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基础知识

 生产日期张牛牛 2021-11-07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普遍,古代也把中药称之为“本草”。近年来,人们崇尚“天然药物”,讲究养生、保健之道,尽量减少药物给人体带来的诸多毒副作用,所以中医中药备受青睐,掀起了全球性的“中医热”,中药作为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成为“'自然疗法”中独领风骚的民族医学奇葩。

  中药药性

  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气、五味等。

  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药食的滋味可以通过口尝而察得。由于药食“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 药性的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五味与五行配合和五脏的联系。《素问q宣明五气篇》曰:“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1、收敛――固表止汗,体虚多汗症。如五味子。敛肺止咳,肺虚久咳。如乌梅

  2、固涩――涩肠止泻,久泄肠滑。如五倍子。固精缩尿。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如山茱萸

  固崩止带,崩带不止。如赤石脂

  但是,不良作用:大多收敛邪气,凡邪气未尽之证当慎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1、清泄火热――治热证、火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

  2、泄降气逆――喘咳、呕恶,如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

  3、通泄大便――便秘,如大黄、枳实泻热通便。

  4、燥湿――湿证,如苍术、厚朴苦温燥湿。

  5、坚阴(泻火存阴) ――阴虚火旺,如知母、黄柏泻火存阴。

  但是,不良作用:大多伤津败胃,津伤和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使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1、补益――正气虚弱。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

  2、和中、缓急止痛――用于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如饴糖缓急止痛。

  3、调和药性――调和药性、中毒解救。如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

  但是,不良作用:大多腻滞碍胃,令人食欲不振,凡湿阻、食积、气滞腹胀者慎用。

  ,“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1、发散――治表证,如麻黄、紫苏能发散风寒,发汗解表。薄荷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2、行气――治气滞证,如陈皮、木香有行气除胀,健脾调中之效。

  3、行血――治血瘀证,如川芎、郁金能活血化瘀,用于气滞血瘀之痛证。

  但是,不良作用:大多能耗气伤阴,故气虚阴亏者慎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1、 泻下或润下通便――大便燥结。如芒硝泻热通便

  2、 软化坚积、消散结块――治瘰疬痰核、瘿瘤、Y瘕痞块等症。如海藻、牡蛎消瘰散瘿。

  但是,不良作用:不宜多食,高血压、动脉硬化者尤当如此。有的咸味药如芒硝能伤脾胃,故脾虚溏泻者慎用。

  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

  渗湿利小便――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

  但是,不良作用:大多能伤津液,凡阴虚津亏者慎用。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收敛固涩――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症)。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曲骨收涩止血等。

  不良作用: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以上是五味药性的基本内容。但就某一具体药物来说,则当具体分析。药物的味往往单味者少,多数药物具有几种味,对这些药物功效的认定,必须全面综合并结合临床疗效来认识概括。此外,上述的五味作用,只是药性的一个方面,对于药物性能的全面认识,必须结合其他特性,才能全面地掌握药物功能。

  四气,即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是通过调节机体寒热变化来纠正人体阴阳盛衰的,为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药性理论。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这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1、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水、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寒凉药是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如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

  2、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等作用。温热药多用治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总之,寒凉药用治阳盛热证,温热药用治阴盛寒证,这是临床必须遵循的用药原则。反之,如果阴寒证用寒凉药,阳热证用温热药必然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引起死亡。故李中梓《医宗必读》谓:“寒热温凉,一匕之谬,复水难收。”

  补益药

  补益药又称补虚药、补养药。以补益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活动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分类及适应证:根据药性和主治病证的不同,补益药一般分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4类。

  ① 补气药――治疗气虚证(主要见于肺气虚和脾气虚)。

  肺气虚则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脾气虚则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甚则浮肿脱肛等。凡具以上症状者均可选用补气药治疗。常用药有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甘草等。四种参的鉴别使用:人参药力强于党参,急症、重症多用人参,轻症和慢性疾患多用党参。气阴两伤而火较盛者当用西洋参,益气清火养阴。而太子参益气养阴清火之力不及西洋参。

  ② 补血药――治疗血虚证(主要见于心血虚和肝血虚)。

  心血虚常见面色不华、唇舌色淡、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或出现结、代脉。肝血虚常见面色萎黄、指甲苍白、眩晕耳鸣、视物昏花、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则经闭等。上述证候均可选用补血药治疗。常用药有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龙眼肉等。

  ③ 补阴药――治疗阴虚证(主要见于肺阴虚、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

  肺阴虚多见干咳少痰,或咯痰带血、口干舌燥、咽痛音哑等症。胃阴虚多见舌绛苔剥、咽干口渴、纳呆不饥、胃中嘈杂、呕哕,或大便燥结等。肝阴虚多见两目干涩、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眩晕等症。肾阴虚常见腰膝酸软、遗精滑泄、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等。上述证候可选用补阴药治疗。常用药有沙参、麦冬、天冬、石斛、玉竹、黄精、百合、枸杞子、桑椹、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等。

  ④ 补阳药――用于治疗阳虚证(多见于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

  肾阳为元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故阳虚诸证往往与肾阳不足有关。肾阳虚可见肢寒畏冷、腰膝酸痛、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白带清稀、遗尿尿频、小便清长等。上述证候均可用补肾阳的药物治疗。常用药有鹿茸、鹿角胶、巴戟天、肉苁蓉、仙茅、杜仲、续断、骨碎补、补骨脂、冬虫夏草、紫河车、菟丝子、沙苑子、锁阳等。

  用药注意事项:补益药不可用于实证,否则可致'闭门留寇'而加重病情。补益药并非有益无害、多多益善,用之不当也可产生不良后果。补血药黏滞难消,补阴药甘寒滋腻,凡脾胃虚弱、湿浊中阻、腹胀便溏者,不宜使用。补阳药性多温燥,伤阴助火,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

  煎煮方法

  中药的疗效与剂型类别的选择及制剂工艺的操作当否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最为常用的剂型,且大多由病家自制,因此,掌握正确的煎煮方法,也是保证临床用药疗效发挥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用水与火候的掌握,更是煎药的关键。故李时珍曰:“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则药亦无功。”

  煎药用水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若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而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少。煎煮之前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

  煎煮火候

  煎煮中药还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的长短。一般药物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以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如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打碎先煎20~30分钟,然后与其他药物同煎;又如川乌、附子等药,也宜先煎。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因经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以确保用药的安全。

  2、后下:一些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煎者,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3、包煎:有些药物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4、另煎:一些贵重药物,如人参等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所吸附,影响疗效,以致造成浪费。

  5、烊化:胶类药物,如阿胶、龟胶、鹿胶等,容易粘附于其他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他药汁兑服。

  6、冲服:一些粉末状、或液状类药物,如芒硝、竹沥等药,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用开水冲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