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共京北县委军事部长徐履青:与匪首许友祥谈判惨遭杀害

 鄂中京山 2021-11-07
徐履青

(1908—1941)
 
徐履青(1908—1941),名银池,京山县罗店镇徐店谭家嘴人,祖辈均以贩运杉树为生。弟兄三人,排行老大。他幼年读私塾,稍长便随父出外学做杉树生意。由于常在外奔波,视野开阔,思想活跃,容易了解和接受革命道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积极参加农民协会的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他是京山县东南乡最早参加抗日活动的骨干之一。1938年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石板河抗日人民自卫中队队长,京应游击大队大队长,中共京北县委军事部长,社会部长,中共宋应工委委员,宋应剿匪指挥部负责人。1941年11月6日,党组织派他到徐店九里潭同国民党地方匪首许友祥谈判时惨遭阴谋杀害,时年三十三岁。
 
 
1929年,中共鄂西特委派李廷璧同志到京山宋河、石板河地区建立党组织和发展革命武装,开展兵运和匪运工作,徐履青积极参加一切活动。他在农民协会的领导下,同广大贫苦农民一起开展减租减息,打击土豪劣绅、恶霸地主,迎接红军的到来。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怀着满腔的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的疾风暴雨中。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遭到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严重破坏,从军队到地方开展了杀改组派的清洗运动,各级苏维埃政府和农民协会遭到了残酷的打击,红军被迫离开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徐履青经历了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的锻炼,思想有了很大提高,由一个单纯善良、豪爽好义的青年变得更加成熟了,目睹国民党反动派压榨勒索,鱼肉人民,地方官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更增添了他仇恨统治者,同情劳动人民的爱憎感情。他多么希望红军早日打回来。1935年(乙亥年)天门、沔阳、洪湖水灾泛滥,很多农民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到京山来逃荒的也不少,有的卖儿卖女,有的冻饿而死,甚至有的自找绝路。徐履青目睹这种惨景,忧心如焚。他不仅同情这些农民的悲惨遭遇,而且想方设法来救济他们,帮助他们安家立业,有的还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

屈萼原是天门县钓鱼咀人。他家乡遭水灾,父母被水淹死,兄妹二人逃荒到京山,屈萼当时才十五、六岁,妹妹十三岁。两人到处流浪,打三棒鼓卖唱谋生,吃尽千辛万苦,挣扎在死亡线上。他们来到随县一个地方,住在一个破碾子屋里。妹妹生了病,躺在破屋里发高烧。哥哥屈萼出外讨饭,饿昏在半路上,徐履青路过发现后,把他救了过来,等他回到碾屋去找妹妹时,妹妹不见了。徐履青将屈萼领到自己家里,把他作自己的兄弟相待,帮他治好了满身的疥疮,还教他识字学文化。屈萼在徐履青的帮助和影响下走上了革命道路。类似屈萼同志这样的情况,还有龚成清、徐振清、杨德本等,在徐履青的帮助下,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8年初,鄂中特委和京山县委派沈德纯、李蔺田等同志到京山石板河一带以发合作贷款为名义宣传抗日救亡,发展地下党组织,建立抗日武装。这对于徐履青这个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接受过革命影响的青年来说,如干柴碰到了烈火。他感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又回来了,中国有救了。他积极投入各种活动,和弟弟徐步青及黄定陆等同志一起很快成了我党在石板河地区依靠的骨干力量,为开辟东南乡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地方游击斗争,党组织决定在敌伪把持的公路沿线建立地下联络站,及时搜集情报,掌握斗争主动权,任务非常艰巨、危险。他经常日以继夜地忘我地工作,穿乡走户,翻山越岭去摸情况,看地形,物色人员,工作做得谨慎、细致、实在,待条件成熟后,立即发动地方党组织积极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关系和形式筹建联络站。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在他的亲自筹划下,在整个东南乡的宋应公路沿线建成了十多个秘密联络站(点)。由共产党员郭清明、田修仁在徐店建立了第一个联络站,并开设一个杂货店作公开掩护,又在马店、田店、巡检司、幽门店设了分站并很好地利用徐店一带的维持会或“邓恒兴”这家小有名气的杂货店作为掩护。如“邓恒兴”杂货店的大老板邓立中担任徐店站的负责人,二老板邓立芳担任马店站的负责人,他们兄弟二人在徐履青的帮助和引导下,都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联络站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日寇和顽匪严密控制和封锁的情况下,要安插我们的耳目而使日寇、顽匪成为聋子、瞎子,的确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徐履青常常不顾个人安危,出入敌占区到各联络站去检查工作。在他的亲自领导下,徐店、田店、马店等联络站在抗战初期,这些联络站经常以维持会的名义与日伪打交道,尽可能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及时准确地提供了敌伪活动情报,为我军打击敌人制定战斗方案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根据。由于战斗频繁,消耗很大,补充十分困难,粮食和军需日渐奇缺。为了渡过难关,徐履青和联络站的同志们,在这万分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想千方设百计多次派邓立方、邓立中兄弟二人利用各种关系到应城、云梦、武汉等敌占区去活动,为我军弄回不少粮食、布匹、药品、军火等物资,为我豫鄂边区党委和部队解决了不少困难。
 
