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染:沉重的自由

 长庆wcqjs 2021-11-08

图片

作家:陈染

沉重的自由

作者|陈染

常有人问我,最近在写什么。我答说没写什么,或说写得很少。问者便很失望地、同时又似乎鼓励般地说:你应该写,你不写太可惜了。

“可惜”一词,多少令人有点疑惑。

当然,这无疑是一种善意。但同时,我也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一个人的某些潜能,倘若把它蕴藏在心底,会是一种浪费吗?写作是否如同自来水龙头,只要打开随时都可以源源不断?我想,任何一个作家,在实现了写作的自由之后,接下来都将面临“不写作的自由”这个问题。

其实,不写作的自由正如同写作的自由一样,自然而然,没有附加条件。

有时,即使房门紧闭,电话关上,电脑打开,手指洗得干干净净,茶水也泡好,把头脑中所有的压力和杂念统统排开,外边的天气也正好是风和日丽或者细雨绵绵……似乎一切都合乎写作的心境。可是,坐在电脑前,有时呆呆地坐上一两个小时,一个字也写不出,脑子里空空洞洞,如同一个废弃的仓库。每当这时,便该停下来,或者翻翻闲书,或者干脆把自己打发到外边去。

 

在我相识的作家中,的确有不少人做到了写作的自由(相对而言的自由);但是,能够做到不写作的自由的作家不多。后者中,老到的阿城算是一个吧。

更多的作家则是,金盆洗手或者江郎才尽之后,便有些愤愤不平,死死拽住昨日光辉的余晕,在后来者身上指指点点。我曾经见过一位不平静的“前辈”,这位当年风光一时的“文学先锋”,面对新勇的后来人,无法抑制自己失落,曾当众宣布,要设立一项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什么文学奖,亲自颁发给后来人;还有另一种人,干脆假装超然,似乎什么都想开了,似乎已得“正道”而获大平静,对创作困境中袒露真诚与苦恼的文学之人极尽嘲讽,一副好为人师的样子;再有一种人,就是那种暂时的或者永久失去了写作的热情之后,依然不肯罢休,继续无休止地制造垃圾,使得自己终日在苦恼和抑郁中纠缠不开,作家的身份已经完全淹没了现实之中的他本人,对于创作枯竭的恐惧与忧虑,使得他在整个绿树飘香的夏季或者春天毫无生气,他本人成为了“作家的他”的奴隶。

 

图片


现在,每当写作中空洞和麻木的感觉降临的时候,我便会果断地关上电脑,坐到窗前的沙发里去,在那些或晨或暮的时刻,我一边认真地翻阅茶几上的书籍,一边认真地喝茶,或者同样认真地去休闲。有时候,我会到洒满阳光的街道上走来走去,影子也随着我的身体在巷子里的每个角落晃动。我的内心并不很焦躁,偶尔,会想起一天的日子似乎没有什么“业绩”就流逝过去,不免心生点点失落,但是这种小小的失落仍然无法抵消我心中更大的安宁。

不写作能怎么样呢?你可以更多地品味人间的悲剧或者喜剧、锅碗瓢盆或者江河湖海、风花雪月或者刀枪剑戟;你可以去观望一棵树,四季的轮回、繁茂与凋敝的更迭,来年的绿已不再是逝去的那个绿了,如同人类的命运;甚至,你只是静静地凝神观看落日的余辉,一点点从墙壁上退离、散去……这,已经足够,足够向往昔充满写作激情的自己以及那些正在沉浸于此种激情的作家们致敬。剩下的只有等待,再等待,期待下一个写作的轮回。

什么时候,作家的身份不再成为一道虚幻的光彩或者一道阴影,浮现在现实生活中你的脸孔上;什么时候,作家的身份不再同时寄附在现实生活的身体里,让这个身份浑然不觉中游离成另外一个单独的人;什么时候,那个作家的身份只是报刊杂志上的一个署名,而生活中的你只是安静地生活在北京某条僻静的街道中的有些多思多感的人;当报刊杂志上那些褒贬你作品的嘈杂之声,对现实生活中的你来说如同在说一个不相关的另外的人……这种时候,自由的光辉就真实地降临了,那将是什么样的境界啊!

记起博尔赫斯在《等待》一文里有一句话,“有时候,他的厌倦像是一种幸福感;有时候,他的心理活动不比一条狗复杂多少”。这话妙极。

珍重文字,不造垃圾,心怀节制,是身为一个作家最基本的尊严与自由。这个自由,是与“克制”相互依存的;这个自由,是由自我克制才能够达到的。节制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一个不会自制的作家,便破坏了作家的自由。

常言道,学会说话是能力,学会不说是智慧。从这个角度,不写作,有时候恰恰是对写作的最高敬意!

                                                             2021.1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