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男子被诊断为“气道高反应”,老中医3次复诊,患者精神焕发,感叹:科技再发达,也比不上老祖宗手里的那两把刷子。 前段时间,门诊上接待了这样一位患者。 男,32岁,咳喘,胸闷,气短反复发作半年余。 自述于半年前感冒后出现咳嗽,喘促,感冒病愈后仍时有发作咳嗽,伴胸闷气短,西医进行了一系列抗过敏、缓解支气管痉挛等药物治疗,症状暂时缓解,但之后发作越发频繁,无奈之下,求治中医。 面诊,见其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细问得知:嗽微喘,咯痰,痰黏色白,量不多,伴胸闷,气短。 我仔细看过他的情况后,拟方:枇杷叶、白前、瓜蒌、薤白、桃仁、黄连、甘草、杏仁、白酒。 用药期间,嘱咐患者避免去公共场所及密闭的房间,经常通风,忌食生冷海鲜,调理情绪,切勿操劳过度。 结果,我前后三次为其调方换药,历时一月有余,最终,患者精神焕发,一如常人。 我们知道,中医治喘,当别两途。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而寒兮,必挟凝饮,上干阻气。实而热兮,蕴伏之邪,蒸痰化气。 患者感冒风寒后,邪袭于肺,肺失宣肃,水液聚而为痰,随气逆而发为咳;胸阳被寒所遏,阳气不振,痰饮不化,留于膜原之上,每遇外感而牵动伏饮,痰随气升,壅塞气道,致肺气郁闭故见胸闷、喘息、气短之症。 咳喘耗伤肺津,久而肺燥,故痰黏量少;肺气不得宣发,故见面红,鼻煽,迫津外泄,则见汗出。舌红示内有郁热,薄白苔示病邪尚浅,脉弦滑主痰气郁结。 明白了这些,我上面的方子也就不难理解了。 痰遇温则行,得气则运,瓜蒌理气宽胸,涤痰散解;薤白温通滑利,行气解郁;佐以辛散温通之白酒行气活血,共奏通阳散结、行气去痰之功。 枇杷叶性苦微寒,清肺化痰,降逆止咳,白前辛苦微温,降气化痰,二药寒温相佐,取其降气之功。 黄连清上焦肺热,桃仁、杏仁润肺止咳平喘,且桃仁兼有活血通瘀之能,更可助血行气畅,有利于肺气宣降条达。 甘草益气补中,去痰止咳,兼具调和诸药之性,使寒温调,气血调,缓急而平息。 全方药味不多,然化痰行气之药味正中其要,直达病所,方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令人玩味的是,患者康复后,直言:西医治了半年没好的病,用中医的法子,一个月就治好了,看来还是咱老祖宗的两把刷子厉害。 我笑笑,说:“话不能这么说,中医也有其滞后性,传承如今也出现了断层,西医在对于我们老百姓日常疾病的诊疗中,做出了很大贡献,这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能帮病人解决问题,就是好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