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加缪:阅读,才能让你懂得什么是荒谬

 雨霁槐荫1 2021-11-08

河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11-07

文章来源:阅读培文


这一整个由形象和记忆构成的宇宙,从不屈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

——阿尔贝·加缪,《第一个人》,戴维·哈普古德译,伦敦,1995年


这句话是从英国作家爱德华·休斯(Edward Hughes)写的《加缪》这本传记中转引出来的。这句话是加缪说的,那加缪是谁呢?

他是法国作家、哲学家,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鼠疫》《局外人》《西西弗神话》等。

大家一般会说他是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这个说法主要是法国另外一个非常有名的哲学家萨特提出的,但是呢,实这个提法,可能不是那么“完美”的,在后面我会说到,先在这里留个悬念。

回到上面引转的那句话,它出自《第一个人》,加缪未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有大量自传的成分,也就是说,这个小说的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加缪自己。而这里面所说的“宇宙”,其实就指的是加缪中学时期经常光顾的图书馆里面那些不计其数的书构成的世界。所以,这句话说其实是在说:阅读,让加缪进入了一个大宇宙,这个宇宙,不屈服于现实世界,也让加缪可以不屈服于日常生活的现实。

那时的加缪,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01 

少年加缪的日常生活

我们都说他是法国人,但是,准确来说,他是19世纪定居在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欧洲工人阶级的后代。阿尔及利亚,是北非的一个国家,被法国给殖民了。殖民了,那就得有法国人过去啊,加缪就是法国去到阿尔及利亚的工人的后代。

加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在战争中死去了,加缪的母亲有非常严重的耳聋,又没有文化,所以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

但是,加缪的小学老师路易·热耳曼发现加缪很聪明。这个老师很好啊,非常热心,他来到加缪家,劝加缪的妈妈让加缪从区小学转走。他还给加缪这些有天赋而没有条件的学生学费,让他们准备入学考试,甚至在考试当天他还陪着他们穿过整座城市来到中学考场。

中学的时候,加缪跟身边很多人都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对比鲜明,因为你想,那个时候可以进入中学的,一般都是中产阶级的子女,加缪那种家庭条件,是很难进入中学读书的,这个在我们看来可能有点难理解,觉得读中学是天经地义的,但是那个时候就是如此。

之后,加缪星期四放学后,就一定要去市政图书馆。于是,这位未来的作家就这样真切地接触到了文学。《第一个人》里面写道:“仅仅进入图书馆的大门就使这个男孩走出了'满是灰尘没有一棵树’的贝尔库世界,他会带着两本带有标准图书馆标号的书飞跑着回到家里,在油灯下读起来,光线撒在了廉价的蜡制桌布上。小说的粗制滥造并没有减少这个男孩的快乐,只要情节是猛烈的,描写得清楚就好。”

这让加缪,很快进入了法国教育体系,后来又从事记者和写作职业,首先在阿尔及尔,然后在巴黎,这使他脱离了北非殖民地的工人阶级之根。

但是,这种脱离说的是客观情况的脱离,加缪后面虽然人去了法国,但是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和阿尔及利亚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的,他的一生都在希望法国和阿尔及利亚之间和解。

02 

加缪阅读的二重意义

加缪的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句话,说明了阅读的什么意义呢?

其一,阅读可以帮我们把世界打开,不局限于现在的圈子。

加缪是通过阅读,慢慢打开自己的世界,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我们现在跟加缪那个时候不大一样,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翻涌着扑面而来:只要打开手机、电脑,我们就知道瑞士雪山的样子、知道芬兰人社恐,看得到亚马逊平原上千奇百怪的动植物……

在这样一个时代,阅读是不是就没有那么有优势了呢?其实看电视、电影、纪录片,也算是广义的阅读,因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电视、电影、广播剧或者听书,只是信息的载体不一样。所以,浏览视频、阅读公公众号文章,也算是阅读。还有人说,鲁迅就是公号顶流啊,如果他那会儿有微信,那他写的杂文、短篇小说,就不是发在报纸上,而是发在微信公号里了。

不过,看某些短视频平台不算阅读。肯定有人说,你不是说看视频也是阅读吗?怎么单单“看不起”短视频呢?这可以从心理学中的记忆角度解释:信息要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大脑进行加工的。也就是说,大脑加工过、思考过这个信息,它才会在你的神经元中留下痕迹。类似于做数学题,一道不会就去翻答案,一看答案觉得这道题会了,就没自己,等到考试时还是不会——大脑没有自己加工过,就不会记得

此外,阅读是需要做成系统的,大脑很难加工“碎片化”阅读获取的信息。以后的人类会不会“进化”出自动把短、平、快的信息,加工成系统化信息的能力,这就不得而知了。

其二,对应加缪话中的“不屈服”:阅读,能帮助我们不断形成、再不断颠覆三观,在获得不屈服的意志与勇气的同时,更加懂得包容。

阅读,对建立、并一遍遍颠覆世界观,非常有帮助。是的,不单是建立,还有颠覆、把世界观击碎。比如,教科书里都写,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是《人类简史》里则说,人类开始种田,是把人类固定死了:本以为有了农作物可以不挨饿,结果人越来越多,挨饿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再后来,人类变成了哪怕食物足够,也要工作的物种。而人类的终点,可能不是灭亡,而是人类战胜了死亡,成为“新人类”——这太颠覆我们之前建立的传统世界观了。

经过这样的建立、击碎,再建立起来的,是更坚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一种坚实,会让我们获得更多勇气和包容。

最近对我帮助比较大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它以青年人和哲人对话的形式,解读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里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话:“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做一个独立的人,自由的代价就是不被所有人喜欢。”这句话对我很适用,我其实比较内向,经常会怕自己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惹别人不开心,这本书里面的说法,真的给了我勇气。阅读,会让人内心强大。

03 

阿尔及利亚的加缪

阅读,会让我们看到各种可能性。知道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知道这个世界是荒谬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意义,当认清这点之后,我们除了能更好地接纳自己,还能学会宽容、接纳他人。

前面我们说到,加缪的作品被称为存在主义文学、荒谬文学,但也正如前面说的,这个提法可能不是那么“完美”:

“在《局外人》发表后的一些年里,人们聚焦于一些普遍问题,而未能涉及这本书与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相关的特殊问题。1943年2月,萨特在《新法国杂志》上对这部小说的解释在这方面是基础性的。他把西西弗的困境与莫尔索的境遇联系起来,提出了加缪式的荒诞观,重申了人对生活的向往与其对有限生存的了解之间的矛盾。但是他的解读明显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从异域角度说该书是一部奇书,给'没有煤的冷酷春天’(指战时燃煤短缺)带来了地中海的阳光。萨特把这部小说置于欧洲文化之中隶属于伏尔泰的说教小说传统、帕斯卡的道德主义,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观主义。萨特观点中没有将其与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关联起来,这是出乎预料的。幸运的是萨特只闪电式地提到了莫尔索杀死了他的对手阿拉伯人。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生活的特殊性于是就被淹没在异域情调之中了。就《局外人》中强烈的地方色彩而言,萨特在1943年的评论中实际排除了北,可阿尔及利亚色彩起码是和这部小说出名的荒诞性同样重要的。”

上面这段话,也是《加缪》传记中的,把这个拎出来,是想说,我们要去读原作,多想一想,不要完全相信那些权威的话。哪怕他们多么权威,都可能隐匿了非常重要的东西,只有自己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才能建立自己独立的认知。

-End-

作者:河浅

文章来源:阅读培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