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突然问我:妈妈我会死吗?

 郑美玉卖现货 2021-11-08


今日份BGM⏬


昨天晚上梦到了奶奶,早早地就醒了。
舍友还没醒,今天她一天课,怕吵醒她就没起来。
躺床上就在想,人做梦还真挺奇怪的,
前些年奶奶刚去世的时候,很想她,特别想再见她一面,却怎么也梦不到。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当时就想着怎么就这么狠心呢,人走了,竟然连梦都梦不到了。
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
倒是这几年,念想淡了些,时不时地会梦见了。
大概是没有那么大的执念了。
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次梦到她老人家了。
过年的时候梦到过一次,记得很清楚,梦里的她还是老样子,乌黑的短发。矮胖的身材,也不说话,就一直冲我笑。
那是正月十七前几天,我就专门多在我妈那儿多待了几天,等到那天去奶奶坟头儿给她烧了纸,告诉她我一切都好。(我们老家那边正月十七也是祭奠先人的日子)
大概是清明节就要到了,心里惦念着,所以就又梦到了。

折柳寄思

写这篇文章也因为想起来那天回到家,安安问我去哪了,我说去看你姥姥娘了。
她说是你去世的奶奶吗?我说是的。
然后她想了一下说,妈妈你会去世吗?
我回答说,妈妈也会去世。
她立马抱着我说,妈妈我不想让你死妈妈我不想让你死,失声痛哭。
我当时有点愣,没想到她会这么大反应,
因为她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平静,所以我也很平静地在回答她。
我想了下,得组织下语言,因为之前从来没有谈论过死亡这个问题,
我先抱着她安抚她的情绪,等她平静之后,跟她认真地说了下这件事情。
我是这么跟她说的:
①我们的生命很脆弱,和小猫小狗、小花小树一样,我们会生病、等我们老了也会去世,这都是自然现象,谁也改变不了;
②我们的生命很珍贵,只有一次,所以也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能伤害它,也不允许别人伤害它;
③爸爸妈妈虽然也会去世,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还能活很久呢,还会陪着你好长时间,等你长大了,足够的独立、足够的坚强,即便是我们离开了,你也能照顾好自己有自己的生活。
她接着问我,那妈妈怎么才能活很久呢?
我告诉她说,早睡早起,多锻炼身体,吃有营养的、健康的食物,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这样就可以活得更久。
最后我不想让她太难过,就抱着她说,即便是爸爸妈妈去世了,也不会离开,我们会变成天上的星星,一直看着你,永远陪着你。
然后偷偷告诉她,我去世的奶奶就在天上一直看着我呢。
她瞄了下天空,想了想说,那我要妈妈一直一直陪着我。
我说好。


安安现在四岁5个月了,我也没打算回避或者隐瞒关于死亡的问题,以免对她产生误导。

之所以会这么理性地回关于死亡的问题,是因为这已经是她第二次问了。

前年她刚上幼儿园那会儿,有天我和婆婆说起老家一个老人去世了,当时安安就在旁边,就接着问了句,奶奶那我会死吗?

我婆婆立马闭口不言,赶紧转移话题,说我们谁也不会死。

当时她还小,所以我也没解释什么,只是简单说了两句。

但既然她又问了起来,我就跟她客观地谈下这个问题,她基本上也是可以理解我说的话了。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几乎都会向父母询问有关死亡的问题,好奇心强的孩子可能还会不止一次地问这个问题。

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死?我会不会死?妈妈会不会死?等等。

在我看来,“死亡教育”和“性教育”都很重要,但回答起来都很难。

不能说太多,也不能说太少,更不能不说或者撒谎。

如何以恰当的方式让她理解,才最重要。

所以我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很谨慎。

下面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理解和需要注意的东西,仅供参考。

根据年龄给出不同的回应

孩子的年龄不同,理解能力和心理接受能力也不同。

3岁前的孩子对死亡几乎没什么概念,家长可适当引导,通过游戏或者故事、视频短片的方式,让孩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大多数孩子会4岁左右对“死亡”话题产生兴趣,尤其是在幼儿园,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可能也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时候他们对“死亡”的好奇心会逐渐增加,尤其是对“死亡=离开”的恐惧会大于一切,害怕抛弃。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适时地的解释才能够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针对7岁以后的孩子,就能以更加科学的方式给孩子普及知识,让他们理解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父母还要告诉孩子,死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是不可逆的,要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就像我这次给给安安的解释,既不敷衍搪塞,也没有讲得太多太具体,但在她这个年龄,也足够理解了。

不回避更要杜绝欺骗

像之前安安奶奶那种转移话题,或者说“我们都不会死”的欺骗方式,对低龄儿童还可以,但对现在的安安,也是不提倡的。

确实会有很多家长担心说实话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回避这个问题或者是采取欺骗的方法:“XX不会死,XX会永远陪着你。”

但这种方式恰恰会适得其反,这会给孩子一种错觉:死亡是可以拒绝的,可以避免的,从而导致孩子在面对生活中草木枯死、宠物或亲人离世这些不可避免的死亡时悲伤过度,甚至自责,甚至会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

还有人尤其是老年人会认为孩子问这样的问题很不吉利,因此斥责孩子。

家长回避或者误导亡”话题时,孩子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他心中没有找到答案,这会压抑孩子原本很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

家长的态度很重要

奶奶过世这么多年,我也是过了好几年才逐渐走出来的。

而对于死亡这个问题,即便是成年人,也会有担和焦虑,并怀有恐惧的心理。

所以当孩子询问关于死亡的问题时,我认为作为家长回答问题的态度,比回答的内容更加重要。

如果我自己就很坦然,不紧张、不恐慌、也不躲闪,孩子也会明白这其实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死亡也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他也会很坦然。

反之,躲闪回避的态度只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担忧惧怕,他们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死亡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寻找恰当的时机

绘本故事:对于年幼的孩子,我们可以借助绘本、童话故事等方式,让孩子明白死亡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清明节:借助追思先人的节日是让孩子了解死亡的最好时机,可以带孩子去给先人扫墓,告诉他这是活着的人在表达自己的哀思;或者给大一点的孩子读一些相关诗词、讲一些各地清明节的不同风俗习惯,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死亡。

宠物死亡:不少人家里都养了宠物,比如猫狗、金鱼、仓鼠、兔子或者小乌龟等等,宠物的死亡,很可能是孩子第一次面临这个问题。

当孩子直面死亡时,作为家长,我们要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悲伤情绪,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耐心的解释,用哭泣、掩埋小动物的尸体、转移注意力等方式都可以,去宣泄或淡化悲伤。

如何回答孩子关于死亡的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

我们做家长的如果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兼顾他的内心感受与接受能力,就能找到真正适合孩子的做法。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道,
“你和死亡好像隔着什么在看,没有什么感受,你的父母挡在你们中间,等到你的父母过世了,你才会直面这些东西,不然你看到的死亡是很抽象的,你不知道。
亲戚,朋友,邻居,隔代,他们去世对你的压力不是那么直接,父母是隔在你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帘子,把你挡了一下,你最亲密的人会影响你的生死观。”
逢节思亲,更要珍惜眼前人。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