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陈一登 字二小,邑庠生。性耿介,生平不衣纨绮。行不离影,笑不见齿。守令莫识其面。筑东郊小舍,以一经训儿曹。子七孙六,悉有声黉序。人拟之窦氏义方云。 裴士仪 字用羽,郡廪生。恭靖公侄孙。好学博览,不妄交游,执经者悉知名士。邑绅李于坚,叔汝申、汝甲雅重之。延为西宾,以训诸子。经史百家,靡不究极。年八十四而卒。群孙俱有家声。家孙方体、曾孙承业,尤克绳祖武焉。 陈所闻 字醒真,邑庠生。骨性坚毅,取与必严。风俗颓靡之中,卓然自立。训六子规范严饬,无敢逾者。于乡行,洵无愧焉。以上王志《潜修》,改入《乡行》。 雷良 质直孝友。高隐山林,耕吟自乐。且好义乐施,佥事谢廷傅为之立传。 叶崇 性好友。读书好义,崇儒鄙俗。山水自乐,足迹不履公门。 李端 字克正。成化间,连城谢姓者,遗金八十两。拾之,访失主,悉还之。邑令凌宗义其事,欲旌之。奔归不拜。(以上三人见廖佳琅志书纪录) 林双桂 村里南山坊文学。有子四人,皆文学:长升鳌,孝廉;次升照,廪生。其生平,敦行古道。每月朔望宣读圣谕,劝化乡民。国课早完,读者归塾,耕者归田。乡无游民,犬不夜吠。觉陈太邱、王彦方遗风尚在人间。 (注:劝化乡民国课早完。读者归塾,耕者归田。乡改断句为:劝化乡民。国课早完,读者归塾,耕者归田。乡) 杨鹤龄 邑庠生。乾隆三十外年,江学师奉恩诏,举报已故生员杨鹤龄为孝子。具事实申详上宪,但历年久远,无可征信。而急公好义,现在杨制府匾额在东桥。其子尚钦、尚滨为邑中前辈,皆遵行古道,有声黉序。其诒(注:据原著改治为诒字)谋亦远矣。 张水藩读文: 陈一登 字二小,县儒学秀才。性情正直不阿,生平不衣精美的丝织品。行不离影,笑不见齿。县令都见不到他的面。在城东郊筑一小舍,以一经教训儿孙辈。儿子七个,孙子六个,全部都在学校有名声。人们把他比拟为“窦燕山,有义方。” 裴士仪 字用羽,府儒学廪膳生。裴恭靖公的侄孙。好学博览,不随便交游,从师受业的都是知名的人士。城关绅士李于坚和叔叔汝申、汝甲敬重他。并聘请为家塾教师,以教育几个孩子。他经史百家,没有不深入探究的。八十四岁过世。群孙都有家庭的名声。自家孙子方体、曾孙承业,特别能够继承祖先的功业。 陈所闻 字醒真,县儒学的秀才。风骨和个性都坚定刚毅,取舍必定有严格原则。在风俗颓靡之中,卓然自立。教育六个孩子有规范严肃告诫,没有敢于逾越的。在家乡的德行,实在是无愧的。以上是王志的《潜修》,改入《乡行》。 雷良 素质纯朴正直孝顺友善。隐居高山密林,耕田吟诗以自乐。而且好义乐施,佥事谢廷傅为他立传。 叶崇 性格好交友。读书好义,崇尚儒雅鄙视世俗。山水自乐,足迹不踏到公门。 李端 字克正。明朝成化间,连城谢姓的人遗失银子八十两。李端拾到它,到处寻访失主,寻到后全部还给失主。县令凌宗认为他做事仗义,要表彰他,他急跑回家,也不谢谢县令。(以上三人见廖佳琅志书纪录) 林双桂 村里南山坊精通儒家经典之人。有四个儿子,皆精通儒家经典:长子升鳌,举人;次子升照,秀才。他的生平,笃行传统的正道。每月初一十五宣读皇帝的通告,劝化乡民国税早完成。读书的人回到学校,耕田的人回到田里,乡里没有游民,狗晚上不吠。让人觉得汉代贤士陈太邱、王彦方遗风还在人间。 杨鹤龄 县里的秀才。乾隆三十几年,江学师奉行恩诏,推举报告已故秀才杨鹤龄为孝子。具体事实已向上级官府详细呈报,但是已过去多年,时间久远,没有办法考核证实。而“急公好义”, 杨制府送的匾额现在还在东门桥。他的儿子尚钦、尚滨为县里的前辈,都遵行传统道德,在学校有名声。他为子孙妥善谋划也太远了。 读后: 读清流道光县志(卷之七 人物志 乡行4) 潜修,是指潜心修炼。王士俊的《嘉靖志》是单独做一节,《道光志》把它合并的乡行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