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周的开国成就,超过任何朝代

 渐华 2021-11-07

中国历史上,能称得上圣人的屈指可数。但是西周这么一个王朝,立国之时,一家出了三个圣人,再加上朝堂里另外一个圣人,一时竟然出现了四个圣人并列,并且是齐心合力,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下面无需赘言,直接介绍:

第一位圣人是周文王姬昌。

商纣的“炮烙之刑”是众人皆知的,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刑罚是怎么被废除的。姬昌为了让纣王废除这个残酷的刑罚,献出了洛水之地,以换取这个刑法被废除,得到天下称颂。

这个事儿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没那么简单。姬昌是一心想要争取天下的,结果为了制止纣王的暴政,拿出自己最肥沃的土地去交换,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核心地盘。

这个做法是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加强了纣王的力量。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个做法,只能说姬昌的格局足够大。

“礼贤下士”这个词就是来源于姬昌,姬昌求贤若渴,拜姜子牙为军师的故事无人不知。 不仅如此,楚国的先祖鬻熊、著名的史官辛甲,文物兼备的太颠、散宜生、闳夭等人也纷纷归附姬昌。

文章图片1

姬昌还勤政爱民,初步建立井田制,有闲暇便亲自参加农业生产下田干活,深知民间疾苦,大力发展农业。

哪两家因为争抢猎物发生矛盾,姬昌就把自己的收获送过去。哪两家因为田地边界闹矛盾,姬昌就把自己的地送给双方作为补偿。没有过多久,大家都开始以此为耻,再也没有这种矛盾了。

姬昌的这个做法也开始向外影响。 虞国和芮国因为边境土地纠纷发生矛盾,闹得不可开交,两家于是去找姬昌主持调解。

结果进入周国内后发现周人勤于耕作、互相谦让,一派和谐的气象。在周国压根不可能有他们两国存在的矛盾,两国人自己都觉得非常惭愧,各自回国互相让地,矛盾自动解决。

各国听说之后有了矛盾纷纷找姬昌调解,这相当于把自己的执法权主动上交给了周国,于是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西伯。

姬昌被纣王囚于羑里,终于有点空闲时间,又利用这个机会做了《周易》,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成为儒家哲学体系的根源。

文章图片2

第二位圣人是周武王姬发。

姬发即位后以姜子牙为军师、周公旦为太宰,励精图治。

第二年姬发发起了著名的孟津观兵,打出周文王的牌子,自己作为太子身份出师,各路诸侯纷纷率兵参加,并极力劝武王出兵灭商。武王和姜子牙商议后认为时机不成熟,大会诸侯之后撤兵。

随后商纣把比干挖心处死,微子也隐居避难,箕子装疯卖傻。武王和姜子牙、周公旦商议之后认为时机成熟,开始伐纣。

武王即位后的第四年,武王进行总动员,号称八百路诸侯参加,一共5万大军。

这里有个插曲:著名的贤士伯夷与叔齐兄弟均为孤竹国公子,为了避免与兄弟争夺君位,又闻姬昌善待老人之名前来投奔,恰恰姬昌病死,武王出师。

二人跪在马前谏阻,说姬昌去世姬发作为儿子,姬发不去守丧反而出兵是为不孝;纣王是君主姬发是臣子,以臣弑君是为不忠;把姬发骂成了不忠不孝之人。

武王的左右非常愤怒要杀二人,姜子牙认为伯夷叔齐都是贤人,不该杀害。于是武王给二人高官厚禄,颐养天年。

但是二人均推辞,不食周粟。在箕山之上采薇为生,就是吃苔藓、花草和树皮,最终双双饿死。

文章图片3

武王在姜子牙和周公旦的左右护卫下,在孟津举行大规模的誓师大会,发表了著名的《牧誓》这个战争动员演讲,历数纣王荒淫无道,自己是代上天出征,是仁义之师,是要拯救天下于危难之中。

不要小看了这个仪式的重要性。这个誓师大会被称为“仁义之师”,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平定祸乱而发动的战争。周朝取代商朝是上奉天意、下迎民心的举动。

这这里武王为什么是正义战争、什么是王朝的合法性做出了标志性的解释,这种观念是作为标准答案一直延续至今的。也是对伯夷叔齐、甚至姜子牙这些质疑之人做出的回应。

接着大军势如破竹,一路打到牧野,纣王临时组建的部队临阵倒戈,纣王自焚而死。

武王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地,将自己三个兄弟蔡叔、管叔、霍叔封在殷地周围,史称“三监”。