 

1939年夏末秋初,中共京应县委领导的京应抗日游击大队编入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三团队正规军后,县区委都没有武装,且连一支步枪都没有,这对于我党的地方工作和配合新四军挺进支队在鄂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是很不适应的。重建和发展地方武装,已是刻不容缓,徐履青按照县委安排,利用“汉流会”和家族关系,在当时驻田店、马店一带的皇协军团长马小甫部下作工作。还作争取伪连长徐金祥的工作,工作基本成熟后,抓住有利时机,采取里应外合的办法,掩护徐金祥带一个连伪军反正。为使策反成功,徐履青作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并集中县、区委负责同志的几支小手枪,还借用了黄家畈护寨的七、八条土造步枪,临时在石板河组织了一些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了一个短小精干的战斗队。徐履青带领这十余人、枪的队伍,利用马小甫做生日的机会,白天派杨德本、刘典祥等人暗藏手枪混入马部,在伪连长徐金祥的掩护下进行战斗前的侦察工作,一方面掌握敌情变化,一方面探明行动路线。晚上徐履青带领这支战斗队直接攻打皇协军团长马小甫的家。当场击毙汉奸马小甫的警卫员,缴了马部卫队长的短枪十余支。突袭马小甫成功后,接着掩护伪连长徐金祥拉出了一个排的伪军反正,携带步枪四十余支,冲锋枪二支、手提机关枪一支,手枪十余支和一批手榴弹、子弹等武器弹药。这次初战成功,显示了他高度的军事指挥才能。


1939年8月在缴获这批武器和徐金祥的一个排的基础上,又在石板河周围动员了一些党员和青年积极分子参加了这支部队,并在三家湾进行了整编,成立了京山县石板河抗日人民自卫中队,徐履青任中队长。中队成立后,徐履青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既要抓部队的军事训练,又要抓政治思想工作,为了使这支队伍健康地发展,成为一支真正的抗日队伍,徐履青费尽了心血。特别是在这次反正归来的伪军中,确有一些兵痞流氓。他们过惯了花天酒地的生活,来到革命阵营后,恶习难改,受不了我军严格的纪律约束,吃不了苦,反正过来的伪军排长薛某就是个典型民族败类,思想极为反动,以他为首,秘密鼓动,串连这次反正过来的十来个兵痞流氓。准备乘我不备,暗杀我干部,将全部人枪拖回田店日伪据点,再当伪军。

