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書丨王化平:《〈周易〉卦爻辭校釋》

 許學仁 2021-11-06
图片

《〈周易〉卦爻辭校釋》

作者:王化平

出版社: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12月

定价:298元

ISBN:978-7-5697-0481-5

內容介紹

此書對《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辭做了逐卦逐爻的校勘、注釋,全書依今本《周易》卦序展開,每條卦爻辭之下有“異文”“易傳”“釋義”三部分,“異文”旨在辨析異文、校勘經文,是“釋義”的基礎。“釋義”重在訓釋卦爻辭,以訓詁爲主。“易傳”是“釋義”的參考。

這是一部頗有特色的易學研究作品,以精細校勘爲基礎訓釋《周易》經文,既能充分吸收新材料、新觀點,又能吸收傳統易學中的一些優長,能補充已經出版的同類作品的不足,可以推動《周易》和傳統文化的研究。

作者簡介

王化平,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副所長,西南大學出土文獻綜合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易學、簡帛文獻學等研究。出版《帛書易傳研究》《萬物有數:數字卦與先秦易筮研究》,發表論文50多篇。

編輯推薦

此書利用傳世文獻中的異文材料和近年新出文獻,如楚竹書《周易》和清華簡《筮法》《別卦》等,對卦爻辭做了全面校勘,旨在前賢時修的基礎上,校成訛誤最少的《周易》古經文本。

作者在訓釋卦爻辭時既注意采擷古注,又能吸收二十世紀以來的新解新義;在重視語言學方法的同時,適度運用象數邏輯,對卦爻辭中一些疑難字詞給出了新解。《周易》卦爻辭雖然艱澀難懂,但作者探賾索隱,鈎深致遠,從《詩經》《左傳》等古籍中引用同期語料或古史故事,使人茅塞頓開。

自  序

這是我的第三本小書,前兩本有勞師長賜序,我至今銘感在心。現在想换一個方式,不敢再驚擾師長,自己動手寫一篇“序”。

我之所以研究《周易》,起初並非主動選擇。2000年9月,碩士入學後與導師魏啟鵬先生第一次見面。就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的荷花池邊,魏師給了我一本《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其中有馬王堆漢墓帛書《要》篇的釋文,他要我先看看。爲了讀懂這篇文獻,我開始看《周易》。越看下去,越覺得有趣。

我一開始學習《周易》,就被卦爻辭搞得混混噩噩,爲了讀懂,有時會去翻很多書。隨着新材料的增多,“新解”風起,而與古注相比,很多“新解”其實未必靠譜。後來研究數字卦,接觸到一些出土材料和民族志資料,我對象數從最初的質疑轉向儘可能地理解。不過,我注釋卦爻辭時,雖用一些象數方法,但力求剋制,以免演繹過度。具體來説,基本不涉及漢以後的象數,所用者大體不出《彖》《象》二傳和《左傳》《國語》的範圍,卦象主要是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父母六子,爻方面主要是陰陽和爻位。不求變化多端,但求簡潔平實。卦爻辭本爲卜筮之用,完全摒棄象數過於極端。卦爻辭創作時間較早,不在西周初年,就在西周中晚期,所用象數應是直接、簡單的,不會很複雜。

在象數之外,卦爻辭的訓詁還必須遵循語言學的規律。我們現在看到的卦爻辭是系統性很強的文獻,不管是流傳過程中的不斷編輯、改寫造成,還是創作之初既已具備,這個系統性都是無法否認的。因此,釋讀卦爻辭中的字詞,有必要兼顧它在同一個卦内,乃至《周易》全書内的用例。内部用例之外,還有外部用例。我贊成《周易》卦爻辭與《詩經》中很多作品的創作時代比較接近,即應在西周中晚期。有鑒於此,我在注釋卦爻辭時常會參考《詩經》中的詞句。

每部文獻都有其獨特性,尤其像《周易》這樣的文獻。解釋一部文獻中的字詞,不能不基於它的獨特性。《周易》的最大獨特性是它用詩性的語言承載了卜筮的功能。所以卦爻辭的解釋最好能够説明何以有吉凶休咎之不同,因此有時不能不兼顧象數。就訓釋卦爻辭來説,象數不僅是易學問題,也是語言學問題。任何語言都有其語境,象數就是卦爻辭的語境之一。

