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二 建置志 桥梁 南门浮桥)

 清流733 2021-11-06

原文:

      南门下浮桥  洪武间,募众造船十三,贯以铁索,立椿(注:原版为椿,但疑为桩字)于两岸系之。后坏,募众又修。正德间,义民曾文通、文进施田租米九石二斗,吴世华施屋四间租粒俱给桥夫,半为雇工,半为修葺。崇祯十年,通邑辇金重造。康熙年间,重修。

              刘世宽《重建南门浮桥记》邑人,高州同知

余邑南门外,洪武年间,众设浮桥,以便往来。正德庚午年,流寇劫掠近城官民合议,遂徙船于上游,拴链于溪浒。迨寇围城,断链焚桥,桥因以废居民艰济,无如之何。

至甲戍,义民曾文通、文进兄弟,触目伤心仍旧基建桥,造船八只,铺盖百板,木植坚致,系以铁链甫半载余,工毕桥成。凡农工商贾,无涉水陷溺之虞。通兄弟复虑历年久远,兴废无常,舡有完缺舍田一处,坐落地名永得里小高地租米九石二斗,载苗四斗,立户名桥男生。又文进二子尚荣、尚华共助银一十四两,常充修葺之需。经营于始,远虑于后,可谓勤且厚矣。

兹复属记于予。夷考诸古,刺史王周见桥圮坏,修整济民。邓守始行浮桥,东坡施助犀带。大宋编桥渡蚁,阴德感天,后登首选。今观文通兄弟首倡建桥,舍田乐助,阳施阴报,理之必然。后世子孙岂无不振家声者乎?自今以往,司典守者,尚念营构之劳,乐施之志残缺者补之,腐朽者修之,将见文通兄弟利济之功,庶几与桥俱永矣。乌可以不记?

    南门上浮桥  在县南雄镇门外。邑人邓门陈氏建助入梦溪里张地田租一百十枰为修造之费立小户邓渡娘,于本户当差。崇祯十一年,荚开藻重修。每年守桥米一石今存。


张水藩读文:

南门下浮桥  洪武间,募众造船十三,贯以铁索,立桩于两岸系之。后坏,募众又修。正德间,义民曾文通、文进施舍出田年租米九石二斗,吴世华施舍房屋四间。出租的粮食都给桥夫,一半作为雇工工资,一半作为修理的费用。崇祯十年,全县攒集资金重造。清朝康熙年间,重修。

               刘世宽《重建南门浮桥记》邑人,高州同知

我们县城的南门外,明朝洪武年间,众人建设了浮桥,以便往来。正德庚午年,流寇掠夺劫掠附近城乡。官员和百姓民共同商议后,就把船迁徙到上游,把铁链拴在溪边。等到流寇包围县城时,斩断铁链焚烧浮桥,桥因此被废了。居民过渡困难,拿它没有办法。

到甲戍年,仗义的百姓曾文通、文进兄弟,触目伤心。就在旧基上建桥,造船八只,铺盖上许多板,木材很坚致,用铁链联接。才半年多,工程结束浮桥建成。所有农工商贾,都没有了蹚水而陷入溺亡的忧虑。文通兄弟俩又考虑今后历年久远,兴废无常态,有完缺的时候。施舍田地一处,坐落的地方是嵩溪的小高地。年可收租米九石二斗,需要四斗的苗种,立户名字叫桥男生。还有文进两个孩子尚荣、尚华一共捐助银子一十四两,作为经常性修葺的需要。经营在初始,远虑到后来,可以说做事尽力而且很仁厚了。

这时他们又嘱托我作记。考察之于古籍,五代时刺史王周见桥坍塌,修整以帮助百姓。宋朝邓守安开始架浮桥,苏东坡送给饰有犀角的腰带以示支持。宋朝宋庠、宋祁架桥让蚂蚁渡水,阴德感动上天,后来登上状元。现在来看文通兄弟俩首先倡议建桥,舍出田地乐助,阳间施舍阴间回报,道理就是这样子的。他们后世的子孙难道就会没有不能振作家声的人了吗?从今以后,负责主管的人,还能记住营构的辛劳,乐施的心志。残缺的补齐,腐朽的修理,将可以看到文通兄弟俩救济的功德,或许可以和桥共同永存。怎么可以不记呢?

南门上浮桥  在县城南边雄镇门外面。清流人姓邓人家的陈氏,助建的。转入梦溪里张地田租一百一十枰作为修造的费用,立了个小户叫邓渡娘,在本户里当作开支用。明朝崇祯十一年,荚开藻重修。每年守桥米一石,现在还在。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二 建置志  桥梁  南门浮桥)

 南门浮桥有两座,一座在南门头,一座在三港尾。原来农械厂围墙外有一条石头路到河边,那就是通浮桥的大路。过桥就在九龙广场的下面。

同知,明清时期的官名。同知为知府的副职,正五品,因事而设,每府设一二人,无定员。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同知办事衙署称“厅”。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从六品,无定员,分掌本州内诸事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