徐履青深入细致的工作,善于团结同志,很快察觉了这一阴谋后,当机立断,10月中旬的一个中午,他秘密地召开了全体党员干部会议,决定立即采取突然行动将这伙民族败类一网打尽。这天队伍住在徐店东南的张家河,徐履青以中队长的身份找薛某谈工作为名,秘密果断地下了他的驳壳枪,并将其逮捕,当即进行了审问,弄清了这伙民族败类妄图暗杀我干部,拖枪投敌的全部情况,并将十余名准备随薛某拖枪投敌的兵痞流氓一网打尽后,立即召开军人大会,会上宣布了薛某的阴谋罪行,当场将参加这一阴谋活动的十余名兵痞流氓遣散,会后处决了为首分子薛某。处理这一阴谋事件,纯洁了这支队伍。

为了更好地改造、巩固和使这支武装力量真正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人民抗日武装,在处理了阴谋事件后,他将部队带回石板河附近,又补充了一些抗日青年积极分子,重新进行整编,把没有参加阴谋活动的反正过来的战士同我新动员来的党员、积极分子混合编班,指定一些党员、积极分子任班长,将中队编为六个班、两个分队。请示县委又派来一些干部,建立了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了三个支委,徐履青任中队长兼支部书记,从此加强了部队的政治思想和军事训练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把留下的二十多名出身好、成份好,具有民族正义感,愿意抗日到底的反正归来的战士逐步改造过来,巩固了这支党领导的部队,在抗日敌后发挥了重要作用,比较好地配合了八字门反“扫荡”。

 
 

1939年冬,日寇对我豫鄂边区首脑机关驻地“八字门”发动冬季大“扫荡”。驻应城日寇师团司令官,指挥驻皂市、京山、钟祥和宋河的五路日伪军对我驻八字门的新四军挺进支队和边区党委机关进行大“扫荡”。从皂市来的一个联队千余日寇分成两股,一股由曹武街经石板河进入我京北县委驻地丁家冲,“扫荡”我县委根据地的中心区。敌人“扫荡”的规模之大,来势之猛,超过以往。形势很紧张。为了保护县委机关,徐履青带领中队先在芦子坡阻击,迟滞经石板河北来的这股敌人,掩护了县委机关撤退,完成任务后,带领中队星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迂回到大丁家冲和猴子凹山头上阻击敌人,使皂市出动的这股日寇不得不在大丁家冲一带又停留了大半个晚上,减轻了南边这股敌人对八字门的压力。当这股敌人在大丁家冲一带停下后,徐履青又带领中队从扬棉垭冲出敌人封锁,绕到日寇的后面,一面打击敌人的小股骚扰,一面保护人民群众的安全转移,尽力配合了陈少敏(豫鄂边区党委代理书记)、李先念指挥的新四军挺进支队在八字门的反“扫荡”。


从1939年8月到1940年初,徐履青领导的石板河中队经历了从白手起家,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成为一支具有一定正规化素质的部队。为了在鄂中敌后战场扩大抗战影响,更好地发挥这支部队的作用,条件也基本成熟,县委决定以徐履青的中队为基础,扩大这支武装力量,调集了应城长江埠湖区抗日游击队和曹武区委领导的武装部队,于1940年元旦,在石板河附近的涂家畈整编为三个中队,成立京应游击大队。徐履青任大队长,祁步青任副大队长,县委书记刘慈恺同志任政治委员,庄果任副政治委员。不久,又吸收了杨中祥领导的一部分抗日青年,编为第四中队。3月,徐履青遵照县委指示,将四中队调随李健、聂琴堂同志到京山南山开辟新区工作。其余三个中队调小花岭编入新四军挺进纵队。从此徐履青调任京北县委社会部长。在这极端艰难困苦的两年中,徐履青同志在县委的领导下,为京山县的武装建设作出了极有成效的贡献。
 
 
1940年春,许友祥在国民党六纵队司令曹勖指使下,在宋应公路两侧当土匪。他勾结贾店、罗店、许家坝伪军维持会,对我京北县委和京安应一带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破坏和捣乱,尤其对我军政人员来往于宋应公路的安全危害较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