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打坐要领(连载38):功德标准 | 答疑11:环境影响打坐效果吗?

 道德经学用 2021-11-06

亲爱的朋友们:

欢迎回到“走进道德经”静心活动。每天,我们将为您分享一章《道德经》,同时结合打坐的方法,与您共同在宁静中走进经典、走进内心、走进生命。

打坐引领

现在,请您坐好,保持中正,面带微笑。然后,用“松、圆、展、合、静”的心法来观照一下自己当下的状态。

有朋友问:“打坐时对环境有要求吗?比如,地点、朝向等?有没有这样的说法:学道的打坐要朝东,学佛的打坐要向西?”

打坐,一定不要被时间、空间的概念困住。修行,本来就是要破除概念,如果越修禁忌越多,越修概念越庞杂,那内心怎么能清澈通透呢?况且,道是唯一的道,如果宇宙中有两个道,一个朝西、一个朝东,那肯定不是本源的道。

所谓打坐,形式没那么复杂,规矩也没那么多,讲究的不过是一个自然而然罢了。因为,老子的核心思想就是自然,这是宇宙真实的样子。所谓“自然”就是指天性,天性是什么样,就展现什么样,这就是自然。回到自然,唯一的方法就是“无为”。但“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没有执着、没有图谋的尽心尽力之为,这就是道运行的状态。如果“道”有执着妄念的话,“道”就不可能是根本规律了。

不过,一开始打坐时,选择一个宁静、舒适的环境,肯定是对静心有帮助的。慢慢的,随着玄德的累积,您就是不摆出打坐的姿势,也能让自己保持宁静,而且是在每件事上都能静,在每个时刻都能静,这种境界就高了。

打坐不是两腿一盘,坐在蒲团上。而是,无论外面怎么变,都让心“坐进此道”,让心“如如不动”。那您就真正进入了老子所说的“无为而自化,天下将自定”的和谐境界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打坐时,对环境是否有要求?”应该说,环境好,肯定对打坐有帮助;但特别严苛的环境要求,其实是没有的,因为没有必要啊。打坐就是去看自己那颗心真实的状态,只要时刻关注自心,清晰地感知心的每一个变化,这就达到打坐的功效了。

总之,“道”本来就是一个离名离相的东西,修道首先就是不要被概念、名相困住。如果能做到虚怀若谷,对外境无执著,只是反求诸已,保持一派纯真,那么大道的力量自然会流经您、滋润您。

原文诵读

现在,我们将进入《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功德标准》。这一章的原文是: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bó)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chǔ)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以道为镜

老子所说的“道”指的是客观规律,而“德”则指人们把规律运用于生活。道与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两者也有区别:道无形无相,无法描摹,但道是德的根,没有道,肯定就没有德。而德是道的体现,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不合于道的就是“失德”。

德也可以分为上德和下德。上德是顺应自然,不居功,不占有、不执著;下德是愿意行德,但更希望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德。所以,只有上德才合乎道的精神,才会对人生起到巨大的作用。

道可以一步到位地顿悟,也可以通过渐悟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层次。老子在本章中就清晰地描绘了修行的五个层级:

s   如果没有得大道,就在“德”的层次上下功夫。

s   如果德也没达到,就在“仁”上下功夫。所谓仁,就是彼此真诚地相待,将爱人与爱己融为一体。

s   如果仁也达不到,就在“义”上下功夫。所谓义,就是正直正义,能自我约束,凡事尽力而为。

s   如果义也达不到,就只能在“礼”上下功夫了。所谓礼,就是仪式上的礼尚往来,虽然看似风光隆重,但却需要外在的约束,不是由心而发。

现在,无论您处于什么境界都没关系,只要想修自己,就一定能找到方法、找到路径,一步一步让自己回归到道德——那里,就是自在、圆满、幸福;那里,也是生命原本的样子。道不是让您失去什么,道是让您开个头,牵着他人的手一起走,让世界因您而更美丽。

第三十八章《功德标准》中有三条规律:

规律一:人们渴望的东西,通常正是自己缺乏的。

规律二:修上德最高效的方法就是“阴功积德”。

规律三:朴实无华的东西才最接近道,才能承载大福报。

《道德经》只是讲本源、讲规律、讲品质,讲成为我们自己,讲“一切自己创造,创造自己一切”。人人都想好人一生平安,但这不能只靠聪明机巧。那些自以为聪明和先知先觉的人,往往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大丈夫立身行事,当居于质朴忠信之厚处,而不居于风流自赏之薄处。所谓修道,就是去虚伪、留纯真,常居谦卑柔静之地,进入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境界,这样才能回归大道本原,让一切简单、自在!

快乐农夫

接下来,请您继续保持打坐的状态,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快乐农夫冥想”。

冥想是对宇宙下订单,因为“心不唤物,物不至”——内心不渴望的东西,不可能靠近自己。只有在内心种下希望的种子,我们才会向着光明奋力奔跑。

第三十八章的快乐农夫冥想是:

让我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到、我知道,我是一个“上德不德、处厚处实、纯朴厚道”的人。我是无限的爱、无限的光、无限的创造!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爱你!把爱传出去!

结束语

全人类需要静心,全世界需要静心!

人生不是搞定别人,也不是搞定自己,而是敢于认知自己、亲近自己、绽放自己。生命的远行不需要太多准备,上天给我们两条腿,就是为了让我们前行。向哪里走?让心告诉我们。只要有利他之心,一切就能达成,不同的路有不同的风景。小成靠勤,中成靠智,大成靠德,终成于道,这是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现在,就让我们燃起心香一炷,共同祈祷:

祖国安平泰!世界安平泰!地球安平泰!万物众生安平泰!

谢谢您,今天的“走进道德经”活动暂时告一段落,我们明晚九点,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