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彩解读、赏析一组六七十年代的珍藏版年画、宣传画

 小说故事收藏馆 2021-11-07

每一幅作品均经过高清修复,不添加任何的水印、商业标志和广告图标,确保把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年画、海报、宣传画等作品,原汁原味的奉献给朋友们。

凡我所发,必是高清。

文章图片1

1.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水库带来了丰收》,由画家李慕白、金雪尘创作, 60年代出版。

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公社人民群众充分发扬“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精神,开山劈石、兴修水利,建设起了水库大坝,水库大量蓄水灌溉着周边的万亩良田,彻底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为全公社农作物旱涝保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春季尽管天气持续干旱,但是小麦作物没有像往年一样造成减产或绝产,困难年景里仍然实现了粮食大丰收,水利建设工程功不可没。放眼望去,田野里一片金灿灿的麦浪,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秸秆, 收割机、脱粒机轰鸣着昼夜奋战,运输车辆来回穿梭快拉快运,看着这喜人的丰收景象,社员们的心里乐开了花。作品表达了农业战线发挥主观能动性,大搞基本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增产增收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的农村新貌。

文章图片2

2.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战歌鼓斗志,扛枪为人民》, 由画家谷青创作,1974年出版。

“公社放映队来村里放电影了!”公社放映队知青小伙子们的身影刚出现在村头,这个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全村,大人、孩子们个个仿佛过年、办喜事一样,能兴奋一整天,心情舒畅了,脚步轻快了, 干农活的速度也似乎加快了不少!看完电影后的两三天里,精彩难忘的电影情节,成为大街小巷间的最热门谈资。

正在训练场上练习打靶的“铁姑娘排”女民兵们,欢呼雀跃、欣喜若狂地涌到放映机前,七嘴八舌着急地询问反映什么影片。看到姑娘们显得格外殷勤地放映员小伙子,忙把一张印刷精美的电影海报递到姑娘们手里,姑娘们立时兴高采烈地传阅起来,“今晚放映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电影,太棒了!太好了!”姑娘们兴奋得欢呼跳跃起来。

那个年代,这类红色主旋律电影成为主要的题材类型,很受社员群众们欢迎。这幅年画作品表达了送电影到基层、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抢占思想主阵地,倡导红色主旋律,提高社员群众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时代风貌。

文章图片3

3.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做群众的知心人》,由画家邱光正、张琳创作,1964年出版。

生产队的牲畜饲养场里,一排排体肥健壮的牛马骡,安静地站在食槽前咀嚼着草料,出生刚几个月的小牛犊欢快地跑来跑去、寻着嫩草,不时哄得院里正在专心觅食的鸡鸭鹅四散逃窜;房山头上栽种得密密麻麻的向日葵,顶梢上高高挺立的圆盘,一天比一天大,也一天比一天重,在秋风中似乎有点羞涩地垂下了脑袋;极目远眺,远处田野里的庄稼绿油油的一片,一年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县里来的这位干部已经成为“多半个村里人”,他经常抽时间深入到村里开展工作调研,跟社员们再熟悉 不过了。农闲的时候,他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亲亲热热地促膝谈心、拉家常话,详细了解社员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询问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听取大家对干部的意见和要求,想尽千方百计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办实事,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农忙的时候,他拿出随身带的镰刀、铁锹等工具,二话不说就跟社员们下了地,那种干农活的利落劲儿,吃苦耐劳的泼辣劲儿,一点让人感觉不出跟村里的老农有啥两样。

刚一落座, 乡亲们就纷纷拿出刚收获的金灿灿稻谷、圆滚滚南瓜、红彤彤地瓜,还有颗粒饱满、吐着须子的玉米棒子,摆了满满一大桌,眉飞色舞、一脸兴奋地向他聊着今年生产队粮食丰收的情况,请他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因为喜获丰收的成果里,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啊!

文章图片4

4.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最后两位顾客》,由画家赵洪武创作,1974年出版。

已经过饭点很久了,宽敞洁净的国营饭店餐厅里,已经几乎没有什么顾客,经过了一天熙熙攘攘、人头涌动的紧张、辛苦接待服务工作,饭店女服务员们开始擦拭桌椅、清扫地面,即将下班休息了。她们发现餐厅的角落里,还有一老一小两位顾客没有离开,跟前摆着大大小小的行李,正在东张西望、一脸焦急地等待着什么。

热心周到的女服务员走上前去,关切地询问身穿毛皮大衣、头戴毛绒帽子、一身农民装束的老大爷。经过仔细了解,才知道老大爷领着小孙女,从乡下坐车来城里走亲戚,下车后迷路了,找不到去亲戚家的路,天马上黑了,祖孙俩正焦急万分呢!听到这个情况后,女服务员披上棉衣,接过老大爷重重的包裹行李,按照老大爷提供的信封上地址,亲自把祖孙俩送到亲戚家里去。老大爷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呵呵呵地笑,可爱的小孙女挎着篮子紧跟在旁边,一脸亲热地看着好心的服务员阿姨,眼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这幅年画作品通过描绘《最后两位顾客》的感人故事,充分表达了学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和良好社会风尚。

文章图片5

5.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视察工厂》 ,由画家王守业创作,1975年出版。

在废寝忘食、日理万机的百忙之中,他每年抽出时间到基层农村、部队和厂矿企业视察工作、开展调研。

事实就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始终如一坚持的工作作风。每到一处,他都走入基层广大群众们中间,亲切交流,促膝谈心,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听取来自基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通过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反馈,为研究制定方针、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广大基层工人和社员群众们都深刻感受到:他跟人民群众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文章图片6

6.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重重高山处处亲》,由画家龚建新创作,1975年出版。

皑皑雪山上,寒风刺骨,道路崎岖,气候环境非常恶劣。英勇的边防军战士高举着红旗,顶风冒雪开展军事训练,在冰天雪地中苦练杀敌本领,保卫着祖国边疆的安全。

在这风雪交加、人迹罕至的雪山顶上,少数民族的基层民兵和群众们提前来到这里,在风雪严寒中备好了热乎乎的奶茶和饭菜,载歌载舞迎接亲人解放军。当战士们顶着风雪出现在山顶时,民兵群众们无比亲热地迎上前去,嘘寒问暖,互致问候,一双双激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愿意松开。

风雪刮得更紧了,整个山头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伴奏的手鼓声敲得更欢快了,姑娘们的民族舞蹈跳得更婀娜多姿、轻盈柔美了,歌声、笑声、音乐声汇成一片,现场充满了团结欢乐的热烈气氛。这幅年画作品生动展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重重高山处处亲的感人景象。

文章图片7

7.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曙光初照演兵场》,由画家姚中玉创作,1975年出版。

当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照进宽阔平整的军事训练场,淡淡的晨雾还没有完全散尽,一群头戴伪装草帽、肩挂子弹袋、手里紧握钢枪的青年民兵们,正在骑着自行车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地开展射击演习。站在飞速疾驰的自行车上练习打靶,更能有效提高射击水平,增强战场应急反应能力。

这幅年画作品通过精彩描绘民兵们苦练杀敌本领的情景场面,表达了基层民兵正在成为一支作风优良、军事过硬的军事力量,不愧为保卫祖国、保护人民的钢铁长城。

文章图片8

8.解读、赏析:这幅年画作品的标题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美术组集体创作,70年代出版。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大知识青年积极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带着“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的豪情,怀着“广阔天地炼红心,扎根农村干革命”的壮志,离开学校、离开城市、离开家人,到老少边穷的农村插队落户、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艰苦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接受 锻炼,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和力量,日渐成长为又红又专、能文能武的一代新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