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五 学校志 记文6)

 清流733 2021-11-06

原文:

           《重修文庙记》

今天下之大,十有八省,府一百八十有四,州、县千五百十七皆立孔子庙为学宫制度之严明,器物之详备,祭祀明慎,配于郊社。天子以下,卿大夫士跪拜各有等级,其不列于学不得与于拜。凡天子御极之初,必亲书四字,钤以宝玺,颁行天下,额于殿上代相为继,其余寻常无颂赞。设学政学官,所以取土教士,一以圣言为依归使天下之人,虽妇人、孺子、樵夫、牧竖,推而远之,至于遐夷海岛之隶于中国者,莫不知奠孔子以为自古无孔子人道无存于是争相濯磨,不敢有外于圣化。呜呼,何其盛也

或曰:“今之学与古夏、殷、周之学何如?”予曰:“夏、殷、周之学,存乎圣人今之学,宗乎孔子。存乎圣人者,教在一时宗乎孔子者,教在万世。古者天下无此之大也,人民无此之众也,四方无此宾服也。性情之不正,圣人设为礼乐以教之;心志之不通,设为诗书与教之;气质之不齐,设为刑罚以教之。裁之以中,导之以正,圣人之教人,可谓劳矣。然而,春秋以后,学校之得失,国家之治乱,可得而言矣。今者天下如此其大也,人民如此其众也,四方如此其宾服也,人文如此其盛也,礼乐如此其兴,刑罚如此其中也,人心风俗如此其淳厚也。且夫由孔子而来,至于今几三千年矣孔子之道晦于春秋,显于汉唐,盛于宋明。而所以至崇极于孔子,严其礼,昭其敬,一其教立学以为法于天下,其道之化以渐而入人之深,观感兴起,鼓舞于不自知,而翕然从之不必见修齐治(注:据原版改字)之迹,而自臻极盛三代郅隆,无过于斯。由此观之,其为学岂可与昔同日语哉!

清流之学,在县治之东。始于宋代,限于地,逼近居民,又无数仞之墙。邑人既谋新之,未蒇事。余既治之明年,清之人皆安于余之拙,而乐其政之简于是众议佥谋,酌夫经久增益其所无凡用人之力若干,用木石砖甓之料若干,期年庙成。

余曰:“清流之邑,于天下固小且微矣,然其所以为学,与被圣人之道则一也。孔子去今虽远,典籍俱存学者能考其言,求其法,与夫古今得失治乱之由然后能知所尊也;能尊然后能笃信;笃信然后见道明;道明然后能守之固;守固然后有为。光辉发为文章,笃实著于事业利禄不能移,刑祸不能迁修之一身,推之一家,一家推之一邑,一邑推之天下。学术纯,人心正,风俗成。夫岂于小而域之?噫!三代以下多贤人,其弗信然邪?清之士不以余言为诬,遂记之。

时道光九年桂月也,乔有豫再识。

  乔县主捐银五百两有奇,监生江祖顺捐银一百三十两,生员林升瀚一百二十两黄源泗、李德保、黄衍、黄彦荣、黄起章五人每人捐银一百两,李得玺,赖清华、李长琳、罗声远四人每人捐银五十两。七里共出银三千两有奇。惟北里出银一千两有奇,数存灵地尚未告闻。城中首事则伍嘉谋、裴膺琳、马天麟、余登瀛、雷可蕃、雷凌宵、叶乔椿若而人。各里首事甚多,其要则黄世臣、李上标、黄道中、黄纯修、赖清华、陈荣墀若而人而始终不懈,李宣猷出力居多。


张水藩读文:

            《重修文庙记》

现在天下很大,有十八个省,一百八十四个府,一千五百一十七个州、县,都建立了孔子庙作为学宫。制度的严明,器物的详备,祭祀明察审慎,相当于祭天地。从皇帝下来,到卿大夫士跪拜各自分有等级,那些不列在学子的人不得参与祭拜。凡是天子登极之初,必需亲书四字,盖上宝印,公布施行天下,牌匾挂于宫殿上。代代相为继承,其余平常时间不需要颂赞。设立学政和学官,用以取用土子教育士子,全部都以圣人说的为出发点和归宿。让全天下的人,就是妇人、孺子、樵夫、牧竖都这样。推而远之,以至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及隶属于中国的海岛,没有不知道奠崇孔子的。认识自古无孔子,人道不存在。于是争相洗涤磨炼,不敢处身于圣化之外。哎,这将是多么的隆盛啊!

