺空间
主办单位:
苏州市吴江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承办单位:
吴江书画院
徐成上苏州吴江人,苏州市吴江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篆隶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当过班主任,教过语文课,入过全国展,现工作于吴江书画院。

文 / 徐成上
我拿起毛笔学习书法已经 20 多年,才明白这条道的艰难。就像追寻美好的事物,快乐与痛苦总是相伴而生。学习书法,很难说清是快乐多还是痛苦多,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先苦后甜。毕竟这个事如果越来越苦的话,智永也不会为了练字几十年不下楼了。我们追寻美好是为了获得快乐的体验,学书法的优点在于既能悦己也能悦人。写的不好的时候,可以安慰自己:我写字呢,自己开心就好。要是偶有人夸赞,就可以说:我写字呢,你开心就好,哈哈。所以,生活真的离不开艺术。好的书法就像一首好曲子,总会有一个片段吸引你,有某一段旋律让你难忘。不用处处精彩,只要有某处值得回味,那就已经很好。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断臂维纳斯之所以能闻名于世,残臂也是原因之一。所以对待书法这些艺术,以我们平常人的角度,可以专注于去寻找美的地方,去感受和学习,吸收其中的营养。有时候看了好久,实在感受不到美感,吸不到营养,那只能憋一句:这个纸,真好,真白!想起第一次拿起毛笔还是在小学时,那时候对毛笔这个事物完全陌生,看到被胶固的笔头有点懵,幸好有个很内行的同学教我说,把这个笔头尖尖上的毛捏开一点点就可以写了。我很开心,一直用这个方法写字,于是很多年,我的毛笔字都是像火柴人一样。直到后来上了师范,接触到很多优秀的老师,才对书法有了新的感悟,火柴人一去不复返……书法的学习和其他艺术一样,需要多方面的因素才能不断前进。就像一粒种子,它有机会长成大树,但它也需要阳光的温暖,雨水的滋润,泥土的呵护等等因素为助缘。学习书法也是这样,追求美好艺术的心是那颗种子,老师的教导是哺育的泥土,亲友的支持是清新的空气,勤奋的行动是滋养的雨水,持久的信念是照耀的阳光,拥有这些助缘的力量,追求艺术的种子才能长成大树。万物相生相依,一切因缘和合。颜真卿能写出天下闻名的《祭侄文稿》也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悲痛的情绪在狼籍的点画中喷薄而出,字里行间,充满了悲愤与忧思。当我们的言语无力去完全表达某种情绪时,就需要用另一种声音或者符号来诠释。音乐、书法等等艺术的创造,弥补了言语的不足,让人们的情感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我们因此也更深切地感受到书写者、谱写者的内心。当我们在博物馆观赏先贤动人的笔墨时,仿佛还能回到了笔墨落下的那一刻,仿佛还能感受到那情绪激昂的画面,不同时刻、不同地点的两个人、两颗心透过笔墨于此时交汇。我们说艺术的学习需要理性,但学习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表现感性,表达自我对生活、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不懈地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也是因为他们对这世界充满了感性。他们用最理性的研究和实验,去实现自己最感性的追求。伟大的书法家们也是如此,他们用理性的训练去锤练书写的技艺,最终书写出感性而动人的墨痕。《小窗幽记》中有云:志要高华,趣要淡泊。学习书法,需要敬畏的心,智慧的心,精进的心,淡泊的心。要理性地训练自己的书写技术,然后才能去个性地表达,实现最感性的理想。宝剑锋从磨砺出,和向道的心一样,任何成就都需要大智慧和大毅力,需要勇猛精进,需要无畏的勇气和行动力。“闻思修”三字,对于学习任何技艺都是必不可少,光说不练总是一场空。所以我们看那些成功的人,不要只看到他们的成就,更要看到他们在这之前所付出的巨大的勇气、毅力和坚持。有些事情,需要用一辈子去做,所以对于书法来说,徐徐书焉。

行书 袁宏道《华山记》 138cm x 34cm

隶书 《端正清静联》 138cm x 30cm x 2

行书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27cm x 26cm

草书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0cm x 43cm

隶书 李白《送友人》 138cm x 58cm

楷书 袁宏道《由舍身岩至文殊狮子岩记》 138cm x 69cm

行书 四念处 19cm x 78cm

行书 沈复《童趣》 22cm x 148cm

楷书 《吃墨吞花》联 138cm x 17cm x 2

隶书 韩愈《师说》 138cm x 69cm

草书 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46cm x 34cm

行书 袁中道《卷雪楼记》 57cm x 57cm

隶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7cm x 34cm

楷书 李白《剑阁赋》节选 138cm x 69cm

草书 李白《将进酒》 63cm x 42cm

楷书 谢逸《千秋岁·咏夏凉》 53cm x 76cm

行书 袁宏道《游盘山记》节选 138cm x 35cm

隶书 王维《老将行》 138cm x 69cm

行书 陶渊明《归园田居》 30cm x 35cm

行书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24cm x 31cm

隶书 李白《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138cm x 69cm

草书 王维诗十一首 34cm x 22cm

行书 《我想要的五月》 37cm x 23cm

草书 张谓《同王征君湘中有怀》 30cm x 17cm

行书 张岱《一卷冰雪文后序》节选 109cm x 17cm

隶书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节选 138cm x 69cm

行书 杜甫《旅夜书怀》 29cm x 13cm

草书 李商隐《夜雨寄北》 34cm x 23cm

篆书 虚受益静延年联 138cm x 17cm

隶书 孟郊《游终南山》 136cm x 69cm

行书 白朴《天净沙·秋》 34cm x 13cm


行书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隶书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选句

草书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 21cm x 2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