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节 动物活动异常

 地震和火山探秘 2021-11-06

       大地震发生前几天或几小时,许多动物会出现惊恐不安,狂奔乱叫,萎靡不振,不思饮食等现象。人们把动物的这种反常行为与地震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动物发出的一种地震预兆。

      例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无论是陆地上的动物,还是水里的鱼类,或者是天空中飞的鸟类、昆虫等,都出现了反常现象。

      震前一周前后,海上打渔人反映,鱼儿像是疯了,离唐山不远的沿海渔场,梭鱼、鲶鱼、鲈板鱼纷纷上浮、翻白,极易捕捉,渔民们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好运气。

      震前四天,唐山市赵各庄煤矿一居民家中,鱼缸里的金鱼争着跳离水面,跃出缸外。把跳出来的鱼又放回去,金鱼居然尖叫不止。

       震前三天,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船员亲眼目睹,油轮四周海面上的空气咝咝地响,一大群深绿色翅膀的蜻蜓飞来,栖在船窗、桅杆、灯和船舷上,密匝匝一片,一动不动,任凭人去捕捉驱赶,一只也不飞起。

      震前一天,在唐山地区滦南县城公社王东庄,有人亲眼看见棉花地里成群的老鼠在仓皇奔窜,大老鼠带着小老鼠跑,小老鼠则互相咬着尾巴,连成一串。

      据统计,地震前有一定反常行为的动物有130多种,其中,反应普遍且比较确切的约有20多种,最常见的有狗、牛、马、驴、猪、羊、鸡、鸭、鹅、鸽子、兔、猫、蛇、鱼等。这些动物的异常反应主要表现有[34]

      1.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2.猪、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3.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4.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5.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6.鸭、鹅: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

        7.鸡: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

        8.鸽: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9.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

        10.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11.鱼: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

        12.蟾蜍(癞蛤蟆):成群出洞。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的呢?有些研究者认为,大地震发生之前,动物活动和生理反应之所以出现异常,应该与动物感觉器官的敏感性有关。在动物的进化历程中,出于生存本能的需要,很多动物的感觉器官比人类更加敏感发达,能够感知人类看不到或听不到的事物,如蜜蜂的眼睛能看到紫外线以外的色彩,蝙蝠的耳朵能听到超声波的声音等;因此,在自然灾害来临之际,许多动物能够捕捉到人类感觉不到信息。

      在地震孕育过程中,地下岩层变动会产生各种物理、化学变化,如振动、地热、电磁、水氡含量异常等。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化,一些动物就会通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个地区有地下气体溢出,一些动物会通过它的嗅觉器官察觉出来。震前出现的任何异常变化,都可能成为动物感知地震来临的手段。

      特别说来,在地震即将来临之际,地下岩层破裂错动产生振动,将发射出不同频率的声波。高频率的声波极易被岩体吸收,传达到地面以后,仅剩下低频部分,优势频段大多落在人和动物的听觉低频域范围内,有的甚至还落在低频域以外。由于人的听力频率底限是20赫兹,人无法听到低于此限频率的声波,因而无法听到声波的全部;但是,有的动物可以,如狗的听域底限是12赫兹。那些听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接收到低频声波时,就会惊恐万状,以至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反常现象。

      中国科学院对鸽子与地震关系进行了实验观察,发现鸽子的胫骨的腓骨之间骨膜附近,有种椭球状小体,比小米还小,约有百余颗,有神经连着,形如一串葡萄。它们对震动十分敏感,刺激振幅达十分之几微米,就引起神经电发放。生物物理所用100只鸽子进行实验,将50只鸽子腿上的小颗粒切除,另50只保留不动。在4级地震前,后者惊飞不已,前者安静如常,说明切除腿部颗粒后与中枢神经失去了联系。[35]

      上述实验证明了人们的推测,震前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确实与地下岩层发出的低频声波有关系。但是,与人们最初的想法略有不同,在对鸽子的检测实验中,鸽子是通过胫骨骨膜之间的组织颗粒感受振动的,而非鸽子的听觉系统。表明低频声波绕开了动物的听觉器官,直接对动物身体的某一部位产生了刺激作用;这是否意味着震前动物出现异常与动物的听觉系统无关呢?

      人的听觉范围在20Hz----20kHz之间,频率小于20Hz(赫兹)的低频声波,被称为次声波。虽然人耳听不到次声波,但是,次声波却是一个隐形杀手,能给人和动物的身体带来极大的伤害。

     50年前,美国一名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专门为英国伦敦一家新剧院做音响效果检查。当剧场开演后,罗伯特·伍德悄悄打开了仪器,仪器无声无息地在工作着。不一会儿,剧场内一部分观众便出现了惶惶不安的神情,并逐渐蔓延至整个剧场;当他关闭仪器后,观众的神情才恢复正常。这就是著名的次声波反应试验。

      原来,人体内脏有一个固有的振动频率,它和次声波的频率相近,在0.01~20赫兹之间。如果外来的次声波频率与人体内脏的振动频率相近或相同,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从而使人产生头晕、烦躁、耳鸣、恶心等等一系列症状。

       研究表明,当人处在强度较高的次声波环境中,五脏六腑就会发生强烈的共振;刹那间,大小血管就会一齐破裂,导致死亡。当次声波的振荡频率与人们的大脑节律相近,且引起共振时,能强烈刺激人的大脑,轻者恐惧,狂癫不安,重者突然晕厥或完全丧失自控能力,乃至死亡。正因为次声波对人体能造成危害,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已明确将其列为公害之一。[36]

      不难发现,震前动物出现的异常反应现象,与人处在次声波环境中出现的生理反应极其相似,如出一辙,都表现为惶恐、烦躁不安等不良症状。因此,可以断定,震前动物出现异常反应,与地下岩层发出的次声波作用有关。但是,并不是因为动物的听觉器官特别灵敏,听到了这些低频声波;而是因为次声波的频率与动物身体的振动频率相近或相同,产生了共振效应,使动物受到了强烈刺激,由此引发动物产生了相应的生理反应。

      其实,人体和动物一样,在大地震发生前,也能感受到来自地下次声波的作用,并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出现心慌难受、情绪烦躁等现象。但是,人们往往从身体内部找原因,意识不到这是外界因素造成的,而忽略了人体对地震的直觉和感应。

      需要指出,次声波普遍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而对于动物来说,只要受到次声波的刺激,就会做出相应的生理反应;因此,并不是动物出现了异常反应现象,就一定有地震发生。美国地质调查局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内容是动物的异常行为与地震的研究。研究发现,动物和地震之间没有可信的联系。虽然有些动物在地震之前会逃跑,比如:老鼠会焦躁不安,但实际上,当路边有大卡车经过时,它们也会做出这样的反应。也就是说,造成动物异常行为的因素有很多,除了地震以外,其他的诸如外界环境变化、鞭炮声、打雷声时,都有可能使它们出现这种异常行为。

      因此,要想利用动物的异常反应来预测地震,首先要了解震前次声波的活动规律,如频率变化、脉动周期和持续时间、辐射范围等,以及动物身体固有的振动频率。以实验数据为依托,在地震与动物异常反应现象之间,建立起清晰可见的对应关系,排除非地震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预测地震的来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