基於以上想法,我在解釋卦名時會參考卦象,並將《序卦傳》附在每卦之下。在解釋卦爻辭時,儘可能貼近所在之卦的主旨,有時還考慮卦象、爻象。爲方便參考,將《彖傳》和《象傳》也抄下來,以供讀者參考。從文獻學的角度看,《彖傳》和《象傳》是目前所見時代最早、系統最完備的釋《易》之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抄録下來也是有必要的。我既不主張經、傳分觀,也不主張完全循着傳統的經傳合觀的思路去解釋經文。我一方面用到一些出土文獻及古文字學帶來的新知識,另一方面又注意卦爻辭的特殊性和系統性。

比如釋乾卦卦名時,我贊成此卦有“健”義,並認爲“乾”卦卦名可能源於陽爻之外形與旗杆之形的相似性,後者固然有一定的揣測成分,但個人認爲與卦爻辭的語言特徵和卜筮性質都較契合。釋坤卦中的“直方大”,推測可能與卜兆相關,主要依據也是卦爻辭的卜筮性質。認爲屯卦中的“即鹿无虞”之“鹿”不應讀作“麓”,是據《詩經》中“鹿”的意象與朋友相聚有聯繫,而屯卦也有相聚之義。在辨析蒙卦卦辭所見“告”與“吉”這組異文時,雖然有石經等材料的佐證,但仍從卜筮背景和傳世文獻所見引《易》材料出發,認爲宜作“告”字理解。需卦的卦名在上博簡中寫作“乳”字,與“養育”和“飲食之道”相關,似乎證明《象傳》《序卦傳》的解釋有其可信度。不過,西周初期銅器銘文中的“需”字字形可以較直觀的表現需卦上下卦的卦象[1],故此相信卦名最初可能寫作“需”,到戰國時期纔出現寫成“乳”的本子。履卦上九爻辭歷來有爭議,基於履卦文例及《詩經·小雅·大東》中的“君子所履,小人所視”,我選擇了與鄭張尚芳先生相似的解釋。泰卦六五爻中的“帝乙歸妹以祉”解釋起來同樣有爭議,我在書中選擇了俞樾、于省吾等人基於通假和卦爻辭文例提出的兩種意見。豫卦九四爻辭不僅異文多,而且歧解也多。本書在解釋時根據帛書用字,並從九四爻多疑懼的角度出發,認爲“勿疑朋盍簪”當讀作一句。解釋咸卦時,没有采信一些古文字學者的看法,堅持認爲“咸”宜讀爲“感”,不宜依“欽”字作解。在清華簡《筮法》公佈之後,認爲咸卦與夫婦之道相關的傳統觀點看起來更有可信度,更何況卦辭中有“取女吉”,顯然指向夫婦之道。同樣基於象數,本書認爲臨卦初九和九二中的“咸”字也當釋作“感”。訟卦中,逢陽爻皆有訟,逢陰爻則不訟。四陽爻中,唯九五爻訟而大吉。同樣與爻之陰陽屬性及爻位相關的是蠱卦諸爻,此類現象都可證明陰陽和爻位是卦爻辭編撰者的部分參考依據。由於卦爻辭並非成於一人一時,故此許多象數條例未必會貫徹始終。師卦中的“在師中吉”,有學者讀作“在師,中吉”,因卦爻辭中除此之外别無“中吉”用例,故不予采信。至於“輿脱輻,夫妻反目”“壯于大輿之輻”中的“輻”字,則依據古代車馬形制、《漢書·揚雄傳》中的文例和“輿脱輻”乃“夫妻”關係的比喻,認爲“輻”字不宜作“輹”字解。

總之,本書在解釋卦爻辭時,試圖在象數與語言學方法之間取得一種平衡。在兩者之間的取捨當然不能完全避免主觀,但總比兩者取一更趨合理。我在書中做出的一些選擇或新的解釋,不敢説完全正確,但總有一定依據,不是憑空臆想。

