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桃源春晓

 zqbxi 2021-11-07

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西北13公里的桃源坑中,景区面积3平方公里。桃源是一处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相传东汉时剡县农民刘晨、阮肇来此采药,迷路断食,摘桃充饥,在桃溪边遇见二位仙女,偕至洞府,结为伉俪。平日以对弈为乐。半年后思乡心切,二女相送出溪口,返家一看,竟已历七世。后来两人再度来山,终于修仙上天。这个故事,始见于南朝临川王刘义庆的《幽明录》。其初当有所本,后经傅益,衍为仙话。

概况

桃源坑是一处深峻的山谷,桃溪随山曲折,两岸峭壁参差,若陈列着一扇扇锦绣画屏,镜潭帘瀑映带其间,涉目成赏。诚如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五步一峰转,十步一峰变;重重天堑形,幅幅屏风面。神光果离合,青红遽隐现。"循溪而上,绿水如湖绉舒展,泉声如佩环相叩,余韵清远。北宋县令郑至道邀约同僚学士游憩时,给它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芳名,叫"鸣玉涧"。涧东平旷之处,桃花吐艳,落红飘拂,称"桃花坞",相传是刘、阮成仙升天的地方。

桃源坑

风景

转过一潭凝碧的"仙女浴盆",迎面是巉岩累累的"老龙喷水"和燕尾瀑。指点南峰"山"形石,右竖酷肖仙女拂袖,驾云踩雾翩翩欲下,这就是"仙女石"。

仙女浴盆

此处势极奇险,须由坑口攀秦游岭,在水磨岭头村前,猿行于绝壁沙峡之间,才能植梯上瞰。三峰之间,林麓疏广,草石瑰异。憩息其间,令人乐而忘返,故称为"迷仙坞"。

迷仙坞

传说

谷尽路绝之处,一道白练从山坳抛下,簌簌作响,潭水清澈,毛发可鉴,群峰倒影其中,浮碧荡翠,醉人心魄。这就是民间传说中二位仙女解下裙带化作金桥引渡刘阮的"金桥潭"。潭边磐石品列。元佑二年(1087年)郑至道建浮杯亭,仿效兰亭修禊之举,酒杯随涧水荡漾,在石边任人俯身拾杯畅饮,偃仰啸歌,此石名为"会仙石"。

金桥潭

由潭边峭壁攀缘而上,溯流一里,见双崖逼仄,飞泉下泻,岚光掩映,石色欲飞。这时桃源正源所在。

当年徐霞客为之销魂的地方已经拦溪筑坝,"神女石"安然无恙,她们那伫立凝眸西望的姿态,就像在急切盼望刘阮从剡中归来。坝右羊潭坑,有方形碧潭,下泻为瀑。

隔着桃源水库的引水渠可以望见水磨村后的"仙人洞",洞阔十余米,高深均约四米,那方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洞门花雾红成陈,沙麓岩前翠作涡。"这是刘阮与二女恨恨作别的惆怅溪,也是明代地理学家王土性"俪仙馆"遗址,现在建起了桃源电站。每到春日,映山红漫山遍野,桃花随水飘飞,九曲桃源溪越发显得旖旎。

仙洞千年一度闲,等闲偷入又偷回。

桃花飞尽东风起,何处消沉去不来。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

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

刘、阮:刘晨、阮肇二人是刘义庆《幽明录》中记载的人物。

汉明帝永平五年﹐会稽郡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遇两丽质仙女﹐被邀至家中﹐并招为婿,半载返家,子孙已过代。阮肇又被称为阮郎,后亦借指与丽人结缘之男子。

东风:春风。

《礼记·月令》:“东风解,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鴈来。”

云鬟:高耸的环形发髻,借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唐·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罨画:色彩鲜明的绘画,多用以形容自然景物或建筑物等的艳丽多姿。

元稹(779-831年)

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著名诗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父元宽,母郑氏。

年少即有才名,贞元九年(793年),以明经登第,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复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贬河南尉。四年,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权贵,贬江陵士曹参军。九年,移唐邓从事,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十四年,征为膳部员外郎,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二月,拜相,六月,出为同州刺史。次年,授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寻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镇。

元稹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名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桃源春晓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阮传说》的发生地,桃源景区位于县城西北13公里上宝相村西北的桃源坑中。桃源坑中一直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记载了汉朝剡县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仙的故事。“桃源春晓”因此得名。

桃源坑是一处深峻的山谷,桃溪随山曲折,两岸峭壁参差,若陈列着一扇扇锦绣画屏,镜潭帘瀑映带其间,涉目成赏,有鸣玉涧、金桥潭、双女峰、朝阳峰、合翠峰、桃花坞、迷仙坞、会仙石、浮杯亭、惆怅溪等景点,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桃源以双女峰最为著名,北宋郑至道在《刘阮洞记》中首次点出:“其东峰则危峭拔,仪状奇传,上有双石,如绾码发髻,遂名之曰:双女峰。”

诚如清代诗人袁枚所写的“五步一峰转,十步一峰变;重重天堑形,幅幅屏风面。神光果离合,青红遽隐现。”循溪而上,绿水如湖绉舒展,泉声如佩环相叩,余韵清远。

北宋县令郑至道邀约同僚学士游憩时,给它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芳名,叫“鸣玉涧”,鸣玉涧之上的山坡隐有两个非常美丽的山洞,是刘阮遇仙故事的原型洞,名桃源洞。涧东平旷之处,桃花吐艳,落红飘拂,称“桃花坞”,相传是刘晨、阮肇成仙升天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