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渔沧庙记 按汀郡志载:渔沧庙在县东。记谓唐末使君樊侯令,字号甫,五代秀州华亭人,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时赣寇曾常侍作乱,神奉命征讨。战于罗城之凹,没于王事,乡人祀之。淳熙间,邑人重建,既堂而辍。庆元间,邑士伍进始克成之。庙临溪上。 绍兴间,赣寇冲突入郭,辟易十五里。贼党具言:“初至时,闻金鼓雷厉,顷之,见人马帜刃罗列庙后山上,于是惊愕而退。”景德间,郡人著作郎吴简为之记。 庙迩于渔沧潭,因此命名。凡水旱疾疫,有祷辄应,邦人德之。九月朔,相传神诞。八月底备仪卫迎,奉若父母焉。生而为国,死而为神。千百世下,利泽及人者,人中之最灵者也。古人有言,大丈夫生当封侯,死当庙食,良有以夫!三山王君驎主画邑幕,有志立碑。遂令七峰邓林直书其事。 诰命 上天垂爱并赋予重任,皇帝诏曰:“我的祖宗统一以来,宗祀天地,荐礼百神。而且天下所有忠臣烈士,都列入于祀典。所以国家享广远绵长的赐福,人民喜欢太平的吉庆福禄。一直到我都继承遵守和保持大业的宏图,一惯遵守原有的法律、规章制度,不敢稍微有点忪懈轻慢。近来,福建守臣奏言:本道汀州路清流县渔沧庙神樊令,生能尽忠效力,死于王事。死后还抵御灾患,功在我的人民。从唐朝到现在,人民心里没有忘记。一直在这庙里食民香火,已经三百余年了,而且灵显越来越显著。我乃命礼臣考查之于祭典,樊神这样的功勋,褒奖赏赐是应该的。可以特封为:“渔沧感应王”,所赐冠冕、袍带、仪伏、侍卫和郡王相同。凭此福建道需要责成主管的官员春秋给予祭祀。呜呼!发布我恩诏,只因为你显忠于既往;赐你王爵,这乃是励节于未来。 你英武豪爽如生,享受这些恩宠光耀吧。 至正二十五年十月颁布 本年十二月骏马送达 文林郎知清流县事前乡进士 古番方山余祎、主簿贾洲重刊 渔沧庙记 按照汀州志记载,渔沧庙在县衙东边。记载说:唐朝末年使君樊侯令,字号甫,五代时期浙江秀州华亭人,官做到从三品银印青绶光禄大夫。当时江西盗贼曾常侍造反作乱,樊神奉命征讨。战于城外大城的凹里,樊神为君王的事业战没,清流人祭祀他。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清流人重建了大堂,建完就停工了。庆元年间(1195~1200),清流人士伍进才把它建成。渔沧庙临近清流大溪。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江西盗寇尖兵已冲上城外的围墙,突然反而退却十五里。盗贼同党都说:“初到围墙上时,听到金鼓如雷震鸣,顷刻之间,只见人马旗帜刀枪罗列在庙后的山上,于是惊奇震愕而撤退。”景德间(1004~1008),郡人著作郎吴简为之记。(译者注:北宋人怎么记南宋的事?) 庙近于渔沧潭,因此叫这个名。大概碰到水旱疾疫的时候,只要有去祈祷就会有反应,清流人很感激他的护佑。九月初一,相传是樊公神的诞辰日。八月底就会准备仪仗与卫队迎送,供养伺候像父母一样。樊公生而为国,死而为神。千百世下来,恩德施及于人们,是人类中最灵异的。古人有话说,大丈夫活着的时候应当要封侯,死了应当立庙,受人奉祀,享受祭飨,确实是有原因的!三山人王君驎主持策画邑幕。有准备立碑记载,就叫七峰人邓林如实记述樊公的事迹。 诰命 上天垂爱并赋予重任,皇帝诏曰:“我的祖宗统一以来,宗祀天地,荐礼百神。而且天下所有忠臣烈士,都列入于祀典。所以国家享广远绵长的赐福,人民喜欢太平的吉庆福禄。一直到我都继承遵守和保持大业的宏图,一惯遵守原有的法律、规章制度,不敢稍微有点忪懈轻慢。近来,福建守臣奏言:本道汀州路清流县渔沧庙神樊令,生能尽忠效力,死于王事。死后还抵御灾患,功在我的人民。从唐朝到现在,人民心里没有忘记。一直在这庙里食民香火,已经三百余年了,而且灵显越来越显著。我乃命礼臣考查之于祭典,樊神这样的功勋,褒奖赏赐是应该的。可以特封为:“渔沧感应王”,所赐冠冕、袍带、仪伏、侍卫和郡王相同。凭此福建道需要责成主管的官员春秋给予祭祀。呜呼!发布我恩诏,只因为你显忠于既往;赐你王爵,这乃是励节于未来。 你英武豪爽如生,享受这些恩宠光耀吧。 至正二十五年十月颁布 本年十二月骏马送达 文林郎知清流县事前乡进士 古番方山余祎、主簿贾洲重刊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二 建置志 庙祀2) 《渔沧庙记》应该是作于宋代,时代久远传抄难免错漏。像“邑幕”是什么意思就搞不懂,还有吴简应该是吴简言。吴简言是北宋人,他怎么能记南宋绍兴年间发生的事呢? 吴简言端拱二年己丑陈尧叟榜进士,吴简言字若讷,长汀人。年十二有俊声。后中第,调绵州户曹,寻擢茂异科,授秘书省著作佐郎。时方招抚西南夷,择有才德者往谕,遣简言出使。还,以功迁祠部郎中卒。尝经巫山神女庙,题绝句云:“惆怅巫娥事不平,当时一梦是虚成;只因宋玉闲唇吻,流尽巴江洗不清。”是夜梦神女来见曰:“君诗雅正,当以顺风为谢。”明日解缆,果然。 邓林宋福州福清人,字楚材。孝宗淳熙五年进士。授泰和簿。与辛弃疾、周必大、陈傅良、戴溪、朱熹、吕祖谦等为友。曾三上书于朝,讥切朝政。时朝议欲授以中都干官,或沮之,改石城丞。有《虚斋文集》。 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任命当朝官员,授赠给官员家属的荣誉证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 文林郎知清流县事前乡进士古番方山余祎---“文林郎”不是职官,而是散官,清朝时为正七品文官所授的散官名。散官用来定级别,就好比现在说“行政几级”一样。“乡进士”其实就是举人的一种婉转称谓,正史里少用,族谱里常见。余祎是个不错的官员,后来直接升知府,县志有传记。他有一篇《令尹箴》很不错,《令尹箴》:先王制爵,子男同位。赢秦变法,县邑是嗣。千室其民,百里其地。上应天星,下分王治。猛则残民,宽则纵吏;急则伤财,慢则废事。孔门称能,由勇求艺;汉室传贤,循良岂第。卓彼先觉,犹或难之,抑予何人?而忝职斯!坐堂鸣琴,盛德无为;德既不足,劳瘁奚辞。片言折狱,至明所推;明既不迨,详慎是宜。勿谓民愚,神明难欺;勿谓地隐,善恶风驰。勿见可欲而喜,勿因可畏而靡。人亦有言,善事上官。民苟不获,誉何可干?人亦藉言,不若鸾凤;恶苟不祛,善奚能安?“父母”之名,其称孔荣;一物失所,未为称情。抚字之实,恻怛至诚;赫赫洋洋,得非虚声?我铭于屏,用致丁宁:敬之敬之,此官不轻! ---(摘自《嘉靖道光清流县志》合订本《嘉靖清流县志.词翰》第138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