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谈录(7)

 道藏研究 2021-11-06

最近两周,一直在出差。世俗讲,为稻粮谋,还有一个团队要吃饭,同事们不能代替的,我只能自己去了。于是风火轮一样勤快起来。朋友问我近期怎么不更新了,我自嘲地答道:忙于副业!于是大家哈哈笑,原来我把阅读《道藏》这样的费钱费力费神的事当成主业,领薪水的工作当成了副业。

出差回来,就看到了后台有人留言提醒我两周没更新了。难为大家记得咱们的这个“务虚”事,感动你们比我记得还清。由于下周还要连续出差,又加上周五在福州有个讲座,所以,下周也不可能更新了。我原是准备了去年公司内部的道文化讲座文稿(同事根据录音整理的),有4万多字,需要连续上传好几天,现在没有大量时间,也就先放着吧。上个月,集中点注的是《孙真人备急千金药方》,实在太长了,同样需要好多天连续上传。没办法,今天就上传点零星的读书笔记,报个平安。未来一段时间,我可能要专注做段副业,等到同事们可以接手,我就赶紧回来。

潜心读《道藏》,是修行;尽心做事,也是修行。此说明。

想想发点什么可以娱乐你我。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古籍,其次是整理和复习。生活得似乎挺单调,但内心快乐无比,思想逍遥。

随手摘几则过去的读书笔记吧,也不按时间编注了,文字中除了那些让人头大、枯燥、古古典典的文言文(蓝色字体,可以略过不读),就是我的胡说八道注释。个别观点也不一定适合当下或代表此刻心情,只是下笔时的瞬间感受,记录了不同时间的思维和零零碎碎:

 

清朝有一位叫曹廷栋的人,一生淡泊名利,以读书为乐。晚年为读书写作,“不下楼者三十年,所坐木榻穿而复补”。我看到这句话时,忍不住有知己感,在页边标:与杨子差不多用功的人。我虽没有把木榻坐穿,但头等舱沙发换了好几个了(有搬家换新的原因,也有坐坏的)。以后有机会介绍他的书,他笔下的养生思想主要体现在“首在养静”、“贵在养心”、“善于遣兴”、“顺应自然”等几个方面,与其他的养生书相比,他的《老老恒言》还体现出“征引宏博”、“勇于批判”、“亲身体验”、“不务空言”等方面的特点。于是,我更是找到了不下楼的理由:瞧瞧,不运动而空谈养生的人,我可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为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懒人。

去年以来,人们常说,窝家就是爱国。若以这个指标算,我可能是最爱国的那一类了。这个假期,继续深度爱国。接着咱们的碎碎念。2021.10.1

这两天迷上了一个古琴曲,先是趁做家务的时间当成背景音乐,听熟了专业人士弹的,然后自己开始动手练习。折腾半夜,累得手腕酸,才罢。然后录音发给朋友听,怕被笑话,解释道:

我的心,很专注了;我的情,也都用到了。但就是感觉这曲子听起来仍不是那个味道,总没人家弹的流畅、清脆、有情有味。几处泛音,本来都有“步虚”的画面感,我都想给这个曲子改名叫“步虚辞”了。但我弹的就是涩。看来与用心、用情都没多大关系。或许是我的琴不够好。你的琴好,所以你弹的好听。

朋友回复:琴曲成于心,成于情,成于经历,更成于---时间,我看你是根本没用够时间,还怪你的琴不好。我的文章没你写的好,我也想明白了原因,我的钢笔,没你的好。

我忍不住笑起来。朋友之间,讲话就是这样的吧。

关于生活和未来,五味杂陈。我们反对,用一个僵尸的道德标准来约束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害怕,政治左右言论,经济约束行为,道德绑架性情。我们喜欢,温暖的故事温暖的人,向往温情的社会。我们希望科技发展,但如果科技缺少了信仰和底线约束,人类就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想想未来,总有一种画面感,我们的老年,都是有机器人在照顾,科学计算我们的一切,精准的喂养和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几点散步、几点喝水,几点用餐,几点洗澡,几点休息等等。我最关心的,并不是机器人能不能做什么事情,一点不怀疑其智能程度,而是关注,机器人有没有伦理观念?以及,它们会不会自我升级?2019.11.16

