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真光 | 追思老友刘烨园

 微湖渔夫 2021-11-07

图片


偶见报载晨曦先生题为《一个纯粹的独立写作者——刘烨园》的文章,得知刘烨园先生已于2019年6月30日去世,享年66岁。看到这个消息不禁愕然!我与烨园先生相交四十年,今老友溘然长逝,我不禁悲从中来。

刘烨园先生与我同乡,祖籍山东滕州,他的父亲在广西柳州铁路部门工作,他出生在广西柳州,1969年毕业于柳州铁路第一中学,1970年到山东滕州下乡插队,197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们都在铁路部门工作,他在济南铁路第二中学教书,我在铁路局工作,为了了解路局业余文学创作者,我发了一个调查表给各单位,报上来的表格中就有济铁二中的刘烨园。之后,路局召开文学创作会议,刘烨园参加了,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和烨园也许有缘,我们一见如故,交谈甚为融洽,认识了就常来往,隔个一两个星期他必到我家神聊,谈文艺,谈书物,谈卡夫卡,谈马尔克斯。

烨园先生为人和善、热情、低调,思想先进,独具慧眼,善于思考,视野广阔,看事物能抓住本质,说话常带哲理,是那个年代不可多得的有思想深度的文学创作者,我很欣赏他。1978年我推荐他加入了山东作家协会,在他填写的入会申请表上签署了推荐理由,盖上铁路局的大印。这事他很高兴,很受鼓舞。

但在1979年铁路局汇报会上,教育处汇报说,铁二中有一个教师刘烨园,据校方反映,此人不按规矩教学,自由乱教,说些不当言论,让学生提问,还公开讨论,带学生到郊外上课,在晚上组织学生搞什么“月下朗咏诗歌”等等,结论是,此人不宜在学校教书。我参加那次会议,觉得教育处汇报的不详细,下结论也太轻率,建议调查后再做结论。之后,派人去铁二中了解,从得到的信息看,与校方反映不同,学生则很欢迎。我认为刘烨园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是一种改革创新,打破了那种刻板守旧的教学方式,我当时想到,这和美国的教学很像似,所以力陈刘烨园可以在学校教书。这样,他就继续在铁二中教书。

没想到,1983年开展“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在路局布置“清污”运动的会议上,刘烨园被列为清除对像,有人当场追问,刘烨园参加山东作家协会是谁介绍的?我参加了那次会议,听到此话,心惊肉跳,幸好不久“清污”运动中止了,我和烨园逃过一劫。

1984年铁路局成立了“文艺工作者协会”(简称“文协”),我任副主席兼秘书长,主持文协工作,并创办了文艺杂志《先行者》,烨园当选济铁文协理事,之后,他写了一篇散文寄到《先行者》,当时坐班的副主编看了说:“这是什么呀!”把那篇稿子“毙了”,我看了觉得写的很好,一篇不足三千字的文章,容纳了几十年的事情,他是用倒叙笔法,如电影“蒙太奇”,写了他的家乡,他的童年,他的父辈艰辛的生活。人物栩栩如生,事件动人,是一篇好作品,我签发给他发表了。

《先行者》出版五十期时,我主持召开了一个座谈会,烨园先生应邀参加会议,那是我最后一次和他见面。

图片


烨园先生擅长散文创作,先后出版有《忆简》《途中的根》《栈——冬的片断》《领地》《脉的影》《精神收藏》《中年的地址》《旧课本》《在苍凉》等多卷本书籍。1980年5月他加入中国作协,1985年加入中国散文诗学会,曾任山东散文学会副会长,山东作协专业作家。他发现并培养了大批青年作家和文学新人,为繁荣山东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报载,在烨园先生去世前的2019年6月8日,他自己口述,由他夫人记录,从容写下了他对这个世界的最后告白。谨将烨园的这封《告别信》全文录下以作纪念:

朋友们:

我累了。灵魂告诉我,我将在一处听得见水声的山道拐弯处,靠在一根倒塌的百年枯树根部,躺下,休憩——仅此而已,与死亡无关,与所谓的仪式们无关。

我庆幸在水声中,还能闻到在久远青春的柴寮土灶里,续着湿涩的思想、劈柴的烟味儿。我的夜空正在渐渐龟裂开来——青春没有离我而去,激情犹在,我只是累了。

我感谢你们让我相遇、相识、相认,感谢你们没有嫌弃,让我这个弱点满身的同伴拖拉在队伍的最后,感受着你们思想和艺术的清寂和纯粹,负疚地相随相伴了这么久。

如今要各自独自上路了,西出阳关,不必有故人,为何要有故人? 为何要因无故人而伤感?人的自我哪儿去了? 没有故人不是境界更辽阔、胸怀更自由、孤独得更豪迈、前路更无限吗? 因为你属于你自己。

我感谢巴乌托夫斯基,年轻时在他的著作里我读到这样的细节,在古老、荒凉的海滩,在月光与海水的光影里,立着一块斑驳的石碑,上面刻着:纪念那些未能从海上归来的人们。这个句子凝聚着多么复杂的深远思绪,蕴含着命运与时间、苍凉与终极、风暴与搏斗、悲壮与微笑等等鲜活的场景,信使死了,信息长存。有些句子是能够复活一切的,有些句子要有尽有。

我还是喜欢以原始的书信来交流,因为字迹里有神态,有温度,有情怀,有真实的心跳,真好。

朋友们。祝你们在自己的命运里完成自己。

刘烨园 2019. 6.8
 

图片


刘烨园先生英年早逝令人悲痛,文学界失去一位优秀的散文家,我失去了一位知己好友。斯人已去,他留在世间的华章将永放光芒!
 
2020-7-10



【作者简介】

图片

王真光,原名王奉桂,笔名真光、司马丹。男,汉族,1925年出生于滕县南沙河村。1939年—1943年在滕县华北弘道院读中学,后到南方谋生,1948年参加革命,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调济南铁路局政治部,先后在组织部、宣传部任科长。1964年调任西南铁路建设指挥创作组长。1973年调坦赞铁路工作组,任办事组副组长,赴非洲支援建设。1976年回国后在铁道部办公厅工作。1980年调济南铁路局任办公室副主任,1985年离休。

1946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记忆中的故事》,1957年出版中篇小说《铁道上的暗礁》。1960年合作出版短篇小说、散文集《降龙的人们》。70年代援建非洲期间曾组织创作编辑《友谊的彩虹——坦赞铁路工地诗歌选》、《来自坦赞铁路的报告》等书在国内出版。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第一至三届理事,山东作家协会小说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届委员、中国铁路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理事,济南铁路文艺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5年创作近20万字的长篇小说《横渡印度洋回国记》。2010年后,为华北神学院、华北弘道院的校史发掘和梳理,撰写了多篇回忆文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20年起开始编撰《峡谷居斗室合集》,分“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歌集”四种,规模超100万字。其简历及有关创作辞条,分别被收入《中国文学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及《中国作家大辞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