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韵泉城新曲 2021年10月31日,享誉泉城的山东济南,菊坛兴事多多:京剧奚派第三代传人、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张军强收徒,济南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马良拜师仪式,在位于印象济南的“鸿来小院”顺利举行。来自山东省、济南市的各级党政部门的老领导、老干部,天津市京剧院、重庆市京剧院、山东省京剧院、济南市京剧院的业内人士,文化艺术界,新闻媒体及奚派弟子们等齐聚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梨园喜事。这是一次简约、朴素却不失醇厚典雅的收徒拜师活动,虽然受疫情影响,现场人数有限,但是,许多以视频方式送上的祝福,让这场仪式显现的十分隆重而不简单! 亲临仪式现场的各级领导、嘉宾有,山东省艺术戏曲学院院长王文清,山东省京剧院副院长刘建杰,济南市文化局原局长、济南市文联原主席邹卫平,济南市文化旅游局艺术处处长马涛,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于鹤咏,原济南市京剧院书记刘文刚,济南市京剧院副院长李琦,济南市京剧院副院长汪瞳,欧阳中石先生弟子奚派名家高锡禄,欧阳中石先生弟子奚派名家李保良,中投证券马俊,天津京剧院优秀奚派老生演员张凤玺,济南“鳌晟大舞台”宋小刚、金鹃等及省、市特邀嘉宾朱广新先生、李宏祥先生、温守信先生、任卫涛先生、翟黎明女士、王秀新先生、马骏先生、董文生先生。 京剧艺术冠誉国粹,传承至今二百多年来,师承,是从事京剧工作的演员们归门归派的重要阶段,也是流派纷呈的京剧艺术得以赓续的有效途径:好老师收得好学生,好学生拜的好师父,师古人而师造化,师智者亦师德艺。当年,奚啸伯大师在济南与欧阳中石结缘,今天,马良拜张军强为师,充分说明了齐鲁大地,不仅是戏曲得以弘扬的沃土,更是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洞箫雅韵”得以薪火一脉相承的福祉! 箫声雅韵德艺双馨 —— 祝贺张军强先生收徒暨马良同志拜师 (2021年10月31日) 今天上午因为参加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山东大学文学院、济南广播电视台共同举办的首届“二安诗会”,会后赶到“张军强先生收徒暨马良同志拜师仪式”时业已迟到。怀着抱歉的心情仓促致辞,言不尽意。只好事后梳理当时的思路和感受,诉诸文字。 无论从为数众多的京剧人口,还是从辈出的京剧人才这两个角度讲,山东都堪称为一个京剧大省。作为齐鲁首邑的省会济南也早就是个京剧“大码头”之一。所以说,今天的收徒拜师仪式是济南京剧传承工作中的一件大事、盛事。有这么多享誉全国的京剧艺术名家、同道同行发来视频影像祝贺,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当然也说明了张军强先生在同业中的口碑、人缘和份量、影响。在疫情尚未解除的特殊情况下,应邀前来参加和见证这场省市京剧艺术家、爱好者云集,气氛喜庆热烈的活动非常高兴,也深感荣幸!借此机会,表达三层意思: 一、两个祝贺。 首先是祝贺张军强院长喜收新徒!军强先生是在2006年就荣膺中国“梅花奖”的德艺双馨、创作成果丰硕的艺术名家,是当今京剧奚派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之一,也任职重庆市京剧院院长多年。军强先生第一次在山东、在济南收徒,不是让马良去重庆拜师,而是专程赶到济南来收徒,这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全国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末期的1943年,京剧奚派宗师奚啸伯先生就是在济南收当时才15岁的欧阳中石先生为徒的。作为奚派第二代传人和掌门人的欧阳中石先生,1953年也同样是在济南收了他的第一位徒弟——时年8岁的高锡禄先生(退休前系济南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所以说,济南是奚派艺术传承的福地、宝地!今天作为奚派第三代传人的张军强先生又在济南收徒培养奚派第四代传人马良。充分体现了奚派艺术的源流脉络和传承有序。可喜可贺!如果奚啸伯先生、欧阳中石先生等前辈先贤在天有灵,也一定会笑慰酒泉的! 祝贺济南市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马良同志幸拜名师!马良得到师傅的赏识和接纳,这既是你们师徒二人在奚派传承福地的难得缘分,更是马良艺术生涯里终身的荣幸!