然后回到镐京,举行大规模的庆典,宣告周朝正式取代商朝。马放南山、兵戈入库、天下太平的说法就是来源于此。

由于武王第二年就病死了,为政举措主要是承前启后的性质。但是在这短短四年时间内,武王前期励精图治、中期消灭纣王、后期托孤周公旦,可以说这个承前启后的每一步都堪称完美。

文章图片4

第三位圣人是周公旦。

贾谊对周公旦有非常经典的评价:“文王有大德而无功,武王有大功而未治,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乃黄帝以下第一人。”

周公旦是武王的弟弟,武王在世的时候是太宰,也就是宰相的位置。武王死后年仅13岁的成王即位,周公是托孤大臣。

由于成王年幼不能理政,周公是代天子行政。这导致了“三监”也就是武王其他三个兄弟的强烈不满,他们攻击周公有篡位之心,勾结武庚发动叛乱。

同时成王和一同辅政的召公也对周公有了疑虑之心,一时天下人心惶惶。这就是“周公恐惧流言日”典故的由来。

这无论是对成立不足一年的周朝、还是对刚刚执政的托孤大臣周公来讲,都是极其严峻的考验。

周公首先对成王作出敦敦教诲,接着与召公促膝长谈获得理解,首先解决了内部问题。让召公镇守后方,自己与姜子牙率兵平叛。

经过三年激战,周公不仅平定了三监之乱,还剿灭诸侯50余国,消灭了商残余势力。

文章图片5

随后周公营建东都洛阳史称成周,建立成周八师约2.4万人,作为王朝的主要机动力量。而镐京的宗周建立六师,约1.8万人,作为王朝的预备支援力量。

接着将姜子牙封在齐国镇守东方,召公封在燕国镇守东北,自己封在鲁国镇守东南,作为分封制的核心。随后又一共分封姬姓宗室55国,异姓功臣和三皇五帝后裔16国,完善了分封制。

分封制实际上就是以天子的名义给予委任状,诸侯带着委任状和自己的部曲去封国打天下。

诸侯带的自己人住在国都以及近郊,所以被称为国人。而封国被征服者主要住在远郊和乡野,所以被称为野人。

国人与野人长期斗争与融合,最终在春秋战国融为一体,奠定了华夏民族的基础。关于分封制我前面有文章详细介绍可以查看。

文章图片6

周公还建立了完善的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

周朝之前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并行,这种制度众多兄弟和儿子都有继承权,为了争夺君位常常爆发战乱,所以是不可取的制度。

而立贤的制度看起来合理,但是什么叫贤是有极大争议的。人嘴两张皮,咋说有理。稳重也可以说成傻、聪明可以说成奸诈、仁义可以说成迂腐,实际上没有可操作性,同样会引发极大争议。

而嫡长子继承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首先位置是明确的,就是正妻生的长子,老大早死老二就是嫡长子,没有嫡长子正妻可以收养个庶子做嫡子。实在没有儿子了宗族里面挑选是最后选项。

其次嫡长子是有强大后援的,古人讲究门当户对,能作为正妻说明其家族也是非常有实力的,也能保证继任者有足够的实力坐稳位置。而庶子家族没有实力,很容易被实权派玩弄于股掌之中。

嫡长子在宗法制中被视为大宗。其余的就是小宗,位置自动降一级。天子的小宗是诸侯、诸侯的小宗是卿、卿的小宗是大夫、大夫的小宗是士。

在一个家族中大宗只有一个,这保证了继承的延续性。但是小宗往往是若干个的,少则几个、十几个,多则几十个乃至上百个。不要低看这帮贵族的生育能力。

这庞大的小宗则保障了家族的发展性,哪怕是天子,六代之后也成了普通的士了。这些普通的国人好歹也是自己人,自然是越多越好,可以成为支撑力量,对野人是越来越占优势的。

文章图片7

与此同时,经济上的井田制也建立起来了。

一个“井”字是9块百亩之田,周代百亩约7000平,相当于今天的十亩半,可供一个劳动力耕作。中间的一块是公田由国人享用,国人的主要职责是当兵。周边的8块是私田,由野人耕种,野人需要付出的就是先把中间公田的活干完了才能干自己的私田,提供的是劳动力。