这个星球上的雄性,拼命努力,他们的奋斗目标,不外乎两个:

领地和交配权。2012.10.2

 

大部分的人,他不认识这个时代,只在追随这个时代。

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

---   钱穆

中国历史知识的复活,才是中国民族精神的复活;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复活;到那时,中国才能真正地独立自存了。

-----钱穆《中国历史精神》

 钱穆先生的历史观点,我不总是同意的,相对儒家学说,他对佛、道了解远不够多,而且有较明显的偏见,所以写书时过度地偏于儒家,甚至是儒家中心论,缺少对其他学术派别的起码学术公正,所以我对他的书就产生本能的抗拒。但还是潜下心来,很努力把他的主要著作都读了,并且努力移情换位到他所处的时代,和所处的环境去理解他的思想。但他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中国要想真正的独立自存,想要真正的、长久的强大起来,非得是自己民族的信仰支撑才行,非得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复活,才可能全民族满血复活。靠外来信仰,持续有限。

钱穆先生说秦始皇:

“焚书书生赞,坑儒儒不恨”。

这句我从哪里摘到的,不知什么原因,当时没记录详细。此时想不明白钱穆为什么这么说。或许网上误传?但网上没搜索到,那一定是我在纸版书中摘到的。没有百分百证据或确实的出处标记,我就不断定是他说的。不管谁说的,这个观点,我不同意。“焚书书生赞”,对于读书人的儒生,是灭顶之灾,有什么好赞的?精神病吗?“坑儒儒不恨”,这个观点可一点也不是儒生的大度,而是说儒生的没骨气,这不是宽容,而是奴性。但据我读史书观察,儒生不恨是假的,儒生嘴上不敢说恨君王。但秦始皇还不是身后骂名滚滚来?怎么来的?诏诏史笔饶过谁。2012.2.1于上海

 

于佑任先生赋诗评价汉武帝:

《悼汉武帝陵》

绝大经纶绝大才,

功过非在戍轮台。

百家罢后无奇士,

永为神州种祸胎。

这个有道理!他说汉武帝的功过,并不在征战,而是在体制和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永为神州种祸胎”。天佑任先生这句话太深刻了!一个社会,只有一个声音讲话,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一个社会,所有人的意见都是齐刷刷地一致的,更是可怕。尽管会一时的管理会取得高效成果,但终为历史所不耻。一如曾经改变秦国命运的商鞅思想。商鞅就主张严格管控人民,只允许民众接受一种思想。如果没有商鞅变法,恐怕中国的历史可能就是另一种景象。实话讲,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的成就是不可抹杀的,但最后他被自己效命的秦国五马分尸,两千多年来,没有一个人为他鸣不平,为什么?因为他的思想,就象是一把刀,锋利有效,但太可怕了,而且不是法家刻薄寡恩的那种可怕,而是在这个民族的管理思想中种下了一种无法自愈的肿瘤基因。举例:商鞅的著作《商君书》中,记录了其政治思想,以下几段摘自其《弱民》章: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注:弱,动词,意为“使……弱”。弱民一章,就是国家要使民弱的原因和方法。古来不少不自信的朝代,基本都采用“愚民”政策,但公然以“弱民”之章命名的,也只有秦国和商鞅。商鞅这一理论的建立,有一个前提,即是把国与民对立起来,“民弱国强,国强民弱”,这一逻辑决定了,国与民不可能同时富强的,必须一强一弱。于是他的政策起点就是“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