你们师徒两人相识结缘于2018年夏季,济南市京剧院原创京剧《大舜》的紧张创排期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上的舜和禹两位戏剧人物是承先启后的师徒关系。通过这次搭戏合作的机缘,舞台下的你们两位也结为师徒关系。这看似偶然的巧合中仿佛早已预示了必然的结果。冥冥中也似有上天安排先贤们的恩泽遗绪引领玉成。 二、两个感谢。 感谢张军强院长关键时刻对济南市京剧院的鼎力相助。2018年在济南市京剧院原创京剧《大舜》的创排期间,由于原定主演大舜的济南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同是奚派传人的李保良同志身体不适。军强院长慨然接受于鹤咏院长的求助延请,放下自身担负的艺术创作和院团管理工作,不负重托,千里驰援救急,克服了重重困难,凭着自身精湛的艺术功底和敬业精神,帮助济南京剧院圆满出色地完成了京剧《大舜》的创排首演和巡演任务。使该剧成功列入了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在创排过程中,还用自己的艺术才华、综合修养、人格魅力,影响带动、升华提高了济南市京剧院的青年演员,马良就是最为受益者之一。除了在京剧《大舜》创排搭戏过程中的传帮带之外,还慧眼识才,善于发现青年演员的提升空间、发展潜力,推荐并同于鹤咏院长携手促成了马良进入“名家传习班”深造提高。通过央视戏曲频道连续几天播出的“名家传习班”结束后的汇报演出看,马良的舞台呈现提高显著,令人眼前一亮。 感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京剧院、济南市京剧院对地方京剧后备人才的培养。马良等许多青年业务骨干都是开蒙和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以于鹤咏院长为首的济南市京剧院管理团队长期坚持“出人出戏走正路”,陆续创排推出了《李清照》《辛弃疾》《项羽》《孔圣母》《邓恩铭》和以郑板桥为主角的《起风桥》等表现齐鲁文化名人的精品力作,影响广泛,屡获殊荣,成绩靓丽。为青年演员创造了极好的提升机遇和锻炼平台。马良在其中的几部戏中都有很好的历练和艺术展现。这些都为济南京剧事业的传承发展和打造“文化济南”做出了贡献。鼓励提倡甚至主导、协助青年演员面向全国找京剧名家、名师拜师学艺,几乎成了济南市京剧院的工作传统。我在文化部门工作期间,就曾多次参加过这类拜师活动。 三、两个期待。 期待张军强院长在“一碗水端平”倾囊相授各地门生的前提下,对奚派传承福地济南的弟子更加厚爱一层、多关照一些。充分调动自身的丰厚艺术积累、广泛人脉资源等,与济南京剧院领导一起,为马良等青年艺术骨干提供更多创作实践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能够尽快脱颖而出。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拜师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所以,期待并相信马良同志一定会珍惜得拜名师的可贵人生际遇,趁师父年富力强,艺术上炉火纯青的时候,像海绵吸水一样,用钉钉子精神,不负韶华,只争朝夕,如饥似渴,锲而不舍地向师父讨教培德学做人。同时“转益多师是吾师”,向其他的艺术前辈、同门师兄弟以及一切有优长的同志学习。这也是一切杰出艺术大家们成功的不二法门。还要厚植文化底蕴,追求政治进步,不负众望,无愧师恩,学师傅,把自己锻炼成为复合型的文化艺术人才。真正做到“名师出高徒”。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相信马良今后一定会像对待父母一样的孝敬师傅、师母。我想,这也是张军强先生夫妇最想看到的:马良通过艰苦努力,早日真正成长为德艺双馨、本色当行、名副其实、完全合格的京剧奚派艺术第四代传人。这才是作为徒弟对师父、师母最大的尊崇和孝敬。在这方面,奚啸伯先生与欧阳中石先生的师生情义、所作所为,就是我们处好师生关系永远的楷模。 另外,我还有一个畅想。就是希望马良同志这一辈正在成长成熟中的济南青年艺术工作者,在今后的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实践中,继往开来,抱负远大,敢于担当,勇于突破。在上级机关和院团领导的统一安排下,继已经立上舞台的齐鲁历史文化名人李清照、辛弃疾、项羽、颜徵在(孔子母亲)、郑板桥、邓恩铭、辛锐等之后,能够再把曾巩、赵孟頫、张养浩、老舍等光彩夺目、熠熠生辉的中华历史文化名人级别的“济南名士”搬上京剧舞台或其它戏剧舞台。 (作者系原山东省济南市文化局局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