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居乡贤周和海与他的乡村情怀

 窗前有树905 2021-11-08

2021/11/7 23:12:41   

来源:台州新闻APP   

作者:台州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国平

今年51岁的周和海是仙居县朱溪镇杨丰山村下郑自然村人,1989年从浙江省供销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仙居县外贸部门工作。2001年,单位改制后,创办了台州和泉工艺有限公司,专门生产汽车坐垫。目前公司员工90多人,年产值4000多万元。2015年,朱溪镇成立乡贤联谊会时,周和海被乡贤们推选为联谊会秘书长。

你们的腰包,我来帮你们鼓

2013年,受地质灾害影响,下郑自然村130多户村民的房屋全部变成危房,这意味着全村要集体异地安置。根据统一安排,村民们要搬迁到离村庄30多公里外的下各镇。

搬迁后,村民在安置区除了按规定新造的几间房屋外,没有一分土地。很多村民考虑如何就业,一些有文化且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在安置区对面的经济开发区找到了工作,但村里一些妇女就业有困难,尤其是年纪大、有家庭牵挂的。村党支部书记周方平找到周和海,“能不能将来料加工放到村里来,解决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周和海说:“在村里设个分厂。”说干就干,周和海先后投了100万多元,改造厂房,添置设备,招聘熟练工。就这样,台州和泉工艺厂仙居分厂开张了。

很快,下郑自然村的30多名剩余劳动力到周和海厂里上班。村民周杏花如今在厂里上班,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还是周和海好,想着村里人,如果他不在村里开厂,我们只能闷在家里。现在多好,家里照顾到了,钱也赚到了。”

分厂也吸引了周边村的一些村民来就业,周和海还按规定为符合条件的员工办理了养老保险。

你们的田,我来帮你们种

杨丰山以梯田为主,这里阳光充足,日照时间长,生产的单季稻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下郑自然村搬迁后,留在杨丰山的600多亩土地耕种成了村民心里的负担。这些土地如果不合理安排,就会抛荒。流转给当地村民不现实,因为其他几个自然村也缺少劳动力。这么好的土地抛荒又舍不得,村民陷入两难境地。

从小在杨丰山长大的周和海对这片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2014年,他成立了仙居县石坦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杨丰山大米注册了“盈照牌”商标,并投资100万多元建造合作社办公场所,将这6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过来,每年按照每亩210斤稻谷的标准付给村民当作租金。

为了减少用工,周和海与多个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从育秧、耕田、插秧、管理到收割进行了委托,破解了劳动力不足的矛盾。

村民周小土说:“当时他承包稻田时,大家都认为是一句空话,后来真正干起来了,大家以为要亏本,结果不但没有亏本,还干得红红火火。周和海好样的!”

村支书周方平说:“关键他把杨丰山的品牌打出去了。我们的大米从原来每公斤不到8元变成了现在的20元,翻了一番多。”

每年省农博会,周和海无论多忙都要抽出时间把他的杨丰山大米拿去参展。

周和海说:“这个好大米在我手中不能糟蹋了,一定要让大家知道。这对以后发展有好处,也是为乡亲们做点事情。”

大家的事,就是我的事

朱溪水库是“十三五”规划国家172个重大水利项目,也是浙江省百大“五水共治”节水项目之一。2017年7月,根据省统一部署,朱溪水库启动移民协议签订。按照时间要求,协议必须在年底前完成签订任务,为工程开工创造条件。

水库移民搬迁是一个系统工程,补偿协议签订是重中之重。2800多户、8300多人口,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困难可想而知。

作为县政协委员、朱溪镇乡贤联谊会的秘书长,周和海主动作为,联系仙居县政协和统战部,发动全镇的政协委员和乡贤投入工作中。在两个部门的牵头下,朱溪镇把20多名乡贤安排到10个村,与工作组同志一起,做移民工作。

在移民协议签订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周和海与其他乡贤一起在几个难度最大的村做说服工作,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夜以继日工作。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周和海与乡贤联谊会会长一商量,马上发动乡贤为全镇抗疫捐款捐物,不到5天就筹到了20万多元的善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