注:百姓活得屈辱,就会稀罕荣耀,人们为争先恐后地当劳模、立军功、考公务员进体制,努力提升阶层。“弱则尊官,贫则重赏”,因为卑弱就会特别尊重官位,百姓见了小官,小官见了大官,都是一副奴颜媚骨样,极尽巴结逢迎之能事,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弱”,同时,贫穷的人最容易被赏奖奴役,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民足够贫弱,轻赏就足够了。历史上,为一碗饭而拼上性命的例子,多得举不过来。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注:这句话可以让人笑出眼泪来。政策是对百姓不利的,民就可以慢慢弱下去了。如果政策是真对百姓有好处的,百姓就会强大起来。这个逻辑如果反向思维的话,就更通顺些。以百姓的强弱来评判改革或政策的好与坏,是经得起历史的,因此是公正的。如果百姓越来越强,说明国策是好的;如果百姓越来越弱,说明国策是错的。商鞅的这一逻辑,正推反推,结果都一样。那就是: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我读书,总是谨慎,唯恐对作者断章取义,所以,有时会花大量的时间,把不必要的章节也去读了,免得误解作者。但读《商君书》,面前闪现着两千多年前的国家二号人物、政治巨星商鞅被车裂的场景,一惯主张温情社会的人,也无法下笔为他鸣不平,他或许,是殉了自己的法。他的法,是无情的,这种无情,让人畏,让人恨,但实话说,也让人敬。在诸子百家中,最无情的,就是法家。但我最尊敬法家的,就是“法无情”,尽管我是“有情”“温情”、“性情”论的最坚定支持者。因为法家绝对的“无情”,所以才有法的公道。法无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法有选择地无情或有情。儒家,是诸子百家中,最温情的一个流派,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主张“仁”,但儒家的有情和仁义,是有选择的,这就是不公的最大祸根。儒家讲“刑不上大夫”(也有人说叫“法不上常”),大夫及以上的官员都不受刑罚约束了,这在高度教养和高度自律的理想国是可以的,但在任何真实人类社会里,是不可能公正的,因为人性决定了其不可行性,不提。

商鞅死就死在他是一个彻底的法家,他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连秦孝公的儿子犯法也不放过,于是,那一刻,他就已经被自己判了死刑。我似乎也曾为商鞅写过几句话,好像发出来过:

《商鞅》

天生执法种,无私亦无情;

于国功无量,于己害无穷。

2019.5.27

再读《商君书》,看到《弱民》一章,确实也难为他再多讲一个字的好话。他把自己列为人民公敌了,天也救不了,菩萨心肠,也能只说一句:活该!

前一段说是去山东,同学说我泡的养生酒在他们那一带效果很好。于是说去聊聊道与养生。于是电话提前沟通。同学是典型的儒门后人,处处有儒门风范。他突然问为什么孔子的后人都没有孔子伟大,以及,孔子的后人为什么不受国君待见了。我说现代世人对孔子过度尊崇,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了解和尊重孔子。孔子处世并没有那么虚伪、世故和圆滑(现代人描述为成熟、有城府,有智慧),孔子在他所生存的年代,总体讲是不受待见的,一生想当官,实现政治抱负,都不能实现,最典型的标签是“无业、流浪”(好听一点叫“周游列国”),他说自己是“丧家之犬”,很形象,也有画面感。但我并不嘲笑,相反很是同情和尊重他的不易和艰辛。他一直坚持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了不起的品质,就算没人接受他的主张,他也孤独地坚持。他的后人也一样,比如三国时的孔融。再比如他的嫡孙子思。孔圣人的孙子子思不受待见,也是有原因的,我们看他两段话,便明白:

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引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言于魏侯》)

大意: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众口一词的附和。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象君,臣不象臣啊”, 公丘懿子问为什么这样说呢?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大家不提出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即使事情处理对了也是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沉溺于别人的赞扬声中是无比的糊涂;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主刚愎糊涂,臣下谄媚,他们还一直凌居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心同德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没有多几多久的日子了。

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亦似君之君臣乎!(《子思言于魏侯》) 

大意:子思对卫侯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卫侯问:“为什么?”回答说:“事出有因,国君发号施令,自以为是,卿大夫等官员没人敢指出您的错误;于是他们也对下面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不敢有不同意见。君臣都骄横自得,下属又是一片颂扬逢迎,便造成说好话的人青云直上,指出错误的人大祸临头的恶劣风气,这样,怎么会有好的结果!《诗经》所说:'都称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不正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即使解决局部问题,也需要用全系统的思维

