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备课参考】人教版课文《说“木叶”》的遗漏

 东敬后学汲古录 2021-11-08

话说最近上《说“木叶”》一课,为了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便提问:同意作者的观点吗?是不是含“木”字的诗句就暗示了清秋、微黄、干燥?联系学过的诗句想想。学生一贯是唯课本是从,自然也没什么发现。只好把准备好的几句诗说给学生:

《归去来兮辞》里的“木欣欣以向荣”,老杜《春望》中的“城春草木深”,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的“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三个例子里的“木”都是春天的树。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里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自然是夏天的树,带有浓阴的。

只要举一个反例,也就可以证伪,可见作者的观点实在是有些以偏概全了。

我们有时候为了证明一个观点,举例子只举那些和观点相应的,对那些足以否定自己的便装作视而不见,这样就造成了不客观。

这也不是什么新的见解,之前备课时看了几位先生的文章,比如王俊鸣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的《也说“木叶”》。君子善假于物也,我虽去君子远矣,但在内心还是希望自己上的课能使学生感染一点批判性思维,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设问。

也有的老师以咬文嚼字的精神读人教版必修五的这篇课文,提出了课文的谬误,比如文末“一字千里”是个生造的词语,再如课文第四段罗列诗人时出现了黄庭坚,可是之前并没引用他的诗句。我这才仔细看了课文,还真是的。难道林先生这么粗心?课文注释里说此文选自先生的《唐诗综论》一书,于是今天偷闲网间找到了此书pdf版本,细细一看,竟然有所发现。

人家明明用的是“一字千金”啊,编者怎么改了?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收入此书时方才改过了。于是用了最近发现的一个好工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http://www./找到了报刊上的这篇。

注册后可以免费下载论文,真是个好东东,于是截图:

还真是“一字千金”!

翻看今年学生用的课本上,

已经改成一字千金了。

看数据库里的文章列表,可见当年就有人质疑林先生的观点了,我们所能做的便是重新思考,然后适时引导学生也质疑一番,这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不无裨益。

我再细细一瞅,关于黄庭坚的那个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原来原文中有几句,课文竟然漏掉了,且看:

明明就引用了黄庭坚的诗句啊?编者竟然从上面的“这里”跳到了下面的“这里”,漏掉了这关键的几句。说他关键,因为第四段里有一句明显是承接黄庭坚诗句的:

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

而且还不止这一处,课文倒数第二段里再次引用了黄庭坚的这句诗,且看原文我画红圈的几句,课本上又漏掉了:

这一处有点隐蔽,不知您有没发现?前面既然说“至于'落木’呢”,后面冒号里举的例子便当是落木的诗句,可是课文上跳到“日暮风吹,叶落依枝”的诗句了。今年课文下的注释加了三个字“有改动”,我不知编者改了哪里。如果指的是文末的“一字千金”,那真是不明就里自作聪明。我只看到编者漏掉了林先生原文中提到黄庭坚的好几句关键话,这于先生真是大不敬。

语文课本追求严谨,照上面分析的情形,课文明明就是个节选,那么就当在课下注释里标明“节选自《唐诗综论》”,这便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里所说的“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他还告诫我们说:

你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这真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应当记住的话。

但愿以后的学生能读到林先生的全文,编者也当细心细心再细心。

已经立冬了,校园里的几株银杏可谓是木叶尽脱,想前几天还是一片金黄,我在朋友圈里还诌了几句:

天真冷了,树脱叶子,我们穿衣!

备课相关:

【教学思考】《逍遥游》教学的几个问题设计

【备课参考】《逍遥游》名家朗诵+陈鼓应先生注译

【备课参考】晋书李密传(文白对照)+《陈情表》名家朗诵

【分享】高垲《滕王阁序》楷书+任志宏老师朗诵,足以极视听之娱!

〖乐琴书以消忧〗苏东坡行书《归去来兮辞》&古琴名家金蔚老师演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