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 研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性学习和体验式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补充,是第三课堂。研学是以校外研学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为主要教学场所,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完善自我提供知行合一的锻练机会,形成知识学习与综合实践,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双向互补,以达到立德树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育人目的。 近年来,黄石中小学校兴起了研学热潮,如春凨吹醒大地,似春雨滋润心田,看着中小学生们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沐浴教改春光茁壮成长,市民们由衷高兴,拍手称好。 农村研学对中小学生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参加割谷打谷,挖苕剪枝等农业劳动,听农技员和老农们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学生们干得起劲,听得认真,学到了粮食果菜的种植要领,体会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更懂得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学习农艺,增长知识,明白道理,等于上了一次有利于人生成长的必修课。能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性。 进工厂下车间研学,对于中小学生更意义非凡。让学生们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锣丝钉是怎么生产的,汽车是怎幺组装的,懂得车,钳,铆,电,焊,各工种的要领及作用,分工协作之重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鼓励创新创造,让他们懂得工业强国,劳动光荣,中华民族只有不断创新创造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大道理。 红色研学,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中小学生爱党爱国,做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重要课堂。通过组织学生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花篮,瞻仰烈士遗像,参观烈士生平革命事跡,向少先队队旗,共青团团旗宣誓等活动,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革命史,建设史,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国革命而前赴后继的血泪史,奋斗史。使学生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更要倍加珍惜,培养学生从小树立革命理想,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从而树立为祖国强盛,为人民幸福而努力学习,当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的决心。 研学的形式多样,内容也不同,但都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消化知识,增长才干,充实提高,完善自我。 研学旅行是重要的研学方式,就是学校把研学活动引进有一定资质和经验的第三方来实施。从研学课程设置,研学基地选定,交通安全管理,后勤服务配套,研学活动总结等全程参与。第三方投入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可按规定协商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这样可减轻学校的负担和压力,让学生从走出校门就像去旅游,回归天性,放松自我,愉悦身心。使学校,学生,及承接方三方受益。这是普遍受用的研学形式,很值得借鉴和推广。 中小学校的研学活动,世界盛行,发达国家更甚。二OO三年我有幸参加国家发改委组织赴日本的中小企业管理者研修班,为期一个月,到过许多日本的工场参观,在十月廿一日参观丰田元町工场时,就见有一百多个中学生从总装車间出来,翻译说这个工场是元町中学的研学教学点,这可是世界第二大汽车厂家,能为中学生开放,可见日本对研学的重视。还有一个现象也引起了我的好奇。在日本的东京,大板等大都市的繁华街道旁,有整块金灿灿的水稻田,绿油油的蔬菜地,我们感到稀奇,也是翻译解惑,这是附近中小学的研学基地,学生要定期来参加劳动,听老师传授农技知识。在街道边也常见有寺庙和陵园。我有写日记的习惯,当天就对日本的三种现象写了一首顺口溜记之(都市农田粮菜丰,街头寺庙香火红,路边陵园哀思寄,方懂倭人思与求。)这三种现象都是日本为了教育下一代而设计的,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祈求平安,敬仰祖宗的美德。从研学到城市布局体现了日本人对教书育人的良苦用心和独到的見解。 教育是立国之本,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研学接地气,消化吸收课堂所学,开智明理,是学生的意愿,家长的要求。愿形成制度,日趋完善,越办越活,越办越好。
吴高升,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业农村和经济管理工作多年,年轻时喜欢动笔,曾在多家报刋上发表过新闻通讯类作品,现己退休,坚持游泳走路,练太极和书法,偶尔写点小文,打点小牌,喝点小酒,过着平淡安乐的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