人生和社会都是一个完整的大象,无论我们以自己的知识触摸和感知到大象的哪个部位。都在努力地以自己的智慧去体悟和想像一个完整的大象。博士论文,即是用自己积累的知识把自己感知到的大象的某个部位描述清楚。我们可能不需要(事实上很难做到)完全掌握透大象的全部,但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的思想拔到一定高度上,尽可能地站在全局去认知我们研究的个别领域,这对我们描述个别领域是有好处的。站在象腿前谈大象,和站在太空中谈大象是有区别的。就好象是一个医生,眼科的,但如果他用五官科的思维高度去描述眼科的问题,显然能更细微地讲清楚,但如果他能以整体系统去描述眼科的问题那就更有高度了。这就是为什么中医被称为东方神秘学的原因,以全系统思维去解决局部的问题。2012.2.14于上海

最究竟的幸福

生命是一个体验痛苦、追求幸福的过程。

个体的生命是形,痛苦和幸福就是形而上的情感体验。

痛苦是生命的伴生品,只要生命存在,就会感知到不同的痛苦,对个体而言,结束痛苦最彻底的方式是死亡。对痛苦而言,生命结束后,痛苦会转移到别的个体上存在,比如:至亲至爱。幸福也会转移到别的个体上存在,比如:冤家仇人。如果能正视痛苦、幸福之于生命的关系,就能减少痛苦、增加心理上的幸福感,甚至打消对死亡的恐惧。

获取幸福最究竟的方法是内生智慧。体悟大道对于宇宙万物的作用,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规律,即是悟道;体悟“一切唯心所造”的力量。即使生命尽头处,也充满对宇宙万物的欣赏、感恩和希望,这是为人最大的智慧,也是最究竟的幸福。

简单,也是一种获得幸福的途径。一根棒棒糖还能哄开心的人,如果不是儿童,那就是最幸福的人。

2012年月3月22日于上海

沟通中最关键的是,你永远不能让别人失去你带给他幸福的希望。如果对方感觉到未来的你不能再带给他任何的幸福感,你们的沟通将变来索然无味;如果你让对方感觉到你将会成为他的负担,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逃离你。那些在亲情、友情、爱情中遭抛弃的人,若先反思下,若明白了这个道理,可免世态炎凉之苦。2012.4.14

关于幸福

有钱的人是富有的,但更富有的是有时间和有健康的人。

有权的人是尊贵的,但更尊贵的是有思想和爱心的人。

幸福的因子有很多,但拥有自由和安全感,却是最究竟的幸福。

2013.11.19每天都在写作,在记录这日期的一瞬间,就能感觉到时光的飞逝,于是更加珍惜生命。即日。

关于读诗

对很多诗句,我们多是只知其美,而不其味的。象是看一个美人儿,看的是她的花容月貌,却无法理解她的内心喜忧,更无法与其灵魂沟通。

若是想品味一首诗的真味,须先知作者的那副心肠,或冷、或热、或甜、或苦、或迷、或茫、或静、或乱、或骄、或狂。

如此,方知诗中真趣,得灵魂升华。

2013.12.9

 

关于读书

读书,要读经典。那些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书,一定是值得我们研读和思考的。因为这些书经历过洗涤和沉淀,经得起考验,蕴含着无限的智慧,那些包装精美、花红柳绿、价格昂贵的首版书,要先翻翻再买。特别是荐书、送书,不仅代表着你的水平,更体现你对受书人品味的判断。一个高洁严谨的学者,你送他一本低级的通俗读物,搞不好可能被理解为对他本人的亵渎。2010.10.17

 

照例,附两首道情:

三光,是道教中的专业术语,指的是日月星。三光应的是三才,即天地人。

《三光歌》

先天有一炁,一炁分阴阳;

化生日月星,灿然流三光。

三光耀三界,四象列四方;

示我天地情,只是阴与阳。

星辰满夜空,并非自辉煌;

日月虽独有,不过炎与凉。

经书阅未了,酣睡最高房;

好梦入仙境,不问兴与亡。

YZ.2021.10.10

《去年花》

满院春风神仙家,枝上又开去年花;

去年花开人不来,空赋诗词无人夸。

眼前颜色一等一,比她仍有三分差;

看尽群芳争艳后,思来想去还是她。

YZ.2021.3.23

《与梅语》

阅尽经书悟后身,身前身后果随因;

人间真味唯君知,枯枝寒冰雪满身。

2021.11.6于厦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