這本書的初稿是在2015年完成的,在此之前,我做了一個資料長編,收集了前人的許多注釋意見。2016年對初稿做過較大修改,2017和2018年斷斷續續修改,2019年又做了較多的修改,甚至推翻了之前的某些看法。我不敢肯定以後還會堅持書中的一些意見,不排除會有修改調整。修改書稿的過程中,有時會很氣餒,因爲陸續發現起初自以爲首創的想法其實前人早已提出。現在科研撰書,常提到“獨創”“創新”。對自己的這本書,我現在絲毫不敢説創新。自古至今,釋《易》説《易》者難計其數,我能想到的,前人恐怕早已想到,關鍵看我是否注意到。因此,書名雖是“《周易》卦爻辭校釋”,事實上我主要是在集釋的基礎上,選取某些個人認爲較可信的意見。撰寫的目的不在資料性,故此篇幅不大。

雖不敢談創新,但我自認爲每一個卦名,每一條卦爻辭的解釋,都經歷過再三斟酌。此書是個人學術生涯中的重要一步,人們説到自己的作品時,常説“敝帚自珍”,大概也是因爲如此。不過我天資魯鈍,常感心有餘而力不足,書籍出版之後,必有許多可供學界同仁批評的地方,對此我衷心願意洗耳恭聽。

注釋

[1] 在本書初稿完成後,我看到李守力先生在解釋需卦卦名時,也引用了銅器銘文中的字形。不過,他由“需”聯想到“儒”,與我的思路有很大不同。參見李守力《周易詮釋》,蘭州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92頁。

後  記

從2012年起,我計劃在異文辨析和古今注釋的基礎上,釋讀《周易》卦爻辭。2015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時完成初稿,此後經過多次修改,今天終於可以付梓。書稿之所以拖延了這麼長的時間,是因爲在2016至2020年間,我還同時參與了另外兩項課題的研究。雖然對書稿還有許多不滿的地方,但我短期内不想再做修改。再過若干年,等想法更成熟時,也許會再修改。

2015年上半年在費城寫作這本書時,基本天天把自己關在房子裏“閉門造車”。幸好賓夕法尼亞大學圖書館中國文化方面的藏書還算不少,尤其是港臺文獻,正好彌補此前在國内編撰的資料長編的不足。完成初稿之後,又寫了幾篇相關的論文。回國後,隨着书稿的修改,我慢慢發現這組論文還不夠深入,所以這次没有一起出版。想給自己再多一點時間,思考得更深一點。

在初稿的寫作過程中,幸遇闕光賢先生,他在美國生活多年,不僅英文好,人也周到熱情,給我的生活提供了許多幫助。闕光賢先生是抗日名將闕漢騫將軍的後人,也算是湖南人,所以我們有一些共同話題。到周末時他把我和其他租客組織在一起,或介紹我認識一些朋友,大家聚餐、逛街、聊天。

在2016年時,我把初稿給楊效雷先生、何宗美先生看過,兩位先生提了一些意見,對我很有幫助。2017年,將書稿中的部分文字綜合成一篇札記在《周易研究》上發表。2018年,將書稿中討論屯卦的文字擴充成一篇論文參加學術會議,得到孟蓬生先生的一些建議。同年還將書稿中引用的《詩經》的文字與卦爻辭進行比較,撰成一文,先在成都參加學術會議,第二年又在北京參加學術會議,得到一些學者的熱心建議。

在書稿的校對過程中,高月、江玲、邱雯蓉、田雪梅、范育均等同學幫忙看過書稿,發現了很多錯誤。在書稿修改階段,我還曾與西南大學易經研究會的同學研讀《周易》,講過書中的一些内容,鄧玲等同學在討論中提出過一些很好的意見。在編輯過程中,責編李浩強先生非常認真細緻,多得他提醒,更正了書中的一些錯誤。儘管經歷了多次修改,但書中肯定還有不少錯誤。古人云“《詩》無達詁,《易》無達占”,書中值得討論的地方肯定會更多。

書稿即將出版,心情仍然忐忑不安,所以一直拖延着不寫這篇“後記”。寒假裏看書,發現有相關內容,馬上翻出自己的書稿,還是會找出一些不滿意的地方。書寫起來很快,修改起來却很慢,都快把自己逼成強迫癥。不過,事情不可能没完没了,總得有個了斷。撰寫此書的初衷是想儘可能讀懂《周易》,到書寫完時,仍不敢説自己讀懂了這本古老的典籍。書中有太多謎團,也許以後會解開一些,也許一個也解不開。


感謝王化平先生惠賜新書書訊並授權發佈!

微刊小編:掾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