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复琐碎的生活中,人们被时间推着往前走,艺术,似乎那是别人的事,离自己好远,跟自己无关。 她说,再过几年,就想去一个满是鲜花和草地的地方,无拘无束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儿。 但事实上,几年之后,她仍然憧憬着,但有一部分人却已经悄然过上了你所向往的生活。 最完美的艺术本身并非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自然流露,而自在的生活,一定经过刻意的追求。 美国 Rebekka Seale 被天然染料的颜色打动 ▲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农场, Rebekka Seale跟许多学艺术的年轻人一样,从学校毕业后,也曾待在大公司里工作,现在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茉莉花纤维工坊(Camellia Fiber Company)。 “我迷上了天然染料的迷人色彩,一些古老而经典的染料:苏木、茜草根、靛蓝、菘蓝。还有一些我从花园、厨房寻找到的任何可以染色的材料,例如咖啡、坚果、浆果、红甘蓝和姜黄等。这些色彩充满了活力,纯粹却又带有几分神秘,在阳光下呈现某种颜色,在阴影下又是另一种。” 每天Rebekka Seale纺纱、煮砂线、晾晒纱线、制作染剂,有时候去乡间散步、随手采摘野花、野果,却从不曾感到疲惫和烦闷。“工作虽然粗重、十分依赖体力,但看到羊毛被纺成线,再被染成各种美丽的颜色,其间喜悦无法言传。” ▲ 她喜欢将毛线用不同的植物、矿物等染出美丽的颜色,就好像在作画一般。 ▲之前很多人认为她不务正业。 ▲没有一技之长,喜欢插画的Rebekka靠着一群羊,过上了自己理想的生活。 ▲Rebekka成立了一家专门生产各种毛线、手纺毛线、天然草木染及矿物染的工坊。 ▲“我不是化学家,但我喜欢实验,喜欢动手做。” ▲“与其说我是纤维艺术家,不如说我是触摸狂,我喜欢触摸各种东西的,柔软的、粗糙的,这种触觉所产生的感觉是我创作的起源。” ▲“纺纱的韵律让我进入禅的境界。” ▲每天,她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到后院,看看会染出什么颜色。 法国 Cécile Daladier 让插花变得随意 ▲ “我的方法非常直观,主要依赖于对大自然的沉思。” Cécile Daladier在法国南边的乡村Dríme有一间避世的小屋,她学的是艺术,后来从绘画转为陶艺,一直热爱大自然的她对于野花的热情不只从她在陶瓷花器的创作中感受得到,从其描述野花野草的言语中,无论熟悉的,还是陌生的,都让人心生向往。 她创作的花瓶与传统的花瓶相比更宽、更浅,更像是桌上的小花园。在这个小花园里,可以任意的、自由的、异想天开的,没有预先规划插上任何从野地摘来的小花小草,不需要任何插花技巧,便成为一盆独一无二的美丽风景。 ▲Cécile Daladier过着一种与创作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 ▲“我的方法非常直观,主要依赖于对大自然的沉思。” ▲ 对植物的热情支撑着Cécile的创作灵感。 ▲ 与传统的花瓶形制不同,她制作的花瓶更宽、更浅。 ▲她会为了收集巴黎春雨的水专门烧制一种陶瓷器物。 ▲允许植物、花朵呼吸,更允许一种随意的插花行为。 ▲“在对的阳光下,水面反照的天空是最美丽的。” 荷兰 Merel Karhof 让风织袜子 ▲生于1978年的她,从小就和父母旅居欧洲各国,每个地方最吸引她的是不同地区的生活环境和居住特色,这也是她日后设计的主要灵感来源。 风满山满地地跑,带动着屋里的一台老式织袜机,织袜机呼啦啦地欢快地织着一双双五颜六色的袜子。随着风速越来越快,袜子不停地变长,就像生命在流淌。这个古老而又有着新鲜活力的装置,来自于荷兰设计师Merel Karhof。 2014年,Karhof在荷兰的桑斯安斯风车村租下了一座风车磨坊作为工作室。利用一台百年的老式风车、一台自己设计的风能针织机以及一台色料研磨机,完成了木材切割、羊毛染色、面料针织等工序,然后携这部“风力纺织机”亮相“2015比利时瓦图艺术节”,这台充满想象力的机器在风力的带动下,用直径超过一米的刀叶编织出一条鲜艳的彩带,人们都被惊呆了。 