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白马庙 在县进贤坊邹氏祖祠。宋邹一郎莅政清流,因家焉。携神香火奉祀,故名。按白马王乃闽越王审知之像,审知常乘白马,死后民思其德而祀之,是白马庙唯闽有之。邹一郎,江西吉水人,来令清流,所携香火岂当祀白马?据旧志载:绍兴间,建。后因火,隆庆壬申,玄孙举人邹时泰(注:据原版改秦为泰)重建。天启七年又火,崇祯元年,玄孙举人时丰等建。时泰、时丰为名孝廉,亦不考订真实,姑存云尔。嘉庆五年漂没无存 邹时泰《白马祠记》 先是予族实繁,分为军民、匠户,至有叔侄不识面者。父曰:“昭穆之混,谱未修也。”乃效欧、苏二式,篡成二帙,源分派别。一开卷而范阳子姓,鳞鳞具矣。族人曰:“谱明,其后昌乎?”予族朴鲁少文,类趋金帛而略仪文。祭簿亡者之名未除,生者之名未载,及呼名陈奠,多有唱鬼名者。父曰:“祭以追远也,以鬼祭鬼,将安享之?”乃置一册,删亡志存。定物必丰洁,制器必坚致。然后存不紊亡,物不滥恶矣。 白马庙在进贤坊,予四世祖,德进公所建。及弘治间,回禄。为通坊窃据。父倡族讼于府少尹公尹默斋,乃判归予族。至泰领乡荐,父捐金率族人建立。庙貌重新,白马神得安其祀。邑人亦多父之功云。 闽王庙 在嵩口。神姓王,名审知,唐封为忠懿王,梁封为闽王。第七子延升,徙居清流,遂为王氏祖。其子孙立庙于嵩口以祀焉。世远年湮,或毁或建,不可殚述。明崇祯十六年,二十三世孙,生员王廷佐等重修。 普庵堂 在县十字街左,即雷氏祖祠。举人瑄莅政兖州,因携神香火奉祀,故名。后因火,玄孙举人衡重建。今存。
白马庙 在县城进贤坊邹氏祖祠里。宋朝邹一郎到清流从政,因此就就在清流住家了。邹一郎携带白马神的香火来奉祀,所以叫这个名。考查白马王乃是闽越王审知的像,审知经常骑白马,死后百姓思念他的恩德而祀奉他,这是唯独福建才有的白马庙。邹一郎,江西吉水人,来清流当县令,所携带祀奉的香火怎么会是白马王呢?根据旧县志记载:宋朝绍兴年间建的。后来因为火灾,明朝隆庆壬申年,玄孙举人邹时泰(注:据原版改秦为泰)重建。天启七年又被火烧了,崇祯元年,玄孙举人时丰等人再建。时泰、时丰是有名的孝廉,也不考订是否真实,姑且保存它吧。清朝嘉庆五年大水漂没不存在了。 邹时泰《白马祠记》 在这之前我们房族确实是很兴盛,分为职业军民和专职匠户,以至于有叔侄见了面都不相识的。我父亲说:“宗族关系的混乱,是因为族谱没有修啊。”于是效法欧阳修、苏轼他们两个人格式,编篡成二套,从源流到分派别。一开卷就邹姓起源范阳到子孙后辈,像层层鱼鳞一样陈列。同族的人说:“族谱清楚了,以后会昌盛吧?”我们族的人朴实鲁钝缺少文才,像趋向金银财帛而略于礼仪形式。祭簿里已亡人的名字没有去除,新生的人名字没有记载,到呼名排列供献祭品致敬时,经常有唱鬼名的现象。我父亲说:“祭祀尽虔诚,以追念先人,现在以鬼祭鬼,怎么让先人安然享用它呢?”于是设置一本册子,去除已亡的名字,记载现存的人名。安排祭品一定要丰盛洁净,制作器具一定要坚实细密。然后活人名字不和亡者混淆,东西不要质量低劣的。 白马庙在进贤坊,我的四世祖德进公所建。到弘治年间,遭火灾。被通坊偷偷占据,我父亲倡议宗族到汀州府少尹公尹默斋处打官司,才判归还我们宗族。到我邹时泰乡试中式,我父捐钱率领族人建起。庙宇和神像面貌一新,白马神得以安享其祭祀。家乡人也多数认为是父亲的功劳。 闽王庙 在嵩口。庙里的神姓王,名字叫审知,唐朝封为忠懿王,梁封为闽王。王审知第七个儿子延升,迁居清流,就是清流王氏祖。他的子孙在嵩口立庙祭祀他。世代久远,有时毁有时建,没有办法完全叙述。明朝崇祯十六年,二十三代孙,生员王廷佐等人重修。 普庵堂 在县十字街左边,就是雷氏祖祠。举人雷瑄到兖州从政,因为携神香火奉祀,所以叫这个名。后来因为火灾,玄孙举人雷衡重建。现在还在。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二 建置志 庙祀12) 白马庙和闽王庙实际祀奉的都是一个人,就是闽王王审知。就是不知道邹一郎为什么携带白马神的香火来奉祀? 普庵堂的普庵是个似禅似道的人,但善神术,屡屡为民禳灾去病,救旱抗洪。南宋嘉熙元年,因祈雨封“寂感禅师”;淳佑10年,因救旱加封“妙济禅师”;因禳疫加封“真觉禅师”。咸淳四年,又封“昭赐禅师”,大德四年,加“大德禅师”,皇庆元年加封“慧庆禅师”。至明代时,普庵被抬高到菩萨的地位。明永乐皇帝评说普庵:“万行圆融,六通具足,端严自在,变化无方,哲学悟于群迷,普利益于庶类,如溥甘霖于六合,膏泽均沾,犹现满月于千江,光辉旁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