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复版高清戏曲年画《追鱼》《饮水思源》《延安精神代代传》赏析

 小说故事收藏馆 2021-11-07

每一幅作品均经过高清修复,不添加任何的水印、商业标志和广告图标,确保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年画、海报、宣传画等作品,原汁原味的奉献给朋友们。

凡我所发,必是高清。

文章图片1

1.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追鱼》,画家谢幕莲创作,1981出版。

这是一幅根据同名戏剧创作的名家年画作品。相传在古时候,秀才张珍与丞相的爱女牡丹,幼年双方父母定下婚约,算是指腹为婚吧。后来张珍的父母去世,家庭败落,根据婚约前往丞相府投亲。丞相看张家败落、意欲悔婚,一直不提及二人的亲事,安排张珍在后花园书房中读书。

夜深人静时,张珍自叹身世艰难,充满悲凉凄苦,感动了水潭中的鲤鱼精,夜间变成了牡丹小姐与张珍相会。后来,二人历经磨难、感动上天,鲤鱼精成为凡人,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回归故里,过起了同甘共苦、相敬如宾的幸福生活。图中描绘的是张珍在书房中夜读打瞌睡,鲤鱼精变成美丽的牡丹小姐,用茶杯里的水滴喷在张珍脸上的一个场景。

文章图片2

2.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饮水思源》,画家刘世群创作,1975年出版。

在一个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日子里,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奶奶来到这口水井旁,满怀深情地给孩子们讲述这口水井的感人故事。

战争年代,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他带领红军在这个村子里住过。那时候,村子里没有水井,乡亲们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了解到群众饮水困难的情况后,便与红军战士、当地群众一起挖了这口水井,解决了乡亲们的吃水问题。解放后这口水井被乡亲们取名为“红井”,以此来表达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感激、思念之情,并立起了石碑以示纪念,上面镌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直到今天,井里的水依然清澈见底,孩子们用水杯舀起来仔细品尝,淡淡的甘甜沁人心脾。

老奶奶叮嘱、教育这些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 生活富足、衣食无忧,每天生活在幸福快乐中的孩子们,要学会饮水思源、心怀感恩,喝水的时候想想水是从哪儿来的,一定不能忘了是谁打出了这口井,一定不能忘本,要牢牢坚定热爱党、拥护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

文章图片3

3.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开门办学好》,画家陈明达创作,70年代出版。

在“工业学大庆”精神的鼓舞感召下,建筑工地上机械轰鸣、人头涌动,到处呈现出热火朝天、干劲十足的劳动场面。

一群走出校园的学生,手拿肩扛标杆尺、测量仪和三角板等各种器具, 来到施工现场,在 工人师傅们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帮助下,认真学习、操作着各项工程测量作业。那个年代的教育体制,侧重于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强调开门办学,不能死读书。各地普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工学农学军”活动,组织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到工厂车间、到施工现场、到农村田间地头,参加生产劳动、学习实用知识,把从课堂、书本中学习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基层实践相结合,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不断提高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努力成为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建设社会主义有用人才。

文章图片4

4.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延安精神代代相传》,1971出版。

石头遍地、荒草边野的山岗上,解放军战士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手拿铁锨、镐头,肩挑扁担,奋力开荒造田,多种粮食多打粮,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在和平年代做出军人新的贡献。

上世纪40年代,延安革命根据地由于受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各种生产生活物资极为匮乏,经济十分困难。为此,解放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领导干部亲自带头,跟战士和乡亲们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开荒种田、植树养鱼、纺线织布等样样都是行家里手,在军队和解放区老百姓中传为佳话,军民团结一致,胜利度过了艰难岁月。伟大的延安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不畏困难、顽强拼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并得到赓续永传,发扬光大。

文章图片5

5.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英雄事迹记心间》,画家曾天中创作,1987年出版。

宽敞明亮、庄严肃穆的革命历史教育基地展示大厅里,前来参观学习的群众络绎不绝、人头涌动。一尊尊英雄人物的雕像,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相片,一份份带有历史沧桑感的文物资料,一枚枚红色的纪念像章,展示着革命先烈们英勇无畏、艰苦卓绝的伟大奋斗历程,和为了理想信念,舍生忘死、勇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置身其中,前来参观学习的每个人,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和思想灵魂洗礼。

头戴蝴蝶结、身穿红色连衣裙的小姑娘,满怀崇敬的瞻仰观看每一件文物资料,不停地在本子上记录着历史知识和心得体会,进一步坚定了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

文章图片6

6.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银花遍地》,画家陆泽之创作,1965年出版。

生产队的棉花获得了大丰收,宽阔的晾晒场上堆满了白白的、柔柔的棉花,远远望去,银花满地,仿佛堆起了一座座雪山,在阳光的照射下白得耀眼,惹人喜爱。

姑娘们在梳理晾晒着棉花,并把已经晒好的棉花装进篮筐,打起包装搬上拖拉机运走,大家干得热火朝天、顾不上休息,尽管很劳累,但每个人都充满了丰收后的喜悦之情,开心得嘴都合不拢了。

文章图片7

7.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迎新春》,画家杨振洲创作,1980年出版。

春节临近,梅花盛开,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老师带领孩子们敲锣打鼓,提着大红灯笼,开展热烈的拥军优属活动。走到一户军属的大门外,老师把小姑娘抱起来,为这户人家高高挂起了一对大红灯笼,上面写着“军属光荣”四个大字,在朵朵梅花的映衬下,显得愈加喜庆、红火。这项拥军活动的组织开展,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人民子弟兵的爱戴和尊重。

文章图片8

8.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勤劳致富有余》,画家魏瀛洲创作,1987年出版。

这是一幅充满喜庆、祥瑞的娃娃年画。身穿海军衫、胖乎乎、笑呵呵的男娃娃,怀里抱着一条金翅金鳞、活蹦乱跳、嘴不停一张一合的大红鲤鱼,戴着蝴蝶结发夹、面带微笑的女娃娃,双手举着一个竹篮,里面长满了桃子、葡萄、石榴等各种新鲜水果,还有一棵结出一簇红果的人参,旁边的大公鸡和老母鸡带着鸡雏们在悠闲地觅食、踱步,池塘里的荷花娇艳绽放,在微风的吹拂中,传来阵阵芬芳,身后的苹果树、梨树和桃树硕果累累,挂满了枝头,一串串紫莹莹的葡萄从藤蔓中垂下来,看了让人垂涎欲滴。

这幅年画作品,充分展示了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土地承包到户后,大大激发了农民群众的生产劳动热情,推动农林牧副渔各业兴旺发展、喜获丰收,家家户户走上了勤劳致富、年年有余的幸福舒心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