Karhof说“制造这个装置的目的就是希望让大家从视觉上感受到风的力量,并且看到城市风力能源利用的无限潜力。”现在“风力织布机”的愈加完善,人们已经可以在Karhof的网店上买到她用风力所制作的椅子、袜子与围巾。 ▲ 充满魔力的“风力纺织机”,让人看到了城市风力能源再利用的无限潜能。 ▲ 一杯下午茶的功夫,一条围巾就完成了。 ▲当气流强劲的时候,机器的速度会加快。 ▲Karhof与当地的木工厂合作,运用天然的燃料,用风力织出了椅子上多彩的坐垫。 ▲ Karhof用了5年的时间对“风力纺织机”进行完善。 ▲每一件织品都会被贴上完成时间和风力情况的标签。 英国 Marthe Armitage 印一辈子手工壁纸 ▲今年已经87岁的Marthe Armitage,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大多数人年过70,便不再谈论她的工作,但是对于已经87岁的Marthe Armitage,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一直在自己位于伦敦的工作室里默默无闻地从事的雕版印刷和壁纸设计。 2004年,在一场壁纸历史协会的派对上,已经74岁的Marthe Armitage遇见了传统壁纸老店的经营者,他们无比叹惋:身在同在一个城市,却互不知晓。也正是在这时,主流市场才得以看到Marthe的作品。很多国际知名设计师开始定制她的作品,英国知名品牌Jo Malone London委托她为其夏日香氛系列进行包装绘制,知名媒体纷纷前来报道。 订单如雪花片飞来,74岁的老太太没想到在此时迎来了事业的春天。但她依然按照每日的行程安排,默默绘制着新的图案,亲手雕刻着雕版,调制油墨,并坚持从四方格开始设计纹样,调油墨的颜色,一遍遍地上色。Marthe Armitage说:“与电脑设计相比,手绘的过程也许慢,但这个慢却给她足够的时间去演绎、发展、构思那些重复图案的设计。所以一切还是要回到手绘板上。” ▲之前她一直靠着口耳相传来销售作品,直到2004年。 ▲从手绘稿、制作雕版到印刷,Marthe都一手包办。 ▲《纽约时报》称她为“藏在伦敦深巷的大师”。 ▲她把个人对于对于植物的描绘与17世纪的木刻版画融合成为极具特色的作品。 ▲Marthe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手绘壁纸设计师,更是一位艺术家。 日本 广田千悦子 守着岁时过着生活 ▲千悦子描述他们一家的生活:“春天来到时,山头染上一片淡淡桃色的山樱、夏日随风摇曳的风铃声、入秋后夜里响起的虫鸣声、点缀于冷冽早晨的冬霜。” 为了即将出世的孩子,住在东京的上班族广田千悦子(Hirota Chieko)与摄影师丈夫広田行正(Yukimasa Hirota)于2011年来到位于神奈川县三浦半岛西侧,一个名为“秋谷”的沿海小镇上。孩子的出生,一家人的生活步入崭新的世界。 春天的七草粥、端午节的菖蒲澡、初夏的萤火虫、秋天的明月……四季更迭,各种岁时与习俗丰富了千悦子的心灵,也让她有了想写一本关于岁时的书的愿望。 于是她开始研究古人所谓的岁时节气并把她们在秋谷的生活,如正月的余兴游戏、新年开笔飘墨香、女儿节吃散寿司、八十八夜的新茶、盛夏问候、盂兰盆会、吃南瓜、泡柚子澡、跨年荞麦面等用五感体验季节变化和一些生活美学写进了她的第一本书《日本人的岁时》中。这本书一出版就成为畅销书,许多居住在都市的城市人,每天朝九晚十不见天日,他们开始羡慕起千悦子轻松愉快的乡村生活来。 ▲虽然千悦子的新家有些破旧,但景色却十分惬意,可以眺望富士山,也能面朝大海。 ▲孩子在这里,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大自然接触。 ▲住在乡下的千悦子有了更多时间,她配合着节气制作一些时令菜与节庆活动。 ▲春天的七草粥、端午节的菖蒲澡、初夏的萤火虫、秋天的明月等等,随着四季更迭,各种岁时与习俗丰 富了心灵。 ▲ 一旦停下来深呼吸,好好感受季节,即使只有一瞬间,便足以让心头暖乎乎。 ▲ 千悦子给了孩子一个美妙自由的童年,自己也成为了畅销书作家。 本文来自《优雅GRACE》杂志2017年4月刊 觉得文章不错,请点右下再走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