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球首台生姜联合收获机亮相安丘,一台机器可抵百人

 扫地僧一一 2021-11-0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蔚晓贤 马媛媛
11月4日下午,安丘市中国姜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内,在一些大姜种植户以及农机研发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全球第一台生姜联合收获机在姜地里“小试牛刀”,这台集挖掘、夹持输送、清土、姜秧姜块分离、姜块输送装箱于一体的收割机收姜效率相当于100个熟练工人,推广后将改变传统收姜方式,为大姜种植户节省大量的成本。
采访中,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了解到,长期以来,特种自动化收获机械的缺乏已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农作物的规模化发展,大姜联合收获机的成功或将为各类特种农作物联合收割机的研发提供借鉴。
图片
收姜人工费两年翻一倍,360元一天仍难招到人
11月4日下午,在位于安丘市马留屯村的中国姜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内,一台机器正在姜地里缓慢地移动,机器驶过,一株株生姜被成行从土地里挖出,经过传输带,粘在姜上的泥土被基本清理,同时姜秧和姜块被刀片分离,两名工作人员站在后边的操作台上将姜块辅助装箱,仅仅几分钟的时间,一分地的生姜就收获完毕,而靠人力的话,三个人同时干也得2个小时。
这台命名为4SLZ-1型自走式生姜联合收获机的机器是第一次在地头亮相,也是第一次实地操作,而它现场的表现令所有在场的姜农感到新鲜和振奋。慕名前来的曹海涛是潍坊鑫盛食品有限公司基地经理,他紧紧地盯着这台机器,感叹道:“我们这些种姜的,做梦也想要这么一台机器。”
曹海涛告诉记者,他们的基地今年种植了大约1600亩的大姜,实际上他们可以种4000亩,然而限于成本的压力以及苦于收获的不便,今年只好缩减种植面积。“种姜不易,收姜更难。”曹海涛表示,收姜已经成为每一个大姜种植户最为苦恼的问题之一,其中最大的原因就在于高昂的人工成本。记者了解到,收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种植户雇人到地里收姜,一种是姜贩子以某种价格包地,将人工费分摊到包地费中。但无论哪种方式,不断高企的人工费都在逐年侵蚀种姜的利润。种姜户张先生告诉记者,今年安丘收姜的人工费已经到了360元/人/天,3个人同时干一天最快只能收4分地,这样下来收一亩地的姜,光人工人就得花3000多元。曹海涛告诉记者,包地的价格按斤算,两年前人工费大约2毛钱/斤,今年差不多到了4毛/斤,两年涨了一倍。
然而即便如此,每年收姜时节招人难仍困扰着种姜户。“收姜很辛苦,给钱也没人愿意干。”曹海涛说,现在肯到地里收姜的平均年龄都在65岁以上,甚至能看见七八十岁的老人,收姜工人年龄大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工作效率上不去,一方面高强度的工作也容易出现意外,这都是种植户难以承受的风险。而现实是,人工费用还在上涨,愿意吃苦的熟练工越来越少,种姜的利润越摊越薄。
图片
全球首台生姜联合收获机,一台抵百人
据统计,我国生姜种植面积约460万亩,山东省是全国生姜生产面积最大的省份,栽培面积约150万亩,占全国的1/3;产量约600万吨,占全国的1/2以上;出口量达50万吨,约占全国的3/4。安丘市副市长徐剑发表示,安丘大姜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100万吨,是全国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总产最多的县。
每年10月份左右是大姜收获的季节,短时间内百万吨级的收获量对大姜种植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而安丘市也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多年来一直在寻求解决方案。
2021年3月12日,中国大姜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签约仪式在潍坊安丘市举行,该产业园由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安丘市合作建设,以“大姜产业兴旺”为目标,旨在推动大姜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而在产业园筹建之前,一项前所未有的研发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的李维华博士告诉记者,2020年初,他接到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委托的课题任务,要研发一台大姜联合收获机从根本上解决生姜收获用工多、成本高、效率低下的问题。
山东产研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王涛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发展生姜产业现在最大制约因素就是种姜、收姜过程中劳动强度太大,投入太大,农民太苦。不论是种姜还是收姜,几百年来,中国的农民一直是这个种法、收法,他们要依靠现代科技的力量、工业力量把农民从艰苦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李维华博士介绍,研发工作从2020年4月份启动,他们组成了六个人的研发团队,计划将生姜挖掘、夹持输送、清土、切秧、姜块输送装箱(人工辅助)等功能集成到一台机器上,实现收姜一条龙全自动化。“研发最大的难度在于设计,仅设计过程就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李维华介绍,设计完成后,他们又找企业花费半年的时间造出了原型机,11月5日下午,原型机从济南运到安丘,第一次下地作业,经过现场试验,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李维华博士告诉记者,按照设计方案,这台大姜联合收获机的工作效率是每小时一亩地,一天可收获14亩,相当于100个熟练工。目前作业时需1人驾驶,2人随车辅助装箱。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台机器为履带式,装载柴油发动机,操作台也很简单,只需简单培训即可操作。李维华博士表示,作为第一台原型机,他们会根据实际作业时存在的问题对机器进行优化改进,当天下午他们在试验过程中就现场改进了几个地方。
图片
要让农民用得好,用得起
山东省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副书记焦伟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从原型机到推向市场,需要经过三代,经历三到五年的周期,但他们会加快进度,按照计划他们希望明年就能把机器定型,然后批量生产。至于价格,他认为这个不是问题,山东是制造业大省,一旦大批量生产,价格会控制到很低,保证让姜农能用得好,用得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很多农作物都面临收获难的问题。山东产研现代农业研究院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国外先进国家农业发达的最大特点就是机械化程度高。目前我国在粮食作物方面机械化程度发展的不错,比如小麦、水稻、玉米等,但像蔬菜类的经济作物机械化程度较低,相关作物的机械研发也相对落后。比如土豆、花生、山药之类的作物收获仍需要大量人力,此次他们研发大姜联合收获机实际上也是在挑战一个“高难度”。山东产研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王涛告诉记者,大姜是经济作物种植中最累最苦的一个,也是收获难度最大的一种,如果把大姜的联合收获问题解决了,其他农作物的收获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王涛表示,他对生姜联合收获机的初次试验效果十分满意,这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台针对生姜的自动化收获机械。除了联合收获机外,他们还在研发大姜播种机,将来还要把这些农机无人化智能化,彻底改变传统人力作业费时、费力成本高的问题,把姜农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极大提高生姜的收获效率。这一创新性的机械设备可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生姜种植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将为农业产业振兴发展,三产融合趟出一条新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