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桐庐之旅】游览桐庐荻浦村

 流星雨工作室 2021-11-06

              游览桐庐荻浦村

到桐庐荻浦去,应该有好多次了。最早一次是兰溪市农办带领兰溪市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干部作为培训考察而来到环溪与荻浦村的。

后来,我们为了考察孙权后裔的分布状况,我同兰溪市黄店镇孙家村的几位孙氏研究的爱好者,来到了富阳区的龙门古镇,在查阅了龙门孙氏之后,由桐庐的孙贤仓带队来到荻浦村。我们厚仁中学的老同学也一同到过荻浦村。还有兰溪何氏从富阳场口到过荻浦村。

几次下来,我们总体感觉荻浦真美。

美在何方?

就从荻浦的村名说起吧!

荻浦村临应家溪,昔溪边荻草丛生,称荻溪。明代,在此凿沟引水灌田,称荻浦,村以此得名。深澳、荻蒲在历史上统称深浦,为申屠氏始祖于南宋后发展而成;南宋时,荻浦属定安乡之横山里;明代属定安乡二图清康熙县志则已明确记录定安乡深澳、荻浦、环溪、徐畈四庄村名。

荻浦有两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有申屠氏宗祠保庆堂

申屠氏宗祠建于明成化年间,后毁于兵火,清康熙年间重修时,采用石木混合梁柱结构。祠堂门口的旗杆和石鼓,这是旧时规定的建筑形制。宗祠的大门前,古朴而淡雅,这里没有尘世间的喧闹,让你不由读出几分肃穆,几分庄重。宗祠四面高墙,又让人感到一丝神秘。宗祠大门的上方,是一块青石大匾,上书申屠氏宗祠五个大字。

细细品读,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宗祠的整个大门轩廊,轩廊的柱子、牛腿、粱、枋、和粱上小牛拱均用青石打制。石雕线条流畅,带有北方风格。石雕上面是木雕,更是巧构细镂,十分逼真细腻,则是典型的江南风格。石雕、木雕巧夺天工,南方北方风格浑然一体。独特的建筑风格让申屠氏宗祠在20053月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堂于清康熙间(16621722)修建,后又分别在乾隆二十年(1756)和同治九年(1870)重修,形成了现在这座三进五间、石木混合梁柱结构的格局。   

申屠氏宗祠占地883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

    步入宗祠大门,便能读出200多年前清朝乾隆年间的建筑理念:以天井为中心,封闭式的建筑组合。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其间的石雕和木雕,神情逼真的动物,阿娜多姿的花草,无不精雕细刻,惟妙惟肖。唯不见窗,给人一种与尘世隔绝的感觉。

祠堂二进当为重点,这里告诉人们申屠氏的源头。二进用板壁隔开梢间,明次间的后步柱间置石槛,立板壁门。立柱上有一保存完好的一幅楹联,值得细细品味:“木本自屠山木郁荻葱惟愿枝枝高百丈;水源连范井水流浦纳还期派派聚明堂。”

楹联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既巧妙地把荻浦村名藏于其中,又把桐庐申屠氏族的源头及建造祠堂的目的、愿望完全表明。上联以木喻源头,大意是说桐庐申屠氏族源头来自屠山,愿子孙后代在荻浦发扬光大,如树木一样郁郁葱葱,棵棵茂盛高达百丈;下联以水喻宗族,大意为申屠氏族源远流长,水连范井(在荻浦村内)永不枯竭,望各支派后裔思源归宗。

申屠一姓是炎帝神农氏十五世裔孙伯夷之后。西周末年,申侯等协助废太子姬宜臼登基,开东周为平王而得到封赏,申侯幼子被赐封在屠原(今陕西合阳,一说时在甘肃泾川一带)。定居于此的后代,便以国名“申”和地名“屠”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姓氏。   

桐庐申屠氏的源头可追溯到西汉末年。其时,丞相申屠嘉七世孙申屠刚为躲避王莽之乱,偕家眷从河南洛阳迁至浙江富春屠山定居,繁衍历史已有2000余年。宋崇宁三年(1104),申屠氏后裔申屠理入赘荻浦村范蠡后裔之家,因此,申屠理被后人尊为桐庐申屠氏始祖。

申屠氏是个人才辈出的家族,有汉代丞相、尚书令,提据史端公等。还有新中国第一任民航总局局长沈图。听村里老人讲,沈图的族名叫"申屠逸松"。沈图是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创建人之一,为民航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保庆堂前厅为接客厅,正厅为戏台,徐玉兰等名角都曾在这个戏台上展现风姿。三进为香火厅。保庆堂是明代尚书姚夔为报舅舅大恩而建,也是荻浦村的孝义文化的体现。

保庆堂建筑可以说雕栏刻栋、逢木必雕,这里的每一根梁、栋,枋、斗拱等,全部精雕细刻,有人物、灵兽、百鸟、回纹等,布局严谨,造型优美。镂空的人物图雕面部表情逼真,服饰飘动自然,连眼角、指间处也刻得毫不含糊。特别是牛腿,雕刻精美、十分华丽。

    还有佑承堂兰桂堂

佑承堂始建于清末,保存最为完好。屋内以十二孝、二十四节气为题,设计和雕刻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有一幅一故事之说。

兰桂堂孝子申屠开基的故居。申屠开基为救父亲,不惧污秽,舔吮疮毒,乾隆听后为之深深感动,便赐孝子匾,立牌坊一座,令天下人效仿。荻浦人自此孝义代代相传。所以说,荻浦村是孝义文化最正宗的根基。

孝子牌坊是清乾隆皇帝为表彰我村孝子申屠开基而建的。文革期间,这座牌坊首当其冲成了"破四旧"的目标。留着大清三十年乾隆皇帝的亲笔,非常具有文化价值。

孝义之风一直在荻浦传承且日益发扬光大,如今的荻浦,乐于助人的好人好事数不胜数,孝义之举蔚然成风,村里的“孝义基金会”日益完善,自愿捐款者越来越多,数额也越来越大,现在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古村落样板村。这是宗族传承的魅力所在,也是淳朴村风的最好体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