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叙事:不能去秋游

 木香草堂 2021-11-07

好长时间没写教育故事了,今天记录一段地铁偶遇。

下班坐地铁,遇到母子两人,孩子在某初中就读预备班(六年级)。走进车厢的过程中,就感到这位母亲的神色有些不大对头,两人在车辆里刚站稳,母亲就开始对着自己的孩子发难了。

母:明天你不要去秋游了。

子:(带着哭腔)不,我要去嘛。

母:像你这样在学校里就事故不断的人,出门在外还不整出大事故来?考虑到大家的安全,你还是不要去了。

子:我和小组的同学都说好了,我要去的。

母:说好了有什么用,你每天不都和我说好了不惹事吗?你看那天让我省心过?

这个时候,旁边一位老大娘劝说,意思是孩子还小,说一下就可以了,不用一直批评他。这位母亲看到有人搭讪,一下子又来了劲头:

母:这个孩子太让我失望了。小学几年,我几乎每天都被叫到学校去。别的家长到了门房间要登记,我都不用登记,门房的人见了我就说,你又来了,就放我进去了。为了他我每天活的像个瘪三一样,又是被老师批评,又是写检查,好不容易熬到小学毕业,心想换一所学校总该改变一下了吧,没想到还是这样,一天到晚在学校里惹事,每天放学都被老师留下。我实在是管不了了,看来还是把你转到一所寄宿制学校算了,随便你怎么折腾,我眼不见为静。

子:(哭的抽搐着)

母:你明天不要去秋游了。

子:(带着哭腔)不,我和他们约好了,我要去嘛。

……

一直等到我下车,这位母亲还在不停地唠叨着。我很为她感到难过,因为她已经因此而唠叨了五六年了,一点成效也没有,但她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总是把满腔的怨气倾倒给孩子,甚至让她周边的人都感受到了这种压力。

首先,孩子犯错误是很正常的事情。从出生的那一天开始,他就在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地试错,在试错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的生长方式。家长不应该为孩子“犯错”所焦虑,应该体会到孩子在学校或者在公众的场合出现“错误”时,他自己内心也是很难过的,如果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对着孩子就是一顿臭骂,结果只能让孩子更加不知所措,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也不可能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其次,不能当众让孩子难堪。每个人都是有自尊心、都是由羞耻感的,这种是人的道德的基本组成部分(通常认为自尊心、同情心、责任感、羞耻感共同构成了人类道德情感的基本内容)。频繁地当众给孩子“出丑”,就是在一点点地让孩子失去自尊心,失去羞耻感,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旦孩子失去了这些,也就等于失去了道德的底线,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做出怎样的事情,真的不敢想象。当众让孩子“出丑”,无形中也在拉大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让孩子对家庭的依恋感逐渐降低。

再次,要培养孩子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在孩子“出丑”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家长的爱、理解和引导。应因势利导,将孩子出现在这一“错误”转化为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好机会。要把孩子犯错看作是一个契机,一个可以让孩子明白事情应该如何去做的好机会;要引导孩子自己来处理因为犯错所导致的各种混乱;在孩子处置的过程中,告诉孩子怎样做是正确的。实践表明,批评和惩罚很难让孩子改变,这位妈妈批评、惩罚她的孩子五六年了都没有什么“起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另一位妈妈的经历。

在带着11岁的女儿从日本东京飞往美国加州圣何塞的飞机上,用完餐正在看书的女儿被书中的情节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打翻了餐盘。餐桌上吃剩下的食物和用过的餐具,一并从这位妈妈的腿上洒落到地上。

餐盘落地的声音,引起了很多乘客的注意。百无聊赖的人们把瞳孔都放大了。那个瞬间,这位妈妈和女儿同时被推上了飞机的直播现场。

看着身上狼藉一片,以及地上的残局,这位妈妈想了一下,轻松又夸张地说:“哎呀?!你这一激动,感染着所有的垃圾都跟着跳起舞了,看样子你得收拾到明天啦!”

平日里,女儿最不高兴的事就是收拾碗筷。听到妈妈的话,她如释重负认真地收拾起来,看到妈妈没有帮她的意思时有点儿困惑,但没说什么。乘客们好像也如释重负,各自回到自己的世界里。一位漂亮的黑人空姐过来准备帮忙。也被这位妈妈拉住了,并悄悄耳语:“让她自己处理这事,请不要帮忙!”

女儿不仅没抱怨妈妈不帮忙,在收拾时还几次对妈妈说:“真是对不起,妈妈!”当她把一切整理停当回到座位时,妈妈问她:“感觉怎么样?”

女儿盯着她说:“太感谢你没有让我当众难堪,你的理解实在太重要了。”边说边用力握住妈妈的手。

“是你自己有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一定为此感到骄傲,是吗?”听到这话,女儿的脸上出现了她常有的自信的样子!

    这个故事,或许能给大家更多的启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