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山川15)

 清流733 2021-11-06

原文:

七峰岩  离城六十里。林幽路僻,人迹罕到。嵩溪道上只望一峰,高出众山,其六峰俱隐伏焉。岩之七峰层叠自一峰至六峰,草木半为衣,犹可攀跻。至七峰则壁立千仞,浑露其骨。自下仰之,疑若欲堕。间有手援古藤,从隙窦至绝顶者。岩之下有洞,侧身而入,可容数十人曲水穿流,转上为后洞望林木数里,时闻涧声,不复辨水之出没盛暑若坐霜下。庵结于岩前峰左虽不甚宽,布置得宜槛外清池可鉴。去琵琶岩五里余,山多丛兰古梅。复有数小洞,高崖深壑,土人多不知者。最佳者无如水晶群、狮脑石、引龙泉、烧香石、仙人迹,其概俱可纪焉。

    潘鉴《七峰岩》

七峰云外立如人,俯瞰群山不受尘。马上相逢疑出处,当年作者是前身。

勒马官亭着眼看,七峰烟雨逼人寒。亭亭屹立空青外,疑是池阳九子山九子山是安徽池州市青阳县九子岩景点。)(伍晏)

东望仙岩翠色浓,岩蛲削出七芙蓉。竹林:竹林即竹林七君子。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7位名士的合称。)若个闲居士,正好人来坐一峰。(其二)

一峰特出弄云烟,六子相随莫并肩。好似伯夷偕柳下,萧然独抚伯牙弦。(雷紫霄)

扶筇偶尔集山隈,醉叱苍岩翠作堆。象应玉衡经万劫,影摇星剑丽三台。桃源洞杳鱼难觅,缑岭:缑岭音ɡōu lǐng缑氏山。多指修道成仙之处。)云深鹤自回。丹药炉中知几转,倘分颗粒度凡胎。(伍可受)

侍郎岩  在今归化城外,当时属清流地。宋熙丰间,侍郎张驾、祭酒杨时、司谏陈瓒读书之所。相传三君子肄业时,不置卧榻啜粥、饮水,终岁不到岩下。

    龙峰岩  在仓盈里橘州。峰峦削秀,松柏交翠。

    马儿岩  在梦溪里。传有马生驹,遂化石,因名。

    白云岩  在梦溪里矾头大岭上。望见岩形如屋。明初,江道人修炼于此人迹罕至,久之,唯见白云常罩其顶,乡人以为异往视,则道人已趺坐而化颜色俨然如生,即其全躯结宇祀之。崇祯八年,火。九年,知县邓应韬重建。

    高峰岭  在县东五里许。山坡险峻。宣德年间,知县李庠创亭于上,改名高善。

    分水岭  在县东二十五里。元陈有定屯兵处,顿旗石迹犹存。

    国母岽  在县北四十里许。宋文天祥侍母杨后过此,因名。

    清风峡  在县东十五里。下有清风桥。

张水藩读文:

七峰岩  离城六十华里。林幽路僻,人迹罕到。嵩溪路上只能望见一座山峰,高出其它山,其余六座山峰都隐伏在其它山中。七座山峰层层叠叠。从第一峰到第六峰,草木半覆盖像是衣服,还可以攀爬。到第七峰则壁立千仞,浑山露出石骨。从下仰望山峰,让人担心就要堕落。间隔一段距离会有一些手可以牵引的老藤,从下面的洞孔直长到山峰绝顶。岩石的下面有洞穴,侧身可以进入,里面可以容纳几十个人。泉水弯曲穿流,转上去就是后洞。洞外可以看到有几里的林木,时时可以听到涧水声音,叫你分辨不出水在哪里出没。如果大热天坐在那里,会像在秋天的寒霜里。庵庙建在岩石前,山峰的左边。虽然不是很宽阔,但布置得很合宜。栏杆外面,水池清澈可鉴。离琵琶岩五里多的山上有很多丛兰花和古梅。还有几个小洞,在高崖深谷里,当地人大多不知道。最美丽无非是水晶群、狮脑石、引龙泉、烧香石、仙人迹,它们的景象全部都可以纪录的。

    潘鉴 《七峰岩》

七峰云外立如人,俯瞰群山不受尘。马上相逢疑出处,当年作者是前身。

勒马官亭着眼看,七峰烟雨逼人寒。亭亭屹立空青外,疑是池阳九子山(注:九子山是安徽池州市青阳县九子岩景点。)。(伍晏)

东望仙岩翠色浓,岩蛲削出七芙蓉。竹林(注:竹林即竹林七君子。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等7位名士的合称。)若个闲居士,正好人来坐一峰。(其二)

一峰特出弄云烟,六子相随莫并肩。好似伯夷偕柳下,萧然独抚伯牙弦。(雷紫霄)

扶筇偶尔集山隈,醉叱苍岩翠作堆。象应玉衡经万劫,影摇星剑丽三台。桃源洞杳鱼难觅,缑岭(注:缑岭音ɡōu lǐng。即 缑氏山。多指修道成仙之处。)云深鹤自回。丹药炉中知几转,倘分颗粒度凡胎。(伍可受)

侍郎岩  在现在明溪城外,当时属于清流的地方。宋朝熙丰年间,侍郎张驾、祭酒杨时、司谏陈瓒读书的地方。相传三君子修业的时候,不设置卧。吃稀饭、饮白开水,整年不到岩石下面。

    龙峰岩  在仓盈里(嵩口镇)橘州。峰峦削秀,松柏交翠。

    马儿岩  在梦溪里(沙芜乡)。传说有马生小驹,就化成石头,因此就叫马儿岩

    白云岩  在梦溪里(沙芜乡)矾头大岭山上。看见岩石形状像房屋。明初,漳州江道人在这里修炼,人迹罕至。时间过了很久,只见到白云常常罩在岩石顶上,地方上的人觉得奇异。到现场去看,则道人已已经盘腿端坐安然逝去。颜色俨然像活人,地方上的人马上将他全躯塑像,并搭建庙宇,祭祀他。崇祯八年,被火烧了。九年,知县邓应韬重建。

    高峰岭  在城东五里左右。山坡险峻。宣德年间,知县李庠创亭于上,改名高善岭。

    分水岭  在城东二十五里。元朝陈有定屯兵的地方,高耸而飞扬,顿旗石迹还存在。

    国母岽  在城北四十里左右。宋文天祥侍母杨后过此,因名。

清风峡  在城东十五里。下面有清风桥。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一  山川15

潘鉴(14821544),字希古,婺源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累升四川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升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督采大木,升右都御史工部尚书,再起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嘉靖二十三年(1544)九月十一日逝世,赠太子太保,谥襄毅。有《潘襄毅公文集》。

文革徒步串联时,一个人从永安经大岭回清流,当时不知道有马儿岩,不懂得留心注意一下,现在可能连山路都没有了。

说宋文天祥侍母杨后过国母岽,因名。考查历史杨太后好像并没有和文天祥一路走,而是和皇帝从海上走的。

清风峡的清风桥在大路口过来一点的小村铺,后来金莲寺前面的小桥也叫清风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