这样国人数量虽然少,但是国人与国人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是有密切配合的,并且他们掌握着军队。野人虽多,但是军事力量被限制,地盘也被切割了。

这种制度我们可以基本分析出当时国人与野人的数量比是1比8,超出这个比例的野人很有可能就不在当时的封国之内。随着国人数量的增长,他们就需要继续扩大地盘。

文章图片8

同时周公还确立了周礼,以礼乐治国。

周礼中是包括官学的,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出现系统性的官方教育系统。我认为意义比孔子私学要大得多。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制度,但在我看来这不仅是文化,更重要的还有经济意义,是一种税收制度。

野人以耕作公田的方式供养国人,国人则当兵负责治安。同时士向大夫进贡、大夫向卿进贡、卿向诸侯进贡、诸侯向天子进贡。而反过来上一级也对下一级进行赏赐。

这是把地租、劳役、税收、贸易、军事、政治等多重行为都包含在亲属关系的活动中。

本来是收税的,周礼把他规定成晚辈去看长辈,你不得送礼吗?而且我不让你白送,我还会回送给你一些东西、互通有无,这实际上又是一种贸易行为。

本来是打仗的,周礼规定中是你这孩子不孝了,我带着长辈和兄弟们来教训你这个不孝子孙的,这样战争也不会那么残酷了,而且双方都容易下得来台。

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就是和谐,用低成本来解决问题。直到今天我们也延续着这种传统,西方人把国叫做country,是单纯国的意思。而我们一直称国为国家,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西方国家是契约关系,一切按照约定和条文来。我们的国家是一家人的关系,讲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讲究和谐,讲究共赢,谁也不能亏了谁。

周公辅政七年,期间是”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勤勤恳恳的主持政务。曹操也作诗称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在成王20岁的时候,周公举行盛大仪式还政于成王。而成王也不负周公长期教诲,成为一代明君,与后世的康王时代并称为“成康之治“。

文章图片9

第四位圣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

姜子牙姓姜,此处有说法说姜子牙是羌人,古时姜羌不分是一个字,因为封地在吕所以是吕氏,名尚、字子牙。因为文王盼望得到贤人辅佐,终于得到了姜子牙,所以又被称为太公望,太公是老人的意思。

姜子牙主要有四大功绩:

第一是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强大周国,消灭商朝。

姜子牙作为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两代军师,是西周强大,到武王伐纣的总参谋长,一路下来战功赫赫。这些功绩被演绎成《封神榜》,世代传颂。

第二是辅佐周天子和周公,东征平叛。

周公辅政时期,姜子牙身为太师,一方面承担教育天子军事的任务,同时作为周公的副手,平定“三监之乱”,并继续东征剿灭诸侯50余国。

第三是建立并巩固发展齐国。

平定叛乱之后,姜子牙被封在齐国,承担镇守周朝东部的重任。姜子牙入乡随俗、因地制宜,迅速稳定了齐国的局面。

接着姜子牙励精图治、富国强兵、重视商业,让齐国迅速发展,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第四是著述《太公兵法》。

姜子牙留下的《太公兵法》是第一步系统性的兵书,张良就是号称得到了黄石公的《太公兵法》而成为一代谋圣的。姜子牙本人也被誉为第一代武圣人,后面所谓的武圣人关羽和岳飞,如果知道自己取代姜子牙的武圣人地位,恐怕会惶恐的棺材板都按不住的。

文章图片10

经天纬地曰文,这是文王的谥号。克定祸乱曰武,这是武王的谥号。而周公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被誉为大德、大功、大治齐全的完美之人。姜子牙又是一代武圣人。

别的朝代出一个圣人都是不得了的事情,而姬昌、姬发、姬旦、姜尚,一门父子三圣人,一个朝内四个圣人,这绝对是空前绝后的顶配了。这个四圣的时代,也是几千年来儒家提倡的完美社会,是一直被模仿学习的时代。

也正是这个顶级配置,让中国在三千年前就建立了完善的封建制度,完成了从部落国家到家国天下的转变,奠定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基础。

其他文明,包括南亚、中东和欧洲,都是一个民族消灭另一个民族,朝代更迭的同时连种族都被灭了。所以至今他们都是国,而我们是国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