有的人说:“现在的学校和古代夏、殷、周的学校有什么不同?”我说:“夏、殷、周的学校,在乎圣人;现在的学校,尊奉孔子。在乎圣人的,教育在于一时;尊奉孔子的教育万世相续。古时候天下没有像现在这么大,人民没有现在这么多,四方的邻国也没有这么友好。性情的不正,圣人设礼乐以教诲他们;心志的不通,设诗书以教导他们;气质的不齐,设刑罚以教育他们。判断它以中庸,引导它以正道,圣人在教导人,可以说说很辛苦的。然而,春秋以后,学校的得失,国家的治乱,已经可以说很清楚了。现在天下如此的广大;人民如此的众多;四方如此的友好;人文如此的兴盛;礼乐如此的兴隆;刑罚如此的中肯;人心风俗如此的淳厚。而且从孔子而来,至于今几乎三千年了。孔子的道学晦暗于春秋,显耀于汉唐,兴盛于宋明,因而把孔子推到至尊之位。严格其礼制,昭明其敬重,统一其教义。立学作为天下的准绳,其道学对人的感化是渐进的。而深入人心深处,观后因感动而奋起,鼓舞人心于不自知,从而一致跟随他。不必见修齐治平之行迹,而自行达到极盛。夏、殷、周三代的昌盛,没有超过于这。从这看来,现在做学问难道可以和过去同日而语吗!

清流的学校,在县衙的东边,开始于宋代。限于地段狭小,逼近居民住家,又没有几丈的高墙隔开。县里人已经谋划更新它,但事情没有办理完成。我已经到任的第二年,清流人都安于我的拙,而乐我行政的简要。于是大家议论,众人筹画很久,想酌情增益其所无的东西。结果共用人工劳力若干,用木石砖甓的材料若干,一年后学庙建成。

我说:“清流县,在天下来说本来就很小且微了,然而它所用以做学问的,和覆盖于圣人之道则是和天下都一样的。孔子离现在虽然很远了,然而典籍全都存在。学者能考察他的言论,从中求得他主张,以及古今得失治乱的缘由。然后能知道有所尊崇;能尊崇然后能深信不疑深信不疑然后见道明理;见道明理然后能坚定固守;坚定固守然后就能有所作为。光辉焕发为文章,笃实显著于事业。利禄不能改移,刑祸不能变迁。修养在于一身,推广它到一家,从一家再推广到一县,由一县推广到天下。学术纯粹,人心就正,风俗就成。难道能因为它的小,而局限它吗?嗨!三代以来有很多贤人,难道不信是这样吗?清流的士子不认为我的话是胡说,所以就记下它。

时间为道光九年八月,乔有豫再描述

  乔有豫县主捐银五百两有余,监生江祖顺捐银一百三十两,生员林升瀚一百二十两。黄源泗、李德保、黄衍、黄彦荣、黄起章五人每人捐银一百两。李得玺,赖清华、李长琳、罗声远四人每人捐银五十两。七个里共出银三千两有余,只有北里出银一千两有余,具体数字还存在灵地,还没有告诉给我们知道。城关为首主持其事则有伍嘉谋、裴膺琳、马天麟、余登瀛、雷可蕃、雷凌宵、叶乔椿若干人。各里为首主持其事的人很多,其主要的则有黄世臣、李上标、黄道中、黄纯修、赖清华、陈荣墀若干人。而始终努力不懈的,李宣猷出力最多。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五  学校志   记文6

乔有豫没有忘记把那些对重修文庙贡献比较大的人,记下来。如果还有族谱都可以对号入座认领,没有族谱就只好算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