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叙事:摔倒的妈妈

 木香草堂 2021-11-07

和一个学生的家长聊天。孩子的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要磕磕绊绊,甚至摔倒。每次摔倒之后,做妈妈的都不动声色,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以此锻炼孩子的坚强和自立。

一天,妈妈自己在家里操持家务的时候,不小心让椅子搬到,摔倒在地上,疼痛难忍。坐在一旁桌子边写作业的孩子,看了妈妈一眼,一声也不吭,也没有起身搀扶的动作。妈妈自己忍痛爬起来之后,和孩子有了一次对话:

母亲:为什么看到妈妈倒在地上,你也不去搀扶一把?你知不知道妈妈摔得很痛?

孩子:知道呀。我每次摔倒的时候,也是很痛的,但你从来不来搀扶我呀。我本来想着要去扶你的,但想起你一次也没有扶过我,所以就没有动。

母亲:……

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故事。

第一,孩子摔倒了,家长该如何应对?

仔细想想,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家长是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多生子女,家长的心肝宝贝,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自然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不过近些年来,有一种批评的声音非常“响亮”,那就是对孩子的溺爱。认为是家庭对孩子过于溺爱,导致了孩子抗挫折能力比较差,依赖性太强,很难走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等等。

在这样的批评声中为人父母者,常常会反思和检点自己的行为,担心太过溺爱,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于是一些家长和上述妈妈类似的教育方式,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绝对不管,孩子跌倒在地,一定要让他自己爬起来……从小培养孩子坚强的性格。

其实,摔倒在地的时候,孩子心中是有一份不安全感的。这份不安全感一方面来自自己对环境的判断,会让自己感到不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控制自己的身体,心中自然会有一些沮丧;另一方面来自家长的态度,如果家长在责怪两句,会让孩子更加有挫败感。摔倒本来是有些疼痛的,如果进一步加强了这种不安全感,孩子会很无助,哭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对孩子过于溺爱的父母,看到孩子摔倒之后非常紧张,赶紧抱起来又是哄又是承诺,这实际上从另外一个角度加强了孩子的不安全感,让孩子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恐惧,孩子会以嚎啕大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无助。如果每次摔倒家长都是如此,对孩子去认识世界一定是一种阻碍。看着孩子摔倒了,家长不动声色,是将父母带领孩子探索周边世界、寻求安全感的过程,让孩子独立地承担了。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其中有些感悟和体验本该是父母一道分享的,现在必须有孩子自己来体悟和判断。孩子是可以独立走过这一历程的,但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的环境里,他会看到其他孩子摔倒之后父母的应对,他会将这些景象和自己摔倒时进行比对,在比对之中自然会对父母有些想法,可能会认为自己的父母缺少人情味,太冷酷无情,于是,在自己的父母摔倒之后,孩子也会无动于衷。

现在看来,真理通常不在两极,而是在两极之间的某一地带。太过溺爱,孩子过于依赖;太过独立,可能导致孩子对家庭的“漠然”。当然,用“漠然”这个词可能有点夸张,但至少会变现出这样的一种行为,让家长感到茫然。在孩子摔倒的时候,家长不能像没有看见一样,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但也不能表现出很紧张的样子,给孩子带来额外的心理负担。不妨在事后和孩子做一些交流,包括检查一下皮肤有没有挫伤,父母对这件事情的看法等等,让孩子感觉到家长是很关心他的,也是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和空间的。

第二,家长的为人处世,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语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具体到某一个家庭,可能不完全正确,但从统计规律上看,肯定是有道理的。这是家庭教育的结果,而且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通过父母的行为举止让孩子慢慢悟出来的。

孩子天生下来就是一个学习的积极分子,他学着走路、学着自己用碗筷吃饭、学习语言、学习待人处事的方式,等等。从孩子能够自由走动开始到进入小学的这个阶段中,孩子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过家家”。在“过家家”中,模仿自己的家长和亲友待人处事的作风和行为,并通过这样的实践操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给孩子提供了最早的课程,这就是如何生活,如何待人处事。孩子要将父母对待他的这些做法牢牢地记录下来,在今后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再将这种做法传承给下一代。如何做好这一“教师”的职责,是每个父母都必须认真思量并谨慎践行的。

在上述故事中,摔倒的妈妈还是很受伤的,这种伤痛不仅来自肉体,更来自心灵。但这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这位母亲已经从中发现了自身对孩子教育的问题,也尝试着着力去改变一些做法。

读了这个